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78)
- 2023(13460)
- 2022(11575)
- 2021(10793)
- 2020(9223)
- 2019(21293)
- 2018(20977)
- 2017(41858)
- 2016(22601)
- 2015(25537)
- 2014(25627)
- 2013(25283)
- 2012(23540)
- 2011(21194)
- 2010(21073)
- 2009(19667)
- 2008(19462)
- 2007(17511)
- 2006(14863)
- 2005(13140)
- 学科
- 济(101227)
- 经济(101134)
- 管理(67442)
- 业(67113)
- 企(54787)
- 企业(54787)
- 方法(50680)
- 数学(45709)
- 数学方法(45207)
- 农(27219)
- 财(26654)
- 中国(23541)
- 业经(20890)
- 贸(19729)
- 贸易(19721)
- 地方(19457)
- 易(19138)
- 制(18248)
- 农业(17535)
- 务(17068)
- 财务(17008)
- 财务管理(16968)
- 学(16649)
- 企业财务(16154)
- 银(15123)
- 银行(15099)
- 融(15077)
- 金融(15074)
- 技术(14887)
- 行(14342)
- 机构
- 学院(326912)
- 大学(324853)
- 济(143218)
- 经济(140483)
- 管理(132891)
- 理学(115062)
- 理学院(113987)
- 管理学(112206)
- 管理学院(111606)
- 研究(104099)
- 中国(80235)
- 京(65968)
- 财(65840)
- 科学(60069)
- 财经(52785)
- 农(50918)
- 所(50840)
- 中心(50233)
- 江(48655)
- 经(47945)
- 业大(46162)
- 研究所(45727)
- 经济学(44600)
- 北京(40924)
- 经济学院(40577)
- 农业(40067)
- 范(39426)
- 财经大学(39217)
- 师范(39040)
- 州(38144)
- 基金
- 项目(218127)
- 科学(173674)
- 基金(160728)
- 研究(159913)
- 家(138011)
- 国家(136922)
- 科学基金(119569)
- 社会(103043)
- 社会科(98040)
- 社会科学(98015)
- 省(85067)
- 基金项目(84627)
- 自然(77509)
- 自然科(75743)
- 自然科学(75721)
- 自然科学基金(74405)
- 教育(74367)
- 划(71224)
- 资助(67482)
- 编号(64701)
- 成果(51618)
- 部(49778)
- 重点(48511)
- 发(47201)
- 创(45680)
- 课题(43942)
- 教育部(43358)
- 创新(42698)
- 国家社会(42605)
- 人文(42383)
- 期刊
- 济(151254)
- 经济(151254)
- 研究(92572)
- 中国(56222)
- 财(51836)
- 管理(47831)
- 农(44861)
- 学报(44760)
- 科学(43086)
- 大学(34932)
- 融(33318)
- 金融(33318)
- 学学(33227)
- 农业(30236)
- 技术(29812)
- 教育(27936)
- 财经(26692)
- 业经(25444)
- 经济研究(24805)
- 经(22923)
- 问题(20454)
- 统计(17994)
- 贸(17547)
- 技术经济(17545)
- 策(16422)
- 理论(16226)
- 商业(16065)
- 业(15853)
- 决策(15033)
- 实践(14548)
共检索到4720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行伟波 张康 石光 岳阳
减少区域间市场分割和构建全国统一市场是实现经济内部大循环的重要途径。汽车作为中国各地区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能高效地实现市场整合,对于拉动全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国产乘用车数据,基于Obstfeld和Rogoff(2000)模型,分析中国的乘用车销售是否在企业总部所在地呈现明显的本地偏好。控制了一系列变量之后的结果表明,乘用车企业的本地市场占有率显著高于非本地,并具有明显的企业异质性和区域异质性。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分析发现地区间乘用车销售存在明显的贸易壁垒,但相对较小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说明中国乘用车市场一体化的进展卓有成效。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评估数据期内各省份发布的汽车产业扶持政策的影响,发现各地产业扶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本地偏好的增强。
关键词:
乘用车 本地偏好 市场分割 产业政策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董峰 王青
2007年乘用车市场供求及价格分析2007年乘用车产销增幅虽较上年同期有所回落,但依然保持了近22%的增长水平,供大于求的市场矛盾继续存在并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蕾 于宗亮
本文对2009年我国乘用车市场整体及各车型市场的发展情况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介绍了乘用车进出口状况及主要汽车企业的相关情况,探析了影响我国乘用市场供求的主要因素,最后对2010年我国乘用车市场的发展前景做了预测。
关键词:
乘用车市场 价格走势 供求状况 发展预测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陈立中
