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72)
- 2023(13213)
- 2022(11062)
- 2021(9641)
- 2020(8351)
- 2019(19030)
- 2018(18700)
- 2017(36810)
- 2016(19241)
- 2015(21290)
- 2014(21121)
- 2013(21439)
- 2012(19582)
- 2011(17668)
- 2010(18054)
- 2009(17117)
- 2008(17200)
- 2007(15658)
- 2006(14047)
- 2005(13197)
- 学科
- 济(90025)
- 经济(89885)
- 业(87968)
- 企(79949)
- 企业(79949)
- 管理(76139)
- 方法(35877)
- 财(32190)
- 业经(30966)
- 农(27780)
- 数学(26804)
- 数学方法(26554)
- 制(22818)
- 中国(21954)
- 务(21538)
- 财务(21499)
- 财务管理(21469)
- 企业财务(20344)
- 技术(19833)
- 农业(19673)
- 贸(19394)
- 贸易(19386)
- 易(18920)
- 体(16596)
- 地方(16361)
- 划(15770)
- 理论(15648)
- 策(15583)
- 和(15271)
- 体制(14298)
- 机构
- 学院(282749)
- 大学(280713)
- 济(128539)
- 经济(126149)
- 管理(116967)
- 理学(99974)
- 理学院(99081)
- 管理学(97943)
- 管理学院(97399)
- 研究(89807)
- 中国(72407)
- 财(63741)
- 京(58301)
- 财经(49143)
- 科学(48764)
- 江(45027)
- 经(44521)
- 所(43757)
- 农(42862)
- 中心(41000)
- 经济学(39584)
- 研究所(38528)
- 北京(36692)
- 业大(36659)
- 财经大学(36148)
- 经济学院(35865)
- 州(34599)
- 商学(33634)
- 商学院(33341)
- 农业(32995)
- 基金
- 项目(179891)
- 科学(144815)
- 研究(136482)
- 基金(133572)
- 家(113431)
- 国家(112429)
- 科学基金(99389)
- 社会(91709)
- 社会科(87266)
- 社会科学(87246)
- 基金项目(70487)
- 省(70098)
- 自然(60890)
- 教育(60152)
- 自然科(59532)
- 自然科学(59518)
- 自然科学基金(58558)
- 划(56683)
- 编号(54105)
- 资助(53433)
- 成果(43726)
- 创(41012)
- 部(40749)
- 制(40213)
- 重点(39497)
- 发(39248)
- 业(38826)
- 国家社会(38803)
- 创新(37367)
- 课题(36176)
- 期刊
- 济(150843)
- 经济(150843)
- 研究(88297)
- 中国(59139)
- 财(53546)
- 管理(50341)
- 农(40843)
- 科学(35713)
- 学报(35067)
- 大学(28836)
- 融(27981)
- 金融(27981)
- 农业(27643)
- 学学(26848)
- 技术(26066)
- 业经(26027)
- 财经(25280)
- 教育(23911)
- 经济研究(23831)
- 经(22011)
- 问题(19842)
- 贸(17841)
- 业(17074)
- 技术经济(16862)
- 国际(14895)
- 现代(14815)
- 世界(14808)
- 商业(14457)
- 财会(14114)
- 图书(14020)
共检索到4438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冯跃
服务业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外商直接投资(FDI)也呈现出转向服务业的趋势,因此服务业FDI受到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者认为,服务业FDI对东道国制造业产生的经济溢出和技术溢出通过服务业跨国公司跟当地制造业企业的垂直关联而实现,但这种溢出效应也受到当地企业技术水平和技术吸收能力、当地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当地市场的竞争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关于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基本上都证实了服务业FDI对东道国制造业生产率产生显著正向效应的结论。未来研究有望在FDI理论的框架下形成相对独立完整的服务业FDI理论体系,并在实证研究方面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胡翠 谢世清
本文采用1999~2007年全部国有和规模以上非国有制造业企业的数据,以生产率作为竞争力的衡量指标,结合投入-产出表,考察了集聚在垂直行业间的溢出对竞争力的影响,并进-步利用Shapley值分解方法,衡量了集聚在影响中国制造业企业竞争力提升中的相对重要程度。本文的研究结果发现:上、下游行业集聚对制造业企业生产率有显著为正的影响;集聚的垂直行业间溢出效应大小与企业规模负相关;由于上、下游行业集聚水平总体较低,所以集聚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的平均相对贡献较小。因此,在传统优势不断减少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高产业配套能力、促进具有垂直关联行业的集聚,提高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
行业集聚 垂直关联 溢出效应 企业生产率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许晓娟 智冬晓
