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09)
2023(12819)
2022(10632)
2021(9950)
2020(7924)
2019(18061)
2018(18037)
2017(33561)
2016(18326)
2015(20524)
2014(20083)
2013(19324)
2012(17743)
2011(16246)
2010(16881)
2009(15551)
2008(14986)
2007(13267)
2006(12058)
2005(11056)
作者
(52286)
(43349)
(43315)
(41174)
(27700)
(20919)
(19671)
(17174)
(16520)
(15639)
(14926)
(14745)
(14031)
(13860)
(13536)
(13372)
(12947)
(12888)
(12519)
(12400)
(10892)
(10845)
(10710)
(9943)
(9854)
(9774)
(9708)
(9694)
(8946)
(8537)
学科
(76426)
经济(76352)
管理(47704)
(44874)
(35157)
企业(35157)
方法(27785)
中国(24529)
数学(23992)
数学方法(23413)
(23233)
地方(21613)
业经(18372)
农业(15633)
(15010)
(14702)
理论(13898)
(13845)
(13275)
(12977)
银行(12962)
(12941)
贸易(12924)
(12809)
金融(12807)
(12633)
环境(12494)
(12448)
(12163)
技术(11557)
机构
学院(251626)
大学(245454)
(97147)
经济(94840)
管理(92185)
研究(88922)
理学(77848)
理学院(76933)
管理学(75149)
管理学院(74717)
中国(68828)
科学(56186)
(54093)
(45953)
(45436)
(45131)
研究所(41474)
中心(40876)
(40294)
业大(38091)
(35916)
师范(35542)
农业(35423)
北京(34708)
财经(34253)
(33044)
(32174)
(30878)
技术(30617)
(29504)
基金
项目(164442)
科学(128209)
研究(122337)
基金(114527)
(100700)
国家(99819)
科学基金(84647)
社会(74619)
社会科(70659)
社会科学(70643)
(67585)
基金项目(59073)
教育(57672)
(56282)
自然(54152)
自然科(52768)
自然科学(52759)
编号(52019)
自然科学基金(51756)
资助(47480)
成果(42359)
(40927)
重点(37995)
课题(37591)
(34771)
(34764)
创新(32442)
发展(32273)
(31736)
(30940)
期刊
(117281)
经济(117281)
研究(74807)
中国(61985)
(43550)
学报(38917)
教育(37470)
科学(36844)
管理(36725)
(33554)
农业(30237)
大学(28920)
学学(26786)
技术(25783)
(24779)
金融(24779)
业经(22131)
经济研究(18953)
(16821)
财经(16131)
图书(15023)
问题(14572)
(13978)
资源(13592)
统计(12407)
职业(12394)
科技(11947)
技术经济(11936)
商业(11869)
(11652)
共检索到3963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刘慧   赵一夫  
以大豆、玉米为代表的饲料原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进口依赖度最高的粮食品种,而提高自给率面临有限耕地资源约束下大豆和玉米争地矛盾突出的问题,破解争地矛盾急需探索二者的兼容发展模式。我国近期在“开源”和“节流”两端同时发力,实施了一系列举措。在“开源”端,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和扩大粮豆轮作试点(东北地区)是代表性举措;在“节流”端,推广饲料中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技术是加强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约减损的一项重要内容。从专家测产测算结果和试点情况看,这三项举措预期都会产生显著的生产生态效益。从实施情况看,要想大面积推广取得预期效果,需要解决的瓶颈问题是,如何从优化补贴政策设计、提供农机农艺融合解决方案、强化技术培训及示范推广等方面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此调动关联市场主体的参与积极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爱民  封志明  阎丽珍  于格  
论文首先在理论上系统分析了耕地资源约束与农产品生产能力之间的关系;以东北地区和黄淮海地区的大豆生产为重点,对主产区大豆生产的经济效益及影响大豆生产的资源、环境等其他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以县为基本单元,对中国大豆主产区未来大豆最大可能生产规模进行了预测;在分析大豆主产区大豆综合生产潜力基础上,研究提出了2020年之前中国大豆的最大可能生产能力在2800×104~3400×104t左右。但由于中国大豆生产和大豆加工存在严重的空间布局错位,应实施“南进北出”的大豆贸易战略;东北平原区的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是大豆增产潜力最大的地区,但该地区也是玉米主产区,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必然带来玉米种植面积的下降,也将影...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春枝  赵国杰  穆楠  
