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706)
- 2023(2268)
- 2022(1795)
- 2021(1632)
- 2020(1331)
- 2019(2894)
- 2018(2786)
- 2017(5033)
- 2016(2517)
- 2015(2755)
- 2014(2532)
- 2013(2535)
- 2012(2303)
- 2011(2121)
- 2010(2165)
- 2009(2142)
- 2008(2233)
- 2007(1864)
- 2006(1715)
- 2005(1482)
- 学科
- 济(10922)
- 经济(10907)
- 管理(7820)
- 业(7699)
- 企(7119)
- 企业(7119)
- 方法(3396)
- 中国(3344)
- 财(3336)
- 业经(2964)
- 学(2805)
- 教育(2677)
- 理论(2670)
- 务(2550)
- 财务(2549)
- 财务管理(2546)
- 企业财务(2445)
- 数学(2415)
- 数学方法(2375)
- 和(2251)
- 农(2202)
- 世界(2043)
- 贸(1865)
- 贸易(1863)
- 易(1811)
- 制(1741)
- 问题(1715)
- 策(1695)
- 农业(1619)
- 发(1600)
- 机构
- 大学(38229)
- 学院(36952)
- 济(15571)
- 经济(15309)
- 研究(13424)
- 管理(13201)
- 理学(11443)
- 理学院(11287)
- 管理学(11150)
- 管理学院(11065)
- 中国(9271)
- 京(7918)
- 财(7439)
- 科学(7118)
- 范(6512)
- 师范(6490)
- 所(6238)
- 财经(6017)
- 研究所(5606)
- 中心(5557)
- 经(5473)
- 师范大学(5392)
- 北京(5329)
- 经济学(5195)
- 教育(5024)
- 江(4956)
- 院(4825)
- 财经大学(4542)
- 经济学院(4534)
- 州(3994)
共检索到579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应琛
全球化要求构建全球层面的治理机制,而民族主义意识形态阻碍着这一进程。民族主义产生于特定历史背景,发挥过革命动员、民权扩张和政治统合的历史功能,然与当今世界潮流不相契合。将"民族之爱"扩展为"世界之爱",而非将两者对立起来,是人类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世界主义思想在东西方均有着深厚传统,但也各有其逻辑优势和困境。近代西方以康德为代表的世界主义作出了关于永久和平的初步构想,并在国际政治中有所应用,然其进展并不顺利。中国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与实践,是对东西方世界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在当前民粹主义甚嚣尘上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杨启光
印度思想家、哲学家及诗人泰戈尔在人类面临东西方文明分裂与世界民族主义带来的危害面前,倡导通过国际教育重建人类共同道德勇气,促进世界和平与多元文化理解。泰戈尔将“整个世界相会在一个鸟巢中”作为其创办维什瓦·婆罗蒂国际大学的座右铭,鲜明地诠释了他建立在印度必要的民族主义之上的“有根的世界主义”国际教育思想。泰戈尔努力促成东西方文化连接并相遇,以形成一个“伟大的人类联盟”,赋予国际教育融合地方与全球多元文化关系的重要使命,使之作为平衡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矛盾的出路。在当代全球化时代,体味泰戈尔捍卫全球不同文明与文化作为人类共同遗产的坚定信心,将使我们更加重视国际教育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作用,警惕并理性看待民族主义的卷土重来,积极促进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鉴。
关键词:
泰戈尔 有根的世界主义 国际教育 全球化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蔡拓
当前的世界主义研究大体可分为实践研究与理论研究两部分。实践研究主要关注世界主义在当前的价值,着重探讨世界主义为何在全球化时代能够复兴,它对于全球治理有何意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何关系,如何在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实现社会正义、分配正义和普遍人权,等等。世界主义的理论研究主要围绕世界主义的概念与分类展开,内容非常丰富。世界主义概念与分类研究无疑有助于我们对其丰富内涵的认知,因而是探索世界主义的必要途径与方法。但是这种途径所了解的世界主义总体上讲是概念式的、碎片化的,缺乏历史感和整体性,因此有必要以哲学的、历史
关键词:
世界主义 世界主义的谱系 道德世界主义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Thomas S.Popkewitz 胡美馨 韩春燕 吴宗杰
文章对理性如何成为社会规约工具、并通过这一工具对不同文化的教育实践进行统一操控进行了批判性分析。个人理性被规约是为了控制世界的"进步"方向,实现对心灵的统治。当今儿童、家庭和社区的关系是把现代国家概念下标准化了的道德具体落实的机构化"家园"。新教育科学则根据理性规约"制造"出符合"进步"需要的儿童,从而在国家/社会空间中驯服变化着的、不确定和偶然的生活因素。学校科目犹如"炼金术",通过知识权威把治理心灵的教育学正常化。世界主义可以被看作欧洲启蒙运动以来推崇标榜进步的普世人性价值的话语,尽管它本身并不具有普世性。本文对反思中国教育改革不断追寻被西方普世价值标准化了的国际统一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理性 世界主义 文化实践 学校管理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刘擎
本文分析了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两种理论冲突的原因。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之间的冲突不仅是一个政治哲学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在理论上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在于如何界定和理解“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这两种理念。
