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21)
2023(9964)
2022(8402)
2021(8023)
2020(6700)
2019(15683)
2018(15593)
2017(29696)
2016(16200)
2015(18234)
2014(18190)
2013(17856)
2012(16822)
2011(15534)
2010(15562)
2009(14864)
2008(15046)
2007(13198)
2006(12051)
2005(11452)
作者
(44919)
(37629)
(37429)
(35974)
(24150)
(17809)
(17045)
(14642)
(14269)
(13474)
(13317)
(12764)
(12386)
(12386)
(12378)
(11703)
(11101)
(11092)
(11014)
(10431)
(9930)
(9152)
(9012)
(8675)
(8629)
(8605)
(8489)
(8022)
(7473)
(7431)
学科
(65064)
经济(64966)
管理(45056)
(39466)
(33596)
企业(33596)
方法(28468)
(25703)
数学(25438)
数学方法(25205)
(22804)
银行(22657)
(21314)
中国(21284)
(18656)
(16313)
金融(16310)
(15463)
贸易(15449)
(15441)
(15182)
(14354)
(14013)
制度(13978)
业经(13885)
体制(12359)
(12016)
业务(10617)
(10157)
财务(10136)
机构
大学(233455)
学院(226661)
(105820)
经济(103938)
研究(86549)
管理(82253)
中国(76661)
理学(69017)
理学院(68187)
管理学(67216)
管理学院(66781)
(53854)
(50466)
科学(46996)
(43713)
财经(41518)
中心(39438)
研究所(39256)
(38021)
(35686)
经济学(35647)
(34469)
北京(32867)
经济学院(31943)
财经大学(31348)
(30620)
(29133)
(28970)
师范(28860)
业大(28175)
基金
项目(143025)
科学(114094)
基金(108286)
研究(105465)
(94665)
国家(93993)
科学基金(79779)
社会(70842)
社会科(67358)
社会科学(67346)
基金项目(55531)
(50015)
教育(49153)
自然(49086)
自然科(47979)
自然科学(47962)
自然科学基金(47195)
资助(45550)
(44389)
编号(39636)
(34998)
成果(34930)
重点(33088)
(31747)
国家社会(31351)
教育部(30756)
中国(30338)
(29789)
(29305)
课题(28758)
期刊
(116188)
经济(116188)
研究(81267)
中国(51145)
(43556)
金融(43556)
(41974)
学报(33437)
科学(32956)
管理(32740)
(32327)
大学(26435)
学学(24739)
教育(24336)
财经(22718)
农业(19872)
经济研究(19791)
(19514)
技术(17274)
(15959)
问题(15457)
国际(15364)
业经(14281)
世界(13896)
理论(11837)
(11187)
技术经济(10325)
实践(10173)
(10173)
(10060)
共检索到3726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燕红忠  
从明代中叶起,白银逐渐成为中国经济运行与货币制度中最主要的货币形态。文章从货币供给和信用扩展的机制出发,探讨了近代中国白银货币制度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特点,以及由政府主导的币制改革的路径及特点。研究表明:由于政府信用渗透和管理货币的激励不足,白银的货币供给与信用创造主要由民间机构主导,其信用扩张机制包括发行私人银钱票、使用记账与信用货币,以及发展信用票据等途径,进而导致中国逐步形成了由多种不同货币形态和信用层级构筑而成的分散化、区域化的货币体系。在这一背景下,近代中国的币制变革,本质上是将货币主导权从民间商人手中收归政府,确立国家的垄断发行权和公共信用。金银货币本位选择的争论,反映了中央政府、外国列强和地方政府在主导或分享货币发行权方面的博弈;而两元之争和废两改元则是政府与传统民间金融势力之间对货币主导权的争夺。法币改革标志着中国的货币制度由金属货币转变为信用货币,国家在货币发行和管理中的职能进一步强化,随之而来的战争及通货膨胀则对政府的公共信用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杜恂诚  李晋  
在金融中介得到发展、中央银行和货币发行等制度完全不具备的前提下,货币的外生性是非常明显的,即货币并不由经济总量所决定。明朝的白银进口,是市场对以往货币制度的反思和变革,以银铜复本位取代以往无有效制度制约的纸币和铜钱平行本位。这一阶段以银计的物价不仅没有上涨,反而下落了。清代白银持续大量进口增强了市场的活力,但因为货币是外生的,白银的大量进口与中国经济实力并无内在的必然关联。鸦片战争前后开始的国际贸易(包括鸦片)逆差和白银外流,使纸币的需求重新提上议事日程,至清末,由市场主导的由金融机构发行的纸币和各种信用票据渐渐发展,并有寻求有效制度支撑的迹象;但政府(包括地方政府)滥发纸币的前景仍然是可能的历史选择。本文还利用计量模型对以上观点进行了检验。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杜恂诚  李晋  
在金融中介得到发展、中央银行和货币发行等制度完全不具备的前提下,货币的外生性是非常明显的,即货币并不由经济总量所决定。明朝的白银进口,是市场对以往货币制度的反思和变革,以银铜复本位取代以往无有效制度制约的纸币和铜钱平行本位。这一阶段以银计的物价不仅没有上涨,反而下落了。清代白银持续大量进口增强了市场的活力,但因为货币是外生的,白银的大量进口与中国经济实力并无内在的必然关联。鸦片战争前后开始的国际贸易(包括鸦片)逆差和白银外流,使纸币的需求重新提上议事日程,至清末,由市场主导的由金融机构发行的纸币和各种信用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靳玉英  
