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44)
- 2023(8343)
- 2022(6743)
- 2021(6267)
- 2020(4768)
- 2019(11099)
- 2018(10950)
- 2017(21266)
- 2016(11128)
- 2015(12610)
- 2014(12383)
- 2013(11898)
- 2012(10492)
- 2011(9444)
- 2010(9576)
- 2009(8688)
- 2008(8318)
- 2007(7640)
- 2006(6596)
- 2005(5994)
- 学科
- 济(51647)
- 经济(51614)
- 管理(37385)
- 业(35192)
- 企(29790)
- 企业(29790)
- 方法(27188)
- 数学(25083)
- 数学方法(24578)
- 技术(14561)
- 农(13085)
- 中国(12042)
- 业经(10852)
- 环境(9800)
- 财(9659)
- 贸(8823)
- 贸易(8815)
- 易(8558)
- 农业(8386)
- 技术管理(8318)
- 理论(8197)
- 学(8196)
- 制(7986)
- 融(7851)
- 金融(7850)
- 划(7686)
- 银(7567)
- 银行(7554)
- 地方(7465)
- 行(7255)
- 机构
- 学院(163285)
- 大学(159917)
- 济(69970)
- 经济(68636)
- 管理(67386)
- 理学(58478)
- 理学院(58001)
- 管理学(56768)
- 管理学院(56501)
- 研究(50682)
- 中国(39341)
- 京(32947)
- 科学(30020)
- 财(29513)
- 所(24628)
- 财经(24146)
- 业大(23996)
- 农(23967)
- 中心(23807)
- 江(23514)
- 研究所(22215)
- 经(22044)
- 经济学(21347)
- 北京(20757)
- 经济学院(19280)
- 州(18967)
- 技术(18899)
- 范(18781)
- 农业(18755)
- 院(18636)
- 基金
- 项目(111962)
- 科学(89598)
- 基金(81828)
- 研究(81491)
- 家(71021)
- 国家(70510)
- 科学基金(62096)
- 社会(52725)
- 社会科(50339)
- 社会科学(50322)
- 省(45217)
- 基金项目(42610)
- 自然(40409)
- 自然科(39592)
- 自然科学(39588)
- 自然科学基金(38868)
- 教育(38239)
- 划(37219)
- 资助(34045)
- 编号(32525)
- 重点(25235)
- 创(25135)
- 发(24413)
- 部(24384)
- 成果(23913)
- 创新(23588)
- 课题(22491)
- 国家社会(21963)
- 教育部(21229)
- 科研(21101)
共检索到2354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金波 刘文宁
使用2001—2017年30个省级层面数据,运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度省级层面能源效率指标,借助系统GMM模型实证分析本土市场规模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及绿色技术进步、绿色技术效率影响本土市场规模作用于能源效率的路径。结果表明:第一,本土市场规模对于能源效率的影响呈“U”型的非线性特征;第二,本土市场规模分别通过绿色技术进步、绿色技术效率对能源效率呈倒“U”型、“U”型的影响特征,两条路径相互独立具有互补性,若形成合力则后期会持续推动能源效率水平的提升;第三,本土市场规模分别与绿色技术进步、绿色技术效率对于能源效率的影响呈显著的门限效应且因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金波 刘文宁
使用2001—2017年30个省级层面数据,运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度省级层面能源效率指标,借助系统GMM模型实证分析本土市场规模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及绿色技术进步、绿色技术效率影响本土市场规模作用于能源效率的路径。结果表明:第一,本土市场规模对于能源效率的影响呈“U”型的非线性特征;第二,本土市场规模分别通过绿色技术进步、绿色技术效率对能源效率呈倒“U”型、“U”型的影响特征,两条路径相互独立具有互补性,若形成合力则后期会持续推动能源效率水平的提升;第三,本土市场规模分别与绿色技术进步、绿色技术效率对于能源效率的影响呈显著的门限效应且因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余萍 刘纪显
本文分别以全国31个省市以及正式启动碳交易市场试点的7个省市为研究对象,利用2009—2017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碳交易市场规模的绿色效应和经济增长效应。结果表明:扩大碳交易市场规模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增长;相比于全国31个省市,扩大碳交易市场规模对试点省市具有较好的绿色效应和经济增长效应,而且,对碳交易市场规模较大省市的效应越大;碳交易市场规模实现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作用机制为技术改进,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作用机制为经济规模和技术改进。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碳交易 碳排放量 经济增长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臧洪 丰超 周肖肖
本文引入全局DEA和"环境技术"概念框架,结合方向距离函数和SBM模型来构造绿色生产率和能源利用效率指标,并运用面板数据计量分析方法实证研究绿色生产技术、规模、管理对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2~2011年间中国绿色生产率累积增长达9.79个百分点,技术进步、规模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65.57、-76.43、-89.14个百分点;(2)绿色生产技术、规模效率、管理水平以及煤炭占比、能源价格每提高1个百分点,能源利用效率分别提高0.4450、0.8099、0.9309、-0.2515、0.0390个百分点。由此可知,合理调整生产规模,提高规模效率,加...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危平 陈斌 赵允宁
