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020)
2023(4510)
2022(3755)
2021(3634)
2020(3260)
2019(7584)
2018(7704)
2017(15599)
2016(8400)
2015(9677)
2014(9666)
2013(9453)
2012(8643)
2011(7910)
2010(8309)
2009(7572)
2008(7363)
2007(6597)
2006(5844)
2005(5364)
作者
(25597)
(21142)
(21092)
(20117)
(13550)
(10241)
(9508)
(8155)
(8018)
(7619)
(7308)
(7306)
(6934)
(6773)
(6609)
(6579)
(6278)
(6173)
(6143)
(6082)
(5355)
(5225)
(5176)
(4809)
(4758)
(4730)
(4671)
(4567)
(4362)
(4187)
学科
(35995)
经济(35963)
管理(20831)
(20746)
方法(19425)
数学(17568)
数学方法(17058)
(17038)
企业(17038)
(8541)
(8270)
(7845)
中国(7794)
税收(7785)
(7743)
(7033)
理论(6846)
业经(6665)
(6529)
贸易(6525)
(6340)
(5743)
农业(5600)
地方(5546)
(5369)
技术(4958)
(4792)
金融(4791)
(4644)
银行(4635)
机构
学院(120935)
大学(120538)
(47218)
管理(46232)
经济(46150)
研究(41865)
理学(39961)
理学院(39537)
管理学(38429)
管理学院(38240)
中国(31141)
科学(26957)
(26466)
(22417)
(22035)
(21846)
研究所(20452)
业大(19564)
中心(18749)
(18014)
农业(17564)
财经(17317)
北京(17036)
(15641)
(15227)
师范(15039)
(15009)
(14729)
经济学(13895)
技术(13766)
基金
项目(80952)
科学(62756)
基金(57862)
研究(56114)
(51891)
国家(51558)
科学基金(43466)
社会(33673)
社会科(31992)
社会科学(31982)
(31802)
自然(29901)
基金项目(29631)
自然科(29256)
自然科学(29252)
自然科学基金(28678)
(27378)
教育(26731)
资助(25742)
编号(23148)
成果(18647)
重点(18613)
(17598)
(16935)
(16819)
课题(16179)
计划(15875)
创新(15821)
科研(15643)
大学(14792)
期刊
(49808)
经济(49808)
研究(34903)
中国(23413)
学报(20493)
(19376)
科学(18153)
管理(17889)
(15345)
大学(14689)
学学(13814)
教育(13753)
农业(13691)
技术(12132)
(9164)
金融(9164)
经济研究(8590)
统计(8329)
(8247)
财经(7804)
业经(7716)
(7449)
决策(6780)
(6712)
技术经济(6331)
(6331)
(6214)
问题(6177)
资源(6163)
图书(6159)
共检索到1792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子凡  苏必孟  黄洁  魏云霞  张婷婷  
设置3种木薯花生间作模式(1行木薯间作2行花生(M_1H_2)、2行木薯间作3行花生(M_2H_3)、2行木薯间作4行花生(M_2H_4)),以木薯和花生单作为对照,研究作物对N、P、K的吸收与利用效率。结果表明:1)3种间作模式在作物产量、磷钾吸收和氮磷钾利用效率上均具有显著间作优势,M_1H_2和M_2H_4模式在产值上具有显著的间作优势,M_2H_4模式的系统产量当量比和产值当量比显著大于M_1H_2和M_2H_3模式的,系统产量当量比与系统磷钾利用效率、系统氮吸收当量比、木薯磷钾利用效率当量比、木薯氮吸收当量比呈显著正相关;2)与木薯单作相比,3种间作模式木薯在产量、产值、磷钾吸收、氮磷钾养分利用效率上均具有显著优势,木薯产量当量比与系统磷钾利用效率当量比、系统氮吸收当量比、磷钾利用效率当量比、氮吸收当量比呈显著正相关;3)与花生单作相比,M_1H_2和M_2H_3模式花生在产量、产值上劣势显著,M_1H_2模式花生在磷吸收、氮磷钾养分利用效率上具有显著的劣势,M_2H_3模式花生在氮磷吸收上具有显著优势;花生产量当量比与花生氮磷钾利用效率当量比呈显著正相关。推荐选用产量和产值优势最佳的M_2H_4木薯花生间作模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林洪鑫  潘晓华  袁展汽  肖运萍  刘仁根  汪瑞清  吕丰娟  
