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30)
- 2023(11686)
- 2022(10279)
- 2021(9425)
- 2020(7932)
- 2019(18429)
- 2018(18361)
- 2017(36599)
- 2016(19573)
- 2015(22020)
- 2014(21988)
- 2013(22074)
- 2012(20153)
- 2011(17877)
- 2010(17842)
- 2009(16037)
- 2008(15362)
- 2007(13260)
- 2006(11489)
- 2005(9810)
- 学科
- 济(83186)
- 经济(83107)
- 业(55569)
- 管理(54658)
- 企(43113)
- 企业(43113)
- 方法(39056)
- 数学(34216)
- 数学方法(33910)
- 农(21925)
- 中国(21769)
- 业经(18722)
- 地方(18617)
- 财(18542)
- 学(16709)
- 农业(15098)
- 贸(14696)
- 贸易(14688)
- 易(14236)
- 制(13440)
- 技术(13434)
- 产业(12915)
- 环境(12421)
- 理论(12396)
- 和(12300)
- 务(11147)
- 财务(11088)
- 财务管理(11068)
- 银(10855)
- 银行(10818)
- 机构
- 大学(274939)
- 学院(273611)
- 管理(114339)
- 济(113406)
- 经济(111026)
- 理学(100073)
- 理学院(99056)
- 管理学(97560)
- 管理学院(97072)
- 研究(88919)
- 中国(63962)
- 京(58041)
- 科学(54862)
- 财(49103)
- 所(43389)
- 农(41137)
- 业大(40547)
- 中心(40321)
- 财经(40223)
- 研究所(39777)
- 江(38331)
- 经(36679)
- 北京(36377)
- 范(35272)
- 师范(34984)
- 经济学(34243)
- 院(32504)
- 农业(32114)
- 州(31505)
- 经济学院(31227)
- 基金
- 项目(194704)
- 科学(153838)
- 研究(143844)
- 基金(141884)
- 家(122676)
- 国家(121680)
- 科学基金(105518)
- 社会(91588)
- 社会科(86928)
- 社会科学(86906)
- 基金项目(76234)
- 省(75966)
- 自然(67950)
- 自然科(66377)
- 自然科学(66366)
- 自然科学基金(65187)
- 教育(64381)
- 划(63094)
- 编号(58687)
- 资助(57936)
- 成果(46633)
- 重点(42892)
- 部(42770)
- 发(42232)
- 创(40779)
- 课题(39286)
- 创新(37891)
- 国家社会(37648)
- 教育部(36952)
- 科研(36763)
- 期刊
- 济(118685)
- 经济(118685)
- 研究(79530)
- 中国(48088)
- 学报(41252)
- 管理(40527)
- 科学(38363)
- 农(36460)
- 财(35048)
- 大学(31313)
- 学学(29234)
- 教育(27881)
- 农业(25936)
- 技术(23376)
- 业经(20085)
- 融(19882)
- 金融(19882)
- 经济研究(19718)
- 财经(18741)
- 图书(18362)
- 经(16148)
- 问题(15707)
- 理论(14041)
- 技术经济(13875)
- 科技(13778)
- 业(12960)
- 实践(12917)
- 践(12917)
- 商业(12748)
- 现代(12494)
共检索到3873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春艳 韦晓宏 邢珺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发展服务业是吸纳就业的重要举措,因此研究服务产业部门增长对就业的促进效应是本文的重点。在考虑服务产业部门差异性的前提下,选择服务产业面板数据为样本数据,运用就业弹性分析服务产业部门增长与就业现状,结果发现两者呈正向关系;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发现所选变量系数的符号符合预期。服务产业部门增长对就业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即使发生金融危机,其显著的正效应并未发生改变。同时发现,实际利用外资和城镇化水平对就业具有显著的正效应,服务行业工资对就业具有显著的负效应。
关键词:
服务产业部门增长 就业弹性 就业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戴越
文章以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投入—产出表中生产要素作为数据来源,并以TFP分解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投入、产出指标,进一步以基于生产有效前沿的DEA-Malmquist数据包络分析,测算出不同时期不同产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结构变迁效应,实现了用Malmquist-TFP指数对我国产业结构效应的量化分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叶依广,曹乾
通过对我国各主要产业部门增长率的实证分析,得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率之年平均在90%以上,其中仅工业一项的贡献率为60%左右。同时以工业为重点,运用Kaldor模型分析了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工业部门增长效应的差异。
