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17)
- 2023(7369)
- 2022(6258)
- 2021(5644)
- 2020(4859)
- 2019(10088)
- 2018(9697)
- 2017(17197)
- 2016(10170)
- 2015(11137)
- 2014(10514)
- 2013(10021)
- 2012(9186)
- 2011(8368)
- 2010(8258)
- 2009(7373)
- 2008(7092)
- 2007(6159)
- 2006(5341)
- 2005(4599)
- 学科
- 济(32315)
- 经济(32268)
- 管理(24588)
- 业(24166)
- 企(18363)
- 企业(18363)
- 方法(15320)
- 数学(13713)
- 数学方法(13547)
- 学(11187)
- 农(10527)
- 中国(9436)
- 财(8874)
- 贸(8268)
- 贸易(8266)
- 易(8078)
- 业经(7507)
- 农业(7194)
- 理论(6904)
- 技术(6281)
- 制(5940)
- 环境(5733)
- 教育(5506)
- 地方(5451)
- 务(5293)
- 财务(5290)
- 财务管理(5278)
- 教学(5243)
- 企业财务(5035)
- 银(4973)
- 机构
- 大学(141564)
- 学院(141016)
- 研究(55065)
- 济(50579)
- 经济(49544)
- 管理(46643)
- 农(42288)
- 理学(41338)
- 理学院(40729)
- 科学(40389)
- 管理学(39642)
- 管理学院(39454)
- 中国(37563)
- 农业(34260)
- 业大(32880)
- 所(31175)
- 京(30754)
- 研究所(29299)
- 中心(23360)
- 农业大学(22995)
- 江(21572)
- 财(20794)
- 院(20299)
- 省(19835)
- 室(19303)
- 技术(19106)
- 北京(18844)
- 业(18170)
- 科学院(17755)
- 实验(17736)
- 基金
- 项目(106488)
- 科学(80604)
- 基金(75745)
- 家(72404)
- 国家(71818)
- 研究(66089)
- 科学基金(58303)
- 省(43433)
- 自然(42622)
- 自然科(41667)
- 自然科学(41643)
- 自然科学基金(40951)
- 基金项目(40526)
- 社会(39740)
- 划(37952)
- 社会科(37526)
- 社会科学(37513)
- 教育(31798)
- 资助(30721)
- 重点(25594)
- 计划(24771)
- 编号(24245)
- 科技(23124)
- 创(23004)
- 发(22505)
- 部(22046)
- 科研(21729)
- 创新(21559)
- 业(20854)
- 农(19546)
共检索到1999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文丽 范丽 林启美 赵小蓉 李贵桐
为了研究木醋液对土壤微生物,尤其是镰孢菌及疫霉菌数量的影响,采用室内培养方法,向大棚土壤加入系列量木醋液,25℃下培养35 d。结果显示,在培养期间,各处理土壤pH值变化很小。除培养第7天外,木醋液对土壤pH值没有显著的影响,只有加入量达到3. 3 m L/kg,土壤pH值才显著降低了近0. 2个单位。培养初期加入木醋液的土壤矿质氮含量略有降低,降低量为15. 1~28. 2 mg/kg。但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所有土壤矿质氮含量逐渐增加至相近的水平(324. 9~344. 8 mg/kg)。在35 d培养期间,加入不同体积木醋液的土壤,可培养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与对照土壤仅在某些时间点有明显的差异,但在第14天时,1. 3,3. 3 m L/kg处理的土壤可培养放线菌数量分别比比对照土壤低31. 4%,34. 4%;在第21天时,0. 7,1. 3,3. 3 m L/kg处理可培养细菌数量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了20. 2%,24. 8%,40. 6%,0. 3,0. 7,3. 3 m L/kg处理可培养真菌数量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了45. 9%,35. 5%,36. 6%。加入系列量木醋液的土壤,在培养过程中其镰孢菌和疫霉菌数量的变化很大,但与对照土壤没有显著性差异。总体来看,木醋液作为酸性液体,对土壤酸度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对土壤矿质氮、细菌、真菌、放线菌,以及镰孢菌和疫霉菌数量没有显著的影响。说明木醋液几乎没有杀灭镰孢菌和疫霉菌的作用,不适合用作土壤熏蒸剂,减轻土传病害的作用可能也很有限。
关键词:
木醋液 土壤 镰孢菌 疫霉菌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衣思瑶 吕淑霞 陈捷 宋磊 黄磊 李雅乾
为研究木霉菌与绿僵菌在平板及土壤中相互关系,以不同配比同时接种2株菌,采用平板对峙和土壤再分离试验,观察2种菌株生长过程相互作用。采用先接种绿僵菌,间隔不同时间后接种木霉菌,观察2种菌株生长及相互影响。结果表明:2种菌株同时接种时,木霉菌与绿僵菌比例1:100时,平板上木霉菌平均生长距离是绿僵菌的6倍,土壤中培养4d后绿僵菌难以从木霉菌中分离得到,木霉菌对绿僵菌生长具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木霉菌生长处于优势,绿僵菌生长受抑制。先接种绿僵菌,7d后接种木霉菌,当2种菌株生长处于稳定后,平板上绿僵菌生长距离略低于木霉菌生长距离1mm,土壤中绿僵菌孢子量高于木霉菌,木霉菌的生长优势减弱,绿僵菌生长速率...