【目的】木薯-花生间作是一种生态高效的种植模式,研究分析施氮和木薯-花生间作对木薯氮磷钾素积累和系统氮磷钾素利用的影响规律,以期为木薯-花生合理间作和养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5和2016年,以木薯品种华南205和花生品种粤油200为材料,设计不施氮、施氮2个水平和木薯单作、花生单作、木薯间作1行花生、木薯间作2行花生及木薯间作3行花生共5种种植模式,研究不同木薯-花生间作系统的木薯养分积累和系统养分利用特征。【结果】随着木薯生育时期的推进,块根氮磷钾素的积累量和分配率增加;茎秆氮磷钾素积累量和氮素分配率增加,磷钾素分配率先增加后降低;叶片氮磷钾素积累量先增加后降低,分配率下降。不同生育时期、不同施氮水平和不同种植模式间块根、茎秆、叶片和植株的氮磷钾素积累量变化规律存在差异。同一种植模式,施氮处理生产100 kg荚果所需氮钾量、生产100 kg鲜薯所需氮磷钾量、木薯氮素收获指数、木薯磷钾肥偏生产力、钾素间作优势、系统氮钾素积累总量和系统内木薯氮磷钾素比例较不施氮处理提高或显著提高,而花生氮钾素利用效率、花生磷素积累总量、木薯氮钾素利用效率、木薯钾素收获指数、系统内花生氮磷钾素比例、氮素间作优势和氮磷钾素的土地当量比较不施氮处理降低或显著降低。同一施氮水平,间作花生的氮磷素积累总量、氮磷钾肥偏生产力显著低于单作花生,间作木薯的氮磷钾肥偏生产力、钾素利用效率和磷素收获指数低于单作木薯。随着间作花生行数的增加,氮磷钾素的土地当量比和间作优势、系统内花生氮磷钾素比例、花生的氮磷钾素积累总量和氮磷钾肥偏生产力提高或显著提高,系统内木薯氮磷钾素比例下降。【结论】与单作模式相比,木薯间作2行和3行花生模式虽降低了系统内单一作物的产量、氮磷钾肥偏生产力和氮磷钾素积累总量,但提高了系统氮磷钾素积累总量,表现出明显的间作优势,氮磷钾素间作优势分别为63.91—112.11、19.37—42.67和68.29—105.62 kg·hm~(-2)。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唐明明  董楠  包兴国  卢秉林  张炜平  张美俊  章芳芳  李隆  
养分吸收和利用对间套作产量优势有重要影响,而西北地区近年来发展的间套作模式中养分吸收和利用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了西北地区新型间套作模式玉米/马铃薯、玉米/油菜、大豆/马铃薯、大豆/油菜和马铃薯/油菜的间作优势以及成熟期养分吸收量和利用效率对间作优势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马铃薯、玉米/油菜、大豆/油菜和大豆/马铃薯4种间作模式具有间作产量优势,经济效益高于相应单作。马铃薯/油菜间作无产量优势。玉米/马铃薯、玉米/油菜、大豆/马铃薯和大豆/油菜间作体系中作物氮、磷和钾养分吸收总量分别高于相应单作10%~41%、8%~21%和11%~34%;马铃薯/油菜间作体系作物氮、磷和钾吸收...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徐海强  黄洁  魏云霞  李天  
设木薯单作、花生单作、木薯与花生间作3个处理,研究间作对木薯与花生产量和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木薯、单作花生相比,在木薯苗期即花生花针期,间作对木薯和花生的生长影响不大;在木薯块根形成期即花生结荚期,间作促进花生的生长,但木薯的株高、茎径和生物量被抑制;间作木薯根、茎、叶中氮、磷含量比单作分别降低16.53%~19.64%、9.20%~25.24%,根、茎中的钾含量比单作分别降低31.29%、1.17%;在木薯块根膨大初期即花生收获期,虽然间作花生的荚果产量比单作降低19.25%,但间作中花生偏土地当量比PLER>f,花生表现为间作产量优势,木薯表现为间作产量劣势;在木薯收获期,间作木薯的株高、茎径、鲜薯产量和淀粉产量均接近于单作木薯,说明间作木薯在生长过程中存在"竞争–恢复"现象;共生期,间作木薯根中钙、镁、锌、锰含量比单作分别提高18.62%~42.86%、7.84%~44.44%、12.50%~39.84%、24.00%~58.33%,茎中4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在不同生育期显著增加,说明间作对木薯根、茎中的钙、镁、锌和锰含量在不同生育期具有"生物强化"作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董蒙蒙  陆覃昱  张卫  李立  肖未  任杰  顾明华  梁琼月  何冰  