本研究基于企业数据提供了中国FDI垂直技术溢出效应的新证据。研究表明,中国本土企业通过垂直产业关联获得技术溢出的表现并不理想,前向产业关联估计系数为正,但不显著,后向产业关联估计系数显著为负。与本土企业相比,外资企业是垂直技术溢出的获益者,这可能由外资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外资企业作为上下游合作伙伴引起。私营企业和非创新性企业受到了FDI垂直产业关联的负面影响,国有企业通过制度保护、创新性企业通过吸收能力提升避免了这种负面效应。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陈琳
本文采用世界银行就中国投资环境调查的企业数据,运用投入产出表构建前向和后向关联指标,研究FDI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垂直型技术外溢。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通过前向关联,对我国的制造业企业产生了正且显著的溢出效应,却没有通过后向关联产生技术外溢。也就是说,上游的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出售中间品给我国的本地企业,这种前向关联提高了本地企业的生产率,但外资企业并没有通过后向关联提高当地供应商的生产率。进一步研究表明,FDI这两种垂直型的技术外溢,都集中在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均不存在。上述结果分别通过了运用sys-GMM估计和不同子样本选择这两种方法的敏感性检验。因此,我们的估计结果是稳健的。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迟文杰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说明服务业从制造业中是如何分离出来的,并且发现制造业与服务业跨国公司的垂直分离程度与其上游制造业行业竞争程度相关。通过实证检验,定量的描述了竞争因素与专业化因素在影响制造业与服务业跨国公司垂直分离程度上的不同作用程度。最后得到结论,并根据结论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如庆 时媛 刘国晖
本文首先采用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并将其增长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然后利用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生产性服务业FDI对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结论表明: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制造业生产率的提高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从溢出渠道看,技术效率效应大于技术进步效应。与制造业FDI相比,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较大,且制造业FDI主要通过技术进步渠道来提升制造业生产率的,二者溢出渠道不同。提升制造业生产率的动力因素呈现地区分化特征,中东部地区主要有生产性服务业FDI、R&D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等,而西部地区主要依靠人均资本存量、制造业FDI和贸易开放等,这具有一定...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张宏 李浩然
本文选取我国制造业15个行业1999-2006年的行业层面面板数据,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制造业中FDI行业间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显示:我国制造业中FDI行业间的后向溢出效应要比前向溢出效应显著。与此相比,由于外商投资企业与下游行业中的内资企业联系较少,从而对其产生的前向溢出效应也较小。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陈钊 杨红丽
现有实证研究发现FDI垂直溢出效应不仅可能为正,而且还经常出现显著为负的情况,但现有FDI垂直溢出理论却无法对此提供解释。文章基于产业链视角对FDI垂直溢出的理论机制进行了补充和完善,认为当外资企业出现买方垄断或者卖方垄断的时候,就会对本土企业产生负向的联系效应。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文章借助产业链位置对FDI垂直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当本土企业与较少的行业发生纵向贸易联系时,可供学习的技术更为单一且更容易受外资垄断优势的影响,FDI对本土企业的垂直溢出效应就会更小,甚至为负。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楚明钦
生产性服务脱胎于制造业,但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业采用"大而全,小而全"的全能型经营模式,其所需的生产性服务一般通过"自我服务"来实现。随着制造业市场规模的扩大和交易成本的下降,生产性服务将逐步与制造业垂直分离而专业化发展。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和"母机",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但是,由于中国信用体系不健全,交易成本较高,生产性服务与装备制造业分离而独立发展的成本还比较大,政府需要通过税收、法律等相关产业政策进行支持。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装备制造业 垂直分离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范剑勇 李方文
基于理论与实证经验上的分野,本文将制造业产业集聚分为大地理范围产业集聚与小地理范围产业集聚,并依次进行相应的数据描述和国内实证文献的综述。我们发现,尽管在2004年左右已经出现了产业从东南部沿海地区向北部沿海与中部地区扩散的转折,沿海地区整体的集聚优势仍较明显。同时,地级城市之间的制造业分布较为平均,城市体系的扁平化特征显著,但在县级层面上的产业集聚趋势非常明显。在经验研究上,大地理范围产业集聚的实证文献发现货币外部性对经济增长率、收入水平等有显著的影响;而表征小地理范围产业集聚效果的技术外部性却因区域层次和行业层次等因素的选择差异而没有取得共识。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逸飞 李静 许明
