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4)
- 2023(1348)
- 2022(1161)
- 2021(1089)
- 2020(948)
- 2019(2149)
- 2018(2032)
- 2017(3222)
- 2016(2115)
- 2015(2262)
- 2014(2230)
- 2013(2271)
- 2012(2249)
- 2011(2020)
- 2010(2026)
- 2009(1692)
- 2008(1744)
- 2007(1566)
- 2006(1275)
- 2005(1089)
- 学科
- 学(5203)
- 济(4474)
- 经济(4471)
- 物(2645)
- 业(2515)
- 管理(2358)
- 虫(2350)
- 植(2319)
- 植物(2287)
- 方法(1958)
- 数学(1745)
- 农(1739)
- 生态(1708)
- 害(1696)
- 数学方法(1693)
- 防(1642)
- 及其(1590)
- 森(1567)
- 森林(1567)
- 防治(1539)
- 治(1538)
- 虫害(1527)
- 企(1486)
- 企业(1486)
- 林(1480)
- 生态学(1413)
- 和(1366)
- 理学(1252)
- 农业(1246)
- 贸(1218)
- 机构
- 大学(30845)
- 学院(30469)
- 研究(16291)
- 科学(14980)
- 农(14789)
- 农业(11830)
- 业大(10943)
- 所(10901)
- 中国(10557)
- 研究所(10432)
- 室(8207)
- 京(8152)
- 实验(7969)
- 农业大学(7691)
- 实验室(7673)
- 省(7386)
- 重点(7316)
- 济(6633)
- 管理(6510)
- 院(6459)
- 经济(6426)
- 业(6318)
- 林业(6224)
- 中心(6138)
- 科学院(6100)
- 理学(5491)
- 研究院(5485)
- 理学院(5330)
- 资源(5305)
- 技术(5277)
共检索到446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吕秀霞 张润志
木蠹象属是以松树木蠹象为模式种建立的属,是鞘翅目、象虫科、木蠹象亚科的唯一属。该属目前已记录种类46种,29种分布于美洲,18种分布在欧洲和亚洲,其中耐猛木蠹象是美洲、欧洲和亚洲共有的种类,它分布于美洲的美国、加拿大,欧洲的俄罗斯和亚洲的日本。木蠹象属许多种类是针叶树的重要害虫,且极易通过人为携带传播扩散。有3种分布区跨越欧洲和亚洲,葛氏木蠹象分布于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德国和瑞典,亚洲的中国、日本和俄罗斯的亚洲部分(西伯利亚);圆角木蠹象分布于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和中国;樟子松木蠹象分布于法国和中国。木蠹象属的寄主植物均为针叶树,包括5属39种,以松属为寄主植物的有26种木蠹象,以云杉属、冷杉属、落...
关键词:
木蠹象 种类 分布 寄主 生物入侵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时书青 陈力
幽天牛族是一类重要的林业害虫,我国已记载昆虫4属26种。幽天牛族昆虫的寄主多为针叶类裸子植物,已记载的寄主植物有7科15属36种,其中以松科松属的种类最多,占所有记录到种的寄主植物的30.56%,而且危害松属的幽天牛数量也最多。对我国目前分布的26种幽天牛族昆虫进行区系分析,发现幽天牛族昆虫以古北区成分为主,这可能与古北区针叶植物较多有一定关系。我国的地理环境及生态植被,均可以满足幽天牛族非中国种的分布及寄主需求,非常适宜幽天牛族非中国种的生存和繁衍,因此应该提高警惕,严防国外种类传入我国,以保护我国树木安全。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卜书海 陈辉
通过光学显微和扫描电镜技术,对危害华山松的16种小蠹前胃形态结构进行观察。根据前胃板的结构特征可以将16种小蠹前胃分成3个类型,这些前胃形态结构的差异可以作为小蠹分类鉴定的辅助手段,且前胃类型与韧皮部小蠹虫在华山松树干上的空间分布相吻合,华山松韧皮部小蠹前胃结构的特化是适应食物类型(营养的累积和质地)的结果。
关键词:
华山松 前胃形态 小蠹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润志
本文记述采自我国江西省吉安县的象虫科昆虫一新种萧氏松茎象Hylobitelusxiaoi,该种昆虫严重为害湿地松(PinuselliottiiEngelm)。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关键词:
