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677)
- 2023(17894)
- 2022(15226)
- 2021(14026)
- 2020(11773)
- 2019(27360)
- 2018(26799)
- 2017(51876)
- 2016(27806)
- 2015(31112)
- 2014(30492)
- 2013(30942)
- 2012(28461)
- 2011(25602)
- 2010(25555)
- 2009(23794)
- 2008(23681)
- 2007(20550)
- 2006(18216)
- 2005(16449)
- 学科
- 济(123942)
- 经济(123804)
- 业(98785)
- 管理(90786)
- 企(86111)
- 企业(86111)
- 方法(57278)
- 数学(47403)
- 数学方法(47011)
- 财(35694)
- 农(35495)
- 中国(34661)
- 业经(33410)
- 贸(25524)
- 贸易(25509)
- 易(24824)
- 农业(24775)
- 务(23770)
- 财务(23708)
- 财务管理(23675)
- 地方(23368)
- 制(23272)
- 企业财务(22448)
- 技术(21263)
- 学(21152)
- 和(20582)
- 理论(19887)
- 划(18778)
- 环境(18300)
- 策(17896)
- 机构
- 大学(402361)
- 学院(400744)
- 济(173496)
- 经济(170081)
- 管理(164171)
- 理学(141829)
- 理学院(140367)
- 管理学(138458)
- 管理学院(137705)
- 研究(133615)
- 中国(104128)
- 京(86056)
- 财(79287)
- 科学(78971)
- 所(65855)
- 财经(63714)
- 农(62985)
- 中心(59836)
- 研究所(59601)
- 经(58248)
- 江(57999)
- 业大(56793)
- 北京(54511)
- 经济学(53448)
- 范(49759)
- 师范(49382)
- 农业(49246)
- 院(48527)
- 经济学院(48493)
- 财经大学(47506)
- 基金
- 项目(270225)
- 科学(215081)
- 基金(200259)
- 研究(199081)
- 家(173235)
- 国家(171796)
- 科学基金(149464)
- 社会(130054)
- 社会科(123462)
- 社会科学(123431)
- 基金项目(105908)
- 省(102103)
- 自然(95547)
- 自然科(93415)
- 自然科学(93397)
- 自然科学基金(91768)
- 教育(88985)
- 划(85663)
- 资助(82431)
- 编号(79416)
- 成果(63513)
- 部(60845)
- 重点(59455)
- 创(57369)
- 发(57247)
- 国家社会(54699)
- 课题(53233)
- 创新(53073)
- 教育部(52807)
- 人文(51747)
- 期刊
- 济(188216)
- 经济(188216)
- 研究(122382)
- 中国(73357)
- 管理(62448)
- 财(61262)
- 学报(57489)
- 农(57324)
- 科学(55750)
- 大学(44511)
- 学学(41755)
- 农业(39852)
- 融(36342)
- 金融(36342)
- 教育(36176)
- 技术(33814)
- 财经(31747)
- 经济研究(30673)
- 业经(30610)
- 经(27326)
- 问题(26135)
- 业(23336)
- 图书(21793)
- 贸(21778)
- 技术经济(21687)
- 现代(19534)
- 世界(19365)
- 理论(18726)
- 商业(18165)
- 统计(18150)
共检索到5956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王晶晶 黄繁华 于诚
本文基于中国2000—2011年26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两步系统GMM方法,实证分析了服务业集聚的动态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服务业集聚显著促进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而滞后一期的服务业集聚与服务业生产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服务业集聚的"拥塞效应"和"集聚效应"会在不同时期达到不同均衡状态。第二,服务业集聚与人均GDP之间交叉相乘项不利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该结果表明,服务业集聚对生产率影响的积极效应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第三,制造业集聚、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均有利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提升。另外,本文分区域研究了东、中、西部城市服务业集聚的动态效应,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
服务业集聚 拥塞效应 集聚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霍鹏 魏修建
为深入探究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态势及影响因素,利用我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聚类分析、计量回归模型等方法对问题展开了探讨。结果表明:首先,总体上不论是基于行业分类还是地区分类,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都存在集聚程度较低且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其次,具体到城市来看我国大致呈现出以直辖市和东部地区发达城市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中心的空间分布态势,且教育专业化程度对于提升非省会城市的集聚水平作用更加明显;最后,从影响因素角度来看较高的信息化水平、人力资本能促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空间集聚,而制造业集聚发展水平目前尚未达到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相匹配的状态。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张明志 余东华
服务业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阶段性作用的差异将影响城市服务业的布局策略。随着城市规模体量逐渐增大,服务业的集聚度也日益提升,集聚程度达到一定水平将引发"拥塞效应"。本文尝试引入城市类型这一新视角,在提出"总体拐点存在论"和"分类型拐点差异论"的基础上,系统阐释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生产率作用的阶段性及区域性差异,并采用中国1999-2015年27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生产率的贡献存在拐点;沿海城市、省会城市拐点后的抑制效应相对平缓,而非沿海城市、非省会城市则更加剧烈;资源型城市拐点前后集聚效应变动均较为平稳。城市服务业集聚不宜作为城市生产率提高的长效作用机制,寻求新的集聚模式、经济增长极对于提高城市生产率变得更加迫切。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胜 顾乃华