关键词:
自由主义 民族主义 社群主义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袁靖华
当前,全球化危机重重,世界正面临重要历史关口。中国提出了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理念的中国方案。抓住机遇,向全球清晰阐明中国智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议题在当前全球危机时代的特定价值,是中国传媒在国际传播中应重点破题的方向。传媒人应主动融通中外思想资源中的世界主义话语,将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中国的新世界主义,作为国家战略议题,进行价值传播的顶层规划,增强国际传播的道义感召力,引领全球治理理念创新的话语权与主导权,推进中国价值理念的全球认同。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托马斯·波克维茨 阚维
长期以来,在美国学校教育中高扬的"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原则,即超越传统民族国家忠诚归属界限,带有普世价值的全球公民意识,被认为是推动社会和个人进步的重要思想,进入学校课程系统,贯穿于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理性与合理性精神、时间概念的转变和进步主义思想的推动,使得世界主义在美国公立学校教育中长久不衰。它以改造儿童的方式推动社会变革,对人文学科,特别是教育学、心理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世界主义又是一个主张包容、却推行社会排斥的系统,主要体现在:它通过问题解决、赋权原则、自由解放、言论开放和选择权利等手段,引导儿童的成长;但又对学校教育中的学生进行分类,以换喻、分类等方式,塑...
关键词:
世界主义 理性与合理性 社会排斥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邵培仁
主持人语:新世界主义是指习近平主席及其领导集体对世界和人类文明现状与发展趋势所持有的创新性、系统性的认识、论述、主张与行动方案。它渊源于习近平"治省理政"、"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和政治智慧。它既是对传统世界主义理念的承续与升华,也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全球发展变局的准确把握与科学阐释。随着国际政治局势紧张、逆全球化情绪高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恐怖主义大行其道等问题
关键词:
新世界主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习近平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欧文·戴维斯 董超文
九十年代世界将比二战以来的几十年更和平和更繁荣,因为它运行的前提已经发生了变化。在未来的年月里,它将不再受意识形态和军备竞赛的影响,影响它的是促进国际贸易和各贸易国的福利要求。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郭功星 张攀 程豹
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中国居民出境旅游的现象日趋普遍。截至目前,鲜有研究从消费者内在价值观转变的角度关注"出境旅游热"的动因问题。文章基于后物质主义理论,运用实证研究范式,通过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了消费者世界主义影响消费者出境旅游意愿的内在机制。层级回归结果表明:消费者世界主义对消费者创新有促进作用,进而增强了人们的出境旅游意愿;消费者的享乐主义价值观不仅会强化消费者世界主义对消费者创新的正向影响,还会进一步强化消费者世界主义通过消费者创新对出境旅游意愿的间接影响。研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消费者出境旅游行为研究的文献资料,而且能够在管理实践中对出境旅游企业的政策制定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第三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作者]
姜利民 于宏源
本文试图以全球化进程中因特网的发展为主线,通过分析因特网与全球化、民族主义关系,阐述全球化与民族主义这一对悖论关系在网络时代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
关键词:
全球化 民族主义 因特网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彭程遥 吴晓 董雨萌 王雪妃
迪拜作为当今全球城市的典型样本,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与冲突下,传统与现代并存,集新世袭主义的君主制、新自由主义的经济秩序、世界主义的多民族社会文化于一身,交织发展出独特的“迪拜模式”。文章通过因子生态分析法,在宏观层面基于“单因子分析—主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的研究思路,对迪拜城市社会空间进行定量分析,获得社会空间分异的特征并探讨其形成机制。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巫锐
在解释我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内源性能力时,容易受到“中心-边缘”模型干扰,而采用带有人类学意涵的“扎根式世界主义”视角,则有助于消解“中心-边缘”二元对立。基于该视角,可构建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能力的三种来源,即个体生命参与世界的日常教育行动、走廊区域中的地方协同模式以及“天下观”视域里的共同体理念。这三种来源均承载着世界主义转向中的人类学关怀,即看到每个群体想象、参与和解释世界的能力。由此,每个地方都能具有“世界性”,而“中心”和“边缘”在世界主义图景里,也成为相对的概念。中国在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中,怀揣“扎根式世界主义”的人类学关怀,能提升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能力,而中国的具体实践也成为推进世界主义转向的重要力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