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09)
- 2023(14168)
- 2022(12167)
- 2021(11294)
- 2020(9666)
- 2019(21926)
- 2018(21978)
- 2017(42998)
- 2016(23151)
- 2015(26012)
- 2014(25856)
- 2013(26066)
- 2012(23735)
- 2011(21221)
- 2010(21258)
- 2009(20053)
- 2008(19963)
- 2007(17856)
- 2006(15995)
- 2005(14045)
- 学科
- 济(100385)
- 经济(100255)
- 业(98290)
- 企(80501)
- 企业(80501)
- 管理(78078)
- 农(47615)
- 方法(44871)
- 数学(35506)
- 数学方法(35168)
- 业经(32488)
- 农业(31755)
- 财(29585)
- 中国(23668)
- 务(21461)
- 财务(21401)
- 财务管理(21376)
- 企业财务(20246)
- 制(19693)
- 技术(19557)
- 地方(18508)
- 学(18314)
- 和(17758)
- 理论(17744)
- 贸(17729)
- 贸易(17722)
- 易(17196)
- 策(16949)
- 划(16137)
- 体(15199)
- 机构
- 学院(339611)
- 大学(335346)
- 管理(142457)
- 济(139261)
- 经济(136479)
- 理学(123597)
- 理学院(122373)
- 管理学(120604)
- 管理学院(120005)
- 研究(107218)
- 中国(82720)
- 京(70581)
- 农(67511)
- 科学(65678)
- 财(62051)
- 业大(54655)
- 所(53635)
- 农业(51650)
- 江(50483)
- 财经(50032)
- 中心(49224)
- 研究所(48591)
- 经(45453)
- 北京(43981)
- 范(41969)
- 师范(41647)
- 州(40517)
- 经济学(39764)
- 经济管理(39063)
- 院(37994)
- 基金
- 项目(228600)
- 科学(181060)
- 研究(169998)
- 基金(166718)
- 家(143473)
- 国家(142107)
- 科学基金(123924)
- 社会(108312)
- 社会科(102261)
- 社会科学(102233)
- 省(90503)
- 基金项目(89501)
- 自然(80099)
- 自然科(78261)
- 自然科学(78244)
- 自然科学基金(76883)
- 教育(75642)
- 划(73843)
- 编号(70721)
- 资助(67496)
- 成果(55730)
- 部(50557)
- 重点(49661)
- 创(49454)
- 发(49139)
- 课题(46353)
- 创新(45466)
- 业(45317)
- 国家社会(43796)
- 人文(43353)
- 期刊
- 济(160552)
- 经济(160552)
- 研究(97236)
- 农(67863)
- 中国(61600)
- 管理(52569)
- 学报(50913)
- 科学(49004)
- 财(48363)
- 农业(45983)
- 大学(39634)
- 学学(37653)
- 业经(32525)
- 教育(31445)
- 融(29702)
- 金融(29702)
- 技术(29526)
- 财经(23966)
- 业(23297)
- 经济研究(22833)
- 问题(21463)
- 经(20437)
- 技术经济(18814)
- 现代(16899)
- 版(16896)
- 科技(16736)
- 商业(16247)
- 理论(16179)
- 世界(16062)
- 图书(15308)
共检索到4957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钞晓鸿
本文以本世纪前期为分析重点,采用比较研究方法、利用多种资料探讨陕西三大区域——关中、陕北以及陕南的农业雇佣、租佃关系。首先主要依据调查资料对陕西三大区域的雇佣、租佃比重进行多方位的定量分析,从而确定了雇佣制与租佃制在陕西境内的基本格局;进而具体探讨各区域的雇佣关系与租佃关系;最终引发出对农村经济史研究的若干辨析与思考
关键词:
雇佣关系,租佃关系,比较研究,陕西历史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史志宏
本文利用 1 958年第二次无锡、保定农村经济调查所得河北省清苑县 4个村庄的 1 930年、1 936年、1 94 6年 3个年份的历史数据 ,对 1 9世纪 30— 4 0年代华北平原农村的租佃关系和雇佣关系做了较详细的考察 ,内容涉及该地区土地租佃的习俗、地租形式及地租率、雇佣劳动的使用、长短工雇佣情况、工资形式和水平等。本文所利用的调查数据 ,绝大部分为首次公布
关键词:
土地租佃 雇佣关系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高王凌
本文是一项新的租佃关系研究的结论部分。在此之前已有不少学者发现,几百年来(特别是在清代),中国的地租额和地租率有着大幅度的下降(其幅度多在20%以上)。在探讨了与此有关的那些问题———它意味着粮食亩产量的下降,还是租佃制度的一种“修订”?农民又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有关的政府政策和法律又是如何———之后,本篇就有关地租率、旧的土地制度以及农民文化的若干问题提出几点余论,以就正于大家。
关键词:
租佃关系 地租实收率 道义经济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马烈
近代,西方式社会调查的大量开展让学界普遍注意到"南方多租佃,北方多雇佣",本研究在整理民国调研数据的基础上发现无论是佃雇农的比例,还是出租土地面积的比例,南方农业经营中的租佃率均高于北方,北方农业经营中的雇佣率均高于南方。关于该现象的解释,学界目前主要从经济发展、人地比例、社会特权、贸易冲击、税收政策、自然风险、监督成本等角度进行了论述,当前的研究都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但总体来看缺少对地主与农民农业经营方式选择机理的分析和求证。
关键词:
农民 地主 劳动者 剥削者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蒋福亚
魏晋南北朝时政府为了确保奴役和剥削对象,模仿地主控制依附民的模式,控制着屯田客、士家、吏户等一批官府依附民,其户籍往往有自成体系的管理系统。政府控制官府依附民的主要途径,便是借助无主荒地,强制他们租佃,使这一时期国有土地上的租佃关系盛极一时。这至少说明了两点: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租佃关系占主导地位;二是当时封建政府是以全国最大的地主的面目出现的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周思成
