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888)
2023(5439)
2022(4570)
2021(4313)
2020(3561)
2019(8472)
2018(8212)
2017(16635)
2016(8652)
2015(10054)
2014(9977)
2013(9697)
2012(8283)
2011(7478)
2010(7831)
2009(7407)
2008(7188)
2007(6477)
2006(5547)
2005(5103)
作者
(24231)
(20017)
(20011)
(19048)
(12969)
(9499)
(9119)
(7790)
(7708)
(7372)
(6965)
(6687)
(6363)
(6294)
(6196)
(6175)
(6041)
(5929)
(5658)
(5543)
(5003)
(4902)
(4753)
(4694)
(4578)
(4497)
(4418)
(4280)
(4012)
(3826)
学科
(40249)
经济(40217)
管理(29827)
(29185)
(26058)
企业(26058)
方法(22609)
数学(20640)
数学方法(20164)
中国(8982)
(8652)
(8554)
业经(8136)
(7827)
供销(7823)
(7760)
贸易(7747)
(7522)
理论(7317)
(6668)
(6237)
(6227)
金融(6227)
(6188)
银行(6186)
(6035)
财务(5999)
财务管理(5991)
(5902)
企业财务(5621)
机构
学院(126489)
大学(125036)
管理(54358)
(54211)
经济(53199)
理学(47027)
理学院(46634)
管理学(45643)
管理学院(45415)
研究(36607)
中国(30480)
(26192)
(24457)
科学(20436)
财经(19782)
(18190)
(17952)
(17424)
中心(17392)
经济学(16672)
北京(16552)
业大(16249)
(15494)
研究所(15425)
经济学院(14898)
财经大学(14866)
(14649)
商学(14489)
(14437)
商学院(14335)
基金
项目(82461)
科学(66711)
基金(61972)
研究(59723)
(53131)
国家(52761)
科学基金(47394)
社会(38746)
社会科(36946)
社会科学(36937)
自然(32011)
(31742)
自然科(31396)
自然科学(31391)
基金项目(31377)
自然科学基金(30845)
教育(28906)
资助(27423)
(26489)
编号(24236)
(18375)
成果(18220)
重点(18052)
(17483)
(16441)
教育部(16386)
课题(16337)
创新(16258)
人文(16193)
国家社会(15931)
期刊
(57030)
经济(57030)
研究(35943)
中国(23365)
管理(22153)
(19844)
科学(15616)
学报(14823)
技术(13832)
(13805)
金融(13805)
教育(12887)
(12823)
大学(12111)
学学(11443)
财经(10562)
经济研究(10069)
业经(9980)
(9016)
统计(8944)
农业(8551)
(8145)
商业(7461)
决策(7392)
技术经济(7384)
问题(6820)
理论(6476)
(6142)
实践(5753)
(5753)
共检索到1853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戴翔  刘梦  张为付  
与以往文献所揭示的"本土市场效应"不同,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生产地和消费市场分离会产生特定额外成本的特征事实出发,从全球价值链区位配置的独特视角,提出了发展中国家本土市场规模扩大会诱发价值链高端生产环节的梯度转移,从而影响该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攀升的新命题。本文以理论刻画为先导,基于WIOD数据库数据,测度了1995-2011年中国13个制造业GVC指数和市场背离度指数,分别作为全球化条件下价值链分工地位和本土市场规模效应的替代变量。在充分考虑和有效控制其他影响因素条件下,采用广义可加模型的半参数核密度估计、系统广义矩估计以及差分广义矩估计等方法,对本文命题假说进行检验,证实本土市场效应新的内涵和作用机制。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戴翔  刘梦  张为付  
与以往文献所揭示的"本土市场效应"不同,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生产地和消费市场分离会产生特定额外成本的特征事实出发,从全球价值链区位配置的独特视角,提出了发展中国家本土市场规模扩大会诱发价值链高端生产环节的梯度转移,从而影响该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攀升的新命题。本文以理论刻画为先导,基于WIOD数据库数据,测度了1995-2011年中国13个制造业GVC指数和市场背离度指数,分别作为全球化条件下价值链分工地位和本土市场规模效应的替代变量。在充分考虑和有效控制其他影响因素条件下,采用广义可加模型的半参数核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刘子鹏  许培源  朱廷珺  
一国的地理区位与行业生产规模是影响其在全球价值链中位置的重要因素。本文借鉴Baldwin和Venables (2013)的分析思路,构建地理区位与行业生产规模影响全球价值链生产位置的理论模型,并利用OECD-ICIO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地理区位优势与生产规模扩张能够推动一国在全球价值链生产位置的提升,且更大的生产规模可以弥补地理区位优势的不足;(2)地理区位优势与生产规模扩张有助于产出供应链和投入需求链拓展,且对产出供应链的促进作用更大,进而促进全球价值链位置攀升;(3)行业集聚度影响作用效果,集聚度越高的行业,地理区位与生产规模对产出供应链的促进作用越弱,对投入需求链的促进作用越强,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全球价值链位置攀升。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对全球价值链生产位置形成的认识,并有利于推动我国全球价值链位置攀升与全球价值链治理能力的提高。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范红忠   胡杨   王馗  