【目的】探究IAA对木薯生长及氮(N)素吸收的影响,为木薯栽培的化学调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盆栽试验,以华南205为材料,分析低N处理94 d条件下外施IAA对木薯形态、干物质量、N含量和N积累量的影响及木薯各部位内源IAA含量的差异。【结果】与对照(低N处理)相比,低N条件下喷施IAA可使木薯株高、各部位N含量及N积累量显著提高; 94 d内,喷施IAA处理使木薯叶面积、总根系表面积及总根长分别增加8. 26%、20. 48%及20. 67%;通过比较木薯各部位内源IAA含量,发现叶面喷施IAA后根尖内源IAA含量下降,茎尖及叶片内源IAA含量显著增加。【结论】低N条件下叶面喷施IAA可显著提高木薯茎尖内源IAA含量,维持顶端优势和叶片代谢强度,促进木薯对N素的吸收以及转运,进而促进干物质累积,加快木薯生长。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金欣欣  王瑾  宋亚辉  程增书  李玉荣  苏俏  
为了解高油酸花生的养分吸收和利用规律,以高油酸花生品种和普通花生品种为研究对象,在整个生育期内取样,测定花生各部位干物质量和养分含量、计算各生育时期氮、磷、钾养分积累量,明确高油酸花生干物质积累及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规律,为指导花生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高油酸花生的整个植株及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变化规律与普通花生基本一致,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但高油酸花生根系干物质量高于普通花生,而茎叶则相反,总干物质量显著低于普通花生约6.86%。高油酸花生与普通花生氮、磷、钾的吸收积累趋势一致,氮、磷二者的积累自出苗至荚果成熟期呈直线上升,最终收获时稍有下降;而钾至花期(播后69 d)达到最大值,后趋于平缓。不同器官氮、磷、钾积累趋势也大致相同,但高油酸花生根系的氮、磷、钾积累量显著高于普通花生。花生全生育期氮、磷、钾的需求量表现为氮>钾>磷。播后39 d,氮磷钾平均需求量分别为54.57,12.43,52.99 kg/hm~2。播后39~69 d,氮磷钾养分的需求量分别为87.18,22.62,99.10 kg/hm~2。播后69~109 d,钾需求量很少,氮磷养分的需求量分别为88.48,33.49 kg/hm~2。根、茎、叶中的部分养分在花期后会转移到荚果,氮、磷、钾养分的转移量均表现为叶>茎>根。花生荚果中来自营养器官转移的氮量比例为33.31%,而磷仅为17.43%,钾却高达87.84%。总之,花生营养生长期较大的生物量是生殖生长期荚果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在花生实际生产中,应根据不同花生品种养分的需求及积累分配特点,适时合理施肥,以达到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和花生高产的目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冯晨  黄波  冯良山  郑家明  白伟  杜桂娟  向午燕  蔡倩  张哲  孙占祥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配置条件下玉米‖花生间作系统地上部氮含量和吸收量,结合间作系统花生结瘤固氮和土壤有效氮分布,明确不同配置下玉米‖花生间作体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特征,为玉米‖花生间作氮高效利用模式的区域筛选提供依据。