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66)
- 2023(13815)
- 2022(12021)
- 2021(11073)
- 2020(9319)
- 2019(21369)
- 2018(21326)
- 2017(41484)
- 2016(22338)
- 2015(25205)
- 2014(25325)
- 2013(25112)
- 2012(23107)
- 2011(21063)
- 2010(21144)
- 2009(19759)
- 2008(19024)
- 2007(16865)
- 2006(15068)
- 2005(13588)
- 学科
- 济(107838)
- 经济(107707)
- 管理(69565)
- 业(61434)
- 企(52554)
- 企业(52554)
- 方法(42730)
- 数学(37069)
- 数学方法(36701)
- 财(24969)
- 中国(24467)
- 地方(23365)
- 农(22975)
- 业经(22072)
- 学(21243)
- 制(20699)
- 环境(15553)
- 和(15348)
- 理论(15280)
- 务(15254)
- 财务(15184)
- 贸(15173)
- 贸易(15163)
- 财务管理(15154)
- 体(15141)
- 农业(15057)
- 易(14637)
- 银(14609)
- 融(14574)
- 金融(14571)
- 机构
- 大学(327911)
- 学院(324772)
- 济(139186)
- 经济(136289)
- 管理(128705)
- 理学(111223)
- 研究(110275)
- 理学院(110008)
- 管理学(108230)
- 管理学院(107632)
- 中国(81520)
- 京(69256)
- 科学(65541)
- 财(64452)
- 所(54834)
- 财经(51183)
- 研究所(49517)
- 中心(48784)
- 江(47494)
- 农(46977)
- 经(46300)
- 业大(45515)
- 北京(43971)
- 经济学(43044)
- 范(41441)
- 师范(41097)
- 院(39687)
- 经济学院(38364)
- 财经大学(37952)
- 州(37799)
- 基金
- 项目(217568)
- 科学(171566)
- 研究(160718)
- 基金(158957)
- 家(137001)
- 国家(135907)
- 科学基金(117356)
- 社会(103036)
- 社会科(97714)
- 社会科学(97689)
- 基金项目(84275)
- 省(83813)
- 自然(74918)
- 自然科(73115)
- 自然科学(73103)
- 教育(73034)
- 自然科学基金(71784)
- 划(69927)
- 资助(65653)
- 编号(64854)
- 成果(53372)
- 部(48462)
- 重点(48127)
- 发(46136)
- 创(44842)
- 课题(44545)
- 制(42620)
- 国家社会(42480)
- 教育部(42187)
- 创新(41927)
- 期刊
- 济(159428)
- 经济(159428)
- 研究(101586)
- 中国(61832)
- 管理(49571)
- 财(49377)
- 学报(48355)
- 科学(45108)
- 农(43036)
- 大学(37341)
- 学学(35264)
- 教育(32633)
- 农业(29469)
- 融(28500)
- 金融(28500)
- 技术(28363)
- 财经(26126)
- 经济研究(25823)
- 业经(23355)
- 经(22315)
- 问题(20161)
- 技术经济(17135)
- 理论(16666)
- 图书(15496)
- 现代(15051)
- 实践(14902)
- 践(14902)
- 科技(14815)
- 业(14200)
- 贸(14034)
共检索到4847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付一婷 毕振豫
由于商业银行存在期限错配,因此期限利差扩大会导致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上升,从而使银行增加信贷供给,而信贷水平的提升又会进一步对实体经济产生积极影响。因此,中央银行可以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短期利率,并不需要长期利率的抬升来达到其实际效果,短期利率升高导致期限利差收窄已经足以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信贷供给和实体经济造成影响。为此,监管层面应该意识到商业银行期限错配问题所蕴含的风险,并对其给予适当的关注。同时,也应当重视期限利差中蕴含的宏观经济信息,建立相关的预警机制,从而熨平经济周期波动,保证宏观经济的平稳增长。
关键词:
期限利差 经济波动 商业银行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金全 王国志 付卫艳
本文利用我国1992年1月-2020年6月的宏观经济数据,运用马尔可夫混频动态因子模型测度了我国经济周期波动态势,同时运用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将经济周期划分为扩张期和收缩期,并采用SV-TVP-VAR模型对我国财政政策冲击与经济周期阶段性之间的时变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财政政策冲击对投资、消费和产出的冲击在短期和中期内产生了正向促进作用,但长期效应比较平稳且微弱;(2)我国财政政策冲击具有非线性效应,经济扩张期和收缩期的财政政策冲击对投资、消费和产出的冲击具有"凯恩斯效应",但在某些特定时段则存在"非凯恩斯效应";(3)我国财政政策冲击存在非对称性效应,即财政政策冲击在经济紧缩期的调控效果要明显好于经济扩张期。因此,在经济下行期间还需要维持积极财政政策调控。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王金明 刘卉
