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14)
- 2023(8989)
- 2022(7216)
- 2021(6134)
- 2020(5181)
- 2019(11592)
- 2018(11403)
- 2017(22682)
- 2016(11786)
- 2015(12890)
- 2014(12685)
- 2013(13100)
- 2012(12035)
- 2011(10517)
- 2010(10744)
- 2009(10149)
- 2008(10226)
- 2007(9346)
- 2006(8309)
- 2005(7714)
- 学科
- 业(72252)
- 企(66130)
- 企业(66130)
- 济(64251)
- 经济(64182)
- 管理(51481)
- 业经(27079)
- 方法(26231)
- 农(22105)
- 财(19884)
- 数学(18565)
- 数学方法(18482)
- 技术(17181)
- 农业(17138)
- 务(15855)
- 财务(15848)
- 财务管理(15842)
- 企业财务(14957)
- 地方(14062)
- 中国(13268)
- 产业(12240)
- 制(12077)
- 和(11825)
- 划(11669)
- 策(11573)
- 企业经济(10931)
- 技术管理(10612)
- 理论(10206)
- 贸(10140)
- 贸易(10133)
- 机构
- 学院(180467)
- 大学(172628)
- 济(84784)
- 经济(83423)
- 管理(78853)
- 理学(67789)
- 理学院(67222)
- 管理学(66640)
- 管理学院(66282)
- 研究(54207)
- 中国(44278)
- 财(36451)
- 京(35510)
- 科学(30411)
- 农(30150)
- 财经(29124)
- 江(28198)
- 所(26535)
- 经(26272)
- 经济学(25406)
- 中心(25304)
- 业大(24766)
- 研究所(23685)
- 农业(23567)
- 经济学院(23172)
- 商学(22800)
- 商学院(22619)
- 经济管理(22446)
- 州(22362)
- 北京(21936)
- 基金
- 项目(118040)
- 科学(95788)
- 研究(89412)
- 基金(87292)
- 家(74311)
- 国家(73606)
- 科学基金(65874)
- 社会(61135)
- 社会科(58199)
- 社会科学(58187)
- 省(47611)
- 基金项目(46509)
- 自然(40200)
- 自然科(39319)
- 自然科学(39312)
- 自然科学基金(38724)
- 划(37271)
- 教育(37060)
- 编号(35525)
- 资助(34004)
- 业(31548)
- 创(28779)
- 发(27892)
- 成果(26560)
- 国家社会(25938)
- 创新(25835)
- 重点(25632)
- 部(25419)
- 制(23997)
- 发展(23724)
共检索到2702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桑瑞聪 彭飞 熊宇
本文将新增长理论与新经济地理理论相结合,把服务业FDI、产业共同集聚与地区生产率纳入到统一分析框架中进行系统研究。利用2003-2012年欧盟外商投资微观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以吸引服务业FDI为主要手段的外向型产业结构调整方式、以产业共同集聚为主要方式的内源性产业结构调整对地区生产率以及细分行业和地区的异质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整体来看,服务业FDI对地区生产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产业共同集聚对于地区生产率没有显著影响;细分行业来看,服务业FDI对于服务业和制造业生产率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产业共同集聚对
关键词:
服务业FDI 产业共同集聚 地区生产率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桑瑞聪 彭飞 熊宇
本文将新增长理论与新经济地理理论相结合,把服务业FDI、产业共同集聚与地区生产率纳入到统一分析框架中进行系统研究。利用2003-2012年欧盟外商投资微观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以吸引服务业FDI为主要手段的外向型产业结构调整方式、以产业共同集聚为主要方式的内源性产业结构调整对地区生产率以及细分行业和地区的异质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整体来看,服务业FDI对地区生产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产业共同集聚对于地区生产率没有显著影响;细分行业来看,服务业FDI对于服务业和制造业生产率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产业共同集聚对于服务业生产率具有促进作用,而对制造业生产率具有抑制性;分地区来看,服务业FDI对于东部和西部地区生产率均具正向影响,产业共同集聚仅对东部地区生产率具有溢出效应,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
服务业FDI 产业共同集聚 地区生产率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郭丽娟 刘茜铭
基于2003—2019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采用系统高斯混合模型(GMM)方法和中介效应模型检验科技服务业集聚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科技服务业集聚显著促进了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时间异质性检验表明,与2003—2014年相比,该促进作用在2015—2019年显著增强,符合我国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政策预期;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全链条创新驱动、交易成本降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科技服务业集聚影响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中介途径。基于以上结论,从完善科技服务业体系以赋能工业高质量发展等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罗娜
自从我国经济开始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模式将从规模化转向高效率增长,以大力促进FDI来让我国本土产业进行学习和复制,进而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已经得到广泛认可,而流通业FDI不仅能带来先进的技术与经验,更能直接扩大服务业的产业分工和就业岗位,这对我国服务业发展与升级都是不可或缺的,更有助于我国本土服务性企业积极融入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推动我国企业能走向全球价值链微笑曲线的两端。本文考察了流通业FDI对服务业生产率的动态演变,这对我国当下的流通业和服务业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我国各地政府应当要扩大流通业FDI,发挥对服务业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最后,提出建议。
关键词:
流通业FDI 服务业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张纯记
采用2000—2014年我国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构建了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第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具有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作用;第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具有非线性特征,符合"威廉姆森假说";第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和行业差异。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惠炜 韩先锋
经济新常态下,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已成为推动中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措施。然而,集聚效应具有动态性特征,即随着集聚程度的上升,集聚效应的大小及作用方向都会随之变化,这为相关政策的合理制定提出了难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否能显著改善生产率?其空间差异、动态规律以及约束机制如何?为了解答上述问题,本文利用中国2003~2013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显著提升劳动生产率,但集聚效应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仅促进了东部和西部地区劳动生产率;运用面板门槛模型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有着显著的正向边际效率递减...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强 王丽君 徐生霞
通过对区位熵的加权处理,给出产业协同集聚的测度方法;在此基础上,借助2006—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门槛模型分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总体上,产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带动效应,而这种效应表现出阶段递减特性。从分解效应看,产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正向带动效应表现出单门槛非线性特征,而对规模效率的影响具有双门槛效应;分区域看,相较于西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对东中部地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强;分行业看,科学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均呈现倒U型特点,而金融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表现出临界减小特征。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俞彤晖
