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51)
- 2023(9569)
- 2022(7711)
- 2021(7259)
- 2020(5930)
- 2019(13224)
- 2018(13268)
- 2017(24688)
- 2016(13598)
- 2015(15661)
- 2014(15772)
- 2013(15226)
- 2012(13977)
- 2011(12756)
- 2010(12511)
- 2009(11641)
- 2008(11437)
- 2007(10208)
- 2006(9230)
- 2005(8384)
- 学科
- 济(56828)
- 经济(56661)
- 管理(34629)
- 业(31391)
- 企(25344)
- 企业(25344)
- 方法(22846)
- 中国(21673)
- 数学(18305)
- 数学方法(18179)
- 农(17029)
- 业经(14139)
- 制(13195)
- 财(12988)
- 学(12042)
- 贸(11993)
- 贸易(11986)
- 易(11776)
- 体(10767)
- 农业(10542)
- 理论(10458)
- 银(10190)
- 银行(10168)
- 行(9899)
- 融(9661)
- 金融(9654)
- 和(9633)
- 发(9220)
- 地方(9197)
- 教育(8029)
- 机构
- 大学(195536)
- 学院(192559)
- 济(85015)
- 经济(83470)
- 研究(74354)
- 管理(68454)
- 理学(58341)
- 理学院(57659)
- 中国(57394)
- 管理学(56657)
- 管理学院(56316)
- 科学(43093)
- 京(42803)
- 财(38925)
- 所(37713)
- 研究所(34359)
- 农(33481)
- 中心(32436)
- 财经(30901)
- 经(28374)
- 江(28072)
- 经济学(27629)
- 北京(27613)
- 范(26918)
- 师范(26632)
- 业大(26498)
- 院(26412)
- 农业(26202)
- 经济学院(24770)
- 财经大学(22949)
- 基金
- 项目(127201)
- 科学(101061)
- 基金(94485)
- 研究(94310)
- 家(83286)
- 国家(82625)
- 科学基金(69625)
- 社会(63588)
- 社会科(59268)
- 社会科学(59252)
- 基金项目(48571)
- 省(46344)
- 教育(43493)
- 自然(42395)
- 自然科(41481)
- 自然科学(41468)
- 自然科学基金(40758)
- 划(40196)
- 资助(38574)
- 编号(36949)
- 成果(31640)
- 部(29838)
- 重点(29025)
- 发(27437)
- 国家社会(27420)
- 课题(26499)
- 中国(26333)
- 教育部(25713)
- 创(25566)
- 大学(24193)
共检索到3004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祝平
民间信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有粘连,或直接孕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成,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提供滋养的源泉。21世纪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中国迅速全面铺开,为传统民间信仰的当代存续提供了正当性的理据,也拓展了民间信仰价值彰显的社会空间。然而,在"文化求纯"价值理念的支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往往成为"净化"文化遗产的过程,以至于民间信仰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体"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他者"。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整体性保护,必须正视民间信仰之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传承的意义,也要正确认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常巧素 陈阿江
在干旱缺水地区,社会如何得以正常运行?通过对太行山区的实地调查,结合民间传说和庙宇碑文,探讨干旱缺水境遇下社会常态化运行的建构过程。在常规手段难以奏效的情景下,民间信仰成为化解因缺水而形成的社会危机的重要策略。通过祈雨仪式,一方面安抚社会情绪,重燃希望,稳定社会心态;另一方面将干旱归因于人的过失,重新强调世俗社会的道德规范,使人的行为重回正常轨道。在竞水仪式中,利用神祇公正无私和强大神秘力量的想象,实现稀缺水资源的合法性分配,稳定用水秩序。借助民间信仰仪式,建构对缺水社会的认知,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维持社会的常态化运行。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常巧素 陈阿江
在干旱缺水地区,社会如何得以正常运行?通过对太行山区的实地调查,结合民间传说和庙宇碑文,探讨干旱缺水境遇下社会常态化运行的建构过程。在常规手段难以奏效的情景下,民间信仰成为化解因缺水而形成的社会危机的重要策略。通过祈雨仪式,一方面安抚社会情绪,重燃希望,稳定社会心态;另一方面将干旱归因于人的过失,重新强调世俗社会的道德规范,使人的行为重回正常轨道。在竞水仪式中,利用神祇公正无私和强大神秘力量的想象,实现稀缺水资源的合法性分配,稳定用水秩序。借助民间信仰仪式,建构对缺水社会的认知,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维持社会的常态化运行。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丁元竹
改革和创新社会体制,并使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发展必须跨越的门槛。基于对历史和逻辑的认识,本文提出了三点基本思路:建立在合理利益和公正决策边界下公众参与的当代中国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目标模式;通过顶层设计和创新,建立中国社会体制宏观调控与微观搞活的制度环境;以及通过优化利益格局,再造微观主体,创新运行方式,建构中国社会体制运行机制。
关键词:
社会体制 历史发展 逻辑演变 改革创新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尉建文 李培林
