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05)
2023(9122)
2022(7359)
2021(6957)
2020(5308)
2019(12151)
2018(11659)
2017(20790)
2016(10842)
2015(12545)
2014(12369)
2013(12456)
2012(12072)
2011(11466)
2010(11229)
2009(10625)
2008(10189)
2007(8710)
2006(8087)
2005(7651)
作者
(32071)
(27303)
(27012)
(25913)
(17560)
(12870)
(12083)
(10515)
(10388)
(9681)
(9459)
(8971)
(8856)
(8854)
(8691)
(8357)
(7977)
(7827)
(7713)
(7185)
(7000)
(6542)
(6471)
(6213)
(6200)
(6191)
(5828)
(5504)
(5464)
(5341)
学科
(73144)
经济(73094)
管理(25839)
方法(23182)
(22121)
数学(20966)
数学方法(20850)
中国(20565)
地方(17516)
(16032)
企业(16032)
(14292)
业经(12763)
地方经济(12676)
(12590)
贸易(12578)
(12560)
(12245)
(10055)
(9913)
环境(9901)
(9765)
金融(9763)
农业(9644)
(9361)
(9001)
银行(8990)
(8844)
(8331)
关系(8178)
机构
大学(168714)
学院(166274)
(88855)
经济(87609)
研究(71013)
管理(57329)
中国(54875)
理学(48374)
理学院(47757)
管理学(47178)
管理学院(46854)
科学(38365)
(37067)
(36552)
(36034)
研究所(32664)
经济学(30448)
中心(30005)
财经(29270)
经济学院(27194)
(26879)
(25511)
(24802)
北京(24403)
(23430)
科学院(22077)
(21979)
师范(21833)
财经大学(21733)
业大(20276)
基金
项目(106439)
科学(84532)
基金(79541)
研究(79349)
(70015)
国家(69505)
科学基金(57996)
社会(54956)
社会科(52232)
社会科学(52223)
基金项目(40304)
(37467)
教育(35065)
自然(33392)
资助(32956)
(32688)
自然科(32609)
自然科学(32600)
自然科学基金(32056)
编号(29017)
(25634)
(25277)
国家社会(24915)
重点(24843)
中国(24601)
成果(24318)
教育部(22005)
发展(21752)
(21687)
课题(21516)
期刊
(104681)
经济(104681)
研究(59777)
中国(36047)
(26494)
学报(24858)
科学(24598)
(23676)
管理(23671)
大学(19522)
经济研究(19132)
学学(18394)
(17318)
金融(17318)
农业(16519)
财经(16149)
教育(15058)
(14274)
技术(13995)
(13991)
问题(13702)
世界(13114)
国际(13051)
业经(12960)
技术经济(9977)
(9443)
统计(8987)
经济问题(8478)
(7512)
经济管理(7416)
共检索到2734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魏人杰  
经过l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同日本■代末■年代上半期的情况一样.已经拉开大且生产和大量消费的序幕.从而已进人大众消费的时代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卫兴华  侯为民  
经济增长在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在实际运行中仍具有粗放型特征,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从中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现实国情看,集约型增长是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克服资源供给、投资与消费结构协调、产业优化与扩大就业等难点问题,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实现经济的良性增长。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Christopher Allsopp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静  楠玉  刘霞辉  
本文探讨为什么解决技术密集型部门和最终产品部门之间人力资本"错配"问题,是中国经济稳增长政策面临的难题,并借助"新卡尔多事实",关注全社会信息共享和知识传递的人力资本匹配效应。研究发现: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人力资本市场化配置可能失灵,易引发错配,致使创新动力不足。如果政府通过规制技术型企业,促其转型为创新型企业,虽完美解决了错配,但经济增长将面临下行压力,且经济受到人力资本供给的波动而不稳定。所以,人力资本错配是伴随稳增长的一个"难题"。尽管对于转型中的经济体而言,完美解决人力资本错配可能不是有效的,但提升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郑鑫  
本文使用产业数据和城乡就业数据,对中国城镇经济总量和乡村经济总量进行了粗略的估算。计算结果表明,改革开放初期城镇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及乡村经济,城镇经济比重曾出现连续下降;从1991年开始,城镇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度提高,相应地,城镇经济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在此基础上,本文使用一个包含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等不同城镇化变量的广义生产函数进行定量分析,发现近年来土地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提高,而人口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下降。鉴于中国人口城镇化的潜力要远大于土地城镇化,未来必须尽快在相关的制度创新上取得突破,从而提高人口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使城镇化为经济平稳增长做出应...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静  楠玉  刘霞辉  