象虫科,新种,萧氏松茎象,湿地松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威君 张孝羲 习宜元
长足象(Mecysolobusero)对大叶醉鱼草(BuddlejadavidiFr.)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天敌。研究结果表明:长足象在南京地区一年发生2~3代,以成虫在植株下部枯枝落叶或表土中越冬,越冬代危害期在5月上中旬~7月上中旬;第一代危害期在7月中上旬~8月上旬;第二代危害期在9月上中旬~10上中旬。盛夏高温,日平均气温29℃以上,可引起该虫的生殖滞育。
关键词:
大叶醉鱼草 长足象 生物学特性 生殖滞育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虞国跃
本文记述了最近记录于我国的5种小毛瓢虫,即采于广东和云南的内卷小毛瓢虫[Scymnus(Scymnus)kabakovi Hoang],采于福建的细小瓢虫[S.(Pullus)syoitti Sasaji],采于浙江和福建的真实小瓢虫[S.(P.)kaguyahimeKamiya],采于甘肃的蒙古小瓢虫[S.(P.)mongolicus Weise]以及采于福建、湖南和贵州的端手小瓢虫[S.(P.)takabayashii(Ohta)]。
关键词:
鞘翅目 瓢虫科 小毛瓢虫属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虞国跃 姚德富 刘后平
记述了采自云南、四川铁杉上的瓢虫科昆虫,共8种,其中5种是新种:蛇形小毛瓢虫Scymnus(Scymnus)najaformisYu,云杉坪小瓢虫S.(Pullus)yunshanpingensisYu,波结毛瓢虫S.(Neopullus)sinuanodulusYuetYao,弧结毛瓢虫S.(N.)camptodromusYuetliu,截端方瓢虫PseudoscymnustruncatulusYu,2种由于单一雌性仅鉴定到属。经实验室饲养,发现波结毛瓢虫和弧结毛瓢虫捕食铁杉球蚜。
关键词:
瓢虫科,新种,铁杉球蚜,捕食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赵力 李慧琪 朱耿平 蔡波 李敏 刘强
【目的】椰子木蛾是椰子等棕榈科植物上的重要食叶类害虫,2013年8月该虫已在我国海南省9个市县、广东省中山市和顺德市及广西防城港等地发现,局部地区已形成种群,其入侵范围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国家林业局于2014年将其增补为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对该新发现入侵害虫进行潜在分布区的预测,可为实施监测和控制其扩散蔓延提供参考。【方法】首先根据椰子木蛾已有的分布记录对其本土种群和我国入侵种群所占有的气候空间进行对比,分析其入侵过程中生态位的保守性,然后结合其主要寄主植物椰子在我国的种植区域,运用Maxent和GARP 2种相关性方案的生态位模型对椰子木蛾在我国的潜在分布进行分析。【结果】椰子木蛾本土种群和我...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陈晓鸣 叶寿德 陈勇 毛玉芬 王自力 王绍云
白蜡虫在寄主上的分布与方向和寄主枝条的位置有关,不同虫期分布特征不同。在定叶期,白蜡虫种群在方位上差异不太大,但雌雄虫在方位分布上有明显差异。种群数量分布依次为东(28.05%),南(26.55%),西(25.06%),北(20.34%),雌虫依次为东(32.16%),南(27.36%),北(20.34%),西(18.65%);雄虫依次为西(30.76%),南(25.84%),东(24.29%),北(19.1%);在枝条位置上,种群数量分布依次为基部(65.71%)、中部(23.95%)和梢部(13.18%)。在定杆期,雌虫定杆数量分布依次为梢部(49.11%)、中部(28.80%)和基部(2...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唐艳龙 温小遂 施明清 杨清培 王丽娜 何小龙
在25℃恒温、RH90%的条件下,对萧氏松茎象成虫在湿地松、火炬松、马尾松、黑松、雪松、杉木、金钱松和罗汉松共8种植物上取食、繁殖及生活历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成虫取食湿地松的量最大,为83.9 mm2.头-1.d-1,其次是马尾松、黑松和火炬松;取食金钱松和罗汉松的量最小。成虫取食湿地松的产卵期最长,为57.4天;产卵量最大,平均为14.3粒,取食马尾松、黑松和火炬松的次之。取食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黑松和雪松产的卵孵化率均在80%以上;取食杉木的最小,为50%,取食金钱松和罗汉松的雌虫不产卵。取食湿地松、火炬松和马尾松的成虫历期较长,取食杉木、罗汉松和金钱松的历期较短。
