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85)
- 2023(12544)
- 2022(10255)
- 2021(8776)
- 2020(7467)
- 2019(16431)
- 2018(16025)
- 2017(30934)
- 2016(15989)
- 2015(17591)
- 2014(17319)
- 2013(17535)
- 2012(16189)
- 2011(14433)
- 2010(14778)
- 2009(14149)
- 2008(13926)
- 2007(12466)
- 2006(11435)
- 2005(10630)
- 学科
- 济(101643)
- 经济(101554)
- 业(74972)
- 企(68492)
- 企业(68492)
- 管理(63467)
- 方法(36373)
- 业经(29367)
- 数学(28120)
- 数学方法(27851)
- 农(24198)
- 地方(24183)
- 财(23717)
- 中国(20058)
- 农业(18376)
- 务(17385)
- 财务(17367)
- 财务管理(17354)
- 技术(16935)
- 企业财务(16396)
- 制(15992)
- 和(15541)
- 地方经济(14641)
- 划(14632)
- 策(14544)
- 学(13795)
- 环境(13768)
- 理论(13210)
- 体(13041)
- 贸(12638)
- 机构
- 学院(245796)
- 大学(240734)
- 济(118795)
- 经济(116647)
- 管理(101117)
- 理学(86518)
- 理学院(85627)
- 管理学(84587)
- 管理学院(84109)
- 研究(80657)
- 中国(64418)
- 财(51153)
- 京(49592)
- 科学(46080)
- 财经(40928)
- 所(39662)
- 江(37905)
- 经济学(37107)
- 经(36989)
- 中心(36434)
- 农(35620)
- 研究所(35451)
- 经济学院(33143)
- 业大(31321)
- 北京(30865)
- 州(29855)
- 财经大学(29833)
- 院(29242)
- 商学(28664)
- 商学院(28382)
- 基金
- 项目(159134)
- 科学(129566)
- 基金(119212)
- 研究(117515)
- 家(101870)
- 国家(101040)
- 科学基金(90290)
- 社会(81335)
- 社会科(77494)
- 社会科学(77473)
- 基金项目(62992)
- 省(62685)
- 自然(55921)
- 自然科(54748)
- 自然科学(54738)
- 自然科学基金(53806)
- 划(50403)
- 教育(50038)
- 资助(47238)
- 编号(45388)
- 发(36529)
- 创(36015)
- 重点(35218)
- 成果(34869)
- 国家社会(34851)
- 部(34497)
- 业(34063)
- 创新(32924)
- 人文(30823)
- 发展(30660)
- 期刊
- 济(141816)
- 经济(141816)
- 研究(74708)
- 中国(44457)
- 管理(43255)
- 财(41380)
- 农(32795)
- 科学(30909)
- 学报(28700)
- 技术(23841)
- 经济研究(23198)
- 农业(22832)
- 大学(22766)
- 业经(22693)
- 学学(21850)
- 融(21422)
- 金融(21422)
- 财经(21345)
- 经(18686)
- 问题(17954)
- 技术经济(17428)
- 统计(15080)
- 策(14213)
- 业(14113)
- 贸(13384)
- 现代(13358)
- 世界(13316)
- 商业(13057)
- 教育(12794)
- 决策(12330)
共检索到3772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邓淑芬 江涛涛
服务业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服务业集聚依赖于区域经济空间内的资源、要素,并为其注入强劲的发展动力,因此二者必须相互协调适配,才能获得共同发展。文章基于协同学的耦合理论构建服务业与区域经济空间的适配模型,并根据服务业与区域经济空间各自的特征选取相应的适配指标体系,对中国31个省市服务业与区域经济空间的协调适配效率进行测度与分析。结果表明,两者的适配效率刚达到勉强适配阶段,要达到优质适配还需共同进步,互为促进。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吴芳
本文通过数据面板模型分析2007-2018年我国服务业集聚程度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服务业集聚程度的提高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差异的缩小,其中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对区域经济差异的缩小起到促进作用,而服务业竞争拉大了区域经济差异;从各行业角度分析,批发零售业、金融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能够缩小区域经济差异,而交通和邮政业以及信息传输和计算机产业拉大了区域经济差异。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立泰 张祖妞
在运用H指数、区位熵指数测算服务业集聚水平的基础上,采用1995~2007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变量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负相关;在控制变量中,人力资本水平、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服务业资本存量与区域经济增长正相关,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与区域经济增长负相关。原因主要在于,我国服务业集聚的专业化效应大于多样化效应,这与我国服务业集聚的政府主导模式密切相关。
关键词:
服务业集聚 区位熵指数 区域经济增长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汪慧玲 凌悦 罗家鑫
提升区域经济韧性是“十四五”时期中国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区域经济抵抗与恢复能力、适应与调整能力和创新与进化能力3个维度分析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机理,同时借助2011~2020年中国省域数据实证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存在区域异质性;政策支持在两产业协同集聚提升区域经济韧性的过程中起增强型调节效应。本文的研究为合理加强“两业融合”,提升区域经济韧性,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思路。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陈立泰 梁乐 张祖妞
采用物质资本集聚度、人力资本集聚度以及就业密度衡量服务业集聚水平,运用空间计量方法,研究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服务业物质资本集聚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呈弱化之势,人力资本集聚度的区域经济增长效应也由正转向负,而服务业就业密度、经济开放水平等因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该注重加强相邻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经济互助,协调发展;同时应提高我国服务业的集聚度,充分发挥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汤长安 邱佳炜 张丽家 李红燕
文章以存在密切产业关联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为例,研究产业协同集聚对生产效率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进而实现区域经济"量"与"质"的增长。首先,利用产业协同集聚指数测度2003—2019年中国大陆30个省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其次,以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从生产效率和技术创新两个角度,探究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结果表明,产业协同集聚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创新进步和经济增长,且这种促进作用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对实现区域经济"量"与"质"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各地区要强化一体化发展意识,突破区域界限,加强区域合作,在发挥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发展。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朱希伟 陶永亮
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是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经济集聚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获得动态效率,有利于一国经济的长期繁荣。通过国际比较发现,中国各行业的空间集中程度不高,城市规模普遍偏小且"均等化"现象明显,因而从政策上限制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是没有必要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区差距的持续扩大不应归咎于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一些制度性的障碍应该在更大程度上为中国持续扩大的地区差距负责。因此,中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不应是控制经济集聚以达到总量意义上的地区平衡,而应把重心放在推进产品和要素市场的一体化、完善落后地区的教育和医疗制度等方面,以实现人均意义上的地区平衡。
