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784)
- 2023(17069)
- 2022(14496)
- 2021(13380)
- 2020(11305)
- 2019(26487)
- 2018(25658)
- 2017(48124)
- 2016(26615)
- 2015(30014)
- 2014(29584)
- 2013(29507)
- 2012(27854)
- 2011(25401)
- 2010(25242)
- 2009(23436)
- 2008(23451)
- 2007(20764)
- 2006(18246)
- 2005(16463)
- 学科
- 济(109527)
- 经济(109384)
- 管理(69980)
- 业(66797)
- 企(50347)
- 企业(50347)
- 方法(47377)
- 数学(41906)
- 数学方法(41459)
- 中国(33545)
- 农(30681)
- 财(26814)
- 学(25639)
- 地方(23617)
- 贸(23038)
- 贸易(23027)
- 业经(22891)
- 易(22386)
- 制(22177)
- 农业(20587)
- 银(17411)
- 银行(17338)
- 融(16819)
- 金融(16815)
- 环境(16687)
- 行(16605)
- 和(15738)
- 务(15040)
- 财务(15009)
- 财务管理(14966)
- 机构
- 大学(390489)
- 学院(383354)
- 济(157934)
- 经济(154562)
- 研究(142285)
- 管理(139856)
- 理学(120514)
- 理学院(118891)
- 管理学(116682)
- 管理学院(115947)
- 中国(106593)
- 科学(90900)
- 京(85245)
- 农(76661)
- 所(74662)
- 财(70821)
- 研究所(68439)
- 中心(64463)
- 业大(62980)
- 农业(61050)
- 江(57766)
- 财经(56591)
- 北京(53833)
- 范(52216)
- 师范(51562)
- 经(51468)
- 院(50964)
- 经济学(49771)
- 州(45824)
- 经济学院(45030)
- 基金
- 项目(262309)
- 科学(204253)
- 基金(191423)
- 研究(183030)
- 家(172136)
- 国家(170726)
- 科学基金(142520)
- 社会(117293)
- 社会科(110915)
- 社会科学(110881)
- 基金项目(101358)
- 省(99643)
- 自然(93692)
- 自然科(91536)
- 自然科学(91496)
- 自然科学基金(89865)
- 划(86780)
- 教育(82610)
- 资助(77959)
- 编号(71620)
- 重点(60416)
- 成果(59222)
- 部(58009)
- 发(57044)
- 创(53756)
- 科研(51194)
- 创新(50533)
- 计划(50216)
- 课题(50043)
- 国家社会(49936)
- 期刊
- 济(170947)
- 经济(170947)
- 研究(112676)
- 中国(77110)
- 学报(72969)
- 农(68469)
- 科学(63818)
- 财(53688)
- 大学(53284)
- 学学(49995)
- 管理(47761)
- 农业(46165)
- 教育(36625)
- 融(33757)
- 金融(33757)
- 技术(28728)
- 经济研究(28384)
- 财经(28134)
- 业(25928)
- 业经(25834)
- 经(24347)
- 问题(24255)
- 图书(22740)
- 贸(20850)
- 版(20789)
- 业大(18552)
- 资源(18437)
- 世界(18406)
- 国际(18398)
- 技术经济(17808)
共检索到5743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蕊 荆林波
本文分别以我国现有的287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和31个省(直辖市)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地区的服务密度,分析影响不同地区的服务密度的因素,以期为各地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提供合理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服务密度 影响因素 服务业发展水平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曹广忠 白晓
以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的273个样本城市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全国、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三个层次考察了样本城市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区位差异。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理论与分析方法建立模型,分析了资本、劳动力、土地三大投入要素和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等对城镇建设用地的影响,并在控制以上变量的条件下侧重考察了城市区位差异的影响。发现我国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区位差异明显,具有区位优势的城市土地效益平均高于缺乏区位优势的城市;沿海水陆口岸的区位优势十分显著,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相对较高,而内陆地区水陆口岸的区位优势有待发掘;航空口岸对提高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未发挥积极作用。分析结果表明,生产要素投入、科技水平...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汪行东 鲁志国 王云霞
借鉴汉森提出的面板门槛回归模型,以经济密度为门槛变量,采用中国城市面板数据,检验了城市规模与经济效率间的非线性关系。结果显示:城市规模与经济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双门槛效应;在经济密度的任一区间,城市规模对经济效率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随着经济密度的提升,城市会获得更多源自城市规模的效率提升。据此认为,应重视城市规模对经济效率的促进作用,并有效提高经济密度。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戴永安
使用2001~2007年中国26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投入产出数据,传统的DEA方法与超效率DEA方法相结合,分析了中国城市效率的变化趋势和空间差异,重点探讨各种城市条件因素对城市效率的影响特征。结果显示,中国城市效率较低且空间差异明显,各城市效率类型不但统计特征十分明显,而且地域分布上存在很明显的集聚特征。各种城市条件因素通过影响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并进一步地综合作用于城市效率,并且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良举 王永培
针对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差异显著的现状,采用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使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基础设施和经济密度对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基础设施和经济密度对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均具有积极影响。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促进聚集经济形成,降低城市拥挤效应,能够推动城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佳 陈浩
基于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对城市交通设施和人口集聚密度影响城市生产率的协同机制进行了分析。城市交通设施水平提高对城市产出效率增长存在人口密度门槛,即只有当人口密度达到一定水平后,交通设施供应的增加才能促进城市生产率的提高,在小于该人口密度的城市,交通设施供应的增加将对城市生产率产生负向影响。随着城市人口密度的提高,城市生产率将发生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变化,且人口密度的提高对城市生产率的边际效益随着交通设施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分地区的实证结果表明,中西部地区的城市交通设施水平对城市生产率产生正向影响的门槛密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在中西部地区部分人口密度低的城市,存在着交通设施的过度供给...