中国近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在很多方面超越了西方传统理论。"后西方社会学"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根据各国不同的新发展经验对当代社会学的重塑。"后"不是摈弃、颠覆、反抗和解构,而是创新、发展、重构甚至超越,是试图共同建构一种超越西方和非西方二元对立的社会学知识体系。"问题导向"的当代中国社会学,将社会学研究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密切联系起来,为"中国经验"的积累提供了有力的知识支持,是"后西方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研究超越了西方"传统"和"现代"的分野,揭示了社会转型动态和连续谱式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戴斌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青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迁。从宏观社会背景看,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乡土社会的"地方性"特征正趋于消解,传统以地缘和血缘为纽带形成的非正式社会规范日渐式微,乡村社会呈现出利益分化与规范多元的格局。从微观社会结构看,虽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但进入诉讼渠道的案件类型中陌生人/半陌生人纠纷以及经济类纠纷总体占比较高且有持续增长的趋势。与此同时,乡村人民法庭在硬件设施、人员结构以及司法的规范化层面亦获得充分的发展。这一系列深层次的转变,构成了当代中国乡村法治建设和乡村司法全新的社会背景。为顺应变迁后的乡村社会及其法治需求,亟需转变现行理论和政策层面对乡村司法的工具主义定位。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郭庭天
通过生态政治的渊源介绍和阶段划分,归纳了生态政治化的一般规律和生态危机的解决办法。联系中国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指出了生态问题政治化解决的迫切性,并阐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政治化。从"科学性、全面性、人文性、和谐性、公正性、民主性、有序性"等方面总结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政治的特征。
关键词:
生态政治 和谐 社会公正 中国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权政 王永利
从哲学的层面来分析当代中国利益冲突的表现、利益协调陷入困境的原因及其解决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的途径。中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必然引起代际之间、个体利益与共同利益及既得利益者与争取利益者之间的利益矛盾与利益冲突,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新的利益协调机制尚未充分建立;不成熟、不完善的市场机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利益冲突 利益协调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薛勇民
改革无疑是当今中国社会最大的现实。立足于 2 1世纪的时代基点 ,进一步从哲学的高度对中国社会改革的现实原因、思想纲领和根本实质进行深层次的理性分析。
关键词:
社会改革 思想纲领 动力机制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黄菊波
随着我国财政由新民主主义财政向社会主义财政过渡这个伟大转变的完成,当代中国社会主义财政理论也逐渐形成.作者通过对财政的性质和作用、税收的重要性和作用、国债、财政制约经济波动、三大平衡、改进财政体制等一些主要理论的形成过程研究,指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财政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下,对建国后头七年的财政经济工作经验进行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而形成的,它继承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财政思想,吸收了前苏联财政理论的科学成份,富有创造性,其中一些理论在财政学术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研究中国当代社会主义财政理论发展史,对于今天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智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当代中国的最大主题,也是最为需要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难题。改革的核心始终是现实的具体的人,改革既由"人主导",又是"为了人",必须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置于人学的场域中进行研究和探讨,从人本学的视角把握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目标、总原则、总开关、总任务和总动力。即要把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为总原则,把控好解放思想这一改革的总开关,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最终依靠公众的广泛参与,凝聚共识,集聚合力,共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关键词: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改革 人学向度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黄文杰
美之本体是美学的核心问题,它规定着美学的边界并制约着美学学科之合法性。美意味着绝对自由的感性显现,美作为存在方式具有突出的信仰特征。美学起源于人类对绝对自由之自觉,绝对自由作为存在方式以终极实在为依据。以自我与自我意识为表征的对象性存在乃是对以终极实在为基础的本真存在(绝对自由)的背叛,审美活动的本质其实就是消解自我和自我意识,并实现对以真我为表征的绝待性存在的超越或者还原。以美学的发生学追问为基础,对中西美学两种范式进行结构性比较,能够阐明纯粹美学的基本主张以及美作为信仰之合法性。
关键词:
美之本体 信仰 合法性证明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黄蓉生
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诚信教育,作为培育"诚信"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依凭,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题中应有之义。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需要建立系统、完善、兼具实效性和可行性的大学生诚信制度体系,对大学生的失信行为进行规范、引导和监督、约束。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蒋柳
作为文化的传承和延续的重要载体,教科书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思潮、文化传统、科技水平、民众心态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而其对"他国"的描述或"他国"对本国的描述则直接关系到青少年"他国"或"本国"形象的塑造,从而对未来两国人民间的相互理解与交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通过对美国当代社会历史教科书中中国形象的分类整理,可以看出,美国教科书中差异化的中国形象包含着美国人对"中国"这个他者的理解,隐匿于其后的则是进行着主体选择接受的"自我",凸显了两者各自所处文化与意识形态空间的差距,从而体现了国家权力通过教育在确立民族认同的过程中的作用与方式。
关键词:
美国 教科书 中国形象 他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