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46)
2023(13619)
2022(11018)
2021(10226)
2020(8128)
2019(18563)
2018(18199)
2017(32191)
2016(18770)
2015(21029)
2014(21055)
2013(19541)
2012(17749)
2011(16169)
2010(16138)
2009(15010)
2008(14695)
2007(12903)
2006(11515)
2005(10896)
作者
(52194)
(43863)
(43561)
(41385)
(27589)
(20983)
(19776)
(16945)
(16800)
(15505)
(14938)
(14679)
(14211)
(13783)
(13773)
(13593)
(13417)
(13012)
(12632)
(12547)
(11010)
(10948)
(10558)
(10004)
(9868)
(9804)
(9750)
(9738)
(8774)
(8683)
学科
(63944)
经济(63841)
管理(51624)
(47283)
(38107)
企业(38107)
中国(26468)
方法(23810)
教育(20578)
(20536)
数学(20476)
数学方法(20233)
(19973)
(17660)
业经(16623)
(16059)
农业(13402)
(13027)
贸易(13021)
(12824)
理论(12721)
(12713)
地方(11663)
(11623)
技术(11586)
银行(11582)
(11528)
财务(11494)
财务管理(11464)
(11164)
机构
大学(259258)
学院(252842)
(98514)
经济(96384)
研究(94142)
管理(88336)
理学(76128)
理学院(75118)
管理学(73733)
管理学院(73240)
中国(65549)
科学(56463)
(56002)
(47979)
(47735)
(46276)
研究所(43341)
(41904)
师范(41474)
中心(41381)
(39468)
业大(38954)
财经(37150)
农业(36327)
教育(36025)
北京(35604)
师范大学(34180)
(33915)
(33891)
(30617)
基金
项目(169908)
科学(134983)
研究(126147)
基金(122091)
(108317)
国家(107267)
科学基金(90299)
社会(80971)
社会科(76400)
社会科学(76385)
(66548)
教育(64662)
基金项目(64067)
(58755)
自然(56987)
自然科(55667)
自然科学(55648)
自然科学基金(54689)
编号(51228)
资助(47419)
成果(44044)
重点(40370)
(39041)
课题(38896)
(37140)
(35849)
(35541)
教育部(34000)
国家社会(33536)
创新(33407)
期刊
(109830)
经济(109830)
研究(85573)
中国(63500)
教育(56113)
学报(45049)
(42664)
科学(39340)
(38391)
大学(34895)
管理(33088)
学学(31600)
农业(28325)
技术(22756)
(22486)
金融(22486)
财经(19148)
经济研究(18208)
业经(17455)
(16520)
(15372)
问题(14422)
职业(14233)
(13494)
(12605)
(11710)
论坛(11710)
科技(11657)
国际(11655)
业大(11605)
共检索到3968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沈文钦  
本文基于中西关系、政策迁移与制度化的视角,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通识教育的起源与扩散进行了历史分析。20世纪80年代,中国已经开始探索文理交融的通识教育模式,这一探索主要基于本土实践的需求,通识教育的概念和实践伴随着国人的境外教育考察而为人所知,但影响并未凸显;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通识教育概念和实践广为传播,被部分精英综合大学接受之后逐渐扩散到理工院校和其他高校,同时也出现了文化素质教育这一竞争性的本土概念;进入21世纪后,通识教育的实践逐渐被制度化与机构化,同时超越单一的课程维度,引入导师制、住宿学院制、荣誉学位等育人举措。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改革在课程和组织层面明显受到西方模式尤其是美国模式和英国模式的影响,本土传统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古典人文教育与经典教育传统是中国重视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思想基础,住宿制书院制度在某种意义上是古代书院传统的现代延续。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严文华  
本文主要介绍 80年代以来国外组织沟通的研究概况。组织可以通过守卫者、促进者或边界管理者等对信息流进行控制。员工的组织沟通满意度受管理沟通风格、上下级关系、沟通开放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组织冲突中 ,沟通是解决冲突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周楠  
20世纪80年代,拉美国家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和现实客观需要,实施了高等教育"自由化"改革,希望通过改革增加高等教育的公正性与平等性,从而提高社会底层群体的社会地位,促进拉美社会的和谐发展。但由于削减政府干预的政策实施过于粗放、竞争机制产生的作用过度市场化、私立高等教育发展过于商业化,这一高等教育改革产生了难以消除的负面效应。对于拉美国家底层群体来说,接受高等教育的门槛并没有降低,反而有抬高的趋势;高等教育的公正性、平等性不仅没有得以充分体现,反而呈现出反向态势;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也没有增多,而是进一步减少。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黄贤金  陈志刚  於冉  李璐璐  
文章基于土地制度对经济发展影响机理的分析,认为土地制度主要通过外部性内部化、激励与约束、资源配置等方式影响经济发展,据此,阐述了自20世纪80年代积极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发展以来中国土地出让制度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并将土地出让制度变量纳入经济增长模型,初步评价了中国土地出让制度实施与改革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结论表明,中国土地出让制度自实施以来所产生的制度绩效相当于2011年当年GDP的6.58%。但由于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依赖,也影响了中国土地出让制度运行对于经济增长的持续性贡献,文章提出了建立多元化财政"支柱"机制、城市重点重大项目回报机制、土地产权主体的城镇化红利分享机制等后土地经济应对策略。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许哲娜  
思想与社会互动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研究范式,进入21世纪后又逐渐与日常生活史、艺术史、物质文化史等诸多领域汇为更为巨大的学术洪流,从后者的学术渊源——人类学汲取了实践视角等重要的学术资源,为重新书写真正的“中国”思想史提供了有效的操作路径。这些领域共同关注的概念“象征”(符号),为思想与社会互动提供了重要的桥梁,从而把思想史研究从发现什么是“中国的”思想推向了探索“中国的”思想如何形成的更深层认识。在整体史视角下开展思想与社会互动研究是时代思想的一种呼唤,正在成为整合华夏文明话语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祝成林  