运用中国乘用车市场的加总数据和随机系数离散选择(BLP)等模型,在对汽车市场进行需求估计和供给分析的基础上,实证模拟测算了各种可能的兼并重组行为的福利效应,试图对新一轮汽车产业兼并重组政策做些评估。结果发现:(1)目前乘用车市场产品(车型)相似程度太高;(2)相对于其它模型而言,BLP模型能够更精确地刻画"产品间相似程度越高,替代关系越大"这一事实;(3)兼并重组行为发生后,兼并重组汽车企业和市场上其它汽车企业的利润水平都会出现上升;消费者福利将遭受较大损失;社会总福利损益则关键取决于兼并重组后的汽车企业生产成本与运营成本的大幅下降。因此,接下来的兼并重组具体实施策略应该以能降低企业成本为主。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薛澜 蒋凌飞
近年来,学术界和政策界关于产业政策的成效利弊开展了激烈讨论,但对产业政策的讨论只有放到特定经济社会背景与具体的制定和实施背景下才有参考意义。中国2009年以来采用选择性产业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就为这样的讨论提供了鲜活案例。国家产业政策制定者通过一系列选择性较强的产业政策来影响纯电动乘用车的技术选择和市场路径。我们的研究发现,在纯电动乘用车这个关键的细分技术领域中,国家政策支持的产业路径经过曲折过程才逐渐得到市场认可,同时其限制的路径也发展出了庞大规模。实证分析发现这个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陈立中 李郁芳
本文运用中国乘用车市场的加总数据和随机系数离散选择(BLP)等模型,在对基本型乘用车(轿车)市场进行需求估计和供给分析的基础上,实证模拟测算了汽油价格和车辆购置税政策对微观个体选择行为的可能影响,并对乘用车市场节能减排效应进行了估计。结果发现:①在需求估计中,平均而言,乘用车价格上升1万元/辆(2006年10月价格),市场份额将下降0.19%;每公里费用上升1元(2006年10月价格),市场份额将下降34.16%。②供给分析表明,排量越大,价格越高的车型,价格成本标高程度相对越小,政策作用窗口越大。③节能减排效果,两种干预政策方案能够使乘用车增量部分汽油消耗和CO2排放量降低5%左右;从政策响...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俊廷 邢剑炜 肖俊极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对于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推动我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从已有政策实践来看,部分地方政府在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时存在地方保护倾向。本文采用离散选择模型,利用2016~2018年我国26个城市分车型的新能源汽车月度销量数据对此进行研究。实证结果发现,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存在显著本地偏好,即新能源汽车企业在本省的销量平均而言比其他厂商在该地的销量高出80%~110%,而地方保护是导致本地偏好效应的重要原因。本文通过两种办法对地方保护进行了检验,首先,各地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中若包含地方保护条款,则本地偏好效应更强;其次,辖区内国有企业的本地偏好效应更强,这可能是因为地方政府出于保护税基目的对国企实行了倾斜性政策。反事实分析发现,尽管地方保护使本地销量增加,但是各车型在外地市场的总销量下降了20.6%;地方政府因本地保护额外获得的增值税收入不足以弥补政府提供的补贴总额。总之,本文认为打破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中的地方保护主义有助于提高财政资源使用效率,建设新能源汽车统一大市场,持续推动该产业总体发展。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 本地偏好 地方保护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姜雁杰 吴佩林 孙作人
文章以LEAP系统为工具,把私人乘用车按排量异质分类,模拟不同节能减排政策情景并分析其效果。结果发现:现实世界燃油经济性与排量大小非同方向变化;各情景下2020年耗能都会突破百亿吉焦,2021年CO_2排放超过8×10~8t;降低年度行驶里程效果最优,增加节能车占比效果最差;目前供给侧实行的减控政策不能达到既定目标,须鼓励使用端绿色出行。研究认为应综合施行宏微观、供需端多种政策,尤其是控制行驶里程,大力发展纯电动乘用车,防止中高排量区间乘用车净增量占比的增长。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郭晓丹 邴昕煜 蒲光宇
财政补贴作为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往往具有双重目标,既促进市场规模增长,又激励产业技术进步,从而使产业快速步入良性持续发展的轨道。为实现上述目标,我国新兴产业的财政补贴主要投放于产业内的厂商和相关科研机构,但在新能源乘用车行业,则以购车补贴方式直接投放到消费端,这种需求侧财政补贴(简称“需求侧补贴”)的效果如何呢?本文应用2013—2019年全国200余个城市乘用车月度销量数据和充电桩建设数据,研究了新能源乘用车需求侧补贴对市场推广及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从经济机理上看,需求侧补贴与供给侧补贴都能促进市场份额和技术创新的提升;从现实效果来看,需求侧补贴总体上贡献了约30%的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份额增长,而2017年1月、2019年3月两次补贴调整,分别使市场份额下降约79%和15%,技术创新水平亦对补贴较为敏感。总体而言,在新兴产业发展初期,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对需求侧补贴响应明显,补贴及其调整基本实现了推动市场规模扩张和倒逼技术升级的政策目标,显著地推动了产业调整升级;补贴调整对市场有明显冲击,基础设施补贴对需求侧补贴的替代作用有限。未来新兴产业市场的推广政策应着重考虑通过激励创新提高产品性价比和市场认同度,处理好需求侧补贴与基础建设补贴的替代关系,科学设计补贴模式、标准与环节等。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郭晓丹 王帆
