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438)
2023(5102)
2022(4154)
2021(4018)
2020(3280)
2019(7541)
2018(7140)
2017(13332)
2016(6897)
2015(8141)
2014(7815)
2013(8203)
2012(7743)
2011(7336)
2010(6925)
2009(6339)
2008(6101)
2007(5100)
2006(4520)
2005(4182)
作者
(20259)
(17028)
(16993)
(16239)
(10741)
(7984)
(7674)
(6682)
(6590)
(6115)
(5779)
(5637)
(5550)
(5533)
(5414)
(5211)
(5115)
(4875)
(4872)
(4702)
(4446)
(4111)
(4058)
(3846)
(3836)
(3817)
(3670)
(3513)
(3458)
(3415)
学科
(34601)
经济(34564)
管理(16645)
方法(16354)
数学(15364)
数学方法(15318)
(15188)
中国(12801)
(10527)
贸易(10519)
(10329)
(9672)
(9535)
企业(9535)
农业(6214)
(6151)
(6098)
业经(5821)
(5747)
关系(5623)
(5585)
(5451)
银行(5442)
(5387)
环境(5299)
(5128)
金融(5128)
(4946)
结构(4603)
(4410)
机构
大学(107530)
学院(104939)
(56563)
经济(56026)
研究(43927)
管理(37989)
中国(35141)
理学(32951)
理学院(32582)
管理学(32233)
管理学院(32044)
科学(24282)
(23510)
(22405)
(22229)
研究所(20558)
经济学(19400)
(19082)
财经(18629)
中心(18328)
经济学院(17544)
(17416)
北京(15694)
(15479)
农业(15097)
业大(14702)
科学院(14237)
财经大学(14125)
研究中心(12745)
(12730)
基金
项目(71550)
科学(57428)
基金(55985)
研究(50565)
(50021)
国家(49703)
科学基金(41763)
社会(35927)
社会科(34273)
社会科学(34270)
基金项目(28438)
自然(25676)
自然科(25112)
自然科学(25102)
自然科学基金(24701)
资助(23730)
(23150)
教育(22171)
(20855)
中国(18331)
(17920)
编号(17451)
国家社会(17000)
重点(16434)
(15602)
教育部(15461)
(14221)
人文(14118)
科研(13925)
大学(13741)
期刊
(59281)
经济(59281)
研究(34944)
中国(19865)
学报(17271)
(17080)
科学(16685)
(14548)
管理(14129)
大学(13608)
学学(12957)
农业(12418)
经济研究(12354)
财经(9610)
(9427)
金融(9427)
(9284)
世界(9230)
(8449)
国际(8268)
业经(8186)
(8039)
问题(7873)
技术(7050)
教育(6194)
统计(5518)
技术经济(5281)
商业(5268)
资源(4884)
经济问题(4735)
共检索到1584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预测  [作者] 封志明  
1 我国人口的食物消费现状 1.1 11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已基本解决,但主要食物的人均占有量大多低于世界同期平均水平,食物消费仍属温饱型 (1)植物性食物:粮、油、糖生产在1984年和1985年达到峰值后,基本停滞不前,水果旺盛的增长势头不减;由于人口的持续增加,人均植物性食物,除水果外均已出现下降趋势。 1982年和1984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分别达到350kg和394kg,基本解决了10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与国际上相比,我国的粮食消费仍处于低水平,只是勉强够吃,约是美国的1/4,苏联的1/2。1985年之后,由于人口的增长超过粮食产量的增加,人均粮食占有水平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义田,王来生  
各地区食物消费状况是影响食物安全的重要因素,如何选取指标体系,客观地评价各地区的消费水平是食物安全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选取更具代表性的食物消费区位系数作为评价对象,通过核函数的引入,进行核主成分分析,有效地克服了主成分分析只能处理线性问题的弊端。通过分析全国31个省市的主要食物的消费状况,客观地评价了它们的消费水平。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邱曼萍  陈洪斌  
一中国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从凯恩斯(Keynes)的绝对收入假说到杜森贝瑞(Duesenbery)的相对收入假说,从莫迪格里尼(Modigliani)的生命循环期假说到弗里格曼(Friedman)的持久收入假说,从保尔(Bal)的财富论假说到蒂路伊(T...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史登峰  封志明  
文章以恩格尔系数、人均国民收入、食物消费结构与膳食营养水平为主要指标,分析了部分国家食物消费的发展历程及其处于小康阶段的食物消费水平,讨论了中国食物消费的发展阶段及未来小康社会的食物消费与粮食需求。中外对比研究表明:中国刚刚跨入小康生活的门槛,与中下等发达国家相比,恩格尔系数和人均国民收入差距较大,由小康社会走向富裕生活,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的食物消费数量已基本能够满足需要,但就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而言,动物性食物比重过低、优质蛋白质不足;无论是能量、蛋白质,还是脂肪,与发达国家相比都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研究认为,中国人多地少、粮食紧张,农业自然资源利用面临人口增加与消费扩张的双重压力,日本...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邓婷鹤  毕洁颖  聂凤英  
釆用1997~2011年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项目(CHNS)数据量化分析不同年龄阶段居民的食物消费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模拟分析未来人口变动对居民食物消费的影响,测算人口老龄化与城镇化的贡献率。研究发现,各类食物消费模式皆呈现出显著的年龄特征,且不同年龄段城乡食物消费差异始终存在。假设城乡居民年龄消费结构保持不变,2011~2050年间,相比人口规模变化,人口结构对食物消费影响显著,进一步将人口结构分解后发现,人口老龄化对食物消费并没有呈现显著的抑制作用,而人口城镇化对食物消费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消费量的扩张。两者综合作用下,人口结构对各类食品消费的影响综合表现为促进作用。在不同生育水平变化的模拟情形下,人口老龄化与城镇化对食物消费的贡献率具有相对稳定性。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朱立志  方静  
