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15)
- 2023(685)
- 2022(546)
- 2021(492)
- 2020(363)
- 2019(857)
- 2018(876)
- 2017(1724)
- 2016(807)
- 2015(911)
- 2014(760)
- 2013(708)
- 2012(610)
- 2011(542)
- 2010(566)
- 2009(516)
- 2008(447)
- 2007(451)
- 2006(380)
- 2005(279)
- 学科
- 业(4032)
- 企(3379)
- 企业(3379)
- 管理(3161)
- 济(2444)
- 经济(2444)
- 技术(1818)
- 技术管理(1359)
- 中国(1001)
- 业经(805)
- 工作(760)
- 农(756)
- 服务(698)
- 方法(684)
- 策(683)
- 地方(661)
- 划(653)
- 贸(652)
- 贸易(651)
- 易(637)
- 制(594)
- 经营(590)
- 服务业(589)
- 供销(567)
- 销(567)
- 数学(515)
- 数学方法(512)
- 银(508)
- 银行(507)
- 计划(499)
- 机构
- 学院(9777)
- 大学(9511)
- 管理(4690)
- 济(4243)
- 经济(4171)
- 理学(4065)
- 理学院(4031)
- 管理学(4009)
- 管理学院(3983)
- 研究(3173)
- 中国(2365)
- 京(1891)
- 财(1781)
- 科学(1656)
- 中心(1608)
- 江(1578)
- 财经(1408)
- 商学(1350)
- 商学院(1325)
- 经(1281)
- 所(1255)
- 院(1231)
- 州(1191)
- 技术(1190)
- 北京(1154)
- 研究所(1137)
- 经济学(1134)
- 范(1119)
- 师范(1112)
- 经济管理(1094)
共检索到151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蒋庆哲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着力推动协同创新,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方向。2012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公布了实施方案,并启动了"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作为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行业特色型高校长期以来坚持产学研合作办学,在推动协同创新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行业特色高校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我国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要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推动协同创新。这是第一次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出新的要求,意义十分重大。政府要根据《科技规划纲要》和《教育规划纲要》的共同部署,加快建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共享机制。国家和地方政府应通过财税、金融、评估等多种政策手段,多种方式推进协同创新。中央和省级财政要设置"支持协同创新战略联盟计划"。推进协同创新特别是促成战略联盟,既是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也是多方联合行动的系统工程,尤其需要深入整合产学研各方及社会其他方面资源,在引导外部需求和刺激内生动力之间实现平衡,不断营造有利于协同创...
关键词:
产学研 协同创新 战略意义 政策走向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郑晓静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是当前全球各国竞相占据的制高点。协同创新则是我国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构想,是新时期高校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基本立足点。"2011计划"的启动实施,标志着"协同创新"成为促进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提升高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姚艳虹 陈彦文 韩树强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协同创新冲突的有效管理是提高协同效率的重要措施。为探讨冲突成因及其演化,本文将产学研协同创新冲突的影响因素归纳为外部环境、资源投入均衡性、知识流动与共享及组织管理制度四个方面。根据冲突成因,将冲突分为文化冲突、利益分配冲突和知识产权冲突。随后,结合产学研协同创新生命周期分析冲突的衍生机理,提出冲突发展遵循潜伏积累——公开对抗——冲突化解(或关系恶化)的演化路径,并阐述了不同类型冲突的阶段特征及其差异性。最后,为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提出了拓宽融资渠道、实行股权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徐金梧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为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期待通过建设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积极联合海内外创新力量,有效聚集创新要素与资源,加快高校机制体制改革,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北京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王永生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化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开展协同创新,有利于解决我国当前创新主体分散,资源重复配置、利用率低以及利益失调等问题;可以推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为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条件和资源,形成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新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主体的主动性,促使"产、学、研、用"等创新主体积极发挥各自优势。协同创新是行业特色高校发展壮大的战略选择。作为行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行业科技进步的重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石建勋 徐玲