利用动态因子模型构建SW景气指数,通过计算多组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的利差与SW景气指数的时差相关系数,选择15年期与2年期国债即期收益率利差作为转换变量构建STR模型,以期限利差作为转换变量考察其对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预警作用。实证结果表明,利差对中国宏观经济波动具有可靠的预警作用。基于本文的模型进行样本外预测,发现中国经济将缓慢复苏,但依然处于经济紧缩阶段。因此,中国应当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保障经济平稳增长。
关键词:
期限利差 SW景气指数 STR模型 预测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王金明 刘卉
利用动态因子模型构建SW景气指数,通过计算多组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的利差与SW景气指数的时差相关系数,选择15年期与2年期国债即期收益率利差作为转换变量构建STR模型,以期限利差作为转换变量考察其对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预警作用。实证结果表明,利差对中国宏观经济波动具有可靠的预警作用。基于本文的模型进行样本外预测,发现中国经济将缓慢复苏,但依然处于经济紧缩阶段。因此,中国应当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保障经济平稳增长。
关键词:
期限利差 SW景气指数 STR模型 预测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达禹 刘金全 赵婷婷
本文对货币当局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内的货币政策规则进行多重门限效应检验,发现货币当局在不同经济状况下的名义利率调整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偏好。其中,当经济处于扩张期时,货币当局的名义利率调整具有规避通货膨胀偏好,而当经济处于紧缩期时,其政策操作则会向产出缺口倾斜。随后,为进一步识别货币政策规则在典型经济波动阶段内的动态演变路径,本文采用LT-TVP-VAR模型对新凯恩斯理性预期框架下的时变系数货币政策规则进行再估计,结果发现:货币当局根据经济周期更迭进行的政策规则调整具有明显的渐变性特征,而这种微调手段难以被公众察觉,因此不会对公众预期和货币当局的信誉产生系统性影响。这使得货币当局能够在确保其政策公信力的情况下对经济行为的变化做出有效反应。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达禹 刘金全 赵婷婷
本文对货币当局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内的货币政策规则进行多重门限效应检验,发现货币当局在不同经济状况下的名义利率调整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偏好。其中,当经济处于扩张期时,货币当局的名义利率调整具有规避通货膨胀偏好,而当经济处于紧缩期时,其政策操作则会向产出缺口倾斜。随后,为进一步识别货币政策规则在典型经济波动阶段内的动态演变路径,本文采用LT-TVP-VAR模型对新凯恩斯理性预期框架下的时变系数货币政策规则进行再估计,结果发现:货币当局根据经济周期更迭进行的政策规则调整具有明显的渐变性特征,而这种微调手段难以被公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祝梓翔 邓翔
本文运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TVP-VAR)模型和传统的长期(BQ)约束对中国的产出和通货膨胀波动进行时变分解,考察供给和需求冲击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供给冲击解释了绝大部分产出波动,并存在"斜率之谜",但单变量分析表明中国产出的持久成分并不高。采用与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相关的BQ约束依然出现斜率之谜,并且需求冲击显得过于重要,符号约束成功避免了斜率之谜。虽然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发生前需求冲击的重要性更高,但危机后两者相当,后危机时期产出波动下降由供给和需求共同所致。本文认为需求因素和全要素生产率波动下降是导致后危机时期经济趋稳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时变参数 经济波动 供给冲击 需求冲击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祝梓翔 邓翔
本文运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TVP-VAR)模型和传统的长期(BQ)约束对中国的产出和通货膨胀波动进行时变分解,考察供给和需求冲击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供给冲击解释了绝大部分产出波动,并存在"斜率之谜",但单变量分析表明中国产出的持久成分并不高。采用与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相关的BQ约束依然出现斜率之谜,并且需求冲击显得过于重要,符号约束成功避免了斜率之谜。虽然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发生前需求冲击的重要性更高,但危机后两者相当,后危机时期产出波动下降由供给和需求共同所致。本文认为需求因素和全要素生产率波动下降是
关键词:
时变参数 经济波动 供给冲击 需求冲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薛昶
汇率波动会导致世界经济的波动,它的传导机制包括:物价水平,贸易收支,资本流动和收入分配。本文详细研究了汇率波动对世界经济波动影响的传导机制,以便为降低汇率波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提出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