关键词:
产业部门 增长效应 地区差异 实证分析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何其春
本文把隐藏行为引入内生经济增长模型,证明产业部门间信用分配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模型证明了对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度高的产业部门,其经理的低努力水平会拉低经济增长速度,而其对整个经济的正外部效应,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综合起来,经济增长速度与产业部门间信用分配为一个倒U型函数。基于中国面板数据的回归表明,产业部门间信用分配显著影响经济增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顺顺
【目的】技术进步和需求结构的优化调整使产业部门低碳转型具备结构性动因,通过分解影响碳排放增长的各类因素,从而分析这一变化规律将为宏观减排路线谋划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本文耦合结构分解分析(SDA)和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指数法(LMDI)两类经典分解法,研制2005—2020年可比价投入产出表,对产业部门整体和细分行业部门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进行了识别和分析。【结果】(1)2005—2020年,产业部门碳排放总量由48.67亿t增长至106.77亿t,但5年平均增速已下降至2%以下;需求侧视角下,高碳部门向产业链下游延伸。(2)涉及技术进步的因素中,能源强度和生产结构效应的负贡献强于能源结构效应;涉及需求结构的因素中,投资扩张效应的正贡献始终强于消费拉动和出口变动效应;“十三五”以来,消费拉动效应的增碳和生产结构效应的减碳作用提升显著,部门间技术进步开始主导碳减排效应。(3)“十三五”时期,资源加工工业、电力热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服务业整体处碳增长阶段,前者和后两者分别主要受投资扩张和消费拉动效应影响;采掘业、轻纺工业、机械及电子工业均由历史上的碳增长转向碳削减阶段,前者和后两者分别主要受进口替代和生产结构效应影响。【结论】2015年后,产业部门碳排放各类驱动因素的效力变化明显,促进最终需求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产业链协同减排以及涉碳市场优化是未来产业部门碳减排的关注重点。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王鹏 高妍伶俐
本文以2001-2010年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将区域经济增长细化为三次产业经济的增长,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区域研究环境规制对各产业部门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发现环境规制水平对我国三次产业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环境规制水平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第二、三产业呈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对西部地区第二产业的发展有显著的正效应,而对东、中部地区的第一产业和西部地区的第一、三产业的增长无显著影响。因此,应当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以促进各区域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环境规制 经济增长 区域差异 面板数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戴奇乐 牛仕成 牛亮
产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将消耗大量化石能源,并产生直接和间接碳排放,准确测算和识别各产业部门的隐含碳排放情况对“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中国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在剔除中间投入中进口品的影响后测算中国各产业部门的隐含碳排放情况以及产业间碳排放存在的关联效应,同时采用社会网络模型对中国产业间隐含碳转移网络的整体和个体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建筑业仍然是碳排放的主要贡献者,且对整个经济部门的碳排放产生了较大的推动和拉动效应;服务业扩张发展中也产生了较多隐含碳排放;能源生产和采矿业并未产生较大的碳排放和关联效应;中国产业间隐含碳转移网络结构紧密而稳定。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陈健 余翠萍
本文聚焦于深化对外开放过程中的服务贸易进口技术外溢及其对服务就业增长的影响研究,实证分析在证实中国服务进口技术外溢就业效应存在的同时,更通过对技术外溢的结构分解,揭示了服务产业间技术外溢相对产业内技术外溢而言更突出的服务就业增长效应;进一步研究亦证实,中国服务进口技术外溢的就业效应存在明显的技能偏向性特征。研究最后从改善服务贸易进口国别市场和提升服务贸易进口结构层次、强化本土市场规模效应与需求关联特性、培养高级服务专才与再造低技能型劳动力技能方面,提出增强中国服务进口技术外溢就业效应的相关对策。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徐刚 潘祺志