文章以中国2003-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分别构建面板门槛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对科技服务业集聚、地区劳动生产率和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动态关联展开研究。实证结果表明:科技服务业集聚与地区劳动生产率之间具有典型非线性关联,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阶段,科技服务业集聚抑制了地区劳动生产率提升,当经济发展水平跨越一定门槛值后,科技服务业集聚开始对地区劳动生产率产生正向促进作用。同时,科技服务业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显著负向动态关联,即科技服务业集聚有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有效弥合。此外,地区劳动生产率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系数显著为负,即地区劳动生产率提升有助于改善城乡收入分配格局。这也说明,地区劳动生产率在科技服务业集聚对城乡收入差距施加影响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中介传递效应。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熊友华 王越
本文基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直接与间接影响路径的理论分析,统计与分析我国273个城市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发现:我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在地理分布上具有正的空间自相关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以显著推动本地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同时,还将空间溢出效应发挥出来,人力资本水平与信息化水平均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但外商直接投资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负。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黄斯婕 张萃
从行业异质性角度切入,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城市生产率效应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基于作用机制的理论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不仅通过自身来对城市生产率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对其他有着上下游投入产出关系和技术关联的其他行业生产率影响,来对城市总体生产率产生影响。基于2003—2012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实证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及其六个细分行业的集聚对城市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但不同行业的影响程度不同,这显然与各子行业的特性差异密切相关。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陈蕊
基于中国2003-2018年26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城市规模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城市生产率存在"倒U型"关系,城市规模和城市生产率也呈现"倒U型"关系;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红利"的发挥受制于城市规模,城市"规模红利"的大小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相关,两者的协同效应对城市生产率有积极影响。据此,本文认为中国大部分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还未达到最优水平,集聚红利有限,同时,除了部分城市实现规模经济外,多数城市并未达到最优规模。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城市规模 城市生产率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贺 许宁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与集聚态势关系到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经济运行效率,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绿色转型意义重大。聚焦城市样本数据,实证考察了生产性服务业不同集聚模式产生的外部性以及集聚外部性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第一,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能够产生MAR外部性与PROTER外部性,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能够产生JBABOS外部性;第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MAR外部性通过阻碍技术进步抑制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JACBOS外部性与PROTER外部性通过提升技术效率促进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第三,基于不同产业层次、不同地理位置与不同城市规模而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外部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异质性。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晓伟
运用区位熵值法测算了我国23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服务业及其细分行业的集聚度,并运用DEA法测度了各城市的综合效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服务业集聚和城市生产率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显示:在全国范围内,服务业总体上呈现稳定集聚发展态势;分区域来看,各地区服务业区位熵随时间推移变动不大,处于相对稳定的水平;分行业来看,公共性服务业具有行业优势且集聚度高;分区域的测算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公共性服务集聚度最高,中部地区消费性服务业集聚最高,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最高;城市生产率均值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东部地区城市生产率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基于时空跃迁分析的结果表明,无论是服务业集聚还是城市生产率,发生相对位移跃迁的城市占全部样本城市的比重均较小,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生产率在空间分布上呈稳定性特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文博 樊秀峰 韩亚峰
文章利用EG指数对我国2003-2010年14个细分服务行业的空间地理集聚程度进行了测算,运用门限回归模型就服务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表明:我国服务业整体集聚结构较差,各行业的集聚程度有所不同;不管是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门限回归模型都表明,我国服务业集聚主要是推进了服务业的技术进步从而促进了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门限回归模型还表明服务业空间集聚对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门限效应,其影响主要是正向影响的边际效应将逐步减弱,服务业空间集聚应该有一个最佳规模。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于斌斌
本文采用随机前沿方法(SFA)测算了中国城市制造业生产率,并运用空间计量技术引入城市之间的地理距离来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显示,中国城市制造业生产率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并且符合"地理学第一定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受到行业结构、地区差异和城市规模的约束: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中部地区以及特大城市和小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显著提升制造业生产率,而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西部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生产率存在明显的抑制效应。这是由于中国城市以低端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提高制造业生产率吗?——基于行业、地区和城市异质性视角的分析
产业协同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基于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的视角
金融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共同集聚对地区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基于浙江69个县域的面板数据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提高了城市FDI效率吗?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生产率提升机制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信息技术扩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吗?
供给侧视角下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生产率——差异化学习效应、选择效应与分类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