关键词:
城市交通设施 集聚密度 城市生产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曲艺 龙花楼
以全国289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以市辖区地均第三产业产值表征城市土地利用隐性形态,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城市土地利用隐性形态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不同城市土地利用隐性形态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性,据关联特点不同将其划分为高值集聚区、低值集聚区、高值异质区和低值异质区,这主要源于不同区域内城市在产业发展和资源流动上协同状态的差异;城市土地利用隐性形态受多种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其中以投资强度因素的影响为最大。研究指出,为从整体上提升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应注重不同城市、不同区域间在产业发展和资源利用上的协同作用,加强对经济落后区域的投入和扶持。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章韬 王桂新
考虑集聚外部性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对我国285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1990~2008年间的城市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分解。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进步、技术效率提高是我国城市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而与集聚外部性紧密相关的要素配置效率和规模效率仍是制约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城市经济密度对城市经济增长存在两种不同的影响途径:制造业在市辖区内的空间集聚体现为"拥挤"效应;人口空间密度则对地方产出的影响存在倒U型特征。人口因素仍然是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人口与制造业的空间"共聚"现象对城市产出有着显著为正的影响。
关键词:
集聚经济 经济密度 生产率 技术效率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路英 吴玉鸣
利用2003—2013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建立动态空间面板模型,考察就业密度及集聚空间外部性对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GMM估计表明工业劳动生产率对就业密度的弹性系数为负;邻近城市的劳动生产率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纳入空间异质性,建立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进一步计算集聚效应为正的城市比例发现,城市间集聚效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全国范围就业密度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呈现倒U型变化规律,进一步分析发现空间集聚是导致劳动生产率呈现非线性变化的重要原因。最后简要提出提高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赵曜
城市的集聚密度与集聚规模在概念和测度上是两个相互关联却有差别的变量,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城市规模和城市密度的集聚模型,证明城市人口和空间规模与城市集聚密度对生产率的作用并非同步变化。城市具有倒U型的规模—效率曲线和先正U型变化再倒U型变化的密度—效率曲线,同时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正向的交互作用。对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估计显示,当前中国所有地级城市的实际密度均远高于预期的密度—效率曲线的正U型阶段门槛密度,因此集聚密度对生产率的影响表现为倒U型关系,倒U型的顶点密度随城市规模增加而上升。由于集聚密度和集聚规模的最优值不同步,因此在推动人口和产业集聚过程中,需分类调整其在城市内部的布局。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晓伟
运用区位熵值法测算了我国23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服务业及其细分行业的集聚度,并运用DEA法测度了各城市的综合效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服务业集聚和城市生产率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显示:在全国范围内,服务业总体上呈现稳定集聚发展态势;分区域来看,各地区服务业区位熵随时间推移变动不大,处于相对稳定的水平;分行业来看,公共性服务业具有行业优势且集聚度高;分区域的测算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公共性服务集聚度最高,中部地区消费性服务业集聚最高,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最高;城市生产率均值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东部地区城市生产率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基于时空跃迁分析的结果表明,无论是服务业集聚还是城市生产率,发生相对位移跃迁的城市占全部样本城市的比重均较小,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生产率在空间分布上呈稳定性特征。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晶晶 岳中刚
结合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构建了金融集聚、本地需求规模对地区工资差距影响的分析框架。基于固定效应模型以及分位数回归方法,采用2004-2011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金融集聚对地区工资水平的影响显著为正,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其正向促进作用逐步减弱;第二,本地需求规模可显著促进地区工资水平;第三,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随着分位点的提高,金融集聚对地区工资差异的影响逐步提高,金融集聚程度的提高对高工资与中等工资地区的影响显著,且高工资地区的受益程度最高。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汪小勤 吴士炜
基于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运用模糊数学与因子分析法测度了中国289个地级市的社会福利指数(2004-2013),并从集聚效应与拥挤效应角度分析了人口与土地城镇化扩张对社会福利的影响。理论与实证检验显示:沿海城市社会福利指数相对较高,且各省内部不同城市的社会福利指数存在较大差异;社会机会、经济条件、防护性保障、政治自由和透明性担保对社会福利指数的贡献率呈递增趋势;2004-2013年,各地级市的社会福利指数间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且各省会城市的社会福利指数存在空间集聚与扩散现象;人口与土地城镇化与社会福利指数之间呈倒U型曲线,且最优人口与土地城镇化随工业化进程而变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晓云 魏琦 杨秀平
将环境成本作为投入指标引入经济效率的分析框架,选用DEA-Malmquist模型对我国285个地级以上城市2004-2013年的绿色经济效率进行动态评价。然后选用面板混合估计模型,对动态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论表明,城市绿色经济效率持续提升的主要驱动力量是技术进步;Malmquist指数与城市规模呈现"U"型曲线关系;与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私营和个体经济比重、职工工资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经济发展水平、外资利用规模呈显著负相关。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晓云 魏琦 杨秀平
将环境成本作为投入指标引入经济效率的分析框架,选用DEA-Malmquist模型对我国285个地级以上城市2004-2013年的绿色经济效率进行动态评价。然后选用面板混合估计模型,对动态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论表明,城市绿色经济效率持续提升的主要驱动力量是技术进步;Malmquist指数与城市规模呈现"U"型曲线关系;与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私营和个体经济比重、职工工资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经济发展水平、外资利用规模呈显著负相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