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556)
2023(11577)
2022(9517)
2021(8348)
2020(7078)
2019(15832)
2018(15351)
2017(29363)
2016(15965)
2015(17196)
2014(16684)
2013(16775)
2012(15272)
2011(13416)
2010(13582)
2009(12732)
2008(12924)
2007(11471)
2006(10181)
2005(9177)
作者
(49030)
(41118)
(40982)
(38193)
(26130)
(19591)
(18361)
(15935)
(15454)
(14617)
(14279)
(13806)
(13164)
(13080)
(12752)
(12576)
(12299)
(12140)
(11887)
(11883)
(10504)
(9975)
(9959)
(9430)
(9134)
(9114)
(9088)
(9060)
(8241)
(8176)
学科
(77750)
(69930)
企业(69930)
(67963)
经济(67871)
管理(60731)
方法(30474)
业经(26637)
(24872)
(23581)
数学(22647)
数学方法(22462)
农业(18560)
(18202)
财务(18193)
财务管理(18180)
企业财务(17241)
技术(16468)
中国(15327)
(14303)
(13858)
贸易(13853)
(13495)
(13193)
(12773)
(12657)
理论(12386)
(11875)
经营(10894)
技术管理(10878)
机构
学院(236847)
大学(233125)
(97739)
经济(96022)
管理(95665)
理学(83316)
理学院(82416)
管理学(81213)
管理学院(80793)
研究(75930)
中国(58844)
(51661)
科学(49791)
(48204)
(43723)
农业(41314)
业大(40691)
(39699)
研究所(36447)
(36425)
财经(35447)
中心(34394)
(32338)
北京(29189)
经济学(29034)
(28186)
(27486)
商学(27341)
商学院(27110)
师范(27072)
基金
项目(162604)
科学(129092)
基金(120555)
研究(112343)
(107783)
国家(106798)
科学基金(92075)
社会(74211)
社会科(70443)
社会科学(70421)
基金项目(64926)
(64636)
自然(61779)
自然科(60463)
自然科学(60442)
自然科学基金(59476)
(53807)
教育(49264)
资助(47068)
编号(43035)
(39594)
(37453)
重点(36616)
(34975)
(34811)
创新(34198)
成果(32797)
科研(31673)
计划(31380)
国家社会(31287)
期刊
(107814)
经济(107814)
研究(61381)
(47217)
学报(42364)
中国(41813)
科学(38571)
管理(37604)
(35926)
农业(32448)
大学(31182)
学学(29932)
业经(20519)
(19804)
(19107)
金融(19107)
技术(19065)
财经(17620)
经济研究(16719)
(15256)
教育(14965)
问题(14236)
技术经济(13706)
(12521)
商业(12304)
科技(11837)
现代(11827)
图书(11463)
(11454)
业大(11297)
共检索到3415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凌晨   秦思佳   戴翔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非参数Malmquist方法,对中国2003—2021年23个省份的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结果显示,从时间维度上看,各地区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上升趋势;从地理空间维度看,不同省份的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有着显著差别;从时空双重变化角度看,省份间的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差距呈扩大之势。进一步从影响因素看,城市化率、居民可支配收入、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干预和市场化程度等,是导致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上述时空演变规律的关键因素。以期为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角度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提供经验证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凌晨   秦思佳   戴翔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非参数Malmquist方法,对中国2003—2021年23个省份的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结果显示,从时间维度上看,各地区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上升趋势;从地理空间维度看,不同省份的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有着显著差别;从时空双重变化角度看,省份间的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差距呈扩大之势。进一步从影响因素看,城市化率、居民可支配收入、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干预和市场化程度等,是导致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上述时空演变规律的关键因素。以期为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角度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提供经验证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曾春水  王开泳  蔺雪芹  许玉玲  张蕾  
基于Theil系数、服务业重心模型、收敛与分散分析、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环渤海经济区服务业差异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表明:①环渤海经济区服务业差异主要由省区内部差异贡献,1992—2000年差异略有缩小,由省区间差异变小引起,而2000—2010年差异扩大显著,由京津冀内部差异扩大引起;②1992—2000年沿海地区以收敛为主,内陆地区以发散为主。2000—2010年辽宁省东西部以向下发散为主,中部以向下收敛为主;京津冀东部以收敛为主,而西部以发散为主;山东省整体以收敛为主;③环渤海经济区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人均GDP、内外部联系、经济密度、消费能力、政府支持力度。④从时间演变来看,经济发展水平一直环渤海服务业发展是最重要影响因素,服务业发展从市场供给导向逐渐的转化为需求导向。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吴继英  李琪  