在经济低碳转型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企业绿色治理和就业增长的双赢成为现阶段中国发展面临的一个挑战。首先,构造包含重污染行业和非重污染行业的两部门模型,结合理论文献分析企业绿色治理影响就业的技术进步路径及其行业异质性;其次,利用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数据构造公司绿色治理指数,并以2008—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公司绿色治理水平对就业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公司绿色治理水平与就业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中介效应模型检验表明,技术进步是绿色治理促进就业增长的一个重要渠道。(3)分样本检验表明,绿色治理通过技术进步路径对重污染行业就业和非重污染行业就业产生的影响存在异质性,技术创新与技术效率的中介效应存在行业差异。其中,技术创新在重污染行业和非重污染行业均表现为遮掩效应,即技术创新会弱化绿色治理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技术效率仅在非重污染行业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即绿色治理通过影响技术效率进而促进非重污染行业就业。因此,政府可以进一步完善企业绿色治理政策框架,推动企业开展绿色治理行动,实现就业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红利;企业要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充分考虑绿色治理对技术进步的负面影响;不同行业的企业要密切关注不同技术进步方式对就业的影响,确保绿色转型与就业增长的协同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关海玲 武祯妮
在绿色索洛模型的基本框架下,结合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将模型中的重要研究变量即技术因素,进一步引申拓展为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且基于中国省级空间面板数据,首先用熵权法测算出地方环境规制水平,采用方向性距离函数计算出省际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其次,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得出在地方环境规制下,地区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通过检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解出的技术进步指数的空间溢出效应尤为显著,最后验证三者间存在门槛效应。结果显示:由于地方环境规制政策的互动,强化了区域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与此同时,技术进步是区域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关键,合理的环境政策能够刺激企业的技术进步,由创新带来的收入能够抵消甚至超过污染治理的成本,实现创新补偿,最终强化污染治理和经济增长"双赢"的可能性。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杜雯秦 郭淑娟
运用SBMGML模型测度2019年我国3个省市绿色能源效率,并基于组态框架,结合NCA和fs QCA方法探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技术创新、绿色金融、环境规制和环保观念6个因素对我国能源效率的联合效应.研究表明:单一要素并不构成绿色能源效率的必要条件,但区域经济发展在产生高能效上发挥着普适作用;存在4种环境组态,呈现了不同区域绿色能源效率的多重提升路径.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俊豪 谢倩莹 史丹
绿色技术创新已成为经济转型与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基于2007—2019年全国城市层面的面板数据,系统考察了绿色技术创新对能源效率的本地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并分析了结构优化与要素配置的影响机制以及政府环境监管的调节机制。研究发现,绿色技术创新与能源效率之间存在非线性的动态关系,表现为低创新水平时的抑制作用和高创新水平时的促进作用。在空间效应方面,区域内整体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较低时会产生“虹吸效应”,当城市间创新水平普遍提升后,绿色技术创新能够对能源效率产生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绿色技术创新主要通过结构优化效应和要素配置效应两种机制影响能源效率;适度的命令控制型环境监管有利于绿色技术创新对能源效率产生促进作用,监管强度过高时反而会有阻碍作用,而市场激励型环境监管方式越完善,所产生的监管效能越大。由此,本文从加强城际环境政策协调、增强绿色技术核心城市的创新策源能力、选择适当的环境监管手段等方面提出政策启示,以期为我国城市绿色协同发展提供经验参考和依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胡宗义 李毅 刘亦文
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测度我国各地区19962014年绿色技术效率,并分析其地区差异,引入空间计量技术研究绿色技术效率的收敛状况。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绿色技术效率整体水平偏低,呈缓慢上升趋势,区域特征表现为东高西低,三大区域差异明显;东部、中部、西部及全国范围内绿色技术效率水平不存在β绝对收敛,经济发展水平、R&D投入、科技进步水平、外商直接投资以及能源强度对各区域绿色技术效率的收敛有显著影响,剔除这些变量的影响,东部、中部、西部及全国范围内的绿色技术效率的增长随时间趋于收敛。
关键词:
绿色技术效率 随机前沿分析模型 空间计量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胡宗义 李毅 刘亦文
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测度我国各地区1996~2014年绿色技术效率,并分析其地区差异,引入空间计量技术研究绿色技术效率的收敛状况。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绿色技术效率整体水平偏低,呈缓慢上升趋势,区域特征表现为东高西低,三大区域差异明显;东部、中部、西部及全国范围内绿色技术效率水平不存在β绝对收敛,经济发展水平、R&D投入、科技进步水平、外商直接投资以及能源强度对各区域绿色技术效率的收敛有显著影响,剔除这些变量的影响,东部、中部、西部及全国范围内的绿色技术效率的增长随时间趋于收敛。
