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30)
2023(4506)
2022(3374)
2021(3452)
2020(2596)
2019(6286)
2018(6374)
2017(10411)
2016(6677)
2015(7801)
2014(7921)
2013(6945)
2012(6216)
2011(5675)
2010(6085)
2009(5040)
2008(4906)
2007(4512)
2006(4137)
2005(3802)
作者
(15822)
(12879)
(12764)
(12581)
(8196)
(6182)
(5983)
(5116)
(5021)
(4840)
(4514)
(4282)
(4199)
(4199)
(4186)
(4150)
(4019)
(3910)
(3854)
(3731)
(3519)
(3316)
(3174)
(3046)
(3041)
(2997)
(2957)
(2802)
(2631)
(2627)
学科
教育(19134)
(12392)
经济(12375)
管理(11676)
中国(11649)
(9861)
教学(8180)
理论(8130)
(7939)
企业(7939)
(5518)
(5203)
(4871)
学法(4345)
教学法(4345)
发展(4242)
技术(4210)
(4120)
业经(3851)
研究(3727)
学理(3700)
学理论(3700)
(3614)
(3450)
高等(3403)
学校(3375)
改革(3351)
(3349)
思想(3344)
方法(3343)
机构
大学(82159)
学院(79370)
研究(30137)
教育(27725)
(23318)
师范(23203)
管理(22875)
(20181)
(19418)
经济(19305)
师范大学(19114)
理学(19111)
理学院(18727)
管理学(18196)
管理学院(18028)
科学(17747)
中国(16696)
职业(14996)
(14667)
技术(14628)
(14274)
北京(13360)
研究所(13304)
中心(12889)
(11218)
(10874)
教育学(10613)
(10586)
职业技术(10354)
技术学院(9503)
基金
项目(48241)
研究(44229)
科学(39010)
教育(29662)
基金(29618)
(25046)
国家(24667)
社会(23763)
社会科(22131)
社会科学(22124)
编号(21929)
(21163)
成果(20575)
科学基金(20345)
(19985)
课题(19006)
(16573)
基金项目(15003)
规划(13661)
项目编号(12804)
重点(12782)
(12007)
(11957)
(11871)
(11685)
研究成果(11419)
自然(11398)
资助(11195)
自然科(11122)
自然科学(11121)
期刊
教育(49485)
研究(34202)
中国(28520)
(24806)
经济(24806)
职业(12888)
技术(12172)
学报(9238)
科学(8894)
管理(8496)
技术教育(8482)
职业技术(8482)
职业技术教育(8482)
(8382)
(8350)
大学(8271)
(6161)
论坛(6161)
农业(6049)
高等(5756)
学学(5750)
成人(5478)
成人教育(5478)
(5467)
金融(5467)
(5450)
高等教育(4987)
图书(4975)
业经(4351)
发展(4296)
共检索到1330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作宇  
未来研究关乎人类的共同命运。未来学已经成为一个独特的交叉学科领域。从教育的角度看未来和从未来的角度看教育,既是未来学应有的视角,也是教育学应有的视角。人类共同的未来是多主体参与的因文化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特点的多样化的未来。未来是复杂的时空互渗的动力系统。差异性和多样性是世界的根本特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尊重差异和多样性的共同体。教育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面向未来的教育需要在未来关怀的视野下推动教育范式的转变。在一般意义上,教育范式的转换包括从学校教育到泛在教育、从过去导向到时空互渗、从技术主导到意义建构、从还原主义到复杂思维、从结构决定到自主选择。未来关怀的教育不是为了自证预言的实现,而是影响未来的行动教育,提升未来素养是未来关怀教育的重要目标。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么加利  
伴随西方由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的转型,在教育研究领域呈现出"主义"式研究向"问题"式研究的范式转换,具体表现为教育研究主体趋向多样化、教育研究对象趋向生活化、研究地点走向教育现场。这种转换可为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育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易连云  
范式作为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在学术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者研究学科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范式本身应是不定的、动态的,其自身随着新的时代变化而发展变化。但长期以来,人们常常以西方的研究范式作为方法论对东西方文化传统进行整体性的认识,其结果更多的是对中国传统道德价值的否定性评价,这既非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也不利于中国传统道德的继承与发展。应突破单一的西方化的思维模式,彰显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独特性与研究的自主性。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程晋宽  
西方教育管理理论经历了 1 0 0多年的历史发展 ,已经建立了规范的科学研究方法论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首先探讨了库恩的“范式转换”理论及西方教育管理范式的转换 ;其次 ,认为实证主义一直是西方教育管理的元叙述方式 ;其三 ,认为后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正在改变着西方教育管理的研究范式 ;最后 ,对西方教育管理研究的方法论进行了批判性评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孟繁华  张爽  王天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政策发生了较为明显的范式变迁,即由"效率理性"范式转向"市场选择"范式,进入新世纪以来逐渐形成"公共治理"范式"。效率理性"范式强调理性主义和效率优先,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是其主要目标";市场选择"范式强化效益中心,政府与市场间构成了相互竞争与合作的力量,教育活力得以激发,但公共性在一定程度上被破坏;"公共治理"范式追求在教育领域形成国家力量、市场力量和公民社会力量相互博弈和均衡的体制,其价值逻辑是重建良好教育生态。