本文通过建立我国六大产业1989—2005年能源消费的综列协整模型和综列误差校正模型,实证分析了各产业能源消费与产业增长、能源效率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六大产业的能源消费、产业增长和能源效率指标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短期调整效应显著,据此提出了"提高技术进步和加快进行产业调整"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能源消费 综列协整 PVECM模型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陈健 赵迪 李剑锋
在考虑国别和行业层面研发知识源构成情况异质性前提下,本研究基于制造与服务行业投入-产出关系表,构造了考虑制造业和服务业关联效应下的多样化进口技术外溢,并由此考察了其对我国相关产业部门效率水平提升的影响。分析证实:(1)在考虑本土产业间和产业内关联效应的情况下,进口技术外溢对我国各产业部门效率水平的提升作用均非常明显,关联效应起到了重要"催化"作用;(2)尤其关联效应下,相比各产业部门内直接进口技术外溢,无论制造业还是服务业,通过间接进口技术外溢获得的效率水平提升均更加突出;(3)受关联效应下的逆向需求和前向投入关联影响,制造业或服务业进口技术外溢均表现出对另一方效率水平提升更显著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进口 技术外溢 产业关联 效率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唐红梅 赵军
杠杆率取决于信贷和GDP的相对增速,本文从增速这一"流量"视角考察分部门信贷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以投资贡献率、人均消费增长、人均资本存量增长、贸易水平、工业化水平和非金融杠杆率为门槛变量,探究分部门信贷对经济增长作用的促进因素和抑制因素。研究发现信贷增速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私人非金融信贷是顺周期的,政府部门信贷则具有逆周期特征。私人非金融信贷的促进因素是人均消费和人均资本存量的增长,政府部门信贷的促进因素是投资贡献率、人均消费增长和工业化水平,共同的抑制因素是非金融杠杆率。
关键词:
杠杆率 分部门信贷 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万伦来 张松林 杨燕红
通过分析高技术产业厂商及其雇员的经济行为变化和特点,并基于创业型雇员是进入市场唯一威胁的前提假设,可证明两个命题:(1)当新进入者进入成本较低时,在位者缺乏雇用雇员的积极性;(2)雇员由于被在位者设定的跳槽壁垒套牢而缺乏进入动机,即自我创业的动机。由此还可产生以下逻辑推论:(1)政府实施的各种优惠政策无助于激励为高技术产业在位者扩大就业规模;(2)在位者设定的跳槽壁垒所导致的高工资刚性降低了高技术产业就业需求。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易诚
产业部门与金融部门资本融合研究易诚在建立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进程中,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发展、企业制度改革和金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注意到工商实业与金融业相互关系的重要性,“产融结合”的提法不断见诸报刊杂志。本文就产融结合的基本概念,国内外...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钱明霞 路正南 王健
以中国产业部门为研究对象,基于投入产出技术分别构建需求拉动下和供给驱动下的碳排放模型,采用碳平均传播长度(APL)指标测算产业部门之间的碳距离,衡量产业部门的碳波及效应,并区分后向碳APL和前向碳APL识别产业部门的碳波及链。实证分析表明,第二产业是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大户,碳排放量高达165 136.884万t,所占比例达到整个产业部门碳排放的98.23%,尤其是炼焦化工金属产品制造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所占比例高达87.52%,其中,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的碳排放强度最大,为2.123t/万元。计算并对比各部门后向碳APL和前向碳APL的平均值和标准差,结果显示前向碳APL数值较...
关键词:
投入产出 碳排放 碳波及链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靳卫东 周光锋
产业结构转化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我国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化正处于不同阶段,这反映了产业结构转化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决定作用。长期以来,较低的人力资本水平,特别是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制约了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顺利升级,使我国产业之间的劳动力流动具有了独立的特征。不过,这种状况正在逐步减弱,产业结构转化对于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