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79)
2023(8907)
2022(6698)
2021(5950)
2020(4746)
2019(10376)
2018(9918)
2017(19684)
2016(10120)
2015(11387)
2014(11293)
2013(10787)
2012(9538)
2011(8436)
2010(8732)
2009(8599)
2008(7685)
2007(7179)
2006(6584)
2005(6215)
作者
(27825)
(22764)
(22725)
(21866)
(14421)
(10861)
(10597)
(8947)
(8525)
(8098)
(7859)
(7637)
(7304)
(7201)
(7143)
(7078)
(6655)
(6589)
(6495)
(6343)
(5741)
(5615)
(5338)
(5314)
(5311)
(5199)
(5012)
(5005)
(4608)
(4569)
学科
(44234)
经济(44078)
(31085)
管理(27763)
(26278)
金融(26277)
(26252)
企业(26252)
中国(25139)
(23463)
银行(23456)
(22786)
方法(15776)
(14543)
业经(14404)
(14018)
(13190)
地方(12601)
数学(12012)
数学方法(11894)
中国金融(11197)
农业(10411)
理论(9734)
(9699)
财务(9673)
财务管理(9665)
企业财务(9390)
(8521)
产业(7356)
(7328)
机构
学院(139957)
大学(139776)
(62256)
经济(60955)
管理(50763)
研究(48476)
中国(44498)
理学(42994)
理学院(42550)
管理学(41763)
管理学院(41519)
(31970)
(28910)
科学(25946)
财经(24989)
中心(24373)
(23528)
(22651)
经济学(21281)
(21253)
研究所(20971)
(20552)
(19373)
经济学院(19257)
(19097)
金融(19002)
财经大学(18741)
北京(18418)
银行(18379)
(18167)
基金
项目(90417)
科学(72426)
研究(69315)
基金(66509)
(56510)
国家(55977)
科学基金(48952)
社会(48549)
社会科(45031)
社会科学(45016)
(35394)
基金项目(34464)
教育(31020)
(28748)
自然(28154)
编号(27695)
自然科(27569)
自然科学(27566)
自然科学基金(27095)
资助(26230)
成果(23469)
(20682)
国家社会(20543)
重点(20535)
(19768)
课题(19463)
(19205)
(18542)
(17912)
创新(17898)
期刊
(70082)
经济(70082)
研究(47777)
(32401)
金融(32401)
中国(32010)
(25244)
(20880)
管理(19722)
学报(19251)
科学(19021)
大学(15910)
教育(15046)
学学(14993)
财经(13378)
农业(12943)
经济研究(11902)
(11466)
技术(10995)
业经(10924)
问题(9193)
理论(6873)
现代(6709)
(6457)
国际(6352)
(6273)
世界(6257)
统计(6223)
技术经济(6153)
(6086)
共检索到2257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任远  陶力  
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促进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城市的社会融合。与目前的研究更多关注户籍制度改革和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各种城乡制度改革不同,文章提出重视社会机制的作用,推动流动人口与所在城市社区、组织和居民产生更为密切的联系,使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积累起本地化的社会资本,这是促进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重要因素。研究从社会参与、社会信任和社会交往三个维度来定义和衡量流动人口本地化的社会资本,分析影响流动人口本地化的社会资本的主要因素,通过模型分析说明本地化的社会资本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所具有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促进流动人口积极参与城市公共事务、培养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的相互信任和相互包容,以及促进流动人口和本地居民发展更加积极、更加正面的社会交往,从而对培养二者之间的社会信任提出建议。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卢盛峰  陈悦  
日常使用的语言怎样影响着社会?流动人口讲流入地方言会增进社会融合吗?本文基于《汉语方言大词典》及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划分的方言区信息匹配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将区域之间客观方言距离作为能否讲本地话的工具变量并以此解决内生性问题,进而检验了讲本地话对流动人口融合的影响。我们将社会融合分为融入意愿、主观感知融合状况和客观融合状况三个维度,并基于此对流动人口监测指标进行分类。研究发现讲本地话在融入意愿、主观感知融合状况和客观融合状况上均有增进作用。这一研究对于深刻理解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为社会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实证证据,同时也为后续研究展开提供新思路。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樊小钢  
流动人口这一规模巨大的特殊社会群体是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与城市化进程交织下所产生的特有现象 ,表现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的非农化过程与城市化过程的不同步性。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社会保障制度缺失 ,城乡二元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造成流动人口的权益受损 ,也延缓了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进程。因此 ,必须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 ,构建有利于流动人口市民化的制度环境。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彭灵灵  林蕾  