本文通过理论模型揭示了制造业就业与服务业就业之间存在交互乘数及空间溢出效应。利用中国2003-2013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基于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使用GS3SLS方法进行事实检验。研究发现:制造业就业与服务业就业之间存在双向促进作用机制,城市制造业就业每增加1%,会带来服务业就业0.45%0.47%的提升,其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受益最大;服务业就业每增加1%,会带来制造业就业1.15%1.16%的提升。城市之间制造业就业和服务业就业均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而二者的空间交互溢出效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陈菲 周钰玲 刘艳敏
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薄弱、资源利用率低等困局。打破困局,需要深入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作用机制以及不同行业的影响途径。基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内在机理分析,运用2004-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与空间计量分析法,引入生产成本和创新能力两个中介变量,实证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不仅能直接促进本地区制造业技术效率的提高,还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创新能力,间接促进制造业企业技术效率水平的提高;并且能促进周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逸飞 李静 许明
本文通过理论模型揭示了制造业就业与服务业就业之间存在交互乘数及空间溢出效应。利用中国2003-2013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基于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使用GS3SLS方法进行事实检验。研究发现:制造业就业与服务业就业之间存在双向促进作用机制,城市制造业就业每增加1%,会带来服务业就业0.45%~0.47%的提升,其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受益最大;服务业就业每增加1%,会带来制造业就业1.15%~1.16%的提升。城市之间制造业就业和服务业就业均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而二者的空间交互溢出效应为负,表现为发达地区拥有高端制造业的同时,会吸引周边地区从事服务业的劳动力迁入。进一步的分析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服务业就业对制造业就业的乘数效应占主导,制造业的发展愈发依靠服务业的不断完善,二者的空间交互溢出效应逐渐减弱。政策上,促进劳动力的流动、深化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规模经济、完善城市结构体系、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有助于提升第二、三产业之间相互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陈菲 周钰玲 刘艳敏
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薄弱、资源利用率低等困局。打破困局,需要深入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作用机制以及不同行业的影响途径。基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内在机理分析,运用2004-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与空间计量分析法,引入生产成本和创新能力两个中介变量,实证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不仅能直接促进本地区制造业技术效率的提高,还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创新能力,间接促进制造业企业技术效率水平的提高;并且能促进周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陈菲 周钰玲 刘艳敏
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薄弱、资源利用率低等困局。打破困局,需要深入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作用机制以及不同行业的影响途径。基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内在机理分析,运用2004-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与空间计量分析法,引入生产成本和创新能力两个中介变量,实证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不仅能直接促进本地区制造业技术效率的提高,还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创新能力,间接促进制造业企业技术效率水平的提高;并且能促进周边地区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技术效率水平的提高,尤其是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技术效率的效果显著。因此,应充分重视激励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增强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