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102)
2023(4555)
2022(3893)
2021(3737)
2020(3171)
2019(7059)
2018(6830)
2017(12535)
2016(6896)
2015(7698)
2014(7655)
2013(7380)
2012(6955)
2011(6368)
2010(6406)
2009(6044)
2008(5961)
2007(5468)
2006(5014)
2005(4748)
作者
(19939)
(16824)
(16605)
(15802)
(10451)
(7871)
(7418)
(6459)
(6303)
(5849)
(5662)
(5553)
(5422)
(5279)
(5105)
(5022)
(4935)
(4908)
(4790)
(4734)
(4150)
(4069)
(3956)
(3891)
(3768)
(3718)
(3652)
(3574)
(3368)
(3242)
学科
管理(27646)
(24159)
经济(24082)
(20920)
(18216)
企业(18216)
环境(9827)
方法(9510)
(8929)
(8211)
(7893)
数学(7620)
数学方法(7496)
中国(7368)
(7314)
(6659)
业经(5842)
(5532)
(5345)
银行(5341)
(5261)
金融(5261)
(5171)
地方(5014)
(4933)
财务(4919)
财务管理(4903)
农业(4865)
企业财务(4748)
规划(4745)
机构
大学(100434)
学院(97836)
管理(39976)
(39148)
经济(38241)
理学(34851)
理学院(34397)
管理学(33747)
管理学院(33572)
研究(32281)
中国(26792)
(21451)
(20746)
科学(19321)
中心(16123)
(16065)
(15831)
(15503)
财经(15465)
研究所(14157)
业大(14099)
(13989)
(13563)
北京(13491)
师范(13441)
农业(12365)
(12336)
(11739)
经济学(11483)
财经大学(11276)
基金
项目(65751)
科学(53295)
基金(49939)
研究(47843)
(43660)
国家(43273)
科学基金(37950)
社会(32214)
社会科(30258)
社会科学(30251)
基金项目(26848)
自然(24892)
自然科(24310)
自然科学(24304)
(24284)
自然科学基金(23907)
教育(22080)
(20923)
资助(19569)
编号(18842)
成果(15653)
(15226)
重点(14663)
(14298)
(13638)
国家社会(13506)
教育部(13269)
(13145)
人文(13016)
课题(12784)
期刊
(45964)
经济(45964)
研究(29324)
中国(25406)
(16710)
管理(15561)
学报(15190)
科学(14924)
(14441)
大学(12203)
教育(11965)
(11271)
金融(11271)
学学(11218)
农业(9222)
财经(8274)
业经(7339)
技术(7106)
(7028)
经济研究(6567)
图书(6117)
问题(5750)
资源(5169)
(4866)
(4670)
理论(4633)
科技(4632)
会计(4318)
书馆(4316)
图书馆(4316)
共检索到1558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刘琛琳  张博坚  
当今就业形势严峻,如何开展有效的求职行为对于个体就业至关重要。本研究从未来工作自我的视角揭示了求职行为的形成机制,特别地,基于自我调节理论引入了求职目标清晰度的中介作用,基于社会认知职业理论引入了环境支持、阻碍的调节作用。以390名来自山东省、江苏省的高校毕业生为样本,结果发现:(1)未来工作自我与求职行为呈现显著正向关系;(2)未来工作自我通过求职目标清晰度间接影响求职行为;(3)环境支持正向调节未来工作自我与求职行为之间经由求职目标清晰度的间接关系,环境阻碍负向调节未来工作自我与求职行为之间经由求职目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林新奇  徐洋洋  
从资源保存理论的视角,探讨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激发反馈寻求行为的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试图验证工作投入的中介作用,以及变革型领导在该模型中的两阶段调节作用。通过255个样本数据,利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层级回归法和被调节中介效应检验方法对该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对反馈寻求行为有显著的正向作用;(2)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通过工作投入间接影响员工反馈寻求行为;(3)当员工感知到高水平的变革型领导时,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通过工作投入对反馈寻求行为的间接效应更强。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企业如何提高员工寻求反馈的管理启示。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周金毅  陈昊  李雅文  
通过扩展个体内部信息寻求的视角和不确定性削减理论,探讨了员工的双渠道(领导和同事)负向反馈寻求行为与其工作绩效的关系,以及角色清晰度(目标清晰度和过程清晰度)对两者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利用来自北京某民营医疗中心的162位一线员工及其直接领导和同事的配对样本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从同事那里寻求负向反馈与员工工作绩效正相关,但高过程清晰度会逆转这种关系;从领导那里寻求的负向反馈与员工工作绩效负相关,且该关系受到目标清晰度和过程清晰度的调节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周金毅  陈昊  李雅文  