当前长三角地区亟须通过进一步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以下简称“两业”)融合来调整产业布局,但目前关于两业融合的测算方法较为单一,也缺乏对区域两业融合时空演变的考察和空间异质性分析。为此,以2012—2020年长三角41个城市的数据为样本,通过随机前沿分析法测度其两业融合水平,并将经济环境、政府支持、市场开放、外商投资、区域创新及信息技术等确定为其主要影响因素,利用核密度估计、自然断点法、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其时空演化格局及有关影响因素的作用效应。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两业融合水平呈上升态势但区域发展不均衡,从高到低依次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并具有空间集聚特征;外部因素的影响在区域内和区域间有差异,经济环境、外商投资和区域创新对本市产业融合的驱动作用明显,信息技术应用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带动邻市产业融合发展;对先进制造业服务化而言,政府支持是直接驱动因素,经济环境和区域创新发挥空间外溢效应;对现代服务业制造化而言,经济环境、外商投资和区域创新是直接驱动因素,信息技术应用产生的溢出效应驱动邻市现代服务业制造化发展。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对长三角地区的两业融合发展提出提升融合水平、优化空间布局、统筹推进融合发展以及培育融合新业态新模式等对策建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广海  高俊  
构建DEA-Malmquist模型,利用2001-2015年我国星级酒店数据(1),系统地分析我国星级酒店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状况及其时空特征;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利用系统广义距估计法(SYS-GMM)分析了TFP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得出如下结论:整体看,我国星级酒店在研究期内TFP虽有时序波动,但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TFP的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推动,粗放式发展特征明显;从省域尺度看,大部分省域星级酒店历年TFP亦为正增长,我国不同省域星级酒店TFP指数呈现了空间分布不均衡的特征;通过对酒店自身因素和环境条件分析,信息化、产业集聚、旅游业发展、对外开放、城市化和人力资本对TFP均为正向推动作用,资本投入和房地产市场发展则为负向作用,但其作用机理并不一致,其中,城市化和信息化的正向作用最为突出,而资本投入则负向作用明显。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毕斗斗  方远平  Bryson John  谢蔓  唐瑶  
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研究我国31个省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空间常系数模型和首次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地区差。研究发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存在地区发展集聚性,总体发展水平呈现出东部沿海—中部—西部地区逐渐降低的中心—外围空间结构。信息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经济开放度、地理位置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生正向相关。与理论假设相反的是,工业化、人力资本、市场化、产权变迁与生产性服务业有负相关关系。并且,各因素的影响程度随着空间位置的移动而变化。研究也发现地区之间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竞争和极化效应,低梯度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被高梯度地区"极化"的趋势。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崔敏  赵增耀  
研究目标:揭示各区域服务业TFP及其分解部分演化过程中的异质性现象、程度和特征趋势,评估服务业TFP异质性影响效果。研究方法: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测算TFP及其构成部分,采用动态分布法分析TFP演化趋势对服务业发展差距影响,采用K-R分解法和可导性对数方差分解法分析TFP及其构成部分对服务业发展差距贡献度,采用VAR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VECM)评估TFP及其构成部分异质性作用于服务业发展差距的长短期效应。研究发现:东部地区具有较高服务业TFP增长率,且省际异质性逐步缩小;西部地区服务业TFP增长滞后,且省际异质性不断扩大;中部地区服务业TFP增长率和省际异质性较小。TFP异质性是造成区域间服务业发展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其中技术效率改进异质性是主导因素。研究创新:比较区域间服务业TFP及其构成部分演化过程中的异质性,揭示TFP及其构成部分异质性程度和特征趋势,评估其对服务业发展差距的影响效应。研究价值:阐明我国区域服务业TFP异质性演化进程及其对服务业发展差距影响效应,为提升我国服务业TFP水平和实现区域间服务业协调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程南洋  屈作新  
基于DEA-MPI方法,采用2003~2012年国内森林公园旅游统计数据,测算了国内森林公园旅游服务全要素生产率(TFP)并作了进一步分解。结果表明国内森林公园TFP年均增长7%,其中技术进步(TC)年均增长9.1%,是TFP增长的主要源泉。技术效率(EC)呈现衰退趋势,年均增长-1.9%。国内森林公园旅游服务业的技术进步很快,但资源配置效率和管理水平不高。不同地区之间TFP、TC、EC有一定差距,但是差距在逐年缩小,资源分布不均和管理效率不同是TFP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国内森林公园旅游服务业发展关键是要强化景区经营管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重视旅游创意与产品开发,完善森林公园旅游服务业发展配套...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红霞  