【方法】本试验于2015—2016年在国家农业环境阜新观测实验站进行,设置玉米单作(M)、花生单作(P)、2行玉米4行花生间作(M2P4)和4行玉米4行花生间作(M4P4)模式,玉米单作及每种间作模式下设3种不同玉米种植密度(6、9和12株/m2),共10个处理,分析不同配置(行比和密度)玉米‖花生间作系统氮素吸收利用特征和优势。【结果】与单作相比,间作玉米和花生植株氮浓度变化并不明显,受作物占地比例影响,间作模式下玉米和花生的产量、氮产量均低于相应单作,且氮产量与间作生物产量表现相一致。玉米‖花生间作可以显著提高系统氮的吸收利用(氮吸收当量比NER>1),且主要归因于玉米的养分吸收优势(pNERm为0.63—0.80)。随着玉米行比和密度的增加NER也随之增大,其中M4P4模式(NER 1.06—1.22)的氮吸收要显著高于M2P4模式(NER 1.0—1.06)。在玉米‖花生间作系统中,玉米比花生更有竞争力(Amp>0),且竞争吸收氮养分能力也更强(CRmp>1),M4P4行比以及玉米增密有助于增强玉米对氮营养的竞争,增加系统氮养分吸收优势(△NU>0)以及间作养分对产量的贡献(C)。与玉米间作可促进花生结瘤固氮,M4P4行比配置下花生根瘤数量、单株根瘤重量和单个瘤重均高于M2P4配置,且以中、低密度处理为优。间作系统中土壤有效氮含量(Nmin)表现为花生条带土壤Nmin高于玉米条带,且单作花生土壤Nmin高于间作花生,而单作玉米土壤Nmin低于间作玉米。【结论】玉米‖花生间作可显著提高系统氮的吸收利用,其中玉米对系统氮吸收的贡献较大,适度增加玉米行比和密度有助于增加系统氮素吸收当量比、增强玉米对氮营养的竞争以及间作养分对产量的贡献。综合分析认为,本研究中M4P4-6和M4P4-8为玉米‖花生间作较佳配置,玉米花生种间互作对间作系统干物质量和花生生物固氮的促进,以及玉米在吸收氮养分上的强竞争能力是玉米‖花生间作具有氮素吸收利用优势的重要原因。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冯延江  张文忠  张小明  
以寒地粳稻为试验材料,在节水控灌与常规灌溉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水平对水稻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节水控灌降低了水稻分蘖期的氮素积累量,提高了抽穗期和成熟期水稻氮素积累量。施氮能够显著提高植株氮素积累量,且氮素积累量随着施氮量的提高而增加。同一施氮水平下,磷素积累量表现为节水控灌高于常规灌溉,不同生育时期植株磷素积累量均随氮素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积累量最高值先后出现在氮肥125 kg·hm~(-2)和150 kg·hm~(-2)水平处理。与常规灌溉相比,节水控灌提高了成熟期植株钾素积累量,对分蘖期至抽穗期钾素积累量无影响,施氮肥能够提高水稻植株的钾素积累量。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清曼  王化岑  赵华  钱发军  董玉枝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棉花-花生在不同间作模式下土壤养分的变化,结果表明:棉花-花生在合理的间作条件下,土壤养分有一定的互补作用。棉花能充分利用花生固定的氮,花生能利用棉花活化的土壤磷;棉花-花生间作,要注意钾素的补充。间作距离小,这两种作物一方面发生养分竞争,更主要的是地上部竞争,影响经济产量。间作距离过大与单作相类似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蒋鹏  熊洪  朱永川  张林  周兴兵  刘茂  郭晓艺  徐富贤  
以渝香糯1号为材料,设0、120、180 kg/hm~2 3个施氮水平(分别记为N_0、N_(120)、N_(180)),2种氮肥运筹模式(基肥与蘖肥的质量比为70%∶30%(A)和基肥、蘖肥与穗肥的质量比为50%∶20%∶30%(B)),于2014年在四川德阳进行施氮量和氮肥运筹模式对糯稻养分吸收积累及氮肥利用率影响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处理对糯稻氮、磷、钾的吸收量影响显著;采用B种模式,糯稻的氮、磷、钾吸收量均较A种模式的小;与A种模式相比,采用B种模式每生产1 000 kg稻谷,氮、磷、钾需要量分别降低14.1%、10.2%、7.8%;随着施氮量增加,产量呈增加趋势,但氮肥利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薛亚光  王康君  颜晓元  尹斌  刘立军  杨建昌  
