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75)
2023(10715)
2022(8808)
2021(7882)
2020(6720)
2019(15096)
2018(14990)
2017(29218)
2016(15983)
2015(17288)
2014(17073)
2013(17323)
2012(16017)
2011(14082)
2010(14406)
2009(13418)
2008(13798)
2007(12432)
2006(11016)
2005(10266)
作者
(47078)
(39688)
(39577)
(37250)
(25488)
(18786)
(17841)
(15068)
(14850)
(14401)
(13770)
(13382)
(12972)
(12803)
(12546)
(11996)
(11690)
(11596)
(11556)
(11349)
(9891)
(9872)
(9733)
(9123)
(9058)
(8789)
(8753)
(8694)
(8056)
(8053)
学科
(79077)
(72888)
经济(72792)
(70214)
企业(70214)
管理(60107)
方法(32933)
(26172)
业经(26102)
数学(25025)
数学方法(24789)
(24176)
农业(19807)
(18694)
财务(18679)
财务管理(18664)
企业财务(17741)
中国(17247)
技术(16708)
(15267)
地方(13093)
(13047)
(12976)
(12777)
理论(12745)
(12533)
贸易(12527)
(12167)
(11709)
(11112)
机构
学院(236763)
大学(233089)
(101648)
经济(99820)
管理(95044)
理学(82036)
理学院(81164)
管理学(79987)
管理学院(79531)
研究(76999)
中国(60858)
(48506)
科学(47620)
(47099)
(46004)
(40121)
财经(37996)
(36918)
研究所(36417)
农业(36374)
业大(36092)
中心(35132)
(34566)
经济学(31318)
北京(29851)
(28974)
经济学院(28471)
财经大学(28126)
(27833)
师范(27512)
基金
项目(157542)
科学(125986)
基金(117714)
研究(112557)
(103564)
国家(102645)
科学基金(88983)
社会(74771)
社会科(70943)
社会科学(70924)
基金项目(62243)
(61054)
自然(58010)
自然科(56808)
自然科学(56791)
自然科学基金(55881)
(50616)
教育(49651)
资助(47685)
编号(43567)
(37059)
(35588)
重点(35115)
(35017)
成果(34634)
(33851)
创新(32436)
国家社会(31901)
科研(30419)
教育部(29861)
期刊
(114088)
经济(114088)
研究(65950)
中国(44552)
(43063)
(38974)
管理(38787)
学报(37056)
科学(35926)
农业(29694)
大学(28121)
学学(26894)
(21666)
金融(21666)
技术(20345)
业经(20214)
财经(19434)
(18381)
经济研究(17631)
(16828)
教育(16139)
问题(14859)
技术经济(14252)
世界(12089)
现代(12058)
(11599)
(11528)
商业(11407)
财会(11213)
图书(11081)
共检索到3521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陈媛  应瑞瑶  杨向阳  
劳动生产率是衡量服务业增长质量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使用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1978~2006年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现状,并采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方法考察了其收敛性。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呈稳定上升趋势,东部地区的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则基本无差异,且东部与中西部地区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2)在分别考虑了截距项、时间趋势、时间特殊效应、省份特殊效应、省份时间效应与序列相关等因素的影响后,我国各省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以及东中西部地区内部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均存在条件性β收敛。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高毅蓉  袁伦渠  
本文基于1985-2010年期间我国大陆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泰尔指数和σ收敛性检验分析了我国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研究发现:我国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总体(省际)差异不断缩小,但主要是由于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带区域内部差异的不断缩小所引起,而三大经济带之间的收敛效应未能显现。本文认为,近年来我国产业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促进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但是劳动力资源分配的地区差异仍然明显。构建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进一步提高城乡劳动力素质和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将有助于各地区劳动生产率平衡发展和促进就业人口的非农化进程。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丹丹  