本文基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将国内市场潜力与企业GVC地位置于统一分析框架,利用2003—2015年微观企业数据对国内市场潜力与企业GVC地位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研究表明:国内市场潜力能够促进企业向GVC高端环节攀升,证明了大国市场可以作为企业GVC地位提升的动力来源。解构国内大市场优势因素发现,国内超大市场规模引致的虹吸效应、集聚效应、竞争效应通过降低国内中间品相对价格以及提升生产和研发效率的内在渠道促进企业向GVC高端环节攀升。进一步地,本文还发现国内市场潜力优势不仅可以促进本行业企业GVC地位攀升,还可以通过国内价值链的传导途径带动上下游行业企业GVC地位升级。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宏  董梓梅  
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下利用市场规模优势提高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是促进一国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利用2005-2015年的国际面板数据,构建市场规模指标反映各国不同时期的需求侧市场规模变化,分析市场规模优势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结果显示,市场规模的扩大能显著促进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并且受到国家发展水平及收入水平的异质性影响;市场规模通过研发水平的中介效应来影响价值链地位;市场规模的扩大会通过降低价值链上游依赖度以及提高价值链下游影响度来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且前者作用相对更强。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蒋为  周荃  干铠骏  
方言壁垒从成本和偏好这两个方面加剧了国内市场的地方分割,从而限制了中国企业的本地市场效应与规模经济效应的发挥,削弱了中国出口的竞争力,这在"逆全球化"的背景下尤其需要引起重视。文章利用中国方言数据测算了不同县级层面的共同方言市场规模,并结合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从本地市场效应的角度,就中国企业国内市场规模扩张的方言壁垒及其出口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基于分组回归与双重差分法的研究发现:(1)共同方言市场规模的扩大对于更具规模经济的行业出口在扩展边际与集约边际上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这有助于更具规模经济行业中的企业发挥本地市场规模的优势。(2)方言是造成中国地区市场分割的重要因素,方言形成的壁垒限制了中国企业的本地市场效应的发挥,进而抑制了中国规模报酬递增部门的出口与发展。因此,突破不同地区在文化与语言上的无形壁垒是进一步推进区域均衡发展战略的重点,而全面形成国内统一的大市场格局是中国企业发挥本地市场与规模经济优势的关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国胜  胡建军  
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本土市场的互动效应、市场规模的诱致效应与本土规模市场的终端需求效应能对其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影响集中体现为互动效应能够引导产业升级的需求发现,需求发现通过市场规模的相互催化为产业升级提供运营支持,终端需求效应通过参与式合作有助于发展产业升级所需的技术能力。我国市场规模巨大,产业升级应充分利用本土市场规模效应。这就需要建立正确的市场激励机制、加快本土市场发展,鼓励本土企业根植于国内经济的创新,推动本土企业与外来资本联合研发等。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孙军  梁东黎  
全球价值链下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产业升级是最近二十多年来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本文尝试使用异质性企业模型对其进行理论分析。研究证明,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技术进步除了要从"干中学效应"中获取以外,更重要的还应该从国内市场需求对本土企业自主创新的引致功能中获得,实现从"干中学效应"到"母市场效应"的转变。对各参数在转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的详细分析表明,发展中国家工资水平的上升使得发达国家企业对中间产品重新"发包","干中学效应"下降,这有可能引致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创新,而国际和国内贸易成本的上升却有可能使发展中国家的产业一直维持在低端。以上分析为全球价值链下我国摆脱产业升级的困境指出了方向。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杨浩昌  李廉水  刘军  
本文用2003—2012年中国制造业省级面板数据,研究本土市场规模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地区差异。结果显示,在控制了科技人员投入、科技经费投入和制度创新等条件下,本土市场规模显著促进技术创新,这为我国借助巨大的本土市场规模来推动技术创新,进而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持;分地区比较分析表明,本土市场规模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本土市场规模越大,其对技术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也越大。结合当前东部地区本土市场规模和技术创新能力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的事实,推导出地区间技术创新能力的差异将进一步扩大。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刘政  李长英  
文章利用1998年~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广义矩估计"的方法,研究了本土市场规模对我国高端、中端和低端技术创性能力的影响。结论表明:本土市场规模是决定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通过控制外商直接投资、国内研发投入、人力资本积累和收入差距等影响技术创新的因素之后,上述结论仍然稳健。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姜宝  李剑  