通过扩展个体内部信息寻求的视角和不确定性削减理论,探讨了员工的双渠道(领导和同事)负向反馈寻求行为与其工作绩效的关系,以及角色清晰度(目标清晰度和过程清晰度)对两者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利用来自北京某民营医疗中心的162位一线员工及其直接领导和同事的配对样本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从同事那里寻求负向反馈与员工工作绩效正相关,但高过程清晰度会逆转这种关系;从领导那里寻求的负向反馈与员工工作绩效负相关,且该关系受到目标清晰度和过程清晰度的调节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周金毅  陈昊  李雅文  
通过扩展个体内部信息寻求的视角和不确定性削减理论,探讨了员工的双渠道(领导和同事)负向反馈寻求行为与其工作绩效的关系,以及角色清晰度(目标清晰度和过程清晰度)对两者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利用来自北京某民营医疗中心的162位一线员工及其直接领导和同事的配对样本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从同事那里寻求负向反馈与员工工作绩效正相关,但高过程清晰度会逆转这种关系;从领导那里寻求的负向反馈与员工工作绩效负相关,且该关系受到目标清晰度和过程清晰度的调节作用。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陈莞  阮荣彬  
【目的/意义】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作为引发员工主动职业行为的重要动机资源,其与员工创新行为的内在关联机制引起了学界的关注。【设计/方法】基于调节焦点理论,构建以工作促进型调节焦点为中介变量,工作旺盛感为调节变量的统一框架来描述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与员工创新行为的关系。【结论/发现】以工作促进型调节焦点为中介,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与员工创新行为呈正相关,高工作旺盛感强化这一正向关联。结论不仅丰富了工作调节焦点相关领域的研究,同时对企业在未来应如何利用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引导员工产生创新行为提出管理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石冠峰   刘澳龙   王锦慧   庞惠伟   吴玉莹   陈清玲  
工匠精神作为企业实现提质增效、构建竞争优势等目标的关键推手,如何有效培育组织成员工匠精神成为学界和业界共同探讨的话题。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构建了一个包括情感型领导、基本心理需求满足、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和员工工匠精神的跨层次有调节的中介作用模型。通过双时点方式收集数据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情感型领导对员工工匠精神培育具有积极影响;情感型领导通过基本心理需求满足间接影响员工工匠精神;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不仅正向调节情感型领导、基本心理需求满足与员工工匠精神间关系,而且正向调节基本心理需求满足的中介作用。本文厘清了情感型领导与员工工匠精神间的内在机理,也为组织有效培育员工工匠精神提供了指导。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杨光  周眙  
伴随着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要和新冠疫情的突然暴发,组织环境中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不断增加,帮助提升组织灵活性和应变能力的主动变革行为变得愈发重要。探讨如何激发员工的主动变革行为成为理论学者和管理实践者的重要议题。本研究基于社会认知理论,考察了自我牺牲型领导对员工主动变革行为的作用机制及边界条件。通过对收集到的多时点-多来源的328份样本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自我牺牲型领导对员工的主动变革行为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员工的心理安全感在自我牺牲型领导与主动变革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感知组织目标清晰度不仅调节了自我牺牲型领导与员工心理安全感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也调节了自我牺牲型领导通过员工心理安全感对员工主动变革行为的间接影响。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马璐  谢鹏  韦依依  
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来自广西和江西92家企业的382名员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分别考察了目标清晰度和组织支持感在下属默契与员工主动担责行为间的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下属默契正向影响员工主动担责行为,目标清晰度在下属默契与员工主动担责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组织支持感正向调节下属默契和员工主动担责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首次从工作场所默契的视角,构建并探讨了下属默契对员工主动担责的作用机制及实践意义。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徐洋洋  林新奇  习怡衡  
