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42)
2023(8045)
2022(6766)
2021(6426)
2020(5460)
2019(12030)
2018(11943)
2017(21071)
2016(11820)
2015(13393)
2014(12972)
2013(12226)
2012(11520)
2011(10555)
2010(10934)
2009(10509)
2008(10749)
2007(10270)
2006(9175)
2005(8387)
作者
(35572)
(29556)
(29427)
(27872)
(18745)
(14295)
(13284)
(11409)
(11257)
(10809)
(10084)
(10053)
(9785)
(9607)
(9417)
(8905)
(8804)
(8697)
(8590)
(8503)
(7713)
(7248)
(7212)
(6951)
(6745)
(6698)
(6638)
(6485)
(6208)
(6068)
学科
(40140)
经济(40082)
管理(36675)
(31870)
(28937)
企业(28937)
中国(13695)
(13243)
技术(13159)
理论(13142)
方法(12868)
(11670)
教学(10852)
(10812)
(10720)
业经(10125)
教育(9618)
技术管理(9428)
(9245)
数学(9194)
(8939)
银行(8905)
数学方法(8838)
(8598)
(8421)
金融(8413)
地方(7788)
(7249)
(6954)
贸易(6945)
机构
大学(169317)
学院(167389)
研究(60688)
(59128)
经济(57530)
管理(55984)
理学(46266)
中国(45659)
理学院(45612)
管理学(44382)
管理学院(44040)
科学(39086)
(37846)
(32139)
(30933)
(29556)
(28994)
研究所(28862)
中心(27203)
(26342)
师范(25989)
业大(24581)
北京(24248)
(23119)
财经(23066)
农业(23020)
技术(22262)
(22089)
(20642)
师范大学(20586)
基金
项目(103329)
科学(79029)
研究(77272)
基金(70306)
(62735)
国家(62142)
科学基金(51487)
社会(45725)
社会科(43006)
社会科学(42992)
(42516)
教育(37479)
基金项目(35864)
(35250)
自然(32268)
编号(31703)
自然科(31601)
自然科学(31587)
自然科学基金(30984)
成果(28782)
资助(28400)
课题(24618)
重点(23990)
(23706)
创新(22323)
(21812)
(21529)
(20132)
项目编号(19695)
(19559)
期刊
(75058)
经济(75058)
研究(55852)
中国(45482)
教育(34895)
学报(32620)
(27693)
科学(27175)
(26432)
管理(25861)
大学(24790)
学学(22605)
技术(18108)
农业(18070)
(15475)
金融(15475)
财经(13159)
(11554)
经济研究(11433)
业经(11415)
图书(11143)
(9982)
(9976)
科技(9825)
职业(9430)
(9233)
论坛(9233)
问题(9078)
书馆(8322)
图书馆(8322)
共检索到2782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广君  
作为一种人为的存在 ,教学在历史中发生、存在和演化。在以往的教学论研究中 ,教学演化问题一直未能真正进入理论的视域。在教学本体论研究中 ,教学演化作为教学存在的基本形式和基本表征 ,处于极其重要的理论地位。教学演化问题的研究在研究主体、研究对象、思维方式和研究结果等方面与以往的研究截然不同 ,教学演化的方向性、教学方式的演变、教学系统的发育、教学进化史、教学史观等相关理论问题 ,构成了教学演化问题研究的主要论域。教学演化问题的确立以及就此而展开的深入研究 ,在理论上预示着一种新的教学史观的形成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迟艳杰  
我国教育哲学的研究尚未进入教学本体论的自觉理解与建构。本文从教育哲学的角度 ,即从“教学本体论”的层面对以往我们对教学存在的认识进行反思 ,力求使我国教学本体论研究从心物二元论为前提的“思维本体论”中摆脱出来 ,形成现代意义上的“生成论本体论”,从而为我国教学改革提供符合现代哲学思维水平的教学观念和理论根据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程玉梅  
教育理解是发生在教育世界中的一种意义重构的认识活动,是教育主体通过对教育过程本身和教育中各要素的内涵、本质的判断,以情境再现、切身体验、意义创生为指向的认知过程,进而生成教育经验,形成教育文化,最终实现人文同构。从个体发展和教育发展来看,教育理解的存在具有必要性。多义性、生成性、意向性、实践性是教育理解的特征。教育理解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在理解中澄清教育的基本问题;在理解中成就教师的专业发展;在理解中认识自我;在理解中推进教育实践。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晓奇  
事件哲学作为重要的哲学范畴,提出了基于"事件"的本体论,这为反思教学本体存在问题提供适切的理论支撑,具有较强的理论解释力。反思我国经典的教学本体研究,主要是以结构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以要素分析为基本切入点所形成的构成性本体论,其最大的缺陷是抽离时间。基于事件哲学的教学本体认为,教学是具有空间和时间双重本体属性的教育存在。在此意义上,教学由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的事件构成,常态事件与偶发事件的糅合生成是教学事件存在的基本形态。教学过程是由事件驱动所形成,教师对于各类事件的积极应对预示着教学目标的调适性和方法的多元性。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琼  张广君  
"关系本体论"是布伯"对话"思想的内核,"我-你关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基于此,检视现有对话教学研究的理论依据、研究逻辑、主要观点及其局限性,提出对话教学的核心理据应为"关系本体论"而不是"我-你关系"思想,对话教学的灵魂是关系而不是互主体性。与主客二分取向和互主体取向的对话教学研究相比,基于生成论教学哲学的"关系—创生"取向的对话教学研究,更加具有合理性与优越性。未来对话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宜采取"关系-创生"取向。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陈刚  