关键词:
绿色技术效率 随机前沿分析模型 空间计量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贾建锋 刘伟鹏 杜运周 赵若男 蒋金鑫
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如何协同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力量,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以制度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同时兼顾“绿色”和“创新”内涵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评价体系,并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利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从制度组态视角分析了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在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方面发挥的协同作用。研究发现:首先,单个制度因素并不构成高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必要条件,但社会监督在促进高绿色技术创新效率上发挥较为普适的作用。其次,存在“市场-社会推动型”“政府-社会监管型”和“政府-市场-社会协同促进型”三种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制度组合。最后,在缺少社会监督的情况下,即使政府充分发挥了监管和支持的作用,也不能导致高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说明政府制度发挥作用存在限制条件。这些发现对于推进我国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杨振兵 邵帅 杨莉莉
选择适宜的技术进步路径是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本文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算了中国工业部门的要素产出弹性、环境全要素生产效率增长率、要素替代弹性与生产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程度,并进一步揭示出当前工业生产活动中的要素关系与技术进步路径。研究发现:投资导致的资本存量增加伴随着能源短缺与环境恶化,劳动投入增加可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中国目前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资本、环境、能源、劳动,是造成产能过剩、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并存的根源。研究显示,将技术进步方向的路径优化为劳动、资本、能源、环境,是同时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对策,同时也是中国实现绿色工业变革的最终方向...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殷宝庆 刘洋
首先,构建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绿色技术进步影响中国制造升级的理论框架,并在此基础上从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产业高度及出口部门碳生产率3个层面建立中国制造升级水平测算指标体系;然后,采用我国内地30个省级样本数据实证检验绿色技术进步对中国制造升级的影响。考虑到中国制造业以碎片化生产与一体化贸易模式逐步融入全球生产网络这一趋势,将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现实背景纳入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即同时考虑来自国外中间品和出口中间品中的隐含能因素,采用基于非径向、非导向的松弛测度方向距离函数测算各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彧
立足中国2009—2021年31个省(区、市)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误差模型分析数字新基建、绿色技术进步对低碳经济转型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新基建与绿色技术进步均对低碳经济转型发挥显著推动作用,且二者与低碳经济转型之间存在显著空间关联性,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同时,数字新基建水平提升能够增强绿色技术进步对低碳经济转型的赋能效应;分样本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新基建与绿色技术进步对低碳经济转型的促进作用存在明显区域异质性,具体表现为东部地区显著而中西部地区不显著;门槛效应检验显示,绿色技术进步在数字新基建、低碳经济转型之间发挥门槛效应,在跨越门槛值后,东、中、西部地区数字新基建对低碳经济转型的助力作用均明显增强,且在西部地区更为显著;数字新基建的三层子维度均有利于低碳经济转型,其中融合基础设施建设的正向赋能效应最强。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鄢哲明 邓晓兰 陈宝东
文章在阿西莫格鲁等人的偏向性技术进步研究框架下,探讨了绿色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低碳化的影响机理,并利用1995~2012年中国分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因果检验和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实证检验。理论分析显示:产业结构低碳化是一个连续和动态累积调整的过程,其水平上升的推动力是偏向于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的绿色技术进步。文章突出技术进步偏向性并回应了已有文献关于技术进步作用的观点不一致的问题。实证分析发现:中国省级政府的经济干预对产业结构低碳化存在负向影响,可能抵消绿色技术进步的正向作用效果。文章认为,为了实现中国产业结构低碳化目标,有必要通过政策机制鼓励清洁技术发展,促使技术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