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97)
2023(11175)
2022(9356)
2021(8932)
2020(7613)
2019(17232)
2018(17256)
2017(35075)
2016(18306)
2015(20538)
2014(20237)
2013(19848)
2012(17976)
2011(15944)
2010(15934)
2009(14721)
2008(13916)
2007(12283)
2006(10770)
2005(9172)
作者
(48383)
(40574)
(40415)
(38446)
(25203)
(19314)
(18276)
(15973)
(15263)
(14051)
(13595)
(13573)
(12262)
(12240)
(12189)
(11991)
(11950)
(11844)
(11588)
(11494)
(9921)
(9792)
(9740)
(9430)
(9293)
(9195)
(8821)
(8643)
(8028)
(7952)
学科
(77481)
经济(77400)
(57430)
管理(47667)
(47013)
(35308)
企业(35308)
方法(35205)
数学(32277)
数学方法(31927)
农业(31049)
中国(23674)
业经(20441)
(18260)
(16574)
(14924)
贸易(14916)
(14657)
地方(13752)
(12663)
银行(12656)
(12141)
(11621)
技术(11595)
(11425)
(11158)
(10628)
金融(10627)
环境(10605)
(10550)
机构
学院(256162)
大学(251399)
(113771)
经济(111807)
管理(105430)
理学(92353)
理学院(91561)
管理学(90249)
管理学院(89769)
研究(77762)
中国(62097)
(53429)
(50290)
(50016)
科学(43950)
财经(41068)
农业(40731)
业大(40394)
中心(38744)
(37676)
(36360)
(36209)
经济学(35094)
研究所(32785)
经济学院(32016)
(31398)
师范(31145)
经济管理(31028)
财经大学(30452)
北京(30359)
基金
项目(174860)
科学(140206)
研究(133021)
基金(129657)
(110676)
国家(109675)
科学基金(96196)
社会(87943)
社会科(83130)
社会科学(83110)
基金项目(69381)
(67982)
教育(60243)
自然(59484)
自然科(58139)
自然科学(58124)
自然科学基金(57073)
(55914)
编号(55555)
资助(51353)
成果(43194)
(40472)
(38548)
重点(38273)
国家社会(37135)
(37046)
课题(35462)
人文(35397)
教育部(35310)
(34888)
期刊
(121576)
经济(121576)
研究(70849)
(56315)
中国(45404)
农业(38309)
(35780)
管理(34306)
科学(33162)
学报(33059)
大学(27579)
业经(26921)
(26729)
金融(26729)
学学(26359)
技术(22304)
教育(21238)
财经(19537)
问题(18478)
经济研究(17846)
(17330)
(16763)
农村(14287)
(14287)
农业经济(14116)
理论(12979)
经济问题(12929)
技术经济(12677)
世界(12575)
(12288)
共检索到3635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黄季焜  靳少泽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农户两代人(父母与其子女)在当前实际就业和未来5年预期就业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务农劳动力的变动趋势,结合农村劳动力总体就业状况,进而判断未来谁来种地问题。研究表明,虽然农户务农劳动力比例未来每年将下降且务农劳动力有老龄化趋势,但对于未来谁来种地问题不必太过于担忧,到2020年我国还将有25%左右的劳动力务农,未来妇女化趋势也将有所下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蔡弘  黄鹂  
利用1982-2010年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和1987-2005年三次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1996和2006年两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以及2014年至2015年安徽省调查资料,描述了农业劳动力性别结构变动态势和农村妇女农业生产参与状况。数据表明,中国大陆农业劳动力性别结构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女性化趋势。调查发现,在男性缺席的情况下,雇佣农群体既弥补了农村妇女生产技术匮乏的不足,也有效解决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农业生产并未因为农业劳动力女性化而受到显著影响。然而,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土地难以支撑被高度商品化的农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蔡弘  黄鹂  
利用1982-2010年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和1987-2005年三次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1996和2006年两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以及2014年至2015年安徽省调查资料,描述了农业劳动力性别结构变动态势和农村妇女农业生产参与状况。数据表明,中国大陆农业劳动力性别结构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女性化趋势。调查发现,在男性缺席的情况下,雇佣农群体既弥补了农村妇女生产技术匮乏的不足,也有效解决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农业生产并未因为农业劳动力女性化而受到显著影响。然而,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土地难以支撑被高度商品化的农村生活,农民对于土地的情感逐渐淡漠,农地与农民的关系正在松绑,农地之于农家的重要性日渐式微,农村妇女农业生产意愿不容乐观,生产态度消极化逐步蔓延。伴随农业劳动力女性化,农业劳动力新老更替问题也日益突出,"谁来种地"将成为问题,避免城镇化进程中农业劳动力断层和弱质化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底线。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蔡弘  黄鹂  
利用1982-2010年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和1987-2005年三次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1996和2006年两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以及2014年至2015年安徽省调查资料,描述了农业劳动力性别结构变动态势和农村妇女农业生产参与状况。数据表明,中国大陆农业劳动力性别结构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女性化趋势。调查发现,在男性缺席的情况下,雇佣农群体既弥补了农村妇女生产技术匮乏的不足,也有效解决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农业生产并未因为农业劳动力女性化而受到显著影响。然而,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土地难以支撑被高度商品化的农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唐若迪  吉小燕  陈超  
本文分别从农户老年和青年成员的劳动就业决策的角度,分析了生产外包服务对小农户劳动力配置的优化机制,并从家庭收入及结构角度检验生产外包服务对劳动力配置的优化结果。结果表明,对于采用外包的农户来说,相较于不采用外包的反事实情形,其60岁以上老年劳动力的农业参与率会提高58.3%,但45岁以下青壮年农业参与率并没有明显变化,务工者平均务工时间要高出3.98个月,务工者占比提高0.137,家庭总收入和农业收入分别高出18458元和8234元。生产外包服务对老年人农业劳动和务工者外出务工起到了显著的支持作用,并有效促进了小农户的收入增长。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子豪  袁斌  