关键词:
木霉菌 绿僵菌 协同作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肖健 谭俊杰 林泽毅 林强 杨尚东 谭宏伟
以番茄为供试材料,连续3 a常规种植于相同田块,设置木醋液稀释300倍(A)、稀释600倍(B)、稀释900倍(C)处理,以无菌去离子水为对照(CK),探究不同稀释度木醋液的抑菌活性及其对连作番茄植株根系生长、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为木醋液应用于番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显示:不同稀释度木醋液对青枯病菌和枯萎病菌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3种稀释度的木醋液中,稀释600倍的木醋液浇灌不仅有利于连作番茄根系的生长,而且有助于提高番茄连作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的多样性;与对照(CK)相比,不同稀释度木醋液处理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了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细菌的相对丰度,提高了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细菌以及子囊菌门(Ascomycota)、新赤壳属(Neocosmospora)、曲霉属(Aspergillus)、青霉属(Penicillium)、木霉属(Trichoderma)、毛壳菌属(Chaetomium)和镰刀菌属(Fusarium)真菌等有益微生物的相对丰度。结果表明,木醋液具有显著抑制番茄青枯病及枯萎病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浇灌稀释木醋液有利于连作番茄根系生长,改善连作番茄根际土壤微环境生态的作用;其中,以稀释600倍(B)木醋液的改良效果最佳。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富 康永祥 侯姣姣 王梦 刘欣蕊
【目的】探究木醋液对土壤团聚体和侧柏生长的影响,为木醋液在黄帝陵古柏群保护区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木醋液为研究材料,采用土壤培养和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灌施不同稀释倍数(0∶1,1∶0,1∶1,1∶5,1∶10,1∶25,1∶50,1∶100,1∶500,即木醋液与水的体积比)木醋液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团聚体分布、团聚体分散度、不稳定团聚体指数和侧柏生长指标(苗高、生物量)进行测定。【结果】灌施一定量的木醋液,能降低土壤pH值,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稀释倍数小于10倍时,灌施木醋液有利于增加
关键词:
木醋液 有机质 土壤团聚体 侧柏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吴明 邱晓力 蒋科毅
A kind of mixed bacterial manure was prepared,which was composed of four bacterium,namely,Bacillus megatherium var.phosphaticum,B.mucilaginosus,Azorhizobium sp.and cellulose-decomposing microorganisms.Preservation experiments of the mixed bacterial manure were carried out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
关键词:
复合菌剂 保存 土壤接种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辉信 陈小云 胡锋
从小麦根际土中分离得到一种能取食B1和B2两种细菌的土壤食细菌线虫 ,并在马铃薯蔗糖培养基上富化培养成功。经鉴定该线虫为原小杆线虫属 (Protorhabditissp .) ,B1为假单胞菌属 (Pseudomonassp .) ,B2为醋杆菌属(Acetobactersp .)。用牛肉膏蛋白胨细菌培养基培养B1和B2两种细菌时 ,细菌无多糖产生 ,线虫不能取食细菌而生长繁殖 ;当用马铃薯蔗糖真菌培养基培养B1和B2两种细菌时 ,细菌分泌丰富的多糖 ,线虫生长繁殖较好。多糖是线虫生长繁殖的重要外部环境
关键词:
土壤食细菌线虫 富化培养 多糖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吕亮雨 段国珍 苏彩风 郭寰 樊光辉