相机抉择和规则是货币制度选择的两个根本原则 ,这两个原则是不相容的。相机抉择具有灵活性的优势 ,而规则具有公信力的优势。灵活性和公信力哪个更重要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一个焦点。本文认为 ,当前和今后将持续存在的金融创新和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等特征要求货币政策关键是要具有公信力。由于缺乏公信力 ,相机抉择的货币制度将失去存在的基础。 1990年代新兴的钉住通货膨胀货币制度和中间制度消失论无不把公信力作为制度设计的核心 ,公信力将成为未来货币制度设计的根本原则。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信用货币制度下的通货稳定问题导师:魏盛鸿教授研究生:林海本文的主题是通货稳定问题。通过对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情形和我国经济转轨阶段的特殊背景的分析,强调通货稳定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中心环节,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保障。建议我国宏观经济...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胡月晓  
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使得中国储备货币的创设主渠道,由外汇储备转向了公开市场和贷款、贴现窗口,这一转变正在发生并仍将延续。中国储备货币创造来源现状,表明人民币信用是显性国家信用和隐性国家信用的混合体,同时具有独特的"美元信用"特征。在信用货币体系下,国家债务通过充当储备货币创设过程中的抵押物,使主权货币具备了显性国家信用。国债的货币经济学意义,使得国债不再是单纯"债务",而且还是主权货币发行的基础和保证;现存的主要问题是体现国家信用的国债规模不足、中短期限比重过低。从国债的货币经济学意义出发,需要重新设计国债发行管理的政策框架和发展思路,建立起债务可持续、宏观调控和货币增长的"三位一体"管理框架。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胡月晓  
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使得中国储备货币的创设主渠道,由外汇储备转向了公开市场和贷款、贴现窗口,这一转变正在发生并仍将延续。中国储备货币创造来源现状,表明人民币信用是显性国家信用和隐性国家信用的混合体,同时具有独特的"美元信用"特征。在信用货币体系下,国家债务通过充当储备货币创设过程中的抵押物,使主权货币具备了显性国家信用。国债的货币经济学意义,使得国债不再是单纯"债务",而且还是主权货币发行的基础和保证;现存的主要问题是体现国家信用的国债规模不足、中短期限比重过低。从国债的货币经济学意义出发,需要重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田圆  
<正>奥勒良(Lucius Domitius Aurelianus)是“三世纪危机”晚期的罗马帝国元首(公元270—275年)。为了防御外部蛮族的入侵,奥勒良重新筑造了罗马城墙;为了抑制分裂,使帝国重归一统,奥勒良发动了对东方帕尔米拉王国的战争和对西方高卢王国的战争。奥勒良继位前后,罗马帝国的各种钱币都在大幅度贬值。为了提振人们对于钱币的信心,奥勒良实行了货币制度改革。
关键词: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吴念鲁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化,人民币自由兑换问题已提到了议事日程,当然这还需要一个过程。然而人民币汇率的改革离不开国际经济的大环境,它与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有着越来越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动向及其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 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货币制度进入了相当动荡的时期。国际社会一直在为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货币制度而努力,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到目前为止远没有达到目标,将来还有许多艰难的任务有待完成。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乔幼梅  
辽以征战立国 ,其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发展的不平衡性产生了以外币为主 ,自币为辅 ,布、银、钱同时流通的特殊的货币制度。按其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特点 ,又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从物物交换到以唐币为主 ,自币为辅 ,布、银、钱同时流通的货币交换阶段 (91 6— 1 0 0 4) ;二、以宋币为主 ,自币为辅 ,钱、银、布同时流通的货币交换阶段 (1 0 0 5— 1 0 84) ;三、财政危机爆发和货币制度衰败阶段 (1 0 85—1 1 2 5 )。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邱永志  
在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前,称量银已在明中叶的中国社会渐成广泛流通之势,这首先应归因于国家货币制度和祖例政策的接连失败,但其背后有着显见的市场机制。正统中后期,在经历了之前政府的大力救钞举措后,宝钞在低值层面稍有起色,但正景之际的政治变乱严重冲击了宝钞体制。与此同时,铜钱与实物货币实际并主要支撑着基层的市场交易。然而,明廷囿于祖宗成例依然限制并打压铜钱,国家认可的制度性货币逐步陷于真空状态。随着商业的恢复和市场的拓展,长期通货紧缩的局面无法避免。面对市场上通货不足的局面,国家与市场俱做出了反应。国家"救市"的做法为:先解禁铜钱,而后整顿钱钞法,禁止私铸,乃至不断重开铸局,却连连受挫。市场的反应则步步先于国家:民间挑拣私铸之风很早兴起,物价逐步抬升,继而私铸钱泛滥成灾、难以禁治。劣币竞择的格雷欣法则现象在景泰至嘉靖时期的中国社会达到了极致性的呈现。最终,源于民间的稳定通货白银因需求进入市场,形成"良币驱逐劣币"之势。行钱地区多出现"银进钱退"的现象,但并未完全替代铜钱;未行钱地区,白银及多种实物货币充斥。货币流通在地域上依然呈现分割化、细碎化等欠深度整合特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