基于第二次和第三次经济普查的数据,以邮区为基本空间单元,从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微观视角实证分析了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格局演变及这一过程的影响因素。研究认为,在市域范围内,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分布具有显著的集聚特征,以城市中心为原点,随距离增加集聚程度先升后降;两次经济普查期间呈现向心集聚的发展趋势,但总体集聚度有所减弱。进一步地,距离最近地铁站的距离、距离机场的距离、到中轴线中心距离等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具有重要的负向影响,路网密度以及距离制造中心的距离的作用较弱;政策新区和发展区规划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具有重要的正向影响;集聚水平对当期的集聚影响较大,以上因素共同决定了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圈层+极化"的空间布局。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从影响因素着手,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集聚区位、集聚过程等进行科学引导的政策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陈婷  苏秦  张艳  
以投入产出理论为基础构建服务业自我循环效应分析模型。该模型将服务业的自我循环效应和制造业服务需求进行区分、比较,并且运用结构分解技术分析服务业自我循环变动的根源及各基本因素的影响程度。对陕西省的实证研究表明,陕西省服务业具有较强的自我循环效应,但产业分工仍处于初级水平。推进生产服务的外部化、专业化是促进服务业发展关键。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建升  谭伟  
本文通过因子分析法,测算了我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服务业发展水平,并对全国以及东、中、西部三大地区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自东部往西部呈现逐渐降低的梯度分布格局,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政府干预度与服务业发展水平负相关;人力资本、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城市化率和居民收入对服务业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外商直接投资只对东部地区服务业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固定资产投资只对西部地区服务业发展有显著影响。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潘晓光  査贵勇  
自回归模型分析表明,中国服务业FDI虽有显著的即期和长期人力资本形成效应,但力度极其微弱;中国服务业人力资本的自身积累更为重要;随着内外资人力资本差距的缩小和对外开放的深化,服务业FDI人力资本形成效应逐渐减弱。因此,中国更应关注教育、培训等人力资本自身积累机制的建设和完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车放  刘昊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保持着迅速增长的态势,是经济增长和提高就业的重要推动力量。文章以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例,运用就业弹性、投入产出法、结构偏离度等指标对重庆市就业效应进行测度,实证分析了就业效应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的直接就业效应和间接就业效应均较强,且具有较大的就业增长空间。在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中,行业投资水平和行业产出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提高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而行业工资水平的提高则不利于该行业就业的增长。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姚雪瑞  
在经济数字化转型与人力资本高度结合的数智时代,流通业升级对人力资本提出了新的市场需求,人力资本水平提高也为流通业升级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基于此,本文通过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2012-2021年间我国省级层面人力资本与流通业升级的耦合协调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2012-2021年间,人力资本水平与流通业升级整体上均呈上升趋势;人力资本与流通业升级处于高水平耦合,协调度发展情况则是东部地区>全国水平>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总体呈向好发展态势;人力资本与流通业升级的协调度在空间上呈正向集聚;产业结构、社会需求、城市化水平、科技水平、基础设施及数字金融都有利于本地区人力资本与流通业升级的协调发展。同时,产业结构、科技发展、数字金融还对相邻地区人力资本与流通业升级协调发展存在着正向溢出效应,但政府干预产生了负向溢出效应。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卢奕亨  田云  周丽丽  
[目的]推动农业碳减排既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一环。[方法]基于三大类碳源测算2005—2020年四川省农业碳排放量,进一步分析其时空特征与动态演变趋势,理清地区差异;构建面板Tobit模型从经济和社会两个层面探讨其影响因素并通过相对重要性分析诠释不同因素的贡献程度。[结果]四川省农业碳排放量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其时间演变轨迹可大致归为“波动下降、持续上升、快速下降、回升”等四个阶段,农业碳排放强度逐年递减;各市州农业碳排放量呈现出明显的“四周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全省、川西地区、成都平原地区、川东地区农业碳排放强度均呈现递减态势,空间差异缩小,但各自存在一定区别;农业发展水平与农业碳排放呈“倒U型”关系,农业产业结构、产业集聚水平、城镇化水平、农地规模经营对农业碳排放均具有正向影响,机械化水平、农业财政支持则表现出负向影响;相较于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因素对农业碳排放的贡献程度更大,其中机械化水平、农业财政支持、农业产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的贡献程度依次居于前四,其解释力合计达到了80.03%。[结论]研究四川省农业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并探究影响各市州农业碳排放变化的关键因素,相关结论能为四川省乃至全国农业碳减排规划和精准施策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