本文基于中国乘用车市场微观数据,应用结构估计方法,结合汽车需求替代和发电结构评价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减排净效应,并模拟“双碳”目标下的减排效果。研究发现,新能源汽车购车补贴较好实现了市场推广的政策目标,贡献了新能源汽车销量的48.72%,但其中仅31.72%的增量来自对燃油车的替代,其余68.28%则来自补贴刺激的额外新增;补贴在减排方面存在双向作用,替代效应通过替代燃油车减少了尾气排放,直接效应刺激了新能源汽车额外新增,增加了用电排放,由于替代效应弱于直接效应,在当前发电结构下最终导致21个样本省市碳排放净增加941.39万吨,可见补贴并不是一项有效的减排政策。同时,补贴政策的减排效果与发电结构密切相关,发电结构达到“碳中和”时补贴政策会净减排1000.05万吨。基于此,本文提出,汽车行业减排的政策设计应关注需求替代与能源背景,适应能源结构调整的同时促进新能源汽车有效替代燃油车,以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碳排放 补贴政策 需求替代 发电结构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马少辉 谭慧 代逸生
面对能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大势所趋。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如何有效开展市场推广,如何评估财政补贴政策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采用陈述性偏好选择实验的设计方法,考察了消费者个体特征,车辆属性,政策补贴等五类变量,通过网上问卷对近期准备购买汽车的消费者进行调研,使用了整合潜变量和离散选择模型的混合选择模型方法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目前中国高收入者对新能源汽车具有较低的接受意愿。对于PHV而言,受到本科及以下教育程度、长途出行频次比较高的的消费者有更强的购买意愿。对于EV而言,女性,受本科及以下教育,中低收入,年行驶里程不多的消费者更容易接受。财政补贴对PHV有明...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 陈述性选择偏好 离散选择模型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吕阳
对于在位企业而言,进入壁垒对于保持其竞争优势至关重要。产品差异化是在位企业构建进入壁垒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通过一个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在位企业通过合理的产品差异化程度设置进入壁垒的问题,进而从产品差异化的角度解释了轿车市场的进入壁垒问题。轿车产品通常具有较大的差异。产品的差异性一方面使得在位企业拥有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有使得进入者可能在产品空间中找到理想的位置进入。为了达到遏制进入的目的,在位企业应当合理地设置自己的产品线,使得自己的产品保持合理的差异程度。合理的差异化程度将使得进入者在进入之后面对相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林
占我国汽车新车销售市场份额超过75%、汽车保有量份额超过三分之二的乘用车是节能减排政策的重要对象之一。如何全面有效地评估相关政策的"成本与效益",为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决策的依据,是汽车交通节能减排政策研究的重要课题。构建了一个在标准CGE模型框架内嵌入消费者乘用车保有、新车车型选择和交通工具选择行为的动态混合CGE模型,对乘用车节能减排相关的技术和税费政策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技术政策对削减汽油消费量的作用明显,对经济整体呈正面影响,但对消费者购买小排量或同排量中的低油耗车没有直接的激励作用;如果调整幅度相同,那么,调整生产阶段消费税与销售阶段车辆购置税所产生...
关键词:
乘用车 节能减排 混合CGE模型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金英 苏萌
消费者在购买前的自述偏好(SP)常常与实际选择(RP)矛盾,自述偏好的可靠性因而经常受到质疑。企业管理者很难明确哪些消费者的自述偏好能够反映其未来实际选择。识别影响自述偏好和实际选择不一致的因素,将有助于判断消费者自述偏好的可靠程度,提高自述偏好数据的可用性。以往研究侧重于对消费者总体层次的研究,没有考虑消费者的个体差异。本文采用分层Bayes模型,对自述偏好和实际选择的不一致性进行消费者个体层次的研究。本研究应用于一项针对北京地区汽车消费者的两阶段调查数据。模型比较表明,个体层次的模型比总体层次的模型能够更好地拟合数据和进行样本外预测。研究发现家庭收入和家庭人口等家庭特征因素能够调节解释变量...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凯 赵伟光
近年来,企业之间的纵向关系日益成为影响我国市场公平竞争、经济运行效率以及消费者福利的重要因素。但与现实中出现的纵向约束问题和现象相比,针对中国情境下的实证研究较缺乏。本文以中国乘用车市场纵向价格垄断案为背景,基于乘用车车型月度数据,采用新近的"新实证产业组织"(NEIO)范式,对整车制造商实施转售价格维持弱化下游横向竞争进行实证研究。结论表明:在中国乘用车市场品牌授权流通模式下,上游整车企业为了避免下游4S店价格竞争引发的负外部性,通过实施转售价格维持,消除弱化下游产品间横向竞争,最终实现垄断定价;相比于转售价格维持引发高价格的纵向渠道,本文提出的横向渠道并不需要企业签订约束条款,是企业实施RPM的战略互动结果,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进一步研究表明:高端乘用车市场竞争弱化的加价能力最高,中端次之,低端乘用车市场加价能力最低;低、中端乘用车市场竞争弱化不具有可维持性,高端乘用车市场存在一定可维持性。本文启示是:消除转售价格维持竞争损害效应不在于禁止转售价格维持本身,而在于改进上下游竞争结构关系;即使确实存在竞争弱化效应,其可维持性也是反垄断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中国的政策实践不能照搬欧美,应重视细分市场中整车企业的"相对市场势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