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90)
- 2023(14609)
- 2022(12304)
- 2021(10870)
- 2020(9536)
- 2019(21472)
- 2018(21143)
- 2017(40867)
- 2016(22415)
- 2015(24848)
- 2014(24489)
- 2013(24768)
- 2012(22934)
- 2011(20517)
- 2010(20633)
- 2009(19539)
- 2008(19713)
- 2007(17862)
- 2006(15565)
- 2005(13960)
- 学科
- 济(100215)
- 经济(100101)
- 业(91379)
- 企(80282)
- 企业(80282)
- 管理(77386)
- 方法(50344)
- 数学(41525)
- 数学方法(41232)
- 财(31546)
- 农(31380)
- 业经(30008)
- 务(23003)
- 财务(22983)
- 财务管理(22947)
- 中国(22795)
- 农业(22436)
- 企业财务(21803)
- 贸(19846)
- 贸易(19840)
- 易(19290)
- 制(19281)
- 技术(19028)
- 学(17230)
- 和(16647)
- 地方(16642)
- 理论(15826)
- 划(15746)
- 策(15037)
- 银(13820)
- 机构
- 学院(334022)
- 大学(331728)
- 济(140611)
- 经济(137961)
- 管理(133314)
- 理学(115724)
- 理学院(114508)
- 管理学(112862)
- 管理学院(112248)
- 研究(107218)
- 中国(82947)
- 京(68562)
- 农(68092)
- 科学(67852)
- 财(64071)
- 所(55879)
- 业大(55082)
- 农业(54415)
- 财经(51843)
- 研究所(50828)
- 江(50750)
- 中心(49973)
- 经(47176)
- 经济学(43119)
- 北京(42215)
- 州(39802)
- 经济学院(39468)
- 范(38424)
- 财经大学(38337)
- 师范(37870)
- 基金
- 项目(224435)
- 科学(176891)
- 基金(165160)
- 研究(156731)
- 家(146208)
- 国家(144934)
- 科学基金(124479)
- 社会(101969)
- 社会科(96819)
- 社会科学(96787)
- 省(88521)
- 基金项目(87951)
- 自然(82707)
- 自然科(80923)
- 自然科学(80896)
- 自然科学基金(79584)
- 划(73958)
- 教育(70870)
- 资助(67224)
- 编号(61454)
- 重点(50476)
- 部(49408)
- 创(49290)
- 成果(48105)
- 业(47957)
- 发(47823)
- 创新(45436)
- 科研(44075)
- 国家社会(42686)
- 计划(42330)
- 期刊
- 济(151038)
- 经济(151038)
- 研究(89248)
- 农(61474)
- 中国(58753)
- 学报(57502)
- 财(52694)
- 科学(51272)
- 管理(49798)
- 大学(42419)
- 农业(41658)
- 学学(40537)
- 融(29548)
- 金融(29548)
- 技术(28249)
- 业经(26658)
- 财经(26519)
- 业(25187)
- 经济研究(24104)
- 教育(23531)
- 经(22801)
- 问题(20413)
- 技术经济(19447)
- 贸(16815)
- 版(16794)
- 商业(16748)
- 统计(16050)
- 图书(15726)
- 科技(15390)
- 现代(15351)
共检索到4825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文博 樊秀峰 韩亚峰
文章利用EG指数对我国2003-2010年14个细分服务行业的空间地理集聚程度进行了测算,运用门限回归模型就服务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表明:我国服务业整体集聚结构较差,各行业的集聚程度有所不同;不管是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门限回归模型都表明,我国服务业集聚主要是推进了服务业的技术进步从而促进了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门限回归模型还表明服务业空间集聚对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门限效应,其影响主要是正向影响的边际效应将逐步减弱,服务业空间集聚应该有一个最佳规模。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熊友华 王越
本文基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直接与间接影响路径的理论分析,统计与分析我国273个城市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发现:我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在地理分布上具有正的空间自相关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以显著推动本地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同时,还将空间溢出效应发挥出来,人力资本水平与信息化水平均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但外商直接投资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负。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珊珊 马艳芹
基于产业集聚的理论研究和绿色发展的环境诉求,本文以2004-2016年中国30个省(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为研究样本,运用面板门槛模型探讨供给侧视角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从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角度证实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结构突变效应,并鉴于内部细分行业集聚特征展开进一步探讨。结果表明:在不同集聚视角下,能源强度、经济发展水平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不同程度的门槛效应;就全国层面,专业化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抑制作用,多样化集聚表现出较明显的促进作用;就行业层面,细分行业专业化集聚存在明显的行业异质性特征,金融业是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重点行业。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郭丽娟 刘茜铭
基于2003—2019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采用系统高斯混合模型(GMM)方法和中介效应模型检验科技服务业集聚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科技服务业集聚显著促进了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时间异质性检验表明,与2003—2014年相比,该促进作用在2015—2019年显著增强,符合我国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政策预期;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全链条创新驱动、交易成本降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科技服务业集聚影响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中介途径。基于以上结论,从完善科技服务业体系以赋能工业高质量发展等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书友 李建姝
基于科技服务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的影响机理,以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SBM-GML模型测算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科技服务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科技服务业集聚能够有效促进当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科技服务业集聚水平每提高1%,GTFP就会增长0.104%;相邻地区科技服务业集聚对本地区GTFP的提升有着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若忽略这种影响,则会大大降低科技服务业集聚对城市GTFP影响的提升作用。最后,为发挥科技服务业集聚对GTFP的促进作用,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施卫东 高雅
本文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2004-2010年长三角16个中心城市金融服务业集聚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分解的历年均值的变动情况,并从城市层面进行了市际差异的分析与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看,在分析期间长三角金融服务业集聚历年TFP增长率均为正,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TFP增长的速度则呈现下降的趋势,技术进步是金融业TFP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技术效率的变化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TFP的增长。长三角金融服务业集聚TFP变化与技术进步呈正相关,而与技术效率变化呈负相关,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下降并存。长三角金融服务业集聚技术效率的变化是纯技术效率变化与规模效率变化双重作用下的结果,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户艳辉
