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484)
- 2023(18831)
- 2022(15708)
- 2021(14772)
- 2020(12467)
- 2019(28421)
- 2018(28072)
- 2017(54084)
- 2016(28776)
- 2015(32549)
- 2014(31934)
- 2013(31438)
- 2012(28502)
- 2011(25677)
- 2010(25860)
- 2009(24453)
- 2008(24349)
- 2007(21692)
- 2006(19004)
- 2005(17369)
- 学科
- 济(128636)
- 经济(128471)
- 业(105459)
- 管理(100079)
- 企(93330)
- 企业(93330)
- 方法(61383)
- 数学(51438)
- 数学方法(50737)
- 财(38949)
- 农(36118)
- 业经(34518)
- 中国(33983)
- 制(28681)
- 务(26296)
- 财务(26228)
- 财务管理(26181)
- 企业财务(24857)
- 农业(24380)
- 贸(23896)
- 贸易(23874)
- 技术(23417)
- 易(23222)
- 理论(22927)
- 银(21185)
- 银行(21169)
- 融(20635)
- 金融(20632)
- 体(20291)
- 行(20284)
- 机构
- 学院(414214)
- 大学(413274)
- 济(183555)
- 经济(180275)
- 管理(169601)
- 理学(145913)
- 理学院(144561)
- 管理学(142304)
- 管理学院(141517)
- 研究(131030)
- 中国(107373)
- 财(87920)
- 京(85953)
- 科学(72634)
- 财经(69576)
- 经(63360)
- 所(62884)
- 江(61244)
- 中心(61162)
- 农(59877)
- 经济学(57216)
- 研究所(56041)
- 业大(54403)
- 北京(54254)
- 财经大学(51728)
- 经济学院(51452)
- 范(48511)
- 州(48118)
- 师范(48084)
- 院(47092)
- 基金
- 项目(268836)
- 科学(216720)
- 基金(200847)
- 研究(200384)
- 家(171759)
- 国家(170361)
- 科学基金(150432)
- 社会(132632)
- 社会科(126092)
- 社会科学(126065)
- 基金项目(104624)
- 省(102495)
- 自然(95169)
- 自然科(93127)
- 自然科学(93107)
- 教育(92722)
- 自然科学基金(91552)
- 划(85468)
- 资助(83035)
- 编号(79536)
- 成果(63878)
- 部(61466)
- 创(59986)
- 重点(59393)
- 发(56475)
- 国家社会(56072)
- 创新(55438)
- 教育部(54331)
- 制(54255)
- 课题(54165)
- 期刊
- 济(201388)
- 经济(201388)
- 研究(125223)
- 中国(81732)
- 财(71764)
- 管理(69322)
- 农(54643)
- 科学(54413)
- 学报(52744)
- 大学(43166)
- 融(42929)
- 金融(42929)
- 学学(40587)
- 教育(39904)
- 技术(39491)
- 农业(37235)
- 财经(36033)
- 经济研究(32884)
- 业经(32531)
- 经(31005)
- 问题(26046)
- 技术经济(23388)
- 业(22739)
- 统计(22425)
- 贸(22406)
- 策(21120)
- 世界(20135)
- 商业(19744)
- 理论(19320)
- 国际(19306)
共检索到6246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韦志文 冯帆
基于2001—2016年中国27个制造业行业数据,在测度本土市场规模和创新效率的基础上,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制造业行业“需求引致创新”功能的发挥及实现机制。研究发现,本土市场规模扩大显著提升制造业行业创新效率,并且在中、高技术制造业行业及私营企业中的正向效应更明显。机制分析表明,本土市场规模对创新效率的正向牵引作用得益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国民经济循环的畅通。进一步分析发现,内生于本土市场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是双循环下制造业行业“需求引致创新”功能实现的主要创新范式。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冯伟 徐康宁 邵军
本文基于2006-2011年28个制造业行业的发展数据,在明晰作用机理的基础上,运用相关计量方法,从行业总体层面和分行业层面对本土市场规模与产业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所得结论为:首先,本土市场规模与产业创新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向作用,但这种正向作用主要体现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中;其次,从各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来看,均呈现出一定的行业差异性,即会随着行业发展的不同特点而展现出不同的作用内涵;第三,从对本土市场规模与各控制变量的交叉作用的回归结果来看,在共同作用于产业创新时,只有外源性资本投入能够对本土市场规模促进产业创新的作用产生正向的激励效应,其余控制变量从现阶段而言还均无法显示出正向的互补作用。最后,基于上述结论,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本土市场规模 产业创新 交互作用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孙巍 夏海利
