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10)
- 2023(10387)
- 2022(8799)
- 2021(7920)
- 2020(6775)
- 2019(15541)
- 2018(14897)
- 2017(29152)
- 2016(15965)
- 2015(17682)
- 2014(17711)
- 2013(17555)
- 2012(16218)
- 2011(14796)
- 2010(14663)
- 2009(13854)
- 2008(13880)
- 2007(12732)
- 2006(10728)
- 2005(9547)
- 学科
- 济(69316)
- 经济(69241)
- 管理(46102)
- 业(45534)
- 企(36075)
- 企业(36075)
- 方法(35564)
- 数学(32222)
- 数学方法(32007)
- 财(18548)
- 农(18498)
- 贸(16407)
- 贸易(16401)
- 中国(16397)
- 易(15919)
- 学(14612)
- 业经(13639)
- 制(13130)
- 农业(12094)
- 务(11767)
- 财务(11752)
- 财务管理(11726)
- 地方(11649)
- 银(11529)
- 银行(11477)
- 企业财务(11136)
- 融(11101)
- 金融(11099)
- 行(10878)
- 环境(10212)
- 机构
- 大学(241555)
- 学院(239449)
- 济(103093)
- 经济(101240)
- 管理(92362)
- 研究(81222)
- 理学(80758)
- 理学院(79849)
- 管理学(78570)
- 管理学院(78125)
- 中国(61337)
- 科学(51482)
- 农(50135)
- 京(49344)
- 财(46169)
- 所(42602)
- 业大(41406)
- 农业(40317)
- 研究所(39045)
- 财经(37987)
- 中心(37648)
- 江(34870)
- 经(34647)
- 经济学(33087)
- 经济学院(30435)
- 北京(30368)
- 财经大学(28493)
- 院(28379)
- 范(28191)
- 师范(27745)
- 基金
- 项目(164906)
- 科学(129277)
- 基金(122631)
- 研究(111265)
- 家(110055)
- 国家(109189)
- 科学基金(92506)
- 社会(72950)
- 社会科(69380)
- 社会科学(69352)
- 基金项目(65730)
- 省(63761)
- 自然(62521)
- 自然科(61177)
- 自然科学(61152)
- 自然科学基金(60141)
- 划(54618)
- 教育(50732)
- 资助(49766)
- 编号(42185)
- 重点(37357)
- 部(36884)
- 发(34783)
- 创(34583)
- 科研(32976)
- 计划(32590)
- 成果(32537)
- 创新(32463)
- 教育部(31193)
- 国家社会(31017)
- 期刊
- 济(104761)
- 经济(104761)
- 研究(65034)
- 学报(45941)
- 农(43527)
- 中国(40040)
- 科学(39217)
- 财(36038)
- 大学(33034)
- 学学(31834)
- 管理(30742)
- 农业(28719)
- 融(23424)
- 金融(23424)
- 财经(19535)
- 经济研究(18215)
- 技术(17560)
- 业经(17385)
- 经(16746)
- 业(15878)
- 教育(15436)
- 问题(14736)
- 贸(13487)
- 商业(12763)
- 版(12694)
- 技术经济(12609)
- 理论(11793)
- 业大(11653)
- 统计(11621)
- 国际(11199)
共检索到3381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张杨
"新经济地理理论"强调规模经济是地区贸易和国际贸易的驱动力,这种力量被克鲁格曼称为"本地市场效应"(HomeMarket Effects)。本地市场效应理论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本文重点研究了影响本地市场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本国商品偏好。研究发现:加强消费者对本国商品的偏好程度,不但有利于强化相关产业的本地市场效应及其净出口效应,而且有利于改善本国消费者福利水平。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张先锋 阮文玲
本文在技能溢价理论的基础上,放松位似偏好假设,并引入本地市场效应,建立一般均衡模型,探讨非位似偏好、本地市场效应对技能溢价的内在影响机制,并提出相应的理论假说。同时,利用1999—2011年我国制造业28个细分行业面板数据,通过设定不同的国际贸易量-贸易成本弹性,测度非位似偏好指标,进而对理论假说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在非位似偏好假设下,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带动了生产者对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的变化,扩大了技能溢价的水平;第二,当行业出现本地市场效应时,非位似偏好对技能溢价存在倒"U"型影响,即本地市场效应强度超过某一限度后,非位似偏好反而会缩小技能溢价。
关键词:
非位似偏好 本地市场效应 技能溢价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敬子 陈强远 钱学锋