为明确施用木霉菌微生物菌剂对柴达木地区有机枸杞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及土壤性状的影响,以“宁杞7号”为试验材料,使用5种不同用量的木霉菌微生物菌剂(A_1、A_2、A_3、A_4、A_5)处理,以不施加木霉菌微生物菌剂(CK)为对照,对枸杞生长和土壤性状的变化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CK相比,施用木霉菌微生物菌剂促进了枸杞生长,枸杞的株高、冠幅、地径、结果枝长和SPAD值明显增加,A_4(74.25kg·hm~(-2))处理的促生效果最佳。施用木霉菌微生物菌剂显著增强了枸杞的光合作用,其Pn、Tr、Gs、Ci较对照均显著增强,A_4(74.25kg·hm~(-2))处理提升效果最佳。与CK相比,施用木霉菌微生物菌剂增加了产量,A_4处理效果最好,较CK增产59.4%;施用木霉菌微生物菌剂可以改善果实品质,枸杞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枸杞多糖、甜菜碱、总黄酮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较CK显著提高,A_3(59.40kg·hm~(-2))处理的效果最佳。施用微生物菌剂之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幅提高,枸杞可直接吸收利用的碱解N、速效P、速效K等物质也大幅提高,且降低了土壤电导率,A_3(59.40kg·hm~(-2))处理的土壤改良效果最明显。经综合评价后得出,不同用量木霉菌微生物菌剂处理下枸杞的生长状况均得到一定程度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改良,其中每公顷施用木霉菌微生物菌剂59.40kg·hm~(-2)效果最好。
关键词:
枸杞 微生物菌剂 产量 品质 土壤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胡琳 靳新影 李靖宇 李敏 马莉 刘建利
为了揭示生物土壤结皮中一些可培养微生物对植物种子萌发以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生物土壤结皮中可培养芽孢杆菌为材料,以小麦为指示植物,测定30%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条件下沙漠生物土壤结皮中可培养芽孢杆菌对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76. 4%沙漠土壤结皮芽孢杆菌菌株在30%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下耐旱性低于50%,生长均受抑制;除菌株Z43表现出既不促进也不抑制外,其余沙漠结皮的芽孢杆菌对模拟干旱胁迫条件下小麦种子萌发表现出抑制作用;所有沙漠生物土壤结皮中芽孢杆菌增加了30%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下小麦幼苗的平均单株总叶面积,但对地上株高、主根长、根数目、地上部分含水率、地上干质量占全株比、地上地下鲜质量比、地上地下干质量比等7个幼苗生长发育参数既不抑制也不促进,部分菌株在地上株鲜质量、地上株干质量、基径、根体积、根鲜质量、根干质量、全株鲜质量、全株干质量、根含水率、地上鲜质量占全株比、根鲜质量占全株比、根干质量占全株比等12个生长发育指标上表现出促进幼苗生长作用,其中X51菌株促进作用较强。试验结果为阐明结皮中各组分对植物定植、生长发育的影响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生物土壤结皮 芽孢杆菌 小麦 干旱胁迫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在兴 梅兰 宋昭昭 贾雨雷 王泽辉 王安南 刘怡萌 苏德伟 林占熺
采用比色法、磷酸苯二钠法以及滴定法测定了鄂尔多斯砒砂岩地区3块样地(农田、山顶、河滩)种植巨菌草后的5种土壤酶活性变化,运用稀释平板法与ITS-PCR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其土壤真菌多样性.结果表明,种植巨菌草后,土壤脲酶活性显著升高,农田、山顶和河滩最高脲酶活性分别为种植前的9.83、4.39和9.45倍;多酚氧化酶活性显著降低,与种植前相比,农田、山顶和河滩最大降幅分别达67.11%、66.11%和73.49%;蔗糖酶活性变化不一,与种植前相比,山顶最大降幅达73.66%,而农田最高酶活性增加了16.80倍,河滩无明显变化;山顶、农田和河滩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高分别为种植前的1.22、3.11和1.50倍;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稍复杂,在巨菌草生长期内出现最低值和最高值,农田、山顶和河滩酶活性最低分别比种植前降低了23.29%、50.04%和74.79%.3块样地的土壤真菌数量均在巨菌草分蘖期达到峰值,河滩、农田、山顶分别鉴定出21、15、30株优势菌株,被孢霉属、青霉属在种类和数量上所占比例较大.相关性分析显示,碱性磷酸酶与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过氧化氢酶与脲酶、蔗糖酶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他土壤酶之间相关性不显著;可培养真菌与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呈正相关关系,与脲酶呈负相关关系,但相关性均不显著.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贺字典 高增贵 高玉峰 张洋
采用传统的形态学特征和分子方法(ITS、TEF序列和UP-PCR)研究了蔬菜保护地土壤中木霉菌种群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提交genbank 11个木霉种的序列,分别为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拟康氏木霉(Trichoderma pseud-okoningii)、黄绿木霉(Trichoderma aureoviride)、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深绿木霉(Trichoderma atroviride)、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非钩木霉(Trichoderma inhamatum)...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凤莲 罗赫荣 朱宗源 谢丙炎