关键词:
萧氏松茎象 寄主植物 取食 繁殖 历期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璇 胡春祥 曹传旺 Troy Kimoto
【目的】比较3种植物源引诱剂对鞘翅目甲虫在2种林型中的引诱效果,以期筛选出高效引诱剂防治甲虫的危害。【方法】选择天然次生林(老山实验站样地)和人工纯林(林场样地)使用Lindgren漏斗诱捕器进行3种植物源引诱剂的林间诱捕试验,统计2种样地诱捕甲虫的数量、种类,比较不同林型不同样地间诱捕效果,分析环境条件对鞘翅目甲虫引诱和诱捕器释放量的影响。【结果】1)3种植物源引诱剂UHr,COB和LAP对鞘翅目甲虫均具有引诱作用,捕获的3 215号鞘翅目昆虫隶属于55科120属,其中小蠹科占48.93%,为优势鞘翅目类群。3种引诱剂诱捕效果依次为UHr>COB>LAP,其中UHr引诱剂引诱个体数占74.2...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曹丹丹 魏建荣 王伟超 王丽平 赵正萍 刘曙雯 嵇保中
【目的】南京隐翅虫是在受松材线虫病危害的病死木皮下发现的隐翅虫新种,与小蠹、天牛等多种次期性害虫的时间和空间生态位跟随关系密切,具有作为媒介昆虫防治蛀干害虫的潜力。研究南京隐翅虫不同发育阶段个体的形态特征、成虫的食性及昼夜活动节律,能够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室内观察南京隐翅虫不同发育阶段个体的形态特征,通过人工饲养并结合口器解剖研究南京隐翅虫成虫的食性;应用"陷阱法"观察试虫的昼夜活动节律。【结果】南京隐翅虫幼虫为寡足型,口器咀嚼式,胸足发达,蛹为裸蛹,成虫体长1.5~2.0 mm,身体狭长平行,头、中后胸、腹部6~8节颜色较深,身体其他部分浅黄色。成虫喜食人为杀死的跳虫成虫、蝇科幼龄幼虫及天牛幼虫,对于小蠹科、象甲科、叩甲科、蚁科、蠼螋科的幼虫尸体表现出取食行为,试验过程中并未观察到捕食其他生物活体。室内南京隐翅虫成虫昼夜活动节律高峰期分别是8:00—11:00以及20:00—22:00。【结论】南京隐翅虫成虫为尸食性,其昼夜活动节律受温度影响较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璟廷 李寿银 左壮 徐文轩 郝德君
【目的】探究香樟齿喙象与香樟互作中的寄主选择和适应机制,明确香樟齿喙象幼虫对芳樟醇、桉叶油素胁迫生境下的生长发育适应性及其解毒代谢方式,以阐明香樟齿喙象专性为害香樟的潜在机制。【方法】采用人工饲料混药法,测定香樟齿喙象初孵幼虫取食不同质量分数芳樟醇和桉叶油素3天后的死亡率,明确香樟齿喙象幼虫对2种萜类物质的敏感性。分别设定10.0、19.7 mg·g~(-1)的芳樟醇及5.0、15.2 mg·g~(-1)的桉叶油素进行长期取食处理,测定香樟齿喙象幼虫阶段的存活曲线、发育历期、体重等生长发育指标,明确香樟齿喙象幼虫对2种萜类物质的生物学响应。利用qRT-PCR技术,测定香樟齿喙象4龄幼虫取食芳樟醇和桉叶油素后的解毒酶基因(细胞色素P450酶、羧酸酯酶、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ABC转运蛋白)和表皮蛋白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变化。【结果】芳樟醇和桉叶油素在2种处理质量分数条件长期胁迫下,对香樟齿喙象幼虫的生长发育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并且抑制作用随质量分数增加而增强,即发育历期延长、体重降低以及死亡率提高。此外,还表现出幼虫在蜕皮期前后出现高频死亡的特征。相较于桉叶油素,香樟齿喙象幼虫对芳樟醇表现出更强的耐受性。qRT-PCR结果显示,芳樟醇胁迫能够显著地诱导香樟齿喙象幼虫体内细胞色素P450酶和表皮蛋白的基因表达,而桉叶油素取食胁迫下仅有1条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基因表达量显著上调。【结论】香樟齿喙象幼虫对2种寄主植物次生物质的取食胁迫产生不同生理适应性。同时,其幼虫的解毒酶相关基因和表皮蛋白基因对2种萜类物质胁迫的表达响应模式存在差异性。香樟齿喙象幼虫能够有目的地调控不同生理适应机制,以克服不同的寄主次生物质防御,以实现寄主定殖和种群暴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