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68)
- 2023(15979)
- 2022(13104)
- 2021(11804)
- 2020(9910)
- 2019(22050)
- 2018(21769)
- 2017(41306)
- 2016(21718)
- 2015(24316)
- 2014(23935)
- 2013(23689)
- 2012(21763)
- 2011(19766)
- 2010(19880)
- 2009(19356)
- 2008(18945)
- 2007(16995)
- 2006(15448)
- 2005(14504)
- 学科
- 济(113944)
- 经济(113800)
- 业(87489)
- 管理(81438)
- 企(78373)
- 企业(78373)
- 方法(40539)
- 业经(32665)
- 财(32183)
- 数学(31919)
- 数学方法(31741)
- 农(30639)
- 中国(29236)
- 制(25319)
- 地方(22743)
- 务(21655)
- 财务(21629)
- 财务管理(21603)
- 农业(21352)
- 企业财务(20446)
- 贸(19885)
- 贸易(19869)
- 易(19363)
- 体(18560)
- 技术(18272)
- 和(17528)
- 策(17356)
- 划(17256)
- 银(16656)
- 银行(16650)
- 机构
- 学院(320218)
- 大学(315915)
- 济(151720)
- 经济(149054)
- 管理(126339)
- 研究(107839)
- 理学(107289)
- 理学院(106269)
- 管理学(105128)
- 管理学院(104498)
- 中国(87881)
- 财(71662)
- 京(65501)
- 科学(57415)
- 财经(55805)
- 所(52555)
- 经(50643)
- 江(48751)
- 中心(48549)
- 经济学(47960)
- 研究所(46516)
- 农(45520)
- 经济学院(42897)
- 北京(41616)
- 财经大学(40996)
- 业大(38697)
- 院(38285)
- 州(38100)
- 范(37355)
- 师范(37096)
- 基金
- 项目(199933)
- 科学(161069)
- 研究(153186)
- 基金(148717)
- 家(126351)
- 国家(125267)
- 科学基金(110019)
- 社会(104032)
- 社会科(98776)
- 社会科学(98754)
- 基金项目(77365)
- 省(76011)
- 教育(68154)
- 自然(65850)
- 自然科(64338)
- 自然科学(64322)
- 自然科学基金(63262)
- 划(62108)
- 编号(61040)
- 资助(59783)
- 成果(49789)
- 部(45652)
- 创(44497)
- 国家社会(44489)
- 重点(44419)
- 发(44329)
- 制(43413)
- 课题(41334)
- 创新(40880)
- 教育部(40463)
- 期刊
- 济(182492)
- 经济(182492)
- 研究(102868)
- 中国(65429)
- 财(58805)
- 管理(53728)
- 农(44092)
- 科学(40004)
- 学报(37759)
- 融(33876)
- 金融(33876)
- 大学(30808)
- 经济研究(30203)
- 农业(30038)
- 财经(29550)
- 学学(29026)
- 业经(28913)
- 技术(28892)
- 教育(26415)
- 经(25696)
- 问题(22955)
- 贸(20291)
- 技术经济(19171)
- 世界(19145)
- 国际(18025)
- 业(18015)
- 现代(16123)
- 商业(15441)
- 经济管理(14727)
- 统计(14688)
共检索到5045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王驭 尤宏兵
一、服务要素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持续增强(一)服务业是国家/地区经济增长的"引擎"美国经济学家谢尔普曾提出,农业、釆掘业和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砖块,服务业是将其混合在一起的水泥。这个观点从一个侧面指出了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服务贸易能提升国家资源配置效率并促进该国经济增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矫萍 田仁秀 李苏苏
目前以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为研究对象,从数字经济视角分析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以下简称“两业”)融合效应的研究较为缺乏。为此,立足于大湾区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和我国“十四五”规划所倡导的推动深度融合的战略导向,在分析数字经济驱动两业深度融合的作用机制基础上,选取2011—2020年大湾区1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两业融合和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数,并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数字经济促进两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大湾区两业融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影响效应具有区域差异性,相比于港澳两地和中心城市,对珠三角地区和外围城市的两业融合的影响更大;扩大市场需求从而引发质量变革是数字经济驱动两业深度融合主要路径,起着提升两业产品与服务质量的作用。因此,粤港澳大湾区需要从实施动态化和差异化的数字经济发展策略、建立数字经济与产业融合协同发展机制以及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质量变革的进程等方面促进两业深度融合发展。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唐德淼
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由分工走向互补和创新融合,形成以供需循环、创新循环和协同发展为特征的内在联动关系,本质上可以促进我国的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要构建功能完善的服务支撑体系,提高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度;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产业链的高端部分;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等重点领域的综合竞争力,培育新兴服务业的成长力,进一步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不断提升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创新力,进一步拓展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
产业转型 制造业 服务业 融合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刘胜 陈秀英
运用2003~2013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实证分析金融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协同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结果发现:金融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协同分布对制造业转型升级有显著促进作用;金融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协同分布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会因企业所有制性质、融资约束等企业特征及企业所处的地理区位等城市特征而存在明显异质性;"成本节约"和"创新外溢"是金融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协同分布驱动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机制。因此,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要进一步优化城市金融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空间协同布局,强化其对企业价值链升级的促进效应;加强"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金融服务业中的应用,加强对中小企业和小城市等金融服务高端人才的培养,以更好地疏通金融服务业空间协同布局对企业价值链跃升的溢出效应通道。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郑吉昌
随着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在一国经济贸易活动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并成为衡量一国国际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标准。本文从服务经济的视野论述了服务业革命的涵义,分析了在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渐加快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主流的条件下,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并讨论了服务业革命对中国工业的影响与发展前景。
关键词:
服务业革命 制造业 发展前景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窦争妍 高文书