近年来,劳动力价格的快速上涨已然成为中国农业生产所必须面对的内在挑战。对于机械作业难度相对较大的劳动密集型作物而言,在缓解劳动力约束瓶颈的同时,更应通过精细化的果园管理,以提高产品质量,进而提高其市场价格。然而,由于农产品具有典型的经验品属性,在信息不对称的外部约束下,农户通常难以获得应有的"质量溢价"。基于此,本文通过构建理论分析框架,以果品质量关键环节的精细管理技术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在劳动力价格上涨背景下农户精细管理技术投入的决策机制,以及在不同农产品质量识别程度中,劳动力成本变化对其影响的异质性,并基于全国18个省份农户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户交易对象质量识别能力的提高,能够缓解农户与购买者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性,将农产品质量信息传递给购买者,使农户获得更高的销售价格,进而在有效提高农户精细管理技术投入水平的同时,能够弱化劳动力价格对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谭玲玲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素琼  李杨  张广胜  
将农户分为四种不同类型劳动力转移农户,通过对辽宁省501个农户的调研数据,研究劳动力转移对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研究显示,无劳动力转移的农户更倾向于土地转入,土地转出农户中所占比重更大的是有老一代劳动力转移的农户。进一步对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外出务工人员比例、村到乡镇的距离对农户土地转入行为产生负向影响,而人均耕地面积则有利于农户土地转入行为的发生;外出务工人员比例、年人均收入水平、村到乡镇的距离均与农户土地转出行为成显著的正相关,而务农劳动力总量对土地转出行为产生负向影响。不同类型劳动力转移对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关系在统计上并不显著。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图展  潘娟  
为防范返贫和缓解相对贫困,细分人力资本维度并基于贫困的多重视角,总结我国提升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对促进非农就业、农户减贫的成功经验。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四期面板数据,结果表明:更高水平的劳动力人力资本有利于促进农户消除绝对贫困、缓解相对贫困和降低贫困脆弱性,且教育的边际作用大于健康;劳动力非农就业在人力资本促进农户减贫过程中具有中介效应,且在教育降低农户贫困脆弱性方面作用相对更大;不过,家庭抚养负担反向调节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中介效应。上述结论的政策含义在于,未来防范农村返贫致贫及治理相对贫困值得延续以往的有益经验及道路,大力提升劳动力人力资本和促进劳动力非农就业,特别是坚持发展教育扶贫,通过扶智赋能来持续解决贫困问题。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郑家喜  杜长乐  
本文借鉴Cragg提出的双曲线模型进行劳动力资源分配决策研究,探讨影响农户非农劳动力资源分配决策的主次影响因素及该模型的适用性。通过对湖北省样本地区的研究表明,教育和性别是决定非农劳动力分配决策的两个重要个体特征变量;成年人人数、汇款水平、家庭的种植面积和其资产持有水平则是非农工作时间分配决策的显著要素。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江淑斌  苏群  
劳动力转移理论表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动力可能是农业收入下降或非农部门工资上涨。虽然都能促进非农就业,但这两种因素对土地市场的作用机制并不相同。基于此,笔者考察了短期内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土地流转的关系。结果表明,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土地流转的关系因非农就业动力而异。农业收入下降推动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抑制农户间比较优势发挥,抑制土地流转;而非农部门工资上涨拉动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促进农户间比较优势发挥,促进土地流转。因此,非农就业市场与土地流转市场的关系并不等同于家庭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关系。劳动力大量非农就业没有引发土地快速流转的原因可能是农业经营环境恶化,利润下降。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邓蒙芝  罗仁福  张林秀  
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的流动,从乡村向城市的转移是我国社会经济转型中的关键力量,而农村道路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可以促进农村地区非农业部门的发展,增加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机会。本文利用5个省份25个县100个样本村2000个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在控制了农村劳动力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村庄特征影响的同时,实证分析了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和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农村道路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率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研究还发现道路基础设施状况好的村庄参与非农就业的劳动力会更多地选择在本村、本乡以及本县实现非农就业。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毛学峰  刘晓昀  
中国正在加速推进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的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贫困人口福利状况备受关注。本文从要素市场的角度研究贸易自由化影响就业的内在机制,结合现有实证文献,考察贸易自由化可能给贫困人口带来的影响。本文研究表明贫困人口在劳动力市场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很难获益于贸易自由化。考虑到农产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而贫困农户严重依赖农业收入(尤其是种植业收入)的事实,这就要求政府在未来扶贫工作中需要采取更加直接的措施去帮助极有可能更加恶化的贫困农户。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林  柳俊燕  
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流动过程中医疗保险的转移接续问题,不仅是加强民生建设、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也是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农村劳动力群体流动性强、就业技能低、缺乏劳动合同保障等特点使其医疗保险转移接续问题也具备特殊性。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医疗保险转移接续在制度设计、缴费年限互认、统筹基金转移、重复参保、待遇等方面存在障碍。因此,加强医疗保险转移接续的精准设计、以包容性制度安排减少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需求、健全政府间的责任分担机制、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是当前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的现实选择。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永丽  李意  
在中国一系列转型与转换的过程中,农业部门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是必然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新生代农村流动者,他们的流动行为不断发生着变化。本文利用2006年以来多次在西部地区农村的跟踪调查资料,对两代农村流动者的流动行为进行了动态考察。本考察旨在揭示农民工这一庞大的社会群体的发展状况以及对中国农村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并在他们未来发展的基础上,针对他们在流动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突出问题提出相关的政策和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