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880)
2023(2649)
2022(2155)
2021(1994)
2020(1755)
2019(3802)
2018(3722)
2017(6628)
2016(3795)
2015(4277)
2014(4008)
2013(4056)
2012(3997)
2011(3631)
2010(3589)
2009(3405)
2008(3277)
2007(3059)
2006(2798)
2005(2575)
作者
(14906)
(12486)
(12485)
(11730)
(8071)
(6166)
(5520)
(5018)
(4938)
(4482)
(4416)
(4335)
(4318)
(4286)
(4200)
(3949)
(3901)
(3835)
(3742)
(3714)
(3472)
(3240)
(3118)
(2918)
(2902)
(2884)
(2875)
(2853)
(2710)
(2621)
学科
(12883)
经济(12859)
管理(10116)
(8958)
(7531)
企业(7531)
(6247)
方法(5417)
数学(4497)
数学方法(4412)
中国(3821)
(3532)
(3499)
业经(2995)
(2887)
(2377)
贸易(2375)
及其(2365)
农业(2359)
(2308)
技术(2304)
理论(2271)
(2186)
金融(2186)
地方(2184)
(2153)
(2139)
环境(2117)
(2059)
银行(2035)
机构
大学(58585)
学院(56550)
研究(26254)
科学(20281)
(19348)
(19306)
经济(18874)
中国(18844)
管理(17028)
(16006)
农业(15841)
研究所(14888)
理学(14672)
理学院(14400)
(14174)
业大(14012)
管理学(13875)
管理学院(13809)
中心(10833)
(10337)
(10259)
农业大学(10060)
(9809)
(9621)
实验(9387)
(9153)
实验室(9023)
北京(8869)
科学院(8787)
(8777)
基金
项目(41393)
科学(31180)
(30143)
基金(30141)
国家(29931)
科学基金(23529)
研究(23032)
自然(18546)
自然科(18145)
自然科学(18132)
自然科学基金(17822)
(16342)
基金项目(15472)
(14992)
社会(13289)
资助(13038)
社会科(12397)
社会科学(12389)
计划(10911)
科技(10470)
教育(10434)
重点(10391)
(8998)
科研(8816)
(8608)
专项(8460)
(8452)
(8407)
创新(8130)
(7873)
期刊
(22094)
经济(22094)
学报(19330)
(17312)
研究(16031)
科学(15010)
中国(14261)
大学(13411)
学学(12931)
农业(11752)
管理(7680)
(6525)
(6376)
业大(6373)
教育(5326)
农业大学(5237)
林业(4686)
(4615)
金融(4615)
(4347)
经济研究(3978)
科技(3880)
技术(3736)
中国农业(3659)
自然(3609)
财经(3579)
自然科(3144)
自然科学(3144)
业经(3121)
(3101)
共检索到895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新  尤民生  魏英智  蔡志成  廖金英  
从连续施用毒死蜱的土壤中分离了1株可降解毒死蜱和甲胺磷的真菌,经鉴定为木霉属,命名为木霉Y.木霉Y对毒死蜱和甲胺磷的降解效能测定结果表明:木霉Y对50mg·L-1的毒死蜱作用1d后,降解率比对照提高了19.75%,7d后达到88.53%;对500mg·L-1的毒死蜱作用1d后无降解作用,3和7d后降解率分别提高了33.75%和47.67%;对5000mg·L-1的毒死蜱作用1d后无降解作用,3和7d后降解率分别达到19.62%和21.87%;对50mg·L-1的甲胺磷作用1d后,降解率提高了41.33%,3d后即达到100%;对500mg·L-1的甲胺磷作用1d后无降解作用,3和7d后降解率分...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庆芳  王锋  哈益明  
【目的】探讨γ射线辐射对毒死蜱和氯氰菊酯的辐解效果及产物毒性,为辐射技术用于控制食品中的农药残留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方法】通过2、4、6、8和12kGy剂量辐射毒死蜱和氯氰菊酯水溶液,研究农药的辐解效果;通过8和32kGy剂量辐射,研究农药的主要辐解产物及毒性。【结果】4kGy剂量辐射,毒死蜱的降解率在98%;12kGy剂量辐射,氯氰菊酯的降解率在84%;通过GC/MS分析得出4种毒死蜱主要辐解产物和2种氯氰菊酯主要辐解产物。【结论】辐射能有效去除水溶液中的毒死蜱和氯氰菊酯。毒死蜱产物3,5,6-三氯吡啶酚与前人研究的毒死蜱在环境水体中水解产物相同,其毒性小于毒死蜱;产物硫特普毒性略高于毒死...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段海明  