为有效防治辣椒疫霉病 ,对辣椒疫霉病田土壤进行了病菌分离、菌株配对培养、越冬存活形式等研究 .结果表明 :病田土壤中的疫霉菌数量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以 5~ 8月最多 ,冬季和初春最少 ;湖南长沙地区疫霉菌的配对型有 A2 和 A1 A2 两种类型 ,多以卵孢子形态在土壤中越冬 ;病田土壤和植物病残体是辣椒疫霉病最主要的初侵染源
关键词:
辣椒 疫霉菌 土壤 消长动态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葛波 王宝宝 郭成 孙素丽 陈国康 王晓鸣 朱振东 段灿星
【目的】了解我国玉米根际土壤镰孢菌(Fusarium spp.)的种群结构及相对含量,为相关土传病害的发生提供早期预警。【方法】从全国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采集的47份玉米田间土样中,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共分离到58个镰孢菌分离物,通过形态学、特异性引物及ITS、TEF-1α基因测序等方法进行鉴定,从GenBank以及镰孢菌数据库Fusarium MLST中下载标准参照菌株,利用MEGA 6.0软件以邻接法构建多基因位点系统发育树;挑选代表菌株利用玉米自交系黄早四分别进行幼苗、种子以及离体叶片的致病性测定;基于已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体系,提取土壤总DNA对玉米土样中镰孢菌属以及部分种的含量进行检测,针对不同玉米产区进行划分统计。【结果】共鉴定出9种镰孢菌,其中拟轮枝镰孢(F.verticillioides)(22.41%)、木贼镰孢(F.quisete)(20.69%)、禾谷镰孢复合种(F.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18.97%)分离频率较高,其余为尖镰孢复合种(F.oxysporum species complex)、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单隔镰孢(F.dimerum)、锐顶镰孢(F.acuminarum)、茄镰孢(F.solani)和居群镰孢(F.commune),分离频率分别为12.07%、8.62%、5.17%、5.17%、3.40%和3.40%,相同镰孢菌与其参照菌株处于同一分支,不同区域的镰孢菌存在多样性;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除单隔镰孢外,其余镰孢菌均具有致病性,但致病力各不相同,同一镰孢种的不同菌株间致病性也不尽相同;其中居群镰孢为首次在玉米根际土壤中发现,并首次证实其对玉米具有致病性。RT-qPCR检测结果表明,玉米根际土壤中镰孢菌属、拟轮枝镰孢与禾谷镰孢复合种的含量分别为2.91—169.90、0.08—5.34和0.76—78.37 pg·g~(-1),各玉米产区的镰孢菌含量不同,其中禾谷镰孢含量均大于拟轮枝镰孢。【结论】玉米根际土壤中镰孢菌种类众多,其中拟轮枝镰孢、木贼镰孢和禾谷镰孢复合种为优势镰孢种,各地区的镰孢菌含量均不相同,其中西南山地玉米区的镰孢菌含量最多,黄淮海玉米区的禾谷镰孢含量高于其他区域。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东胜 薛泉宏 高卉 张俊会 马鑫 陈姣姣
【目的】分析CaCl2对碳酸钙含量较低土壤中可培养放线菌数量及种类的影响,探索建立新的放线菌分离方法。【方法】以海拔高度及碳酸钙含量不同的秦岭太白山北坡山地土壤为材料,通过稀释平皿涂抹法分离放线菌,研究了高氏1号培养基中加入CaCl2后低钙土壤中可培养放线菌数量及种类的变化,并用菌落形态特征和16S rDNA序列鉴定新出现的放线菌。【结果】向高氏1号培养基中加入CaCl2后,供试低钙土壤样品中可培养放线菌总数及链霉菌数量减少,同时所有供试土壤样品中均有部分在高氏1号培养基上生长的放线菌种类消失;供试土壤中有90种新出现的放线菌种类,从中获得了29株代表性菌株。根据菌落形态特征及16SrDNA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小玉 付登强 贾效成 陈良秋
从油茶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出7株溶磷细菌,根据透明圈法和钼锑抗比色法综合分析,最终得出菌株4-Y-06溶磷活性最强。通过菌落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16S r DNA序列和系统发育分析等研究,初步鉴定菌株4-Y-06为嗜气芽孢杆菌。同时,研究了不同碳源、氮源、C/N、p H、以及温度等不同培养条件对菌株4-Y-06溶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解磷菌4-Y-06在碳源为蔗糖、氮源为硫酸铵、C/N为40:1、p H 7.0~7.5、30℃条件下解磷效果最好。
关键词:
解磷菌 碳源 氮源 培养条件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季香云 杨长举 蒋杰贤
采用液固双相发酵技术 ,对白僵菌的培养进行了液体接种、固体配方筛选和固体培养发酵抗污染试验。结果表明 ,加有土样成分配方比传统配方可降低生产成本 ,简化操作方法 ,而且具有一定的抗污染作用。
关键词:
白僵菌 土壤 培养方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