人力资本积累问题一直都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我国要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强人力资本积累显得尤为迫切。文章分析了中国经济转型背景下制造业人力资本的发展现状,并梳理了制造业人力资本积累的问题。在借鉴国内外分析人力资本积累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制造业人力资本总量和结构方面构建我国制造业人力资本积累的新路径,以期制造业实现更好发展,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关键词:
中国经济转型 制造业人力资本 积累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玲
文章基于180个地级以上城市2002—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工具变量,使用系统GMM的动态面板估计方法,研究了行业FDI流入引起的部门增长效应。研究结果显示,不同FDI流入量对不同的部门产生的经济效应不一样。通过在产业水平上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发现经济溢出效应主要是通过制造业部门产生的,尤其是低收入样本城市以及以制造业为基础的样本城市,这种现象表现的尤为明显。与我们之前期望的相反,服务业FDI并不总能促进经济增长,在特定的城市经济中很可能导致去工业化。
关键词:
制造业FDI 服务业FDI 动态经济效应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池向东
从郎咸平教授提出世界经济进入工商链条时代的6+1理论,到张瑞敏对外宣称要从制造业转向制造服务业把制造业外包,联想也说制造外包是一种高级模式。当下,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似乎已成趋势。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朱晟君 王翀
改革开放诱发了以市场化、全球化和分权化为特征的首轮制造业重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快速发展,尤其在中国沿海地区形成大量外向型产业集聚,并由此构成"旧"经济地理格局。进入21世纪,"旧"经济地理格局的弊端凸显,加上外部变化的冲击,催动了以"向上走"、"向西走"和"走出去"为主的第二轮产业重构,全球化、区域化和地方化的共同作用形成了"新"经济地理格局。制造业地理格局的剧变使得中国经济地理相关研究亦发生巨大转向,重心逐渐从关注市场化、全球化和分权化过渡到产业升级、转移和去地方化等要点。中国相关研究不仅验证西方经典理论,同时对改进西方理论亦有重大贡献,尤其在对制度政策、国内市场、中国企业的能动性在产业重构中的作用等方面极大弥补了经典经济地理学的缺陷。本文最后还就经典理论的整合和研究方法的普适性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制造业 产业重构 经济地理格局 中国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煜华 廖承军 向子威
本文以“技术-组织-环境”理论框架为基础,构建制造业服务化转型驱动因素模型,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以中国28家代表性制造企业为样本,探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多因素复杂因果关系。研究发现:(1)产品技术升级、数字平台搭建、企业战略转型、人才体系建设、企业竞争压力和客户需求变化均不是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必要条件,单个因素对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解释性不强;(2)驱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4个组态路径被分为3种类型,分别是技术-组织-环境协同主导型、技术-环境主导组织协同型和组织-环境主导技术协同型,这3种类型的组态路径均能有效实现制造业服务化转型。该研究结论有助于揭示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产生演化背后多重因素之间的作用机制,并为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和高水平发展带来有益的实践启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许钊 高煜 霍治方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之间的作用机理,选取省际面板数据并利用中介效用模型、建立静态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理论假说进行检验与测量。研究表明:区域经济一体化既能对制造业转型升级产生直接影响,还能作用于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间接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缓解要素错配、提高技术水平,促进制造业高级化发展;但也会由于"盲目效仿"而不利于制造业合理化。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影响制造业高级化的过程中发挥知识溢出效应,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但会与制造业争夺劳动力资源,在影响制造业合理化的过程中产生遮掩效应;而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未发挥出规模效应,所以中介效应不显著。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直接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中介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和行业异质性。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文
本文根据经济结构转型中部门劳动生产率和产品价格的变化规律,通过理论分析汇率决定的供给面因素,得出汇率决定与结构转型和部门产品相对价格存在二次函数关系。通过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数据回归,证实经济增长中的结构转型对实际汇率水平存在长期影响,并分析预测在此影响下实际汇率水平的变化趋势。最后,提出了应对建议。
关键词:
汇率决定 相对价格 面板回归 结构转型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戴翔 杨双至
基于制造业和服务业互动的基本原理,以及考虑到过去40多年中国制造业长足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特征事实,利用2007~2020年我国20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分析制造业开放对服务业结构转型的影响。结果表明,制造业开放有助于推动服务业结构高级化发展,但对服务业结构合理化发展有一定负向影响。该作用在经济发展水平、开放水平较高地区表现较为明显。制造业开放促进服务业结构转型的机制主要是通过行业间劳动生产率的平均水平以及劳动生产率差距而发生变化。外资利用程度在制造业开放影响服务业结构转型中起到一定调节作用。随着制造业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服务业结构将趋于合理化,但服务业高级化水平可能会有所下调。基于此,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从深度与广度全面入手,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制造业开放,是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服务业 结构转型 扩大开放 劳动效率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晓红 王传荣
基于现阶段存在的对二业融合发展认识不够、二业融合的互动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根据发达国家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进程设计出我国二业融合的路线,进而提出促进我国二业融合发展应从扩大需求与供给层面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发展模式、组织模式创新,把发展高端服务业作为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支撑,加大财税、金融等优惠政策扶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制定为高端服务业提供智力资源的人才战略,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建立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机制等七方面着手。
关键词: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 产业结构 产业政策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吕政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工业的发展任务应转向以提高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为主导,在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上全面缩小与工业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实现从工业生产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中国制造业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物化劳动消耗、劳动生产率、国际知名品牌、创新能力、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高附加价值的技术密集型产品供给能力等方面。中国制造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方向和任务是"高也成、低也就",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全面缩小制造业与工业发达国家的差距,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关键词:
工业生产大国 制造业强国 结构调整升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