为明确2株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混合对毒死蜱的降解效果,以混合菌对毒死蜱的降解率和菌株的生长量为依据,考察了混合菌不同配比和不同环境因素对混合菌降解毒死蜱的影响。结果表明,两菌株的比例为1∶1(V/V)时,对80 mg/L毒死蜱的降解率最高。混合菌的最适接种量为8%(V/V),添加葡萄糖有助于菌株的生长,但是不利于毒死蜱的降解,偏碱性环境对菌株的生长和毒死蜱的降解都有利。混合菌对毒死蜱的降解动力学研究发现,毒死蜱的残留浓度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当毒死蜱初始浓度较高时,呈现"双峰"降解曲线。两菌株混合时能够耐受20~70 g/L的NaCl浓度,且对80 mg/L毒死蜱的降...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钟国华  何玥  刘萱清  胡美英  高燕  
【目的】优化毒死蜱高效降解酶液保护剂组成配方,明确其在不同条件下降解毒死蜱的稳定性。【方法】在自主筛选毒死蜱高效降解真菌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菌种保藏号CCTCCM207111,ITS序列分析GeneBank登陆号EF405864)的基础上,发酵提取其胞外酶,采用"通用旋转回归法"筛选了酶活性保护剂的最佳配方,并进行验证;利用所得配方进行制剂贮藏实验,利用HPLC检验其降解性能稳定性。【结果】所得酶活性保护剂最佳配方为0.70%氯化钠,0.35%甘氨酸,0.03%苯甲酸钠,0.17%凯松,8.38%甘油,所配制降解酶保护剂在贮藏温度20~50℃,贮藏5个月以...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金鑫  冉雪琴  王嘉福  
为治理环境中的农药污染提供依据,从长期施用有机磷农药的土壤中筛选出特殊细菌,采用细菌学、形态学、生理生化及分子系统学进行鉴定,以特异性引物扩增分离菌株的16S rRNA基因,经克隆测序后比对其相似性。结果表明:筛选出的2株菌细菌均为革兰氏阴性菌,均可产生接触酶,有还原硝酸盐的能力,能发酵麦芽糖、并使明胶液化,可在中盐环境中生长,2株菌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经克隆测序后比对,与气单胞菌属相应基因的相似性为99%,对毒死蜱的降解力为21%左右,为中等强度的降解菌。2株嗜水气单胞菌降解毒死蜱的机理可能有一定的特殊性,可作为清除环境中毒死蜱等有机磷农药的候选菌株。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承兰  钟国华  高燕  陈文团  胡美英  
【目的】为检测水体及其他流体中毒死蜱及其降解物3,5,6-三氯吡啶-2-酚(TCP)残留提供简便而准确的分析方法。【方法】对固相萃取水样的pH、洗脱剂,以及高效液相色谱的流动相组成、pH、梯度洗脱条件、最佳检测波长进行了筛选,建立了环境水体中毒死蜱及其降解产物TCP的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并用该方法检测了10份不同来源水样中毒死蜱和TCP的质量浓度。【结果】建立的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为:水体样品先用5mol/L盐酸调pH为4.5,过滤后取1 L滤过液经固相萃取(SPE)小柱提取、净化,用二氯甲烷-丙酮-乙腈混合液(V(二氯甲烷)∶V(丙酮)∶V(乙腈)=40∶60∶20)洗脱,然后用乙...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祥英  李琼轩  柏连阳  
以高压汞灯为光源,研究纳米二氧化钛(TiO2)降解毒死蜱的反应动力学,考察纳米TiO2用量、毒死蜱起始质量浓度及溶液pH值对毒死蜱光催化降解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TiO2最佳用量为50~100 mg/L,毒死蜱初始质量浓度在5~80 mg/L时,其降解反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表现为毒死蜱质量浓度越大,降解速率常数越小,半衰期越长,毒死蜱质量浓度为80 mg/L的半衰期为27.18 min,比质量浓度5 mg/L时的长1.5倍;碱性条件有利于毒死蜱的降解。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吴静娜  杨秀娟  韦璐阳  邓有展  王运儒  吴凤  农耀京  
【目的】了解覆膜栽培方式下,毒死蜱、丙溴磷和三唑磷在金桔果实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及残留规律,为金桔果品安全生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气相色谱分析技术,对田间试验采收的样品进行农药残留检测。【结果】在金桔和土壤中添加毒死蜱、丙溴磷和三唑磷0. 05~1. 00 mg·kg-1,其平均回收率为84. 6%~105. 8%,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 2%~4. 9%。3种农药在金桔和土壤中的定量限(LOQ)均为0. 020 mg·kg-1。毒死蜱、丙溴磷和三唑磷在金桔及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毒死蜱在金桔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5. 1和5. 2 d;丙溴磷在金桔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7. 1和27. 0 d,三唑磷在金桔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7. 7和14. 5 d。按照推荐剂量和2倍推荐剂量对金桔和土壤施用毒死蜱、丙溴磷和三唑磷,距第2次施药7 d后,金桔中的毒死蜱残留量已经低于我国国家标准规定的最大残留量,80 d后金桔和土壤中均未检测出毒死蜱残留;距第2次施药80 d后,金桔中三唑磷残留量低于最大残留量,100 d后未检出;而100 d后仍能检测出丙溴磷在金桔和土壤中的残留,但残留值已经降低至最大残留量以下。【结论】毒死蜱、丙溴磷和三唑磷在金桔中属于易降解农药,安全采收间隔期建议为100 d。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承兰  许文娜  刘丰茂  胡美英  钟国华  江树人  
