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45)
- 2023(14832)
- 2022(12241)
- 2021(10912)
- 2020(8924)
- 2019(20120)
- 2018(19680)
- 2017(38088)
- 2016(20240)
- 2015(22453)
- 2014(22246)
- 2013(22303)
- 2012(20606)
- 2011(18709)
- 2010(19104)
- 2009(17977)
- 2008(18049)
- 2007(16457)
- 2006(14963)
- 2005(14173)
- 学科
- 济(95663)
- 经济(95523)
- 业(87013)
- 企(77432)
- 企业(77432)
- 管理(77008)
- 方法(34262)
- 业经(31637)
- 财(30480)
- 农(30046)
- 中国(27355)
- 数学(25729)
- 数学方法(25551)
- 制(24021)
- 地方(23437)
- 农业(21499)
- 务(21042)
- 财务(21011)
- 财务管理(20982)
- 企业财务(19913)
- 技术(19424)
- 体(16917)
- 和(16327)
- 贸(16302)
- 贸易(16284)
- 银(16231)
- 银行(16214)
- 划(15927)
- 策(15803)
- 易(15745)
- 机构
- 学院(298849)
- 大学(293357)
- 济(130629)
- 经济(127918)
- 管理(118194)
- 研究(100162)
- 理学(100028)
- 理学院(98966)
- 管理学(97823)
- 管理学院(97232)
- 中国(80475)
- 财(64486)
- 京(62462)
- 科学(57050)
- 所(49885)
- 财经(49599)
- 农(48640)
- 江(48264)
- 中心(46091)
- 经(44851)
- 研究所(44128)
- 业大(39846)
- 经济学(39730)
- 北京(39603)
- 州(38115)
- 农业(37441)
- 范(37026)
- 师范(36697)
- 财经大学(36410)
- 院(36275)
- 基金
- 项目(189541)
- 科学(152315)
- 研究(142734)
- 基金(139056)
- 家(119278)
- 国家(118168)
- 科学基金(103888)
- 社会(94787)
- 社会科(90024)
- 社会科学(90006)
- 省(75053)
- 基金项目(73376)
- 自然(64299)
- 教育(63217)
- 自然科(62864)
- 自然科学(62850)
- 自然科学基金(61806)
- 划(61140)
- 编号(57253)
- 资助(55321)
- 成果(46084)
- 发(45256)
- 创(42570)
- 重点(42196)
- 部(41880)
- 制(40774)
- 国家社会(39867)
- 业(39748)
- 课题(39441)
- 创新(38955)
- 期刊
- 济(158822)
- 经济(158822)
- 研究(94175)
- 中国(65401)
- 财(52803)
- 管理(50381)
- 农(46930)
- 科学(39408)
- 学报(38424)
- 融(32947)
- 金融(32947)
- 农业(32010)
- 大学(30799)
- 学学(28922)
- 教育(28270)
- 业经(28152)
- 技术(27530)
- 财经(25313)
- 经济研究(24430)
- 经(21892)
- 问题(20408)
- 业(18856)
- 技术经济(17059)
- 贸(15761)
- 现代(15668)
- 世界(15098)
- 商业(14908)
- 图书(14298)
- 经济管理(13880)
- 国际(13711)
共检索到4739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伟军 陈启斐 邢芳
本文通过构建和测算服务业空间外溢效应指数,利用2003—2011年江苏省和浙江省2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对上海市服务业发展和江浙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研究表明,上海市服务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江浙地区制造业的技术进步,由于地区发展路径的差异,这种促进作用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对江苏省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高于浙江省。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宣烨
本文利用2003—2009年247个城市样本数据,实证检验了我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制造业效率的空间外溢效应。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不仅能够提升本地区制造业效率,且能够通过空间外溢效应提升周边地区制造业效率,空间外溢系数达到了0.864。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会通过竞争效应、专业化效应以及外部性等途径降低制造业交易成本,进而提高制造业效率。鉴于此,政府应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突破影响空间外溢效应区域边界的自然条件和制度约束,加大人力资本、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积累和投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空间溢出效应的有效发挥。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刘丹 陈冰
从理论上探讨了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外溢效应的外部影响机制,并提出研究假设。构建计量模型,利用1998—2012年福建省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检验了政策环境、城镇化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在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外溢效应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4个外部因素均能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外溢效应,其中政策环境和技术创新能力对金融业和科技服务业的外溢效应具有显著的增强作用,城镇化水平对物流业和金融业的外溢效应具有显著的增强作用,信息化水平对物流业外溢效应的增强作用最为显著。指出:当前应进一步改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外溢效应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高智 鲁志国
我国是装备制造大国,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发展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由大变强的必然途径。本文利用全局参比的DEA-Malmquist模型和耦合评价模型,采用2007-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测算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及装备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间的产业融合水平,并构建面板Tobit模型分析产业融合对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不断上升,中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大于东部及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发展水平较低,总体上呈现"金字塔"型分布特点,区域上呈现自东向西递减的分布特点;装备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发展主要通过制度变革和技术变革双重机制,对装备制造业的纯技术效率和技术水平产生正向影响,促进了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产业融合之初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应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随着装备制造业对新技术的消化、吸收、熟练以及两大产业间制度、管理水平上的深度融合,当期的技术进步效逐渐消退,纯技术效率增长成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来源。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余泳泽 刘大勇 宣烨
本文利用全国230个城市数据,以经济地理距离作为空间权重矩阵,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空间聚集对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的空间外溢效应及衰减边界。实证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空间聚集对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的空间外溢效应表现较为明显,并且这种空间外溢效应会存在具有空间衰减特征的地理边界,在200公里以内为空间外溢的密集区域,500公里为空间外溢的"半衰"距离,省界对空间外溢效应的发挥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文佳 熊涓