本文探讨为什么解决技术密集型部门和最终产品部门之间人力资本"错配"问题,是中国经济稳增长政策面临的难题,并借助"新卡尔多事实",关注全社会信息共享和知识传递的人力资本匹配效应。研究发现: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人力资本市场化配置可能失灵,易引发错配,致使创新动力不足。如果政府通过规制技术型企业,促其转型为创新型企业,虽完美解决了错配,但经济增长将面临下行压力,且经济受到人力资本供给的波动而不稳定。所以,人力资本错配是伴随稳增长的一个"难题"。尽管对于转型中的经济体而言,完美解决人力资本错配可能不是有效的,但提升社会的信息共享和知识传递水平,为人力资本外溢提供有效渠道,有利于实现人力资本在部门间的适宜匹配,可以成为推动整个社会创新和经济稳增长的实施条件。本文的政策含义是:当前中国经济处于资本积累效果和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时期,需要在保障人力资本形成的激励条件下,允许一定的人力资本错配,同时规制技术型企业,促其创新,与此同时,扩大人力资本外溢渠道,释放更多的教育和知识红利,推进知识生产与消费一体化过程,从而推动创新和实现增长跨越。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邵慰  
一、各级政府需要转变发展观念。根据新经济增长理论,经济每增长2个百分点,就业率则增长1个百分点。在这样的理论影响下,中央政府为了促进就业以保持社会稳定而追求经济增长率的硬性指标。但是如果短期的经济增长以牺牲环境、效率及社会公平等为代价,仍然停留在依靠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层面上,则短期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后果,不仅会透支长期经济增长的潜力,还在长期影响了就业和稳定。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央政府在"十二五"发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卢中原  
本文分析了中国“十一五“期间到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起点、突出矛盾和发展前景,并探讨了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的几个方法论问题。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陈炳才  王允贵  姚淑梅  
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发展——未来3-5年外资战略与政策的选择陈炳才王允贵姚淑梅一、外商直接投资的基本情况1.利用外商投资的规模和来源。1979~1996年中国合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748.84亿美元,在外资来源中,长期以来,以港澳台为主,其次是日本...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冯俏彬  
一是加快实现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在经济学意义上,促进经济增长的要素有五个方面,即劳动力、土地和自然资源、资本、科技成果、制度,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数据"也正在成为新的生产要素。目前,在涉及企业生产经营各个层面上的要素在定价、配置、流动等方面,都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体制机制障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万瑶华  
从对本次金融危机认识与传导路径研究总结归纳入手,着重分析了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国民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以金融、贸易及利率等宏观经济变化为背景,以2006~2009年的月度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中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结果表明,中美股票市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引致的关系,且以美国股市影响为主;美国进口需求对中国出口具有显著的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化与美元估值变化关系不明显,并就实证结果提供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振  
新人口红利。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15~59岁劳动人口数量出现绝对下降,存在中国数十年的数字型人口红利趋于消失,但并不意味着中国人口方面的红利即将消失殆尽。随着教育、科技的持续投入,劳动者素质的增加,将形成新的人口红利,即人才红利,提升人口劳动效率,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劳动效率提升的过程,始于改革开放初期的"边缘革命",如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吴敬琏  
两种可能的前途严峻地摆在前面:一条是沿着完善市场经济的改革道路前行,限制行政权力,走向法治的市场经济;另一条是沿着强化政府作用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前行,走向权贵资本主义的穷途。这样,中国经济就成为一场两种趋势谁跑得更快的竞赛。两条路径泾渭分明,前景更是完全不同。何去何从,正是本文需要回答的问题。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孙久文  易淑昶  
通过深入分析淮河生态经济带内部经济发展情况与外部发展环境,结合区域自身禀赋和发展优势,研究发现:淮河生态经济带整体经济实力弱,内部发展差距大,产业升级空间大;外部有多个省会城市及经济强市环绕,是区域经济的洼地。在区域特征方面,淮河生态经济带地理区位优越,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但也存在行政分割严重的问题。未来,淮河生态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转变区域发展导向,从经济主导转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推进;转变区域发展动力,以技术进步和创新为核心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转变区域经济结构,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变区域空间格局,协同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