【目的】旨在探讨水稻高产与养分高效利用协调的栽培技术。【方法】以杂交粳稻常优3号为材料,设置未施氮处理(0N)、当地高产栽培(对照)、增产增效栽培、再高产栽培、再高效栽培和保产增效栽培等6种栽培模式,比较分析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产量的形成特点和养分吸收利用特征。【结果】增产增效栽培、再高产栽培、再高效栽培和保产增效栽培两年的平均产量分别为9.5、11.5、10.7和9.0 t.hm-2,较对照分别提高了14.5%、38.6%、28.9%和8.4%。与对照相比,上述各处理的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提高了39.5%、93.9%、86.1%和31.0%(相对值),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了66.5%、84.4...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梁晓红  曹雄  张瑞栋  刘静  王爱爱  
为了明确高粱大豆间作体系的间作优势,试验于2018-2019年在山西省汾阳市高粱试验田进行,设置高秆高粱晋杂22单作(G1)、矮秆高粱晋杂34单作(G2)、大豆单作(D)、2行高粱2行大豆间作(2G1∶2D、2G2∶2D)、2行高粱3行大豆间作(2G1∶3D、2G2∶3D)、2行高粱4行大豆间作(2G1∶4D、2G2∶4D)共9个处理,研究不同高粱与大豆间作模式下高粱大豆产量、土地生产力、水分养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间作高粱的千粒质量、穗粒质量与单作高粱间差异不显著;大豆的结荚数在不同处理间达到显著差异,与单作相比,2G1∶2D、2G2∶2D、2G1∶4D、2G2∶4D间作处理大豆的结荚数分别降低37.89%,32.16%,22.46%,21.51%;高粱与大豆间作体系的土地当量比(LER)和水分当量比(WER)均大于1,表明间作具有土地和水分利用优势;间作体系的养分优势主要表现在氮累积量的增加;2G1∶2D间作处理的LER、WER、氮累积量分别比2G2∶2D间作处理提高8.91%,8.30%,4.56%,2G1∶4D间作处理的LER、WER、氮累积量分别比2G2∶4D间作处理提高10.17%,9.14%,4.35%,在晋杂22大豆间作体系下,2G1∶4D间作处理的LER、WER、氮磷钾累积量均高于2G1∶2D和2G1∶3D间作处理。高粱与大豆间作具有较高的土地生产力、水分及氮素养分利用优势;高秆高粱晋杂22与大豆间作比矮秆高粱晋杂34与大豆间作优势明显;2G1∶4D间作处理是最适宜的高粱和大豆间作配比。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胡家钰   高兵阳   高怡帆   袁世仑   齐欣   黄玉芳   闫军营   赵亚南   叶优良  
【目的】探明镁肥适宜用量对花生养分吸收运转和光合特性的影响,为花生高产高效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于2021和2022年在河南新乡开展田间试验,设置施MgSO4 0、20、40、60 kg·hm-2等4个镁肥用量,研究镁肥用量对花生生长发育、养分吸收、光合特性、光合限速酶及抗氧化酶的影响。【结果】合理施镁显著影响花生株高,各生育时期均以施镁肥40 kg·hm-2花生株高达到最大值;对分枝的影响最主要发生在花针期,施镁处理与不施镁相比平均增加分枝数8.8%;施镁显著影响花生干物质积累,成熟期施镁与不施镁相比增加3.5%—15.1%;施镁对产量、单株果数、百果重、百仁重提升有显著影响,其产量、单株果数、百果重、百仁重增幅分别为7.6%—15.5%、2.4%—18.1%、1.5%—11.1%、3.5%—10.9%,且均以施镁肥40 kg·hm-2时达到最大值。成熟期4个处理花生平均氮素吸收量分别为197.3、206.8、217.9、204.8 kg·hm-2;磷素吸收量为37.1、40.1、42.3、39.4 kg·hm-2;钾素吸收量为75.6、79.7、81.1、78.5 kg·hm-2;钙素吸收量为38.5、45.4、46.8、42.3 kg·hm-2;镁素吸收量为20.9、25.4、26.6、23.6 kg·hm-2。施镁肥40 kg·hm-2时氮、磷、钾、钙和镁的吸收量均达到最大,比不施镁分别提高10.4%、14.0%、7.3%、21.6%、27.3%。合理施镁能显著提高花生叶片SPAD值、净光合速率、Rubisco酶活性和抗氧化酶活性。