本文将Stone-Geary偏好嵌套到CD-CES效用函数中,构建了基于非位似偏好下的服务贸易模型,并把总需求分解为需求结构与需求规模,从理论上推导出相对需求结构与需求规模对服务业出口的本地市场效应(home market effect,HME);同时基于2000—2014年42个国家或地区间29个服务业分行业双边贸易数据,计算发现世界各国分行业服务业需求收入弹性差异显著,呈现出明显的非位似特征,并首次从实证上验证了世界整体服务业出口存在需求结构作用的反向HME和非线性HME;并发现当相对市场规模越大时,相对需求结构的反向效应越强。分类型情形下,消费性服务业需求结构作用的反向HME及其非线性效应均高于生产性服务业,而生产性服务业需求规模作用的HME高于消费性服务业;不同类别收入水平国家之间需求结构和需求规模作用的HME差异显著。据此,扩大内需规模、优化需求结构,结合供给侧结构改革倒逼服务业创新,构建外贸增长和收入合理分配并行的激励政策体系等,对一国迈向服务业大国乃至强国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左思明
文章以中国2007—2016年的省域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并使用系统GMM的实证方法分析了中国服务业出口是否存在本地市场效应。结果表明,中国服务业出口存在显著的出口外溢特征。即在中心-外围的发展模式下,由于服务产品的集聚而扩大出口份额。并且这种效应在东部地区体现得更加明显。由于发展模式存在差异,中西部地区则不存在本地市场效应。
关键词:
中心-外围模型 本地市场效应 系统GMM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杨皓奕 赵龙翔
本文构建非位似偏好效用函数模型,从理论上推导出口价格离散对互联网贸易本地市场效应的影响机制,并基于2010-2020年中国与20个国家或地区间的双边贸易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互联网贸易具有明显的非位似特征,非位似偏好下的出口价格离散削弱互联网贸易本地市场效应,互联网贸易则改善出口价格离散度;价格离散影响互联网贸易本地市场效应具有行业异质性,对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出口路径依赖具有切断作用,对资源密集型的出口路径具有强化作用。基于实证结论,从转变贸易发展思路、构建多边贸易体制及推进互联网建设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非位似偏好 本地市场效应 出口价格离散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范晓莉
本文以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基础,利用中国2010-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考察研发强度、本地市场效应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及影响效应。结果显示:第二、三产业发展水平是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中西部地区第二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的特征仍较为明显;扩大资本投资是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东部地区资本投资引致的本地市场放大效应凸显;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对地区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均较为显著,且东部地区的收入增长引起的本地市场效应最为突出;研发强度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之间呈现负向关系,仍存在逆周期特征,研发经费支出强度不足和区域分化特征是制约各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原因。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钱学锋 黄云湖
本文通过拓展的多国HME模型框架和经验估计方法,利用1977~2007年中国和14个主要贸易伙伴ISIC两位数制造业的贸易和产出数据,在控制市场准入效应后,对多国框架下的中国制造业本地市场效应进行了估计。结果发现:中国制造业总体上存在显著的本地市场效应。加工贸易等行业异质性并不能实质上改变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性,但不同行业对外部市场准入性的依赖确实存在差异。在控制本地偏向需求后,中国制造业本地市场效应仍然稳健的存在。这表明,在劳动力比较优势日益削弱的背景下,通过扩大国内市场需求,中国制造业出口仍然存在强劲的内生动力。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陈雯 李佳璐
本文运用引力模型对1995~2007年我国与25个主要贸易伙伴国的面板数据,考察我国制造业整体以及26个分行业出口是否存在本地市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整体以及26个分行业中的24个行业存在本地市场效应;资本劳动比的提高对于装备制造业出口增长的促进作用高于其对于轻工业的促进作用。对此,我国应扩大内需,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关键词:
制造业 本地市场效应 引力模型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涂远芬
本文基于2000-2011年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服务贸易数据,采用面板协整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服务贸易的本地市场效应。结果发现:中国服务贸易整体上并不存在显著的本地市场效应,以劳动力要素禀赋为基础的传统比较优势仍是促进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主要因素;在10个细分的服务行业中,只有运输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三个行业出现了显著的本地市场效应。中国除了继续关注国际服务市场外,还应重视国内服务市场的开发,通过发挥本地市场效应来促进中国服务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服务贸易 本地市场效应 比较优势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云娥