在范式转化过程中,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动态平衡不断被打破,教育政策的公共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政策制定的开放性、多元主体的参与性、权力主体的平等性、政策过程的协商性以及政策过程的科学性日益显著,充满公正理性的制度框架正在形成,我国教育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应强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教育研究,先后出现了三种研究范式和两次范式转换。首先是政治教育范式向绩效主义范式的转换,其次是绩效主义范式向文化学范式的转换。文化学范式是以人为中心,从文化出发来研究人、从人出发来研究文化所形成的研究范式。文化学范式正在成为中国教育研究的主导或主流范式,它带来了教育学学科和教育理论的革命性变化,对教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钟启泉  
未来社会期许的教育不是"记忆答案的教育",而是每一个人"创造答案的教育"。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必须实现教学方式的转换:从"被动学习"走向"能动学习"。能动学习的教师团队也只有在能动学习的实践中锻造出来。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罗珉  
本文认为,组织理论范式的转换,开始了关于组织的话语、组织的建构与批判,以及组织范式自身变革的对话。更重要的是,组织理论范式的转换,显示了组织发展的新话语、新思维,加快了组织理论新范式的传播。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吴立保  
我们处在一个更加不确定性时代,加速了确定性知识向不确定性知识的范式转换。面向不确定性知识,本科教育的价值诉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倡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强化教育过程学生主体性发挥,注重教育内容的生成性,关注教育价值的个体性。然而,我国本科教育仍然停留在确定性知识范式之中,由此造成本科教育改革的诸多实践困境。这就需要推进本科教育从"教学范式"向"学习范式"的整体性变革,在学校宏观层面回归学生中心,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大学;中观层面的专业课程设置要回归全人教育的价值目标,强化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微观层面要加强师生互动,回归师生共同体,促进学生产生有意义学习。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惠青  
加塔利的生态智慧是一种立足于时代语境的生态救赎思想,它遵从伦理美学范式的庇护,以主体性生产为目标,旨在于自然、社会和精神三重生态向度内重建人类实践。以生态智慧思想为内核对生态美学进行哲学引导和规范,首先使生态美学完成了自然、社会和精神生态三个维度的转向,也将生态审美导向一种伦理美学范式:它是一种以内在性的生成为基础的机器式审美范式,此范式下进行生态审美的过程亦即混沌互渗的过程,它在审美创造的同时也生产着人类主体性,最终使人类主体实现了"生成-他者"的再特异化过程。生成-他者使人类与其它物种达成"共情",在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丁邦平  
当代科学教育的内涵已发生了深刻变化,以往的纯科学教育已演变成为融科学与技术教育于一炉的科技教育。科学教育的这一深刻变化是由当代科学本身的变化所引起的,即后现代科学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并把科学与技术整合于一体。当代科技教育凸显了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保持了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的联系与区别。适应这一变化,国际科技教育出现两大模式:一是科学教育+技术教育的分立模式,二是STS教育的融合模式。结合国际科技教育改革的经验,本文认为,我国应当确立“科技教育”的观念,以此统摄和整合自然科学的各学科教育,并在科技教育的框架下加强现代技术教育。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代明  戴谢尔  
在当今信息化、全球化、(买方)市场化、人本化的背景下,客制化、系统集成与外包在商务活动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从而催生了CSO业态,并将引发一场全球商业范式革命。为此中国企业尤其是高端业者需掌握如是攻略:基于CSO商业范式谋取"外包大单"。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徐国庆  
上世纪初以来,美国职业教育一直在社会效率主义范式的框架下发展。世纪之交,美国职业教育开始转向实用主义范式,范式转换的背后是美国职业教育思维方式的转换。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也正处于这两种范式的矛盾之中,美国的改革对我国职业教育走出矛盾、明确改革思路具有重要启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玉静  
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在哲学思辨范式、科学实证范式、人文主义范式的转换中,经历了经验总结、学科发展、理念成熟、科学运行、人性回归等过程,但其都是在"社会—人"这个大的研究框架下展开的。以"文化—人"为架构的文化学范式赋予了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新的价值理念和研究使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文化学范式将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作为研究的基本信念和价值观;基本前提假设是教育属于文化领域,高等教育管理是以文化为境域的管理活动;研究规范、方法和程序是确立"文化—人"的研究框架,运用文化哲学和文化学的观点与方法,将文化、教育、人联系起来,分析文化与高等教育的关系、文化与人的关系及高等教育与人的关系等。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杨院  丁楠  
以研究范式转换理论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研究范式转换的理论依据,审视既有的研究生教育研究范式,认为其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根植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而形成;基于教育学科及高等教育学科的相关理论而建立;学术共同体的专业化水平及稳定性程度均不高。进而从"发展多维价值取向的研究生教育研究范式""构建独特的研究生教育理论体系"和"建立专业化的研究生教育研究学术共同体"三个方面提出我国研究生教育研究范式转换的趋向与选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