利用2004-2013年我国快递业数据对本土市场规模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以市场促创新"或"以市场规模驱动创新"的假说在我国快递市场基本不成立。本土市场规模对效率的改进仅有并不显著的正向作用,而对生产率及技术进步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此外,资本密度对快递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影响为正,而人力资本及研发密度对快递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影响为负。从作用机制看,本土市场规模对我国快递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作用机制可进一步归纳为聚集和竞争效应,本土市场规模的扩大伴随着资本密度的提高、人力资本及研发密度的降低,对生产率增长与技术进步产生正向作用,对效率改进产生负向影响。但由于我国快递业市场仍然属...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冯伟  李嘉佳  
文章利用中国省级层面的发展数据,在厘清本土市场规模作用于产业升级基本特征和影响机制的基础上,考虑了实证检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内生性和空间关联性等的影响之后得出如下结论:从总体上来看,增强本土市场规模有利于加快产业升级;从影响机制的内外两个来源来分析,在共同作用于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囿于中国自主创新的滞后性,本土市场规模与技术创新尚未形成有效的耦合提升机制,而借助于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或倒逼作用,本土市场规模与外商直接投资能够形成协同的互促机制。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王岚   程志宙  
数字经济改变了服务业“不可贸易”和“低效率”的传统属性,为中国依托国内大市场实现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内需主导型价值链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从国内生产链长视角考察数字投入对服务业国内分工深化的作用机制和效果。结果表明:数字投入一方面能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显著增加国内生产链长,促进国内分工深化;另一方面能通过降低劳动力比较优势的重要性,推进高收入国家的国内分工深化。本土市场规模会产生逆向牵引和虹吸效应,从而强化数字投入的分工深化作用。这一结论在更靠近需求端的下游行业和门槛效应分析中得到了论证。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投入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分工深化作用更明显;数字产品投入和国外投入对国内分工深化有着显著的抑制作用;与此同时,适度降低跨境数据流动限制有利于强化分工深化效应。拓展分析表明,数字投入会通过降低生产过程外部风险提升产业链安全,本土市场规模在这过程中发挥了“蓄水池”和“压舱石”的作用。以上研究结论对于中国打造内需主导型服务业价值链,实现服务业提质增效和产业链安全稳定提供了理论和事实依据。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张雁筑  侯方淼  
研究国内市场规模与创新资源投入对中国造纸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对推动中国造纸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测算了中国造纸业1995-2019年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指数,然后将创新资源投入分为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本两个方面,构建了国内市场规模与创新资源投入影响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分析框架,并基于中国造纸业的数据运用VAR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造纸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指数从1995年的-0.026上升到2019年的0.103,整体来看分工地位已大幅提高,但是和一些造纸强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本对中国造纸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具有持续的正向影响,而国内市场规模只能在短期内提升中国造纸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研发投入对中国造纸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作用最强,人力资本次之,国内市场规模最弱。(3)从长期来看,研发投入、人力资本和国内市场规模对中国造纸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变动的贡献率分别为20.778%、8.473%和25.149%。研究结论表明,增加创新资源投入并扩大本土市场规模可以作为中国造纸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的路径。基于此,文章提出中国造纸业应加大研发投入、注重人力资本的积累、加强对造纸人才的职业和技能教育、培育和扩大纸产品国内市场等政策启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石新  汤玉刚  
物流外包现象的大规模出现是社会专业化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外包物流市场的规模也是由市场供求双方内生决定的经济变量。政府政策所营造的制度环境虽然不能直接决定外包物流市场的最优规模,但它却影响了企业家自由经济决策的空间,影响到经济理性的发生、拓展机制,最终使市场规模偏离制度约束下的最优状态。因此,以规范政府行为和理顺企业家自由经济决策机制为方向的改革会推动外包物流市场规模的自发动态演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