文章首先利用1998~2009年面板数据,采用数据包络分析的非参数Malmquist方法,分析了秦皇岛市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特点。然后基于四种理论假设,选取10个指标运用灰色关联方法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其中9个指标的关联度较高,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和富裕程度、聚集经济、产出规模对秦皇岛市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影响。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明立 谭远发
人口竞争力是一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本文首次在明确人口竞争力概念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AHP),从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结构、人口分布与迁移以及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五大要素着手,对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人口竞争力进行了客观评价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人口竞争力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相对性特征,同时揭示了其具有差异性和相对性特征的深层次机理。最后提出了促进各区域人口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提升我国人口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杨向阳 徐翔
本文采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实证分析了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状况,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结果表明,1990-2003年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为0.12%,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但技术效率下降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不同时期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对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存在一定差异;同时,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和地区内部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也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水平不同。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强 王丽君 徐生霞
通过对区位熵的加权处理,给出产业协同集聚的测度方法;在此基础上,借助2006—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门槛模型分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总体上,产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带动效应,而这种效应表现出阶段递减特性。从分解效应看,产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正向带动效应表现出单门槛非线性特征,而对规模效率的影响具有双门槛效应;分区域看,相较于西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对东中部地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强;分行业看,科学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均呈现倒U型特点,而金融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表现出临界减小特征。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李体欣 倪志兴 许瑞琦
本文基于2003-2016年我国28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考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一是适度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助于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但当集聚水平超过一定阈值之后,进一步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反而会降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二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主要通过促进技术创新、改善劳动力与资本错配的渠道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三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市场化与城市规模的门槛效应,市场化水平越高、城市规模越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促进效应愈加明显。上述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应进一步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适度集聚,充分发挥其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同时优化创新环境,加强区域间人才、知识、技术交流合作,健全市场要素流动体制机制。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韩增林 杨文毅 郭建科
利用2005—2014年中国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可以从供给侧视角以生产性服务业自身集聚及其与三大产业的协同集聚作为其对国民经济的供给规模和供给结构,用空间动态面板杜宾模型探察生产性服务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空间影响,两者之间呈现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就供给规模而言,全国层面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为倒U型关系,尚未达到最佳集聚程度;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集聚在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力军;低端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集聚在中部地区,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洪功翔 张兰婷 李伟军
基于Malmquist指数法和区位熵指数法分别对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指数和金融集聚指数进行测度,运用动态面板模型从全国和区域两个层面对金融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银行业集聚和证券业集聚的TFP增长效应与区域因素有关,银行业集聚对TFP增长的贡献大于证券业集聚。保险业集聚对TFP增长效应存在消极作用,其中,以中、西部地区表现最为明显。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同区域金融集聚促进TFP增长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晗 何枭吟
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文章利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及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GML)指数测算出2007—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考察了服务业开放对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服务业开放有利于提高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但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异质性;经济规模、人力资本、金融发展和环境规制四个因素对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对于经济规模、人力资本和金融发展门槛而言,服务业开放的正向作用始终存在,且跨过门槛值之后不断扩大,而环境规制的影响效应则跨过第一个门槛值后由负转正并逐渐增强;跨越经济规模门槛和环境规制门槛的省份较多,跨越人力资本门槛的省份次之,而跨越金融发展门槛的省份仍然较少。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陈金保 何枫 赵晓
本文采用DEA方法,实证分析了市场经济改革后1995-2009年我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其地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我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几乎没有提升,甚至略有下降,主要原因是技术效率长期没有得到改善;第二,1995年后我国服务业技术进步出现正增长,而技术效率则到2005年后才逐步提高;第三,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服务业T F P增长优势明显,而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升反降,中西部地区服务业效率改进没有出现"后发优势"。
关键词:
服务业 DEA 全要素生产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