本文以德国为比较对象,探索食物消费的变化规律并获取对中国的有益启示。在未来的时间内,中国居民食物消费应既注重数量安全又应考虑结构合理性,本文可为制定这方面的相关引导性政策提供重要参考。伴随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改善,中国国内居民食物消费进入了新的阶段,如何总结并借鉴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食物消费升级模式,对科学提升中国居民食物消费水平和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川   卢新海   许进龙  
立足“大食物观”构建了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0—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和Markov链对中国粮食安全水平进行评价并分析其时空演进特征。结果表明:(1)2010—2021年中国粮食安全水平总体上呈现增长态势,但增长速度缓慢,生产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消费安全、流通安全5个子系统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生产安全对粮食安全水平的提升贡献率最高。(2)全国、粮食主产区、非主产区粮食安全水平均表现出“绝对水平提升、相对差异缩小”的特征,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安全水平在空间上表现出更严重的多级分化现象,非粮食主产区初始粮食安全水平分布较为集中但后续发展速度存在较大差异。(3)中国的粮食安全水平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各省市粮食安全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关系,但这种相关性正逐渐减小。(4)粮食安全水平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呈现稳态性,不同粮食安全水平类型之间转移概率较低,各地区在总体粮食安全水平中的分布位置比较稳定。基于研究结论,从重构粮食生产空间、培育农业特色产业、完善粮食流通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绍洪,李荣生  
在未来的 30年中 ,中国的人口将继续增长 ,至 2 0 30年达到峰值 1 6亿 ,净增 3亿左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均食物需求的量与质越来越高。届时中国食物的保障能力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中国到 2 0 30年 ,满足上述食物需求量 ,食物主要来自耕地的生产潜力和非耕地的食物替代生产两方面。在政策非常强有力、一切从保护耕地出发、严格控制耕地占用和维持动态平衡的条件下 ,到 2 0 30年 ,中国耕地面积可保持 1 31× 1 0 6 hm2。而中国到 2 0 1 0年、 2 0 30年年人均需求粮食分别为 42 0 kg和460 kg,这两个基期年分别需求粮食总量为 5 796× 1 0 8kg和 7360× 1 0 8kg。研究认为 2 0 1 0年、 2 0 30年中国耕地动态变化后食物保障能力分别在 93%和 87%。非耕地资源食物替代是补充食物生产和缓解耕地压力的重要途径。 2 0 30年其食物替代能力可达到 90 0 0 0×1 0 3t,其中草业 3380 0× 1 0 3t,木本粮油 1 70 0 0× 1 0 3t,水域 2 5 82 0× 1 0 3t,野生生物 1 340 0× 1 0 3t,非耕地的事物替代能力达到约 1 0 %。中国食物生产与发展的四个保证 ,一是有效的保护耕地政策 ,二是科学技术进步与科技投入 ,三是构建食物生产体系与保障体系 ,四是高效利用水资源的技术与措施。粮食需求分析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亚玲  易福金  熊博  
随着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突出表现为肉蛋奶产品消费的增加。这一变化带动畜牧业快速发展,进而导致豆粕饲料需求以及作为豆粕生产主要副产品的豆油产量增加。本文借助ED模型(Equilibrium Displacement Model)对以上相关市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旨在分析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对中国植物油市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居民不断增长的肉蛋奶产品消费量将会通过畜牧业生产扩张和现代化使豆油产量增加,从而给非大豆类植物油国内供给带来挤压效应。本文研究结论对油料作物种植户和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蒋玉铭  罗玉坤  朱德峰  汤圣祥  钱前  曾大力  
针对人们传统的把土地生产谷物看作是可供养人口最多的生产方式的观点。提出了以满足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为目标,合理利用国土资源,提高营养素的产量和有效供给率等,来解决未来的食物供给问题的新思路。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黄季焜  
虽然中国在为不断增长的人口提供充足的衣食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但近年来人们对中国的粮食安全却产生了极大的关注。本文的目的是试图对中国当前和未来的食物和粮食安全做一评估。研究结果表明 ,中国目前不但不存在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巨大威胁的因素 ,而且中国还是世界上所有发展中国家食物和粮食最安全的国家之一 ;中国也能够在未来的几十年间保持高水平的食物安全。中国需要重新审视粮食安全问题 ,建立粮食安全的新框架。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郭燕枝  岳晓甜  孙君茂  
本文选取了世界上有代表性的3种食物消费模式,即以美国为代表的"动物性食物消费为主"模式、以印度尼西亚为代表的"植物性食物消费为主"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动植物均衡消费"模式,分析了不同食物消费模式形成的特殊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及其经验借鉴,结合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现状和目标,提出了未来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的几点思考,以期为中国居民未来食物消费提供参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灵恩  侯鹏  刘晓洁  成升魁  
食物消费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消费活动。践行食物可持续消费模式是构建绿色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目前中国居民食物消费领域呈现出膳食结构变化大、消费方式多元化等特征,同时存在不合理消费带来的健康隐患、食物浪费严重以及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国食物消费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探讨了食物可持续消费的定义、原则、特征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进一步提出了现阶段中国食物可持续消费的实现路径,即立足中国实际,从制度设计、方案制定、示范推广、科普引导和监测评估五个步骤着手构建食物可持续消费模式。本文研究结论指出应当重点关注大中城市和贫困农村等重点区域,并聚焦流动人口和中小学生等重点人群,在居民家庭和餐饮行业等重点领域优先探索构建食物可持续消费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