基于本地市场效应模型,本文首先从资本可以跨区域流动、劳动力不可以跨区域流动的假设入手,经过理论推导证明,在本地市场效应存在的地区,扩大内需可以兼顾经济增长和区际协调发展。然后进一步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数据和两阶段最小二乘估计方法,在经验上证实了我国区域层面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这意味着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可以兼顾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效率与公平。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针对扩大内需、资本跨区域流动和劳动力的"区域内城乡统筹"战略分别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薛蓉娜 赵合
本文研究了双边市场一方用户群体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质量在垄断市场情形和单归属(接入)寡头垄断市场情形下对双边市场平台定价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在寡头垄断情形下,消费方和厂商的接入费用和其本身对质量的敏感程度及质量成本系数相关,平台具有鼓励符合条件的用户接入平台的动机。在单归属的寡头垄断情形下,平台之间的厂商无质量差异时,平台倾向于定高价以获取由商品质量引起的双边市场的剩余价值,而消费者和厂商均没有提高商品质量的要求和激励;在寡头平台之间的商品或服务质量差距小,质量信息不透明时,优势平台会随着质量差距扩大而提高厂商的接入费用,其消费者的数量也会增多;若质量信息透明,质量劣势平台为了保持市场份额,其价格...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陈健生 李文宇
因规模报酬递增和贸易成本的存在,使得具有较大市场规模的地区会获得生产和出口的优势,这个效应被称为本地市场效应。作为新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方法,本地市场效应已经成为解释区域间贸易和产业区位选择的新路径。在对中国若干省份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中国区域层面上同样存在着本地市场效应。若将选择样本的邻近省区市场考虑进本地市场规模,会使得本地市场效应缩小。因此,地区的发展不仅应考虑要素资源的投入,也应加强本地市场潜力的开发,加强地缘经济关联,扩大市场规模,以吸引相关产业向本地区转移。
关键词:
本地市场效应 新经济地理学 去工业化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少军
本文首次以中国5年30省份的投入产出表为主,构建了包括省内贸易、省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等指标的分省份分行业的数据库,随后以引力模型为基础,首次全面系统的检验了中国贸易的偏好性,发现存在贸易本地偏好的"中国悖论",即(1)从贸易总量上来看;(2)从出口和进口来看;(3)在控制了时间、省份和行业等个体效应后,以及从加入WTO之前与之后、沿海与内陆、中间品与最终品等3个维度进行分组检验来看,中国的贸易在国家层面上均不存在本地偏好;在省份层面上,也均不存在着本地偏好和邻近偏好。为此,中国应着力发展省内贸易与省际贸易,推动贸易的边远偏好与本地偏好、邻近偏好的再平衡,只有这样才可能帮助中国经济实现再平衡。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丹 吴桐 汪海峰
本文以国内增加值出口为视角,利用我国与55个贸易伙伴国17个制造业行业2002—2018年的相关数据,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深入探讨数字技术投入对我国制造业形成国内增加值出口的本地市场效应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技术投入水平提升显著促进了我国制造业形成国内增加值出口的本地市场效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内生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技术对我国制造业形成国内增加值出口的本地市场效应的影响会因数字技术来源差异、产品特征差异、制造业要素密集度差异以及国家收入水平差异而表现出异质性;机制检验显示:数字技术投入水平提升通过降低贸易成本、提高研发投入强度与创新成果转化能力以及推进制造业服务化促使我国制造业形成国内增加值出口的本地市场效应。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范爱军 刘馨遥
本地市场效应意味着一国的国内市场规模对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具有促进作用。本文利用两个模型对中国和印度工业制成品贸易中的本地市场效应进行了检验,并通过相应的比较分析认为中国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存在较为显著的本地市场效应,而印度出口的本地市场效应并不显著。相比之下,中国更具有本地市场效应带来的贸易持续发展的动力。但是,随着产业转移的推进和国内市场的日益扩张,印度多类工业制成品也具备获得本地市场效应的潜力。对于中国而言,在传统比较优势日益减弱的趋势下,更应充分重视本地市场优势对出口贸易的决定性作用,这样才能保证获得出口贸易上的持续优势。
关键词:
本地市场效应 中国 印度 工业制成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