基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次重要教育政策分析,浙江省中高职课程衔接实践经历了为建立职业教育体系下的中高职课程衔接制度创造条件、建立职业教育体系下的中高职课程衔接制度、尝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中高职课程衔接制度、构建与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中高职课程衔接制度。纵观发展历程,这四方面似应受到重视并努力为之,即统一中高职专业目录是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前提、实践发展需求是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基点、校校合作与校企合作是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关键、服务区域经济是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重要策略。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王威  
长期以来,日本高等教育以本科教育为主,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受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日本国内掀起了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高潮,日本研究生教育政策从规模化、多样化、高度化和重点化方面出发,极大地促进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本文尝试对日本研究生教育政策的背景和内容进行分析,并考察其政策的特征及效果。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俞萍萍  张为付  
20世纪8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发展,同时出现了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与跨国并购崛起的新现象,早期经典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解释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文章将对1980年代之后出现的对外直接投资领域的代表性理论进行梳理与评述。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劲松  
本文包括理论构筑和实证分析两部分 ,在理论部分论述了市场价值与价值的异同 ,市场价值三种形式的存在条件 ,指出了西方对市场类型传统划分的缺陷 ,提出了新的划分标准。在实证部分 ,运用市场价值理论 ,对 80年代以来我国市场格局的演变作了判研 ,最后 ,作者对中国市场未来作了展望 ,进一步提出了个人见解 ,以供参考。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高元杰  
漕运是古代重要的政治经济制度,在历史上的影响极为深远,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20世纪80年代以来,漕运史研究十分兴盛。相关学者就各朝代特别是明清时期漕运的社会职能、实际运转、管理系统、运输人员、漕弊、漕讼与减漕运动、漕运中的商业活动,以及漕粮河运和海运的变迁及其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为进一步深入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宋晓敏  
养老金制度是希腊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石,也是其核心组成部分。从其特征来看,希腊养老金制度属于典型的地中海福利国家模式,是极端"碎片化"的典型代表,长期以来在财政可持续性、社会公平等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希腊政府陆续进行了多项养老金改革,但进展缓慢。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在欧盟等"三驾马车"的外力推动下,希腊养老金制度改革迈出了转型的第一步。然而,反紧缩改革的激进左翼联盟于2015年1月上台后,希腊的社保改革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在欧盟开始第三轮救助后,激进左翼联盟政府在救助条件的约束下重启养老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赵章靖  朱俊鹏  
为后人所称道的民国时期的"教授治校",有其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以民国时期清华大学"教授治校"为例,教授会与评议会是其基础性组织。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在清华学校改办大学的过程中,"教授治校"制度的成立和"教授治校"管理模式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思潮引领、组织基础与人员支持。特别是留美"少壮派"作为中坚力量,在教授会与评议会成立过程与早期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时,教授会与评议会代表着清华教师群体,在维护教师权益、践行"教授治校"过程中发挥了最为基础、最为核心的作用。以教授会与评议会为基础的教授治校制度,深深影响了清华二三十年代的发展。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黄春蕾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最优税收理论的发展呈现出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最优税收实证理论与经验分析获得重大进展。以斯德恩(Stern)、斯莱姆罗德(Slemrod)、阿尔姆(Alm)等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在对以前的规范最优税收理论进行总结与批判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被前人所忽视的税收管理与执行等方面的实证理论,并将其引入最优税收理论体系中加以研究,充实和拓展了原有理论体系与框架,提高了其现实性与实用性,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一系列问题。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劳凯声  
在教育学一百多年的发展中,教育学者们一直在为教育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而求索。在大多数情况下,教育活动是人们在比较、鉴别、协调、平衡的基础上进行价值选择的结果,因此,教育学不应追求那种现实中一般并不存在的假设的东西,而应揭示貌似自然的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价值选择活动。这种价值选择有多种价值取向,为此,教育学注定会成为一个边界不断扩大的专门化的多学科研究领域。实际上,多学科的话语已经体现了教育学知识体系正在向开放的和多元的方向发展的趋势。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公共教育政策正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要对象,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学术领域和研究课题。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宋凤轩  江月  
美国里根政府的减税,不但对美国国内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还掀起了世界性减税浪潮。小布什政府“10年减税”计划,不仅刺激了国内经济复苏,同样也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减税。比较美国这两次大的减税,分析其前因后果及其特点,对我国的税制改革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从美国两次减税原因和措施入手,重点考察了两次减税的共同特征,最后指出对我国今后税制改革的几点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