需求引致创新强调居民收入差距通过需求结构对产品创新发挥作用。本文构建最终消费品创新一般均衡模型,不仅完整地刻画了需求引致创新机制,而且从收入增长率和收入不确定性拓展了需求引致创新理论。理论模型表明:第一,需求引致创新源自价格效应和市场规模效应的相对权衡,收入差距与产品创新存在倒U形关系;第二,较高的收入增长率由市场规模的预期增加对产品创新发挥正向激励;第三,收入不确定性因增加了预防性储蓄而对技术创新产生抑制作用。基于制造业21个大类行业2008—2020年的实证分析支持了理论模型的相应结论。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东阳 郑磊 袁秀秀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化已成为各国企业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实现成长壮大的重要选择。本文以2008—2016年沪深A股142家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负二项回归模型,研究了国际化程度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同时考察了企业吸收能力和投资区位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国际化程度对企业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吸收能力对国际化程度与企业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投资区位显著影响国际化程度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对发达国家投资更能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本研究为企业利用国际化经营提升创新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杨浩昌 李廉水 刘军
本文用2003—2012年中国制造业省级面板数据,研究本土市场规模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地区差异。结果显示,在控制了科技人员投入、科技经费投入和制度创新等条件下,本土市场规模显著促进技术创新,这为我国借助巨大的本土市场规模来推动技术创新,进而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持;分地区比较分析表明,本土市场规模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本土市场规模越大,其对技术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也越大。结合当前东部地区本土市场规模和技术创新能力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的事实,推导出地区间技术创新能力的差异将进一步扩大。
关键词:
本土市场规模 技术创新 地区差异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刘政 李长英
文章利用1998年~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广义矩估计"的方法,研究了本土市场规模对我国高端、中端和低端技术创性能力的影响。结论表明:本土市场规模是决定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通过控制外商直接投资、国内研发投入、人力资本积累和收入差距等影响技术创新的因素之后,上述结论仍然稳健。
关键词:
市场规模 技术创新 广义矩估计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保永文
本文在后发国家技术进步理论的基础上,基于2003—2010年中国制造业中24个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行业数据,运用系统GMM方法考察了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引进对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行业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了中国制造业部门的技术创新,但其影响在不同层次创新成果间存在差异;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之间既存在替代效应,也存在互补效应,由于吸收能力差异,国外技术引进与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之间呈非线性关系;技术后发优势的实现存在吸收能力门槛效应,只有以研发支出存量和人力资本衡量的吸收能力高于临界值的行业,技术引进才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保永文
本文在后发国家技术进步理论的基础上,基于2003—2010年中国制造业中24个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行业数据,运用系统GMM方法考察了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引进对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行业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了中国制造业部门的技术创新,但其影响在不同层次创新成果间存在差异;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之间既存在替代效应,也存在互补效应,由于吸收能力差异,国外技术引进与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之间呈非线性关系;技术后发优势的实现存在吸收能力门槛效应,只有以研发支出存量和人力资本衡量的吸收能力高于临界值的行业,技术引进才能有效提高其技术创新水平;自主研发是推动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积累的重要途径。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韵
以2012—2021年中国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价值链数字化对制造业开放式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价值链数字化可显著提升制造业开放式创新水平。机制分析结果显示,价值链数字化可通过融资约束缓解效应及技术溢出效应间接驱动制造业开放式创新。进一步研究发现,价值链数字化对制造业开放式创新的促进效应在东部地区、高水平市场竞争环境、非国有企业及大型企业中更显著。基于此,提出深化价值链数字化转型、强化节本增效能力、制定差异化开放式创新策略等建议,以期为发挥价值链数字化优势、推动制造业开放式创新提供支持。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韵
以2012—2021年中国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价值链数字化对制造业开放式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价值链数字化可显著提升制造业开放式创新水平。机制分析结果显示,价值链数字化可通过融资约束缓解效应及技术溢出效应间接驱动制造业开放式创新。进一步研究发现,价值链数字化对制造业开放式创新的促进效应在东部地区、高水平市场竞争环境、非国有企业及大型企业中更显著。基于此,提出深化价值链数字化转型、强化节本增效能力、制定差异化开放式创新策略等建议,以期为发挥价值链数字化优势、推动制造业开放式创新提供支持。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冯伟