采用乙腈提取,Florisil固相萃取,正己烷-丙酮洗脱,HP-5石英柱程序升温技术分离,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建立了同时测定芦笋中毒死蜱和氯氰菊酯残留量的固相萃取-毛细管气相色谱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对2种农药残留量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02 5-0.500 0 mg/L和0.005-0.250 mg/L,相关系数为0.999 8-0.999 9,检出限分别为0.002 5 mg/kg和0.005 mg/kg,加标平均回收率为74.0%-98.3%,相对标准偏差为0.6%-10.8%。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石有  郭瑞峰  刘德坤  张翠  张少飞  李正杨  吴刚  
采用流点法对毒死蜱微球悬浮剂的润湿分散剂种类进行了筛选,在所筛选的10种分散剂中,SOPA和N-甲基脂肪酰基牛磺酸盐的流点值较小,分别为0.5032和0.4656.进一步筛选了增稠剂、防冻剂,较优配方:11.2%毒死蜱聚乳酸微球、2.5%SOPA、2.5%N-甲基脂肪酰基牛磺酸盐、3.5%硅酸镁铝、5%乙二醇、0.15%有机硅消泡剂、0.1%苯甲酸钠、水75.05%,制剂的各项质量技术指标基本合格.生测结果表明,2.5%毒死蜱微球悬浮剂对小菜蛾幼虫的毒力略低于48%毒死蜱乳油.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丁建  周洪波  崔永亮  张军  邵宝林  
为了制定毒死蜱在猕猴桃上的安全使用标准,采用田间试验法研究了毒死蜱在猕猴桃上的残留动态,应用气相色谱分析方法,测定了毒死蜱在猕猴桃上的残留量。毒死蜱在猕猴桃中消解较快,在套袋果实中半衰期为3.16 d,安全间隔期为19 d,在不套袋的果实上的半衰期为3.37 d,安全间隔期为18 d,属于易降解的农药(T1/2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少军  王莉  钱训  陈勇达  默涛  
通过大田试验和气相色谱分析,研究了甲基毒死蜱在棉花上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研究表明,甲基毒死蜱在棉花上的半衰期为4 92~6 09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4 76~6 95d。40%甲基毒死蜱乳油按推荐剂量2250mL/hm2和加倍剂量4500mL/hm2施药3~4次,施药间隔10d,距最后一次施药30d采样,在棉籽中未检出甲基毒死蜱的残留。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慧  严善春  王志英  葛士林  曹传旺  
采用质量法和酶活性测定法研究了毒死蜱对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3龄幼虫食物利用的影响,并测定了其毒力及解毒酶、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用亚致死浓度(1.5 mg.L-1)毒死蜱处理小黑杨叶片,饲喂舞毒蛾3龄幼虫,其幼虫生长率(RGR)、食物利用率(ECI)和食物转化率(ECD)均显著低于对照,而近似消化率(AD)显著高于对照,相对取食量(RCR)处理和对照间差异不显著。毒死蜱对舞毒蛾幼虫24 h致死中浓度(LC50)为5.86 mg.L-1,其毒力低于三氟氯氰菊酯而高于氧化乐果。毒死蜱对舞毒蛾3龄幼虫体内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AChE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存政  张心明  田子华  何丹军  刘贤金  
【目的】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研究毒死蜱、氟虫腈在稻米生产及食用加工过程中的残留消解规律,阐明不同用药量、用药次数与稻米中农药残留的关系,并以理论(MRL)与实际残留数据,结合食用前加工过程的去除消解动态研究,分别计算入口前的残留值,进行理论和准确暴露评估,分析大米的食用安全性,并以健康风险评估结果为理论依据,从食用安全的角度对实际生产的用药模式进行调整,并重新界定最适的安全间隔期。【方法】田间试验参照农药残留登记准则(NY/T788-2004)进行,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农药残留在稻米曝晒、贮存、淘洗、蒸煮过程中的消解规律,采用饮食曝露模型——参考剂量百分比(POR)、暴露边缘(MOE)对不同年龄、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玉霞  莫仁甫  周其峰  劳水兵  王彦辉  
关键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