汇率波动 经济波动 传导机制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瞿凌云 高一铭
本文首先应用马尔科夫转制模型动态识别经济波动的水平和强度;然后基于凯恩斯AD-AS模型的理论基础,通过建立SVAR模型和时变脉冲响应分析,揭示新常态经济波动驱动因素的特征。实证研究表明,与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宏观经济波动相比,"稳健"与"增速换挡"是新常态经济的两大典型事实,驱动因素特征表现为货币政策调控效应强于财政政策。时序上看,数量型主导的货币政策调控作用趋于下降,货币政策调控框架逐渐由数量型主导向价格和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相互支撑的框架转变;财政政策冲击的效应逐渐提高,但存在滞后性和挤出效应;需求冲击效应仍强于价格冲击,然而需求冲击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则趋于弱化。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许姣丽
本文在珠三角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的背景下,从内外部传导渠道的角度探讨了珠三角经济波动的传导机制。实证分析表明珠三角反映外部经济传导渠道的FDI和出口的波动程度明显高于内部传导渠道,且FDI和出口对经济波动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对经济波动起催化剂作用;珠三角从根本上稳定经济需要发挥居民消费的稳定器作用,同时政府支出的导向作用也不容忽视。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王延军
针对三大地带经济波动研究的匮乏以及各地带经济波动与我国总体经济波动的密切联系,本文利用H-P滤波以及单位根检验等计量经济方法实证研究了我国三大地带的经济波动以及它们与总体经济波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总体经济波动与三大地带经济波动在曲线走势上并没有太大差别,并且是中部地带而不是东部地带对我国总体经济波动的影响最大,而西部地带对我国总体经济波动基本上没有影响。本文还对以上研究结论给出了解释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经济波动 三大地带 H-P滤波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猛
国民经济是由各个产业组成的,经济波动也就是各个产业波动的综合结果,它综合了各个产业的自身波动特征和产业份额的影响。本文采用实际份额法,从中国经济波动的冲击源中分解出产业结构冲击,并且利用1952-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测算。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受到产业结构不同程度的正向或负向冲击,宏观经济因此呈现出有规律性的扩张与收缩。从具体的影响程度看,中国经济波动中大约有15%~20%的部分应该归因于产业结构的冲击。本文的研究结果也意味着,宏观经济政策在优化产业结构时,须考虑产业结构调整对宏观经济稳定所形成的冲击,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不必是一蹴而就的。
关键词:
产业结构 经济波动 产业波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卓 徐灿
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值得关注,一方面,美元升息影响中美利差,从而对中国经济运行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中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无论就经济总量、还是就中美经济关联性而言,中国的经济运行态势即使不一定对美国货币政策形成直接影响,也会对中美利差具有决定性影响。考虑到中国资本市场尚未完全自由化,文章通过利率汇率平价关系构造反映中美利差的变量和指标,基于MS-SVAR实证模型,研究和检验了中美利差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动态关联性。结果表明:在分析美国货币政策调整、中美利差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时,需要考虑中国经济与中美利差的双向因果影响;就MS-SVAR模型对结构化冲击的识别机制和方法提出了改进,可以进一步保证结构实证模型和结论的可靠性与解释力。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兵兵 朱晶 孔乐兰
本文首先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宏观经济波动的理论机制进行剖析;然后,运用HP滤波方法对中国宏观经济波动进行了测度,基于1996第1季度-2016年第4季度数据,采用随机波动的SV-TVP-VAR模型,实证检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波动对价格水平的冲击响应表现出持续上升且始终为正的特征;经济波动对货币供应量的冲击响应呈现出双"V"型特征且始终为正;经济波动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冲击响应有正有负,具有持续性的时变特征,2010年之前,该冲击响应上下波动变化,正负频繁转换,2011-2016年,该冲击响应呈现出"V"型特征且始终为正;可见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正成为影响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我国政府制定并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