在中国市场化转型的背景下,企业所有权性质的变化在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和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用2001-2016年中国工业不同所有制类型的分省份-行业数据,考察不同企业所有制类型的工业经济变动特征,并实证分析劳动生产率收敛趋势,比较和分析其收敛差异。研究发现,中国不同所有制类型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均存在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非国有经济的收敛驱动了整体经济的收敛。国有企业由于市场竞争不充分、缺乏创新激励等,劳动生产率的收敛速度要慢于非国有产权企业的。而私营企业能更好的与本土实际相结合,充分匹配适宜的技术,收敛速度要优于外商和港澳台企业。为实现经济发展均衡,政府需继续优化国有经济布局,重视私营企业的发展优势,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优化创新环境。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高帆  石磊  
劳动生产率提高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协调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采用指数方法实证研究了1978~2006年我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下文简称"省份")劳动生产率的收敛性问题。结果显示: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表现出东部领先背景下的有限收敛,劳动生产率绝对值则表现出东部占优条件下的相对发散,这种格局在1993年之后有相对增强态势。劳动生产率增长可分解为纯生产率效应、鲍默效应和丹尼森效应,各省份劳动生产率增长主要是依靠纯生产率效应驱动的,这种状况在1993年之后得以强化。各省份劳动生产率增长中丹尼森效应贡献度较小,这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流转的交易成本较高有关,而纯生产率效应的贡献最大,这...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李丹丹  
基于1999—2015年中国工业省份-行业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人力资本对区域劳动生产率收敛是否具有促进作用。实证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水平加速了区域劳动生产率的收敛,不同人力资本分布差异对不同区域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作用不同,这种推动作用是由行业的技能特征实现的。在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沿海区域,高中和大专及以上层次的人口作用显著为正。对于东北和中部,初中层次的人力资本水平作用要明显大于高层次人口,对于西部区域,三种层次的人力资本均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政府可以实施差别化的人力资本提升等策略来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丹丹  张倩肖  
在测算和分析中国工业1999-2014年间整体、分区域和分行业劳动生产率及其增长率的基础上,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收敛性进行实证分析,并探讨这些特征的形成原因。研究发现:中国工业整体劳动生产率呈绝对收敛特征;分区域看,中国四大区域均呈绝对收敛特征,东北地区收敛速度最快,中部和西部地区次之,沿海地区收敛速度最慢;分行业看,绝大多数工业行业都表现出收敛特征,且技术密集型行业比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收敛速度快。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李竞博  高瑗  
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收敛呈现出显著的区域性和阶段性,不同区域范围内的劳动生产率收敛程度和收敛速度由于各自的资源禀赋差异而截然不同。全国总体和东、中、西部的劳动生产率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发散趋势,但是最终都呈现出σ收敛趋势。在束紧经济条件的情况下,全国的劳动生产率以每年0.83%的速度显著收敛,东部是所有地区中劳动生产率收敛速度最快的地区,具有绝对β收敛现象;在放宽初始经济环境的条件下,全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均在1%水平下显著收敛,西部地区在1991-2015年之间,不具有条件β收敛现象,分阶段的收敛性和收敛速度也完全低于其他地区。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惠炜  韩先锋  
经济新常态下,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已成为推动中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措施。然而,集聚效应具有动态性特征,即随着集聚程度的上升,集聚效应的大小及作用方向都会随之变化,这为相关政策的合理制定提出了难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否能显著改善生产率?其空间差异、动态规律以及约束机制如何?为了解答上述问题,本文利用中国2003~2013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显著提升劳动生产率,但集聚效应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仅促进了东部和西部地区劳动生产率;运用面板门槛模型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有着显著的正向边际效率递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新伟  
本文选用变异系数指标测度了我国2001-2012年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情况,并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空间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逐步趋同,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并已形成较为稳定的空间格局,其分布与经济地理位置的划分大致相同。因此,政府要加大扶持,协调区域发展;各地应注重科技的投入与基础的巩固,增强发展动力,实现农业劳动生产率飞跃发展。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李强  郑江淮  