通过空间计量模型考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与制造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后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及多样化水平与制造业集聚呈倒U型关系,同时城市化水平会对服务业发展模式与制造业集聚关系产生影响。分区域模型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层次、要素禀赋等因素有所差异,东部地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与生产性服务业呈线性关系,适合选择多样化发展模式;中部地区呈倒U型关系,现阶段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更适合选择多样化发展模式;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呈正U型关系,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多样化发展都将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夏斐 肖宇
生产性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是推动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测算了中国和OECD国家2000—2014年生产性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融合程度,采用工具变量和GMM估计方法,重点就中美之间的指标进行了比较,并根据跨国面板数据测算了融合度指标对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与美国融合度指标相比,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程度明显偏低;在生产性服务业的细分领域,中国与美国的差距同样明显,美国生产性服务业对中国传统制造业的融合度指数要显著高于中国对美国的融合度指数;生产性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发展能够明显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改善。据此,笔者提出了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促进与传统制造业融合发展等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沈飞 吴解生
测度了我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性,分析了两业互动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并以能源要素消费、独立资本投入、劳动力流动等为变量构建偏最小二乘回归的可拓展随机环境影响预测模型。结果显示:我国各地区存在两业互动在中间品投入和行业及全消耗系数的碳生产率差异,且东部地区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性相对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两业互动对碳生产率的改善存在显著结构性偏失,其现期效应以制造业劳动力的生产性服务业流动增加为前提,预测显示经劳动力流动和独立资本的两业互动投资可增加其碳生产率的改进。
关键词:
制造业 生产性服务业 碳生产率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栾申洲
以2001—2016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为样本,测算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度,并基于系统GMM分析了产业协同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协同度呈现上升态势,但存在区域差异;产业协同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明显。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李晓慧 邹昭晞
基于要素投入视角,使用投入产出表数据,计算了中国28个制造行业的投入服务化水平,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了投入服务化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以及投入服务化对生产率影响的行业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投入服务化总体水平不高,并有下降趋势;投入服务化有利于制造行业生产率的提高,但作用不明显;投入服务化在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生产率效应大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在高技术行业和低技术行业的差异不明显。
关键词:
投入服务化 制造业 生产率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原毅军 刘浩
制造业服务外包不仅作用于制造业的资源整合与生产率的提升,对服务业同样会产生溢出效应。本文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验证了制造业服务外包对服务业产出、劳动力转移、生产率及其增长滞后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短期内,制造业服务外包导致了服务业产出和劳动力投入的双重增加,对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净效应具有不确定性,但会加剧服务业生产率增长的滞后程度:从长期看,服务外包对服务业生产率增长滞后性的影响减弱,服务业企业通过服务创新减少劳动力投入量,提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缩小与制造业的差距。
关键词:
制造业 服务业 生产率 服务外包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陈如洁 张鹏 杨艳君
本文从劳动生产率的视角,构建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对制造业升级影响模型并研究区域差异。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将中国30个省份进行分类,计算出2007—2016年30个省份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指数并作为核心解释变量,然后利用相关面板数据进行回归检验。结果显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两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着差异:经济水平领先的地区由于两者发展层次的不匹配导致了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没有对制造业升级起到相应的支撑作用,而经济发展水平中等的地区显示前者对后者存在正向促进作用,落后地区则显示两者不存在相关性。
关键词:
科技服务业 制造业升级 区域差异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霍杰
服务是一系列生产活动的必要投入,服务业自由化将对下游制造业有重要影响。基于中国银行业和制造业2003-2009年的数据,本文实证分析服务业自由化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服务业自由化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影响,外资企业进入、服务业私有化和服务业竞争水平的提高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有积极作用,外资企业进入与服务业私有化相比更能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关键词:
服务业自由化 制造业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逸飞 李静 许明
本文通过理论模型揭示了制造业就业与服务业就业之间存在交互乘数及空间溢出效应。利用中国2003-2013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基于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使用GS3SLS方法进行事实检验。研究发现:制造业就业与服务业就业之间存在双向促进作用机制,城市制造业就业每增加1%,会带来服务业就业0.45%0.47%的提升,其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受益最大;服务业就业每增加1%,会带来制造业就业1.15%1.16%的提升。城市之间制造业就业和服务业就业均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而二者的空间交互溢出效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逸飞 李静 许明
本文通过理论模型揭示了制造业就业与服务业就业之间存在交互乘数及空间溢出效应。利用中国2003-2013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基于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使用GS3SLS方法进行事实检验。研究发现:制造业就业与服务业就业之间存在双向促进作用机制,城市制造业就业每增加1%,会带来服务业就业0.45%~0.47%的提升,其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受益最大;服务业就业每增加1%,会带来制造业就业1.15%~1.16%的提升。城市之间制造业就业和服务业就业均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而二者的空间交互溢出效应为负,表现为发达地区拥有高端制造业的同时,会吸引周边地区从事服务业的劳动力迁入。进一步的分析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服务业就业对制造业就业的乘数效应占主导,制造业的发展愈发依靠服务业的不断完善,二者的空间交互溢出效应逐渐减弱。政策上,促进劳动力的流动、深化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规模经济、完善城市结构体系、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有助于提升第二、三产业之间相互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