作为一种日益普遍的职场工作情绪,职场孤独感逐渐成为组织行为领域的一个新热点。尽管已有研究开始关注职场孤独感对组织和个体的破坏性影响,但关于职场孤独感如何产生破坏性影响的机制研究却严重缺乏,尤其是在我国集体主义和关系导向的文化背景中。本文基于工作要求—资源理论,检验了我国情境下职场孤独感的构念结构及其对工作投入的影响,重点探讨了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和变革型领导对上述二者关系的权变效应。结论如下:(1)EFA和CFA结果均验证了基于中国情境的职场孤独感二维结构的有效性;(2)职场孤独感对工作投入有显著的负向影响;(3)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能够缓解职场孤独感对工作投入的负向预测,变革型领导也能缓冲职场孤独感与工作投入的负向关系;(4)当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和变革型领导水平都很低时,职场孤独感对工作投入的负向影响最强。当员工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和感知到的变革型领导不一致时,即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低但变革型领导感知较高,或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高但变革型领导低时,职场孤独感对工作投入的负向效应均得到弱化。当员工的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和感知到的变革型领导都处于较高水平时,职场孤独感对工作投入能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最后,本文基于研究发现提出关于如何降低职场孤独负向效应的实践启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马灿  周文斌  赵素芳  
基于工作家庭边界理论与自我调节理论,构建家庭支持、工作投入、生涯规划清晰与员工创新的中介调节假设模型。通过系统抽样,对9家企业388名员工进行问卷调查,使用分层线性回归、依次检验和bootstrap方法检验假设模型。结果表明:①家庭支持对工作投入与员工创新均有正向作用;②生涯规划清晰能强化家庭支持对工作投入与员工创新的正向影响;③工作投入部分中介家庭支持对员工创新的促进作用,并且中介生涯规划清晰对家庭支持和员工创新关系的调节作用。因此提出争取家庭支持,重视员工职业生涯工作有助于激发员工创新行为。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冯彩玲  樊立三  时勘  
通过对836名高校毕业生的实证研究,考察了求职自我效能、求职期望、求职意向与求职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控制了性别、城乡、政治面貌三个人口统计学变量的效应后,高校毕业生的自我效能对求职行为具有正向的、显著的预测作用;求职期望对求职行为具有负向的、显著的预测作用;求职意向在求职自我效能和求职行为之间起到增强变量性质的调节作用。文章最后还讨论了研究结论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应用意义。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敏  黄翠龙  徐泽盛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研究在缺乏有效劳动力市场机制的情况下,农民工的关系型求职对其工作不安全感的影响关系,重点关注农民工个体社会资本的调节作用。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共收集到14家建筑施工企业305个有效样本。研究发现:农民工的关系型求职对其工作不安全感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关系;农民工个体社会资本(网络规模、网络成分和网络资源)对其关系型求职与工作不安全感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与拥有较低社会资本的农民工相比,拥有较高社会资本的农民工其关系型求职对工作不安全感才具有显著影响关系。最后,针对研究结论的启示和意义进行了探讨。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张靓婷  张兰霞  付雅然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前景理论,采用394名求职者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规范的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了虚拟求职社群互动与求职者求职意向之间的倒U型曲线关系,并探讨了雇主品牌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在控制了雇主品牌后,虚拟求职社群互动与求职者求职意向之间呈显著的倒U型关系;雇主品牌显著地调节了虚拟求职社群互动与求职者求职意向之间的曲线关系,即当企业拥有较强的雇主品牌时,虚拟求职社群互动与求职者求职意向呈显著的线性关系;而当企业拥有较弱的雇主品牌时,虚拟求职社群互动与求职者求职意向呈倒U型曲线关系。这一结果为已有的不一致的研究结论提供了较好的理论解释,同时也为企业虚拟求职社群建设实践提供了有意义的指导。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宗波  彭翠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254名企业员工为对象,探讨了挑战性-阻碍性压力对员工情绪衰竭与工作满意度的差异性影响,以及上下属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挑战性压力与阻碍性压力对员工工作满意度分别具有显著的正向与负向影响;阻碍性压力对员工情绪衰竭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挑战性压力的正向影响作用则不显著;上下属关系对挑战性压力与工作满意度、阻碍性压力与情绪衰竭之间关系均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具体表现为强化了挑战性压力的积极作用,缓解了阻碍性压力的消极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