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321)
2023(14271)
2022(12350)
2021(11528)
2020(9778)
2019(21871)
2018(21729)
2017(41452)
2016(22703)
2015(25185)
2014(24336)
2013(23860)
2012(21627)
2011(19457)
2010(19145)
2009(17411)
2008(16753)
2007(14493)
2006(12392)
2005(10389)
作者
(65959)
(54740)
(54471)
(51539)
(34758)
(26525)
(24384)
(21557)
(20735)
(19247)
(18577)
(18382)
(17427)
(17147)
(16737)
(16724)
(16649)
(16338)
(15672)
(15520)
(13934)
(13280)
(13152)
(12415)
(12311)
(12264)
(12136)
(12010)
(11011)
(10968)
学科
(82212)
经济(82122)
管理(66019)
(64562)
(54195)
企业(54195)
方法(39192)
数学(33715)
数学方法(33359)
中国(23412)
(22709)
(20892)
业经(19711)
(19603)
技术(19524)
地方(16672)
(15886)
贸易(15876)
农业(15629)
(15405)
理论(14509)
(14260)
环境(13463)
(13364)
技术管理(13339)
(13323)
财务(13305)
财务管理(13288)
企业财务(12582)
(12497)
机构
大学(311803)
学院(310707)
管理(125133)
(118601)
经济(116090)
理学(109992)
理学院(108745)
管理学(106757)
管理学院(106218)
研究(103404)
中国(73921)
科学(68690)
(66028)
(57760)
业大(53206)
(52336)
(51579)
研究所(48511)
中心(46439)
农业(45894)
(43799)
财经(42269)
北京(41044)
(39987)
师范(39481)
(38622)
(37462)
(35668)
经济学(34729)
技术(34129)
基金
项目(225188)
科学(176114)
基金(162771)
研究(158610)
(144751)
国家(143538)
科学基金(122607)
社会(99219)
社会科(94012)
社会科学(93988)
(89983)
基金项目(87857)
自然(82612)
自然科(80726)
自然科学(80698)
自然科学基金(79276)
(75746)
教育(72350)
资助(65394)
编号(63342)
(51031)
重点(50346)
成果(49504)
(47999)
(47643)
创新(46922)
课题(43741)
科研(43470)
计划(43168)
大学(41378)
期刊
(122390)
经济(122390)
研究(85508)
中国(57992)
学报(57746)
(51556)
科学(50285)
管理(45094)
大学(42316)
学学(40143)
(37315)
农业(35767)
教育(34502)
技术(25635)
(22493)
金融(22493)
业经(21369)
经济研究(20145)
财经(19580)
(19056)
科技(18727)
(16678)
图书(15985)
业大(15916)
问题(15857)
(15746)
技术经济(15056)
理论(14477)
商业(14037)
实践(13384)
共检索到4343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陈超  刘新梅  段成钢  
抗令创新逐渐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关注,然而关于其前因变量的探究仍处于初步阶段。基于创造力交互理论,从个体及团队两个层面分别选取领导成员交换、领导成员交换差异为调节变量,构建未充分就业感知对抗令创新的作用模型。运用HLM等软件分析46个团队220名员工数据,并检验相关假设。研究结果表明:①未充分就业感知与抗令创新呈正相关关系;②领导成员交换与抗令创新呈负相关关系;③领导成员交换调节未充分就业感知与抗令创新的正向关系,即随着领导成员交换水平提升,未充分就业感知与抗令创新正向关系越弱;④领导成员交换差异与抗令创新呈正向关系。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卢思锋  吕兆丰  周明珠  
针对如何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问题,在简要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与原因后,着重从如何加强宏观调控,培育就业市场和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冲破制度和体制上的束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优化就业环境这两个方面提出了若干对策,其中包括制定大学生充分就业促进法规,明确各有关方面的权利和义务,进一步规范就业市场以及创建全国人事档案存放和调转网络,取消《报到证》,废“除三方协议”,修订就业率的统计和公布方式及正确使用就业率,应控制人口但不应控制人才等方面。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莹  
就业为民生之本,关乎社会稳定,关乎公平正义。实现充分就业是政府的宏观经济目标之所在。本文从财政干预充分就业的经济效应分析入手,在对我国就业形势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充分就业的财政制度创新措施。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胡雪萍  
“三农”问题 ,最根本的就是农民收入水平低的问题 ,要改变这种状况 ,只有实现农民的充分就业 ,把沉淀在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而在转移过程中 ,最大的障碍就是制度约束。因此 ,只有进行制度创新 ,才能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黄险峰   刘姗姗  
技术创新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持续影响着中国劳动力就业。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和城市创新指数数据,考察城市创新能力对中国劳动力不充分就业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城市创新能力对劳动力不充分就业的影响呈倒U型关系;早期城市创新能力较低时,其上升的就业替代效应占主导,增加了劳动力不充分就业,而中后期高质量的技术创新显著降低了劳动力不充分就业,与就业替代效应作用相反的正向溢出效应成为主导力量;城市创新能力通过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和提高信息化水平影响劳动力不充分就业。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吴珊   郭航   张也驰   张壬壬  
本文构建了我国就业质量指标体系,并使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分析就业质量区域差异和演变趋势,结果显示我国就业质量总体水平逐年提高,但区域不平衡程度加深。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发现,就业质量提升对充分就业总体有促进作用,且这种促进作用呈倒U型,在中等分位点有较强促进作用,在高、低分位点的促进作用较弱。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吴珊   郭航   张也驰   张壬壬  
本文构建了我国就业质量指标体系,并使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分析就业质量区域差异和演变趋势,结果显示我国就业质量总体水平逐年提高,但区域不平衡程度加深。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发现,就业质量提升对充分就业总体有促进作用,且这种促进作用呈倒U型,在中等分位点有较强促进作用,在高、低分位点的促进作用较弱。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王孝中  王中群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托马斯·G·罗斯基  
过去的20年,中国是世界主要国家中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这一持续性的增长势头使各种物质财富激增。工作机会的迅速扩大与高水平的就业率曾是中国长期繁荣的两大突出成就。而现在,这两方面均出现险情。有资料报导,现已出现大量解雇,大规模城镇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成都就业研究课题组  田小宝  李小新  张一名  
成都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2005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到2008年实现全市城乡统筹比较充分就业的目标。实现城乡统筹比较充分就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什么是比较充分就业和城乡统筹比较充分就业,衡量实现城乡统筹比较充分就业的标准是什么等等。本报告对成都市城乡统筹比较充分就业的实践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对城乡统筹比较充分就业理论、就业失业涵义和城乡统筹比较充分就业指标进行系统研究和测算,在对相关副省级城市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进行比较分析,并对成都市未来五年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和成都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经过半年的调查研究,形成...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张洁  
近年来,在全球一体化发展格局愈发明显的世界经济环境下,伴随科技水平与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知识经济逐渐在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且各种先进信息技术普及与应用之下,国家贸易行业的创新性发展,更是与知识经济一起不断完善我国经济体系结构的建设,从而促使社会迈入全新经济形势。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夏鲁青  
以充分就业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人社部门的重点工作,山东省人社厅立足地方区情,坚持"一个目标",推动"二元互动",实施"三项变革",秉持"四个持续",在促进就业方面形成了"一、二、三、四"工作体系,不仅取得了显著成效,也为今后进一步推动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具有创新思路的"山东方案"。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谢新吾  秦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