本文从领域特征和教学特征两个方面深入分析了远程教学系统中的领域知识,以本体论为方法论指导,将领域知识分为(概念、子知识本体、行为、属性、实例、关系)六个维度进行模型建构,并在针对《数据结构》课程的远程教学实验系统DS-TUTOR中进行了实验研究,效果良好。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马健生  饶舒琪  
对教学的传统定义存在不周全之处,并导致了教学实践中有关教师角色的困惑。从行为论的角度看,"教学即教师领导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简称"教学即领导"。教师作为领导者,其作用体现在为学生构建明确的学习愿景,激发学生的善意和学习动机。学生作为追随者,一方面应尊重、服从教师的领导,另一方面应在追随学习愿景的过程中实现自我领导。学习活动作为情境,需经过充分的计划和科学的组织,为学生提供适时的激励和融合的愿景。"教学即领导"命题的提出,揭示了教学作为人类社会行为的本质,有助于厘清对教学的理论认识,深刻把握师生关系的本质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胡占君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劳动是全部历史活动的基础,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是具有深厚历史修养和深刻历史思想的政治家。他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出发,回应时代的需要和挑战,发表了关于历史的一系列论述。自2008年9月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发表"改革开放30年党的建设回顾与思考"的讲话,到2017年4月考察广西合浦县汉代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振天  吴秋怡  
“Student-Centered”在中国学界译作“以学生为中心”,日益被视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导理念。但实践中驱动“‘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并非学生本身,而是其外的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难于落地,学生仍处于被动和从属地位。文章从本体论立场厘清“Student-Centered”在西方的起源与发展脉络及其在中国兴起与传播的过程,分析“以学生为中心”与“学生为中心”本体论立场区别,指出“学生为中心”是最终目的和形态,而“‘以’学生为中心”则仅是过渡阶段。据此,需要重新审视并定义教育,呼唤回归教育本体价值;重构学生中心的教育治理体系;教育过程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换;构建学生主体的教育评价新生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助力学生成为自我教育者。学生只有处于教育系统的核心和中心,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变革,培养造就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于伟  栾天  
历史本体论强调历史的总体性是解释人类社会发展诸多问题的根本,提出了"历史终结日,教育开始时","美学—教育学将成为21世纪的中心学科"等关于广义教育的思想,为构建理想的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本土的理论视角。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个体偶然性的共在是构建理想的教育的前提,坚持从历史本体论出发就要从历史主义出发,以培养人性能力为出发点,从生存—情感视角对理想的教育进行可能的构建。理想的教育就意味着既要满足人何以为生的"工具本体"需要,更要满足人为何生的"情本体"需要。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聂民玉  王险峰  
《淮南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本体论思想。"生"、"一"是《淮南子》基于对世界生成演化图景等"事实"本体论的勾画,表达的是"实然"问题,而"自然"、"无为"则是对"道"的价值本体论的思想表述,解决的是"应然"的问题,事实本体论与价值本体论即"实然"与"应然"的统一。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张欣毅  
本文以作者倡构的“公共信息资源及其认知机制”新范式为参照,分析了国内外业界科学范式观转移的范畴逻辑史,阐述了蕴际于“公共信息资源及其认知机制”的科学本体论认知升华。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继民  
宋明理学即新儒家的哲学理念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周敦颐以太极之"道"贯通天地,其"太极说"表明人与万物乃先天性的本源存在,因此现实的人与万物应保持"诚"的关系,体现出周子敬畏生命的宇宙情怀;张载以"德"贯通万物,提出"民胞物与"的光辉思想,并以此反对人对自然的"对立";程朱以"理"贯通生命,并对"理"层层推进,为万物提供了存在的理由;陆王以心"统"万物,将主体之人与自然万物打成一片,尤其彰显出其对自然万物的"同源性"关照。某种程度上,新儒家的"天人贯通"思想可谓中国哲学史上最为系统的生态本体论。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李栋  杨道宇  
研究生创新能力具有双重内涵:在理论层面表现为哲学反思能力,在实践层面表现为解决问题的心智能力。研究生创新能力不仅具有重要的个体价值,更是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在个体层面,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最为核心的能力之一;在社会层面,创新能力是社会对于研究生的基本诉求。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去提升:在内因方面,研究生更易于发挥创新能动性;在外因方面,研究生的各项教育机制能促发研究生的创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