关键词:
集聚 增长 新经济地理学 地区差距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许钊 高煜 霍治方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之间的作用机理,选取省际面板数据并利用中介效用模型、建立静态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理论假说进行检验与测量。研究表明:区域经济一体化既能对制造业转型升级产生直接影响,还能作用于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间接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缓解要素错配、提高技术水平,促进制造业高级化发展;但也会由于"盲目效仿"而不利于制造业合理化。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影响制造业高级化的过程中发挥知识溢出效应,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但会与制造业争夺劳动力资源,在影响制造业合理化的过程中产生遮掩效应;而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未发挥出规模效应,所以中介效应不显著。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直接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中介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和行业异质性。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吉亚辉 曹希广
本文采用2005—2014年中国30个省份制造业与服务业的面板数据,运用Arellano-Bond GMM估计方法,考察了MAR、Jacobs与Porter溢出效应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1)目前制造业的MAR、Jacobs与Porter溢出效应均缩小了区域间的经济差距,而服务业的MAR和Porter溢出效应有扩大该差距的作用。(2)制造业与服务业的MAR、Jacobs与Porter溢出效应均与区域间的经济差距存在非线性关系,当跨越门槛临界值后,知识溢出会产生相反的影响作用。(3)与沿海地区相比
关键词:
产业集聚 知识溢出 区域经济差距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书瀚 于化龙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时代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特征的测度为基础,考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关系,并进一步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特别是这种影响在不同发展区域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单向的促进作用,但不同区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同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影响,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无显著影响;只有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相邻区域有正向溢出效应。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罗富政 罗能生
地方政府竞争与区域市场集聚是政府与市场层面区际资源配置机制的结果,厘清二者的作用效应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构建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基于理论解释、模型演绎及经验实证,本文分析了地方政府竞争与区域市场集聚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路径及其相互作用效应。研究表明:①适度的地方政府竞争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过度的地方政府竞争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②短期效应下,区域市场集聚的极化效应显著,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是负向的;而长期效应下,区域市场集聚的扩散效应显著,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是正向的。③区域市场集聚的负向效应强化了地方政府竞争的正向效应,而区域市场集聚的正向效应加剧了地方政府竞争的负向效应。④地方政府竞争的正向效应削弱了区域市场集聚的正向效应,而地方政府竞争的负向效应强化了区域市场集聚的正向效应。本文的政策落脚点在于,利用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的互补作用,构建"市场机制主导、政府调控引导"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龚勤林 王舒鹤
基于2011~2019年中国西部88个地级市数据,采用GMM模型实证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的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呈正向关系,这种正向关系在西南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在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中,金融业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最显著的。因此,西部地区应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发挥其引导带头作用,整合地区生产性服务业资源,彰显地区特色;注重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继续发挥金融业的集聚效应,加快推进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逐步探索生产性服务业与新兴产业结合的模式和机制;抓住"一带一路"倡议所带来的技术、人才和资金红利,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所带来的经济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艳平
文章通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系统协调模型,利用2008~2011年我国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对区域金融服务业集聚与工业集聚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评估研究。研究得出:目前金融服务业集聚水平和工业集聚水平以及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突出表现为东中西部三大区域依次递减的态势,总体上还未形成协调发展的良性框架。
关键词:
金融服务业集聚 工业集聚 实证评估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王必达 苏婧
本文将运输效率引入冰山成本,通过拓展D-S(Dixit and Stiglitz,1977)模型分析运输效率与经济空间集聚的关系,并采用超效率三阶段DEA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理论模型的结果是运输效率通过商品价格差来影响经济空间集聚,经济集聚的空间不平衡必然产生区域差异;实证分析结果进一步显示,我国东部地区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技术效率高于西部地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技术效率制约着西部地区运输效率的提升,西部大多数省域运输系统的规模报酬处于递增阶段。因此,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交通运输业的规模变革和质量变革,提高运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是我国西部地区逆转发展要素流失,引致产业集聚,促进与东部地区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周奕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国民经济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诸多问题,其中因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过大而造成的矛盾尤为明显。因此,缩小各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核心要务。同时,借助产业协同集聚效应完成空间结构调整,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旨在通过对产业协同集聚效应空间溢出边界的测算,打破行政区域划分的条件限定,为"产业-空间-制度"三位一体发展格局的调整提供科学、合理的思路和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