[目的]考虑环境和耕地约束,构建了城镇化效率测算指标体系,测算并分析我国2000~2014年区域城镇化效率,并且从城镇化发展模式与产业结构分布形态2个角度探索区域城镇化效率差异的机理。[方法]以"工业三废"和耕地面积减少量作为非合意产出,构建了由11个指标组成的投入—合意产出—非合意产出指标体系,进而利用优化ISBM模型测算了2000~2014年我国区域城镇化效率,并利用谱系聚类方法分析了其梯队层次特征。[结果]我国各省域城镇化效率总体较低,绝大多数省域处于效率缺损的状态;各省域城镇化效率表现为明显的5个梯队层次,不同区域、不同梯队省域城镇化效率存在明显差异,总体呈现出东、中、西依次递减的格局,并且省域之间城镇化效率差距自2000年以来呈不断缩小的趋势;东部地区城镇化效率较高,总体上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之间相互协调,城市群发展程度高而使得城市之间的分工合作程度高;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效率相对较低,产业结构对经济的支撑作用相对较弱,城市体系断层明显,城市群带动作用弱。[结论]我国区域城镇化效率总体较低且不平衡,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镇化模式和演进机制,区域之间的城镇化效率差异体现在产业结构层次、城市集聚方式以及劳动力转移方式等方面。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春枝  赵国杰  穆楠  
[目的]考虑环境和耕地约束,构建了城镇化效率测算指标体系,测算并分析我国20002014年区域城镇化效率,并且从城镇化发展模式与产业结构分布形态2个角度探索区域城镇化效率差异的机理。[方法]以"工业三废"和耕地面积减少量作为非合意产出,构建了由11个指标组成的投入—合意产出—非合意产出指标体系,进而利用优化ISBM模型测算了20002014年我国区域城镇化效率,并利用谱系聚类方法分析了其梯队层次特征。[结果]我国各省域城镇化效率总体较低,绝大多数省域处于效率缺损的状态;各省域城镇化效率表现为明显的5个梯队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韦柳佳  黄莉  张雅琼  贾阳映  徐文婷  尹元萍  董文汉  谢世清  梁泉  
大豆与玉米间作是比较常见的间作种植模式。本研究采用4个不同生育期的大豆品种与玉米进行2∶2、3∶2和4∶2 3种行比的间作,在酸性红壤田间条件下分析间作系统的叶绿素含量、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玉米/大豆间作具有明显的间作优势,间作复合产量显著高于大豆净种,以玉米/大豆2∶2间作时其复合产量最高;间作优势取决于间作模式和大豆基因型;玉米/大豆间作复合产量具有极显著的基因型差异;采用较小的行比会影响到大豆叶绿素的合成,导致大豆生物量和产量降低;间作提高了玉米的生物量和产量,尤其是根干重显著增加;间作大豆生长发育具有可塑性,干重冠根比与净种时趋向一致。结果表明采用适宜的大豆品种,确定合...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竹  杨继芝  杨文钰  
在"麦/玉/豆"套作模式下研究了玉米不同播期和密度对后作大豆茎叶形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适期早播,产量提高,收获提前,缩短了与大豆的共生期,保证了大豆生长期间适宜的株高、较大的茎粗和理想的叶面积指数和比叶重,利于大豆产量的形成。玉米不同密度对大豆茎叶形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玉米收获前,后期影响效应无显著差异,但大豆在玉米高密度下的产量显著低于在玉米中、低密度下的产量;玉米产量则是以中密度下的产量最高。因此,考虑玉米和大豆的综合效益,本实验得出的最优组合为玉米3月21日播种,密度为5.25万株·hm-2。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琼  
测度1995-2015年中国粮食虚拟耕地资源进口量,构建扩展的引力模型,考量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粮食品种贸易中所隐含的虚拟耕地进口量具有差别。汇率、价格、技术、经济距离以及区域合作是影响中国粮食虚拟耕地进口的重要因素,经济规模和人口数量只对部分品种的虚拟耕地进口有影响。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坚雄  潘剑  周立军  陈俊明  李娟  郑定华  袁淑娜  林位夫  
通过观测光照、生物量和抗逆生理等指标,研究全周期间作模式胶园中间作大豆和玉米的生长和抗逆生理指标的特性变化。结果表明,全周期间作模式胶园中光照时长约为空旷地(单作)的18%~36%,对大豆和玉米的叶绿素含量、株高和茎粗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间作处理大豆产量显著低于单作处理,为单作处理的60.2%(P<0.05),而间作玉米则绝产。靠近橡胶树两边的作物产量和生物量低于宽行中间区域,其中宽行中间区域间作大豆产量为单作处理的77.0%~81.8%。除间作对大豆Pro含量有较显著影响外(P0.05)。综上所述,全周期间作模式胶园间作对大...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杨钰莹  司伟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发展集约化生态农业的重要措施,在中国拥有巨大发展潜力。本文利用农户的调研数据和典型案例调查资料,梳理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技术模式、成本收益和补贴政策,分析了现阶段技术应用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本文认为,该技术未来应用主体在于规模户,需依靠机械实现规模化种植;规模户采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能在规模经济基础上实现范围经济,具有双重效益;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时,应重点考虑如何将采用该技术的农户机会成本最小化。本文还发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大规模推广主要受制于以下因素,包括技术模式应用推广与当地农业经营方式不够兼容、专门的补贴和保险体系尚未构建、适配农机供给和专业农机手不足、农田基础设施和制度保障不完善、大豆购销渠道单一与农户认知存在偏差。为此,本文提出集成创新区域技术模式、完善补贴与农业保险体系、优化配套农机设备与服务供给、优先提供基础设施与制度保障、打通种子供给与产品销售渠道以及开展多元化推广与多主体示范的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杨春   刘望平   杨敏   畅倩  