文章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利用2003-2012年我国26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分析了行政垄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工业污染减排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1)城市生产性服务业行政垄断对城市工业污染减排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2)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有利于促进城市工业污染减排,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Jacobs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对城市工业污染减排具有显著的技术溢出效应,产业的融合、互补与竞争有助于促进技术溢出效应进而减少城市工业污染排放;另一方面,通过生产性服务企业与制造业企业之间投入产出关联的市场外部性,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规模可以作用于城市工业污染减排。(3)生产性...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胡绪华 陈默
以2004—2017年中国内地261个城市数据为例,运用非线性门槛模型与动态空间效应分解模型,分别基于协调、非协调与空间溢出情境,对制造业集聚布局与城市化发展协同驱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进行机制分析与实证检验。结果发现:虽然制造业集聚与城市化双轮驱动更能助推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但当城市化水平超过0.424 1、制造业集聚度小于0.706 7或超过1.291 1时,非协调协同驱动下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激励机制便会失灵。全样本动态空间效应分解表明,短期内制造业集聚与城市化互动能够为整体地区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创造机遇。但长期来看,地区间要素流动和重组将引致绿色先行城市制造业集聚与城市化协同稳态微妙失衡,从而导致期望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路径中断。异质性城市动态空间效应分解表明,当前绿色极点仍集中在新一线、一线与二线城市,三线、四线与五线城市的绿色极化效应尚不显著,区域间绿色回流与溢出效应尚不明显。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陈晓峰
通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来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既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腾出环境容量,也为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系统测度了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2006—2017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时空转换特征,并就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多种情境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中心城市的空间溢出特征及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效果则相对更为明显。较之于绿色技术效率,现阶段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和高端化发展更利于绿色技术进步,但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对外开放的空间外溢效应方面仍不显著,导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跨行业、跨区域推进城市群绿色发展中的作用也大打折扣。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杨翘楚 余典范
随着信息科技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数字基础设施为服务业的效率提升和转型升级带来更加突出的影响。基于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实际,验证了服务业“鲍莫尔成本病”的存在性,并采用2011—2019年中国2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证明了数字基础设施能够有效缓解服务业“鲍莫尔成本病”,在利用工具变量回归和替换核心解释变量等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研究发现,规模经济效应和结构优化效应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缓解服务业“鲍莫尔成本病”的两个重要渠道,其中生产性服务业的传统空间集聚和虚拟集聚是实现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的主要方式,其作用受地区制度环境和地理区位等因素影响。在制度环境方面,市场化程度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高、社会信任水平较高的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更有利于促进服务业高效率增长、缓解服务业“鲍莫尔成本病”;在城市规模方面,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特大和大城市的服务业成本病具有显著的缓解作用。据此提出政府应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动服务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升级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袁冬梅 信超辉 袁珶
文章构建了引入人口规模约束的产业集聚函数,探讨不同的人口规模区间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机理,利用2004~2017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样本进行动态面板门槛模型估计。研究结果表明:(1)当城市人口规模在147.59万~211.71万时,专业化和多样化两种产业集聚模式均有利于经济增长,当人口规模在此区间以下时,城市产业宜选择专业化集聚模式,当人口规模在此区间以上时,城市产业宜选择多样化集聚模式;(2)专业化集聚因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和产品多样化的供给能力有限而限制了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张,多样化集聚则能更好地发挥Jacobs外部性促进家庭和企业关联效应的良性循环,有利于人口集聚和城市规模扩张。中国中小城市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将加快本地剩余劳动力向多样化程度高的大城市迁移。因而,各地方政府应充分意识到"小而全""大而全"、产业结构同质化的危害,顺应市场需求和城市人口两极分化的趋势,鼓励中小城市选择专业化为主的产业发展模式,鼓励大城市根据资源条件和功能定位选择适度多样化的产业发展模式。
关键词:
专业化 多样化 城市人口规模 门槛效应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彭中文 何新城
文章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检验FDI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效率溢出和不同区间下技术无效率参数的边际效益。研究发现:FDI技术效率溢出提高了装备制造业整体的技术效率,对装备制造企业存在正向的溢出效应;产业集聚对装备制造业技术效率溢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即使改变所有权性质,产业集聚仍然对技术溢出有促进作用,但显著性降低;行业规模扩大和R&D投入增加均有助于该行业技术效率的提高。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陈建军 陈国亮 黄洁