以Z市G镇为流动人口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为例,引入社会资本理论,在对社会资本展开类型学区分的基础上,聚焦社会组织如何影响流动人口的社会资本构建,进而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所产生的积极作用,研究发现:社会组织是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另一关键,其中有着复杂的作用机制。异地商会、行业协会、老乡会等社会组织将以“三缘”为基础的初级关系的流动人口聚合在一起,帮助流动人口搭建起结合型社会资本;社区社会组织帮助流动人口培育出桥接型社会资本;枢纽型社会组织为流动人口提供了上下交融、左右互动的连结型社会资本。三个层次的社会资本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积极作用,但桥接型社会资本和连结型社会资本的作用更为深远。因此,要积极推动社会组织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多的桥接型社会资本和连结型社会资本。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彭灵灵  林蕾  
以Z市G镇为流动人口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为例,引入社会资本理论,在对社会资本展开类型学区分的基础上,聚焦社会组织如何影响流动人口的社会资本构建,进而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所产生的积极作用,研究发现:社会组织是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另一关键,其中有着复杂的作用机制。异地商会、行业协会、老乡会等社会组织将以“三缘”为基础的初级关系的流动人口聚合在一起,帮助流动人口搭建起结合型社会资本;社区社会组织帮助流动人口培育出桥接型社会资本;枢纽型社会组织为流动人口提供了上下交融、左右互动的连结型社会资本。三个层次的社会资本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积极作用,但桥接型社会资本和连结型社会资本的作用更为深远。因此,要积极推动社会组织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多的桥接型社会资本和连结型社会资本。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任远  邬民乐  
通过文献综述,对影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主要因素进行一些理论性的述评,并总结提出4方面的基本结论:第一,移民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受到移民社会资本或社会网络的影响,社会资本影响着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生活、发展和融合;第二,以户籍制度为依托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以及一系列与户口相关的社会福利制度对流动人口的限制与排斥,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有着根本性的影响;第三,教育、培训,以及工作经历,是流动人口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方式,并促进其社会融合;第四,流动人口在劳动力市场的地位和处境,是他们社会融合状况的表现,也影响其社会融合的能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许芳  凡士伟  
文章在“双界线法”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状态识别、水平测算及结构分解的新思路:定义个体多维融合识别变量,利用“比例准则”编制地区多维融合指数,并分解出广度、深度指数以及融合指标贡献率。并基于2014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及心理健康调查”数据分析得出:(1)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程度不高,仅有58.95%的人口达到多维融合状态,这部分人口中达到单维融合状态的平均份额为62.85%;(2)从不同维度看,文化习得是社会融合的主要推手,而经济整合不足仍是最大障碍;(3)从不同城市(区)比较来看,社会融合水平差异主要表现为广度差异。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周皓  
文章简要归纳国内外社会融合理论和测量指标,检讨并重构个体层次的社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讨论当前研究中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认为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总是处在从适应到区隔融合、再到融合这三个阶段中的某一点上,在构建测量指标体系时所用的概念与变量应有较高的效度和简约性,且要与理论相对应。社会融合包括经济融合、文化适应、社会适应、结构融合和身份认同这五个维度。关于我国迁移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最终方向问题、扩展以社会融合为中心的因果链等应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面,今后的研究应该注意主流社会的定义、社会融合结果导致的社会流动方向的判断标准、分析单位等,并加强长期的跟踪研究,以便及时掌握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现状及其发展轨迹。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邹静  邓晓军  
女性老年流动人口在群体特征、生活方式、心理诉求等方面区别于其他流动人口,兼具老年性和流动性,从而使其社会融合成为值得研究的社会问题。本文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OLS、PSM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居住安排对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研究发现:(1)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主要包括医疗保险、社会参与、文化融合和心理融合四个维度,心理融合得分最高,社会参与得分最低;(2)相比其他性质住房(如借住房和其他非正规居所)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居住在政府提供的公租房、自购商品房、自购保障性住房、自建房和租住私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更高,而居住在自购小产权房与其他性质住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无差异;(3)拥有住房产权对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有显著正向影响,主要是通过与本地居民的互动交往和身份认同来实现的;(4)异质性分析发现租住私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参加比例最高,居住在自建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心理融合度最高,居住在自购商品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参与度最高。据此提出差异化的购房支持政策、合理的土地规划、建立老年流动人口的户口随迁支持政策等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邹静  邓晓军  