“不缺主粮缺大豆”已成为中国粮食生产现状,振兴大豆生产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意义重大。本文聚焦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采用探索式多案例研究方法,基于四川省两个典型案例地区访谈数据资料,利用微观经济学“短期成本理论”,探究在生产的不同发展阶段,产量与竞争力的变动趋势和演绎规律。研究发现,案例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生产处于“第一阶段”,未实现产量最大化,加大要素投入能够同时提高产量和成本竞争优势;然而,在进入生产“第二阶段”后,增加产量会带来生产成本升高和农民收益下降。基于此,本文提出要注重产量与成本优势平衡,以更好地实现粮食安全,有效地保障民生。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笪凤媛  吴军  
从技术效率和环境技术效率二维角度将我国工业化发展模式划分为四种类型,并利用1999—2008年省级工业部门投入产出数据对我国31个省市区的工业化发展路径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相对实现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工业发展模式,而中西部地区总体上仍未走出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型粗放式发展老路。地区间工业发展路径差异显著,河北、内蒙古、浙江、四川和重庆等地区实现了渐进式发展,广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陕西出现了倒退,而黑龙江、湖北、天津等地区则在经济效率和生态效率间摇摆。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阮冬燕   周晶   王娟  
[目的] 提高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是中国大豆振兴计划的核心目标。与许多省份不同,2014年以来位于非主产区的湖北省大豆种植面积“反常地”恢复至接近新世纪初的水平。[方法] 文章构建以耕地禀赋约束和农户作物替代优先序为基础的分析框架,从理论上解释湖北大豆种植面积恢复现象,并利用宏微观数据展开实证检验。[结果] 研究发现:2010—2020年,湖北大豆生产布局从山区与平原“平分秋色”转向江汉平原“一枝独秀”,江汉平原农户改扩种大豆是湖北大豆种植面积恢复的直接原因;籽棉价格持续下行或低迷致植棉比较效益偏低,诱发棉农作物替代是湖北大豆种植面积恢复的根本原因;水稻是江汉平原棉花的最优替代作物,但受耕地水源禀赋约束,条件较差的地块难以“棉改稻”,棉农只能改种次优的大豆、玉米等旱作作物;受土壤条件制约,江汉平原玉米较大豆并无产量和收益方面的压倒性优势,农户“棉改玉”和“棉改豆”倾向差异不明显。[结论] 该文对稳定和增加大豆面积,提升大豆自给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程玉柱  李龙  周琴  郭娜  邢邯  江海东  
[目的]研究不同田间配置下的间作玉米生长与产量形成,探索长江下游地区适宜的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为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玉米品种‘郑单958’和大豆品种‘南农99-6’为材料,设置玉米行距40 cm、玉米/大豆距离60 cm的窄行距间作处理(Im1),玉米行距50 cm、玉米/大豆距离50 cm的窄行距稍宽处理(Im2)两种不同间作方式,以玉米宽、窄行单作(m1)和玉米常规普通种植(m2)处理为对照,通过2年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玉米/大豆田间配置方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光合效应及产量效益的影响。[结果]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Im1、Im2)玉米单株干物质量和叶面积指...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程玉柱  李龙  周琴   郭娜  邢邯  江海东  
[目的]研究不同田间配置下的间作玉米生长与产量形成,探索长江下游地区适宜的玉豆间作模式,为玉豆间作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玉米品种郑单958,大豆品种南农99-6为材料,设置玉米行距40cm、玉米大豆距离60cm的窄行距间作处理(IM1)和玉米行距50cm、玉米大豆距离50cm的窄行距稍宽处理(IM2)两种不同间作方式,以宽窄行单作(M1)和玉米常规普通种植(M2)处理作对照,通过两年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玉米/大豆田间配置方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光合效应及产量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玉豆间作条件下(IM1、IM2)玉米单株干物质量和叶面积指数在营养生长阶段较宽窄行单作(M1)略...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杜新波  孙习稳  
文章在重新界定耕地内涵的基础上,联系耕地资源所具有的经济、生态和保障社会稳定与粮食安全等功能,从系统角度界定了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并从实践角度阐述了