各生育时期的SPAD值均在施镁肥40 kg·hm-2时达到最大;施镁对花生上中部叶片光合性能的改善明显,结荚期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胞间CO2浓度(Ci)的变化分别为2.7%—10.3%、-3.7%—15.8%、-6.6%—5.9%、-8.2%—-3.0%;结荚期Rubisco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提高2.7%—9.1%、0.6%—5.3%、2.1%—7.3%,脯氨酸含量(PRO)降低3.3%—10.3%。【结论】合理施用镁肥可以促进花生的生长,提高养分吸收和产量,改善花生光合特征,延缓叶片衰老。在本试验土壤交换性镁243 mg·kg-1条件下施镁肥40 kg·hm-2效果最好。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娜  谢畅  黄海云  姚瑞  徐爽  宋海玲  于海秋  赵新华  王婧  蒋春姬  王晓光  
【目的】针对辽宁省花生产地速效钾含量偏低,钾肥施用量不足的现状,探究不同钾水平对花生根系、根瘤特性、主要养分吸收速率以及产量的影响,以期明确最佳的钾肥施用量,为当地的花生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本试验于2018—2019年在沈阳农业大学进行,以农花9号为试材,设0(CK)、112.5 kg·hm(-2)(T1)、225 kg·hm(-2)(T2)和337.5kg·hm(-2)(T3)4个钾肥处理,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不同施钾量对花生根系干物质积累、根系形态、根瘤特性、植株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2年试验结果表明,施钾对花生根系干重影响不大,各处理的根系干物质积累量无显著差异;与未施钾肥的CK相比,T2处理的施钾量可显著增加花生的总根长、总根表面积和总根体积;根瘤对钾素较敏感,在施钾量为112.5 kg·hm(-2)时,根瘤数量及干重在各时期均达到最大,钾素的施入促进了根瘤在花生结荚期的衰老;增施钾肥提高了植株氮、磷、钾素的最大积累速率、平均积累速率和最大积累量,延长了氮和钾的活跃积累期;施钾225 kg·hm(-2)时单株荚果数等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均高于其他处理。【结论】施钾量为225 kg·hm(-2)(T2)时,最有利于花生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增产效果最好;在施钾量为112.5 kg·hm(-2)(T1)时,最有利于根瘤的生长,增产效果次之。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子凡  刘治  黄洁  魏云霞  
通过盆栽试验,设置完全隔根、部分隔根和不隔根3种处理,测定木薯与花生的地上部干质量,氮、磷、钾含量,根围土壤脲酶活性,酸性磷酸酶活性及土壤细菌与真菌总量,以完全隔根处理中的木薯和花生作为相应的单作,分析不隔根和部分隔根处理中的木薯、花生的偏土地当量比、侵占力、偏养分吸收当量比、养分竞争比率、实际产量损失、实际土壤酶活性损失以及实际土壤细菌总量与真菌总量损失的差异。结果表明:不隔根和部分隔根处理的木薯和花生偏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实际产量损失均大于0,不隔根处理的木薯偏土地当量比和实际产量损失均显著大于部分隔根处理的,而不隔根和部分隔根处理的花生偏土地当量比和实际产量损失无显著差异;不隔根与部分隔根处理的侵占力和养分竞争比率均大于0;木薯和花生的偏氮、磷、钾养分吸收当量比均大于1,不隔根处理中木薯偏磷吸收当量比和磷竞争比率均显著大于部分隔根处理;不隔根和部分隔根处理的木薯与花生实际土壤脲酶活性损失与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损失均大于0,且不隔根处理的显著高于部分隔根处理的;不隔根和部分隔根处理的实际木薯土壤细菌和真菌总量损失均大于0,而实际花生土壤细菌和真菌总量损失均小于0,且不隔根处理的显著高于部分隔根处理的。说明木薯与花生的根系之间存在着促进型的互作效应,其根本原因是根围土壤的微生态环境发生了改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