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结合新古典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理论尝试性地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理论框架,探索研究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成因与发展趋势,并采用全国222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截面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知识密集度、信息技术水平、城市和政府规模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显著的影响,并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性,与制造业集聚相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不论在受地理因素影响方面,还是受累积循环因果关系影响方面都较弱。另外,根据服务业集聚与城市规模非线性关系研究表明,由于中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存在截然相反的集聚路径,这使得中国东部地区城市将长期存在集聚效应,而中西部地区在城市相对规模达到一定的熵值后集...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集聚 城市规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叶云岭 吴传清 张力伟
制造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力军。文章基于2009—2019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制造业集聚、空间知识溢出对城市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集聚与城市创新绩效存在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曲线关系;分区域来看,制造业集聚对创新型城市创新绩效存在非线性的促进作用,与非创新型城市创新绩效存在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曲线关系;无论是创新型城市还是非创新型城市,制造业集聚对城市创新绩效都存在显著的空间知识溢出效应,即制造业集聚不仅会对本地区城市创新绩效产生影响,而且会通过知识空间溢出影响周围其他城市创新绩效。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段瑞君
文章结合新经济地理学、二元经济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提出了城市规模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并基于分位数回归方法,采用2011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截面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市场规模的影响逐渐降低;公共财政支出对高分位数城市规模的影响最大;在中等城市规模附近,知识溢出的影响最为显著;城乡收入差距对中等及中等偏上城市的影响较为显著。另外,文章分区域研究了城市规模影响因素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不同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
城市规模 分位数回归 新经济地理学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周启良 范红忠
文章基于1999~2015年中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考察高等教育人口对城市化的影响。结果发现:(1)由于拥挤效应的存在,高等教育人口与城市化之间并非呈简单的正向线性关系。在小型、中型城市高等教育人口对城市化的直接影响为正,而在大型和特大型城市正影响明显降低;高等教育人口对城市化的间接效应均为正,但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不断降低。(2)与中西部地区城市相比,高等教育人口对城市化所产生负向的直接影响、正向的间接影响及其减弱的幅度在东部地区城市表现得更为突出。文章认为,应做好城市发展定位,采取优先鼓励高校毕业生进入小型和中型城市工作、严格控制大型和特大型城市的拥挤效应、合理分布高等教育资源等措施,以便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人口对城市化的正向作用。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鲁元平 王品超 朱晓盼
本文基于空间计量模型,利用中国26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城市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城市化对技术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空间自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城市化过程带来的人力资本集聚、科教支出增加及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是促进技术创新水平的重要原因。这可以解释为城市化过程带来的人力资本、教育资源及企业在城市的集聚,城市化过程的知识的溢出和要素的流动是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产生的内在机理。
关键词:
城市化 技术创新 空间溢出 空间滞后模型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傅鹏 张鹏 周颖
文章利用中国30个省份1999-201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结合空间计量模型探讨了农村贫困的空间集聚效应和金融减贫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不管是采用地理距离权重、经济距离权重还是嵌套权重,农民收入贫困、教育贫困和医疗贫困均呈现出显著的空间正向关联,意味着贫困分布呈现典型的"穷-穷"集聚特征,这一分布特征实际上从贫困角度验证了中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对收入贫困和教育贫困,农村金融发展不仅具有直接的减贫作用,还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对邻近省份发挥间接减贫作用,且这种溢出效应带来的减贫效果比直接效应更为显著。对医疗贫困
关键词:
多维贫困 集聚效应 溢出效应 金融减贫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溢出与质量型经济增长——基于中国285个城市的实证研究
居民医保一体化对城乡消费差距的影响及空间效应——来自2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经验证据
中国服务业集聚度与城市生产率水平测度——以23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例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机制与耦合悖论分析——来自长三角16个核心城市的经验证据
数字金融与中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来自25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经验证据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水平及效应——来自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验证据
技术创新产出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交互作用下的环境污染影响——基于动态视角的中国经验证据
FDI区域分布差异的市场机制研究——来自中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经验证据
地铁开通、知识溢出与城市创新——来自中国289个地级市层面的证据
技术差距对FDI溢出的门限效应研究——来自中国制造业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