文章以黑城出土文书中所见元代亦集乃路的土地占有状况为研究对象,指出了亦集乃路存在着不同形式的租佃关系;文章还初步探讨了这些关系藉以产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如土地在拥有政治—经济特权的户计或官吏手中的集中、人口自然增长、借贷关系导致的土地典卖等等,并认为这些条件在黑城地区仍处于欠发达的状态,故以屯田户为主体的小农经济在亦集乃路可能仍然占主要地位。
关键词:
亦集乃路 黑城出土文书 农业 土地关系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常伟 王丽霞
农业生产托管模式的出现和推广有助于现代农业发展,但该模式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本文基于反向租佃视角,考察农业生产托管模式的契约本质,并由此分析农业生产托管模式中存在的外生风险和内生风险,进而探讨不同托管模式下的风险形成机制及其配置方式。最后,分别针对外生风险和内生风险提出防范和管理措施。
关键词:
农业生产托管 风险配置 反向租佃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秦晖
一“租佃”是史学中极常用的概念。长期以来人们都说:“奴隶社会”是奴隶劳动,封建社会是租佃制。而“古史分期”的全部工作便是寻找奴隶制为租佃制所取代的标志。然而,究竟什么叫“租佃制”?看来对这一“符号”所要表达的“语义”在今日还远不是一致的,于是关于它的研究便有成为一场没有规则的“语言游戏”(维特根斯坦语)的危险。笔者认为所谓租佃制应有广、狭二义。广义的租佃制指独立经营者向别人交纳剩余产品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克祥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处于特殊历史时期和本身终结前夕的中国封建租佃制度发生了诸多新变化,除了租佃范围继续波浪式扩大,突出表现为三"化":一是租佃形式多样化,其中又以"卖(典)田留耕"租佃、押租衍生租佃和地主提供生产资料的"帮工式"租佃最为引人注目;二是租户佃户结构多元化。租户、佃户遍布农村各个阶层,租佃关系错综复杂,不过原有的封建租佃格局和基本性质并未改变;三是"佃农贫农雇农化",不仅"佃贫农"取代"佃中农"成为佃农的主体,而且相当数量的佃农由以家庭为单位的独立生产者沦为只剩劳力的产品分成制雇农。这意味着延续二千余年的封建租佃制度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罗翔 卢新海
本文对不完全信息下的土地租佃契约进行研究后发现,所有的租佃契约都是次优的,也就是说,租佃制度本身是效率损失的。对于中国的农业绩效,制度性的因素影响始终是很大的。因此,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时间序列的回归模型来说明家庭承包制下的中国农业绩效,应用岭回归估计方法在对1978—2009年中国农业绩效的实证研究后我们发现,现行的土地制度是导致1993年后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既然在现行的农地制度下,中国的农业产出增长缓慢,那么就有必要对现行的农地制度改革。本文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允许农地所有权的转让和抵押,并通过其他的制度安排来完善农业机械化生产。
关键词:
租佃 制度安排 农业绩效 农地所有权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锦鹏
宋朝确立了土地私有产权制度,租佃经营成为重要的土地经营形式。宋朝租佃市场属于竞争性市场,地租率由市场决定,对租佃双方都是有利的;在宋朝广大佃农家庭经济条件差,抵御经营风险能力弱的社会条件下,采取分成租佃制是适应宋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有效率的制度安排,“随田佃农”也是有利于保障佃农权益的有效制度选择。
关键词:
租佃经济 地租 分成租佃制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苏 胡浩 张利国
由分成租佃制导致土地产出减少的"马歇尔无效率"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许多实证研究尝试通过土地产出率、劳动—土地比率以及地租等对这一理论的正确性进行检验,但这些都无法体现经济学理论中资源利用遵循边际均等法则。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关于分成租佃制理论的系统梳理,基于佃农收入最大化的目标,对佃农理论模型进行修正。在此基础上,结合20世纪30年代卜凯农家调查资料,实证检验了分成租佃制下土地资源利用效率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在土地同质的条件下,分成佃农、定额佃农和自耕农的土地边际生产力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分成租佃制下土地资源利用是有效率的。(2)土地边际生产力的相对差异,一方面导致土地租佃比率发生变化,另一方面通过租佃制度进行灵活的规模调整,从而实现土地资源配置的优化。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侯建新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乜小红
敦煌唐五代及宋初一批农业雇工契,是雇主与被雇人双方基于彼此需求、平等自愿订立的约定,其雇佣关系是一种平等的价值交换关系。契约中的各项预防性条款,只作用于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并不构成对被雇人的人身束缚和依附。雇契中所给的报酬是可观的,雇主基本上没有占有劳作者的自用价值,对佣作者所创造剩余价值的占有也有限。雇与佣在此实际上是劳动力盈与缺之间的一种调节,反映出一种互助、互惠关系。它是中世纪时期比较先进的一种雇佣关系。
关键词:
敦煌 农业雇工契 雇佣关系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黄天宇 李楠
本文以土地可以在市场中自由流动的民国时期东北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前沿分析等计量方法,在历史视角下系统性地考察了农户经营农场规模、租佃制度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农场面积与单位面积产量之间存在显著的反向关系,但与人均产出之间存在正向关系。在进一步对效率进行考察时发现,农场面积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正向关系,而与技术效率之间存在"U"型的非线性关系。此外,分成合约佃农的生产效率普遍低于自耕农和定额合约佃农。本文的结果不仅丰富了农业经济史相关研究,也为当前在土地流转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鼓励适度规模化生产的政策思路,提供了一定的历史借鉴。
关键词:
农场规模 土地租佃 生产率 技术效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