文献分析和收敛实证检验发现,中国劳动生产率在国家层面上和产业层面上存在相反的结论,可谓之"地区—产业收敛悖论"。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将1980—2009年各省份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分解成产业结构效应、纯生产率效应和配置效应,并利用统计数据检验每种效应的收敛性。实证结果表明,第一、二产业的纯生产率效应存在绝对收敛,但是产业结构效应和配置效应是发散的。这正是"地区—产业收敛悖论"存在的内在原因,即地区间生产率的收敛并不唯一地由产业的纯生产率决定,还要取决于产业结构效应和配置效应,而这两个效应在中国恰恰是发散的。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原毅军  刘浩  
制造业服务外包不仅作用于制造业的资源整合与生产率的提升,对服务业同样会产生溢出效应。本文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验证了制造业服务外包对服务业产出、劳动力转移、生产率及其增长滞后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短期内,制造业服务外包导致了服务业产出和劳动力投入的双重增加,对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净效应具有不确定性,但会加剧服务业生产率增长的滞后程度:从长期看,服务外包对服务业生产率增长滞后性的影响减弱,服务业企业通过服务创新减少劳动力投入量,提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缩小与制造业的差距。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王燕武  李文溥  张自然  
相对于制造业,近年来中国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速出现了下降趋势。一些研究将其归因于服务业TFP的较低增速。利用2001—2016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本文测算了中国服务业和制造业的TFP,发现:样本期内,服务业TFP及其增速尽管仍低于制造业,但差距很小,这不是服务业相对劳动生产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服务业内部分行业和个别区域的TFP甚至高于制造业。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劳动力流向变化,本文提出,近年来中国服务业的低劳动生产率,主要是大量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力进入服务业,使服务业内部的劳动异质性程度扩大、部门平均劳动效率下降造成的。因此,提高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应加快服务业人力资本积累,提升劳动人员的职业培训成效,增加劳动力流动性,提高其劳动效率。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柯福艳  王秀清  
本文在分析我国食品加工业劳动生产率区域性差异的基础上 ,利用变异系数β和收敛的方法 ,对 1 993— 2 0 0 1年我国不同省间食品加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收敛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 1 993— 1 996年我国各省劳动生产率差距在扩大 ,而 1 996— 2 0 0 1年的差距在缩小 ,1 993— 2 0 0 1年整个过程来看劳动生产率差距也在缩小。并且通过分析认为 2 0世纪 90年代中后期企业改革政策是造成我国食品加工业劳动生产率收敛的主要原因。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范金  严斌剑  
本文以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收敛性理论为基础,对长三角都市圈16城市"八五"、"九五"和"十五"期间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差异性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研究结论:第一,长三角都市圈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存在条件收敛的特征;第二,期初的技术禀赋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差异影响很大,其传导机制是期初技术禀赋通过影响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率来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第三,区域经济合作和各地政府经营城市行为有助于缩小地区差距;第四,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切忌对引进外资持盲目崇拜态度。伴随长三角地区国际化步伐的加快,FDI对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只有通过与政府相关政策的配合才能发挥显著作用。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希元  杨先明  
提升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使中国经济继续从结构转型中获得增长红利,是确保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消失,以及受到服务业“无实物形态”“不可存储性”“非标准化”等属性的限制,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相较于物质资本在服务业领域对劳动生产率提升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文提出以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双重深化提升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分析框架并指出,知识资本深化形成以“租金创造”为中心的报酬递增,通过产品差异化效应、消费多样化效应、中间品专业化效应、规模经济重塑效应促进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提升;并从技术进步偏向性、分工专业化的机制视角指出,人力资本是知识获取、吸收和创造的能力体现,且深化的作用重点是驱动劳动力供给“量质转型”,满足服务业对劳动力的质量需求。尽管中国服务业发展存在短板,但也具备潜在优势,通过双重资本深化补齐短板和挖掘优势,是提升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着力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