女性老年流动人口在群体特征、生活方式、心理诉求等方面区别于其他流动人口,兼具老年性和流动性,从而使其社会融合成为值得研究的社会问题。本文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OLS、PSM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居住安排对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研究发现:(1)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主要包括医疗保险、社会参与、文化融合和心理融合四个维度,心理融合得分最高,社会参与得分最低;(2)相比其他性质住房(如借住房和其他非正规居所)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居住在政府提供的公租房、自购商品房、自购保障性住房、自建房和租住私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更高,而居住在自购小产权房与其他性质住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无差异;(3)拥有住房产权对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有显著正向影响,主要是通过与本地居民的互动交往和身份认同来实现的;(4)异质性分析发现租住私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参加比例最高,居住在自建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心理融合度最高,居住在自购商品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参与度最高。据此提出差异化的购房支持政策、合理的土地规划、建立老年流动人口的户口随迁支持政策等建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任远  乔楠  
本文提出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是一个逐步同化和减少排斥的过程,是流动人口对城市的主观期望和城市的客观接纳相统一的过程,是本地人口和外来移民发生相互交往和构建相互关系的过程。本文通过模型分析,验证了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的三个假设,即流动人口的个人和家庭状况影响社会融合;流动人口的社区参与和社会资本影响社会融合;城市的制度安排影响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杨丽丽  张旭  
大规模的人口跨区域流动,在为城市带来新经济增长动力的同时,以语言为代表的群体间文化差异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区别于以往研究中将语言视为个体人力资本,本文将语言作为个体文化背景差异的代表。基于中国汉语方言地理分布信息,构建了表征方言差异的语言差异变量,运用OLS回归方法,探究方言差异对流动人口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相比于流动到与原籍相同方言区的群体,流动到与原籍不同方言区的群体更不幸福,其在迁入地的社会融合难度也更大。进一步的中介效应检验发现,方言通过增加流动人口在迁入地的社会融合难度进而降低其幸福感。本文的研究对解决人口流动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和社会融合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邹静  陈杰  王洪卫  
外来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的社会融合是构建城市和谐社会的根基。流动人口的住房与社区选择不仅关系切身福利,也是其社会融合程度的重要体现。文章基于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通过构建多维度合成的社会融合指标,采用克服内生性偏误的联立方程模型,分析了社会融合对流动人口居住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融合对流动人口的居住选择的影响显著,即更好的社会融合会增加流动人口住房自有的概率、提高流动人口居住在正规社区的概率或增加其住房消费水平。研究结果可为改善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优化居住资源的空间配置以及引导流动人口合理的居住选择提供依据。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邹静  陈杰  王洪卫  
外来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的社会融合是构建城市和谐社会的根基。流动人口的住房与社区选择不仅关系切身福利,也是其社会融合程度的重要体现。文章基于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通过构建多维度合成的社会融合指标,采用克服内生性偏误的联立方程模型,分析了社会融合对流动人口居住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融合对流动人口的居住选择的影响显著,即更好的社会融合会增加流动人口住房自有的概率、提高流动人口居住在正规社区的概率或增加其住房消费水平。研究结果可为改善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优化居住资源的空间配置以及引导流动人口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宋月萍  陶椰  
采用2010年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群体和个体两个层面对城市居民对流动人口的接纳意愿进行了理论解构和实证分析;进一步分析了城市居民对于流动人口的群体认同和个体接纳意愿,流动人口的主观融入意愿和客观融入评价的影响方式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城市居民共享对流动人口社会群体期望,但对流动人口个人接纳态度则存在明显的结构差异;城市居民对流动人口整体持肯定态度,但在日常交往中对流动人口仍持疏离甚至排斥的态度。城市居民对于流动人口的接纳意愿影响甚至决定着流动人口的融入意愿和行为。而要实现城市居民接纳意愿和流动人口融入意愿的匹配,需要一个思路上统一、逻辑上一致的促进流动人口全面融合政策体系的支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