新质生产力是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绿色低碳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与数智化机器设备、数智化劳动者、数字基础设施、海量数据、算力、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要素紧密结合的生产力新形态。从新质战斗力到新质生产力是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新飞跃。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有助于促进科技水平实现质的飞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从以下方面发力: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制和制度环境;优化升级传统基础设施,完善新型基础设施,筑牢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保障;以新型举国体制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强化新质生产力的科技支撑;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数据要素产权制度体系;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升数字赋能新质生产力水平;加大新质生产力所需人才的培养力度,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人力资源的强力支撑;强化金融“供血”功能,全面优化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金融供给;加速构筑算力竞争优势,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算力基础;以绿色科技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增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动能。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巍 花冰倩
要促进双创时代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需首先解决关乎其长效机制和持续健康发展的利益分配问题。基于合作博弈分析框架,以企业、高校或科研机构和创新投资基金为三大协同参与主体,建立初始利益分配模型,继而从社会网络视角出发,引入网络聚集系数作为模型修正因子,在利益分配问题上充分考虑主体在社会网络中所处位置和网络参与程度,合理地对分配数额进行调整,在现实和理论上均具有一定意义。算例分析验证了该模型在实际中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总结得出产学研协同创新参与各方应重视自身贡献程度及参与程度与网络整体利益的关系,最终实现利益最大化。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亚明 刘海鸥
创新驱动是我国"十二五"期间的重要发展举措,并逐步上升为将我国建设为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支点。本文在当前服务主导逻辑背景下,将服务创新、协同创新、云计算协同技术进行系统整合,提出"协同创新驱动的云计算服务模式"科学命题并探讨其运行机制,以此深入解析云计算这一"颠覆式"服务模式创新的时代价值,最后提出践行创新驱动战略的四种云计算协同服务策略。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封颖 吴家喜 李恩敬
近年来印度政府提出要从服务业大国迈向创新型国家,并围绕加强科技创新的战略规划和前瞻部署、强化科技创新的管理协调职能、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印度创新模式",提出包容性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大科技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强化科技创新的法律保障和政策体系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本文探讨了印度政府这些加强科技创新管理的新举措,结合中国情况,分析了对中国的启示。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王文礼
创新不仅是新想法、新产品和新商业模式,也是创造一种拥抱风险的文化。政府是协同创新的主体之一,政府自身也要持续不断创新。《国家创新和科学议程》的愿景是使澳大利亚人具有自信,拥抱风险,追求新思想。澳大利亚政府于2015年12月颁布了国家第一份《国家创新和科学议程》(NatioNal iNNovatioN aNd ScieNce ageNda)报告,计划在未来4年先期投入11亿澳元(7.9亿美元)"促进经济增长、增加本国就
[期刊] 求索
[作者]
黄栋
政策协同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从机制、过程、机构三个维度出发进行研究可以发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条块关系的政策协同是国家治理模式得以稳定运行的前提;以"目标—工具—结果"为导向的政策协同对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有着重要意义;多主体良性协同有利于形成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当前,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政策协同存在着主体架构重叠与角色缺位、政策目标与政策效能在客观上相悖、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可能冲突、政策协同的可持续性及评估体系有待加强等不足。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策协同创新需要从优化系统设计、提高政策目标的协同度、增强政策工具耦合性、提升政策协同持续性四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
国家治理现代化 政策协同 协同机制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宁滨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大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越发显得重要。国内外知名大学都把服务社会作为重要的办学理念和学校发展战略,自觉服务国家和地区乃至全人类的发展。当前,国家实施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为大学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大学全力推进协同创新,可以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近年来,北京交通大学在为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服务中,在推进协同创新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体会如下。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周凤华 杜怡萍 李磊
加快建立和完善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三教”)协同创新的机制、模式和路径,这既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在探索“三教”衔接、贯通、融合发展已初见成效;但随着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步伐加快,还存在统筹管理“三教”力度不够、制度建设滞后、畅通人才培养通道乏力、与行业企业协同攻关尚未形成规模、优势资源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等问题。面向教育强国建设,迫切需要建立统筹“三教”协同创新的制度体系和体制机制、畅通人才成长通道、构建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探索科教融汇路径、搭建数字教育平台、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提高经费保障能力等。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谢地 齐向炜
我国正在实施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与已经实施的各种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同时相互配合,通过“叠加效应”“协同效应”“融合效应”共同构成多层次的区域发展战略体系,旨在全面擘画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空间格局。实施区域重大战略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构建完善统筹机制,进一步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