利用中国2001—2011年制造业分行业的发展数据,在运用DEA法测度产业生产率的基础上,基于总体检验和分类检验,研究本土市场规模与产业生产率之间的作用关系,所得结论为:总体而言,本土市场规模对于产业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推进作用;在分类别行业层面上,这种推进作用依然存在,只是更多地体现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对于各控制变量而言,其在行业总体层面和分类别行业层面上均呈现出一定的异质性,这主要是由行业发展的自身特性与不平衡性所致。
关键词:
本土市场规模 产业生产率 DEA分析法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陈丰龙 徐康宁
本文使用2001—2010年中国制造业分行业数据,实证分析了本土市场规模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估计结果显示,以"市场促创新"的假说整体上是成立的。本土市场规模每增加1%,将会促进生产率指数增长0.021%、效率改进指数增长0.023%、技术进步指数增长0.018%。分行业研究显示,本土市场规模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在不同行业存在一定的差异。本土市场规模作用的发挥更依赖于行业的技术密集程度和资本密集程度,而对行业的劳动密集程度则并不敏感。从作用机制来看,本土市场规模对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的正向作用主要通过资本密度、研发密度与人力资本等途径传递;对效率改进的正向影响主要通过资本密度、研发密度、人...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营营 高煜
在理论阐述创新要素流动对制造业结构优化的作用机理及依赖条件的基础上,利用2000—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实证检验R&D人员和R&D资本流动对制造业结构优化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影响机制与效应。研究发现,整体上,地区间制造业结构优化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效应,且受此效应的作用,两类创新要素在区际间的流动显著促进了地区制造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影响机制检验表明,R&D人员流动可以通过刺激消费需求和"倒逼"制度变革间接加速制造业结构优化,而R&D资本流动仅通过消费需求这个中介变量,促进了制造业结构优化;此外,创新要素区际流动对制造业结构优化的推进作用还高度依赖于各地区的技术市场发展水平和政府支持程度。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胡哲力 顾乃华
本文考察国家级高新区建设对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的区域异质性,进而判断高新区是否异化以及在多大范围内异化为工业园区。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局效应而言,高新区的设立推动了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即高新区没有异化为工业园区。高新区对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着区域异质性,设立高新区的政策对东部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该政策仅推动中部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的质量,但是对于西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而言,该政策并没有推动区域内的制造业技术创新,即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高新区异化为了工业园区。与中小型城市相比,高新区对中国大型城市的制造业技术创新水平的作用较为显著。虽然总体而言高新区促进了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水平,但是该政策仅促进了低技术密集度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基于调节效应的机制检验,本文认为高新区通过集聚人力资本以及集聚生产性服务业等渠道推动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数量。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冯伟 卞家涛
本文基于斯密的"市场范围"假说,结合我国1990~2011年省级层面的发展数据,运用动态面板估计模型,研究了本土市场规模和地区生产率之间的作用关系,其中特别采用了随机前沿模型(SFA)对地区生产率及其分解进行了测度,所得结论为:无论从总体样本还是分时段样本,本土市场规模对地区技术效率均难以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于地区技术进步和生产率而言,具有阶段性特征,即本土市场规模对地区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推动作用主要来源于1998年以后的分段样本;同时对人力资本、研发投入、基建设备、对外开放和外商直接投资等控制变量的回归,发现它们对地区生产率及其分解会产生异质性的影响。最后,基于这些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交易效率、市场规模与贸易发展——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一个实证检验
中国股票市场规模效应TAR检验
市场分割、市场规模与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对本土市场效应的再考察
金融有效支持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了吗?——基于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的实证检验
市场规模优势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
数字经济发展与高端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基于空间溢出与门槛效应实证检验
行业创新效率与行业股票收益率的关系研究——2005-2012年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基于本土市场规模的内生化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的第三条道路
技术引进影响自主创新的机理及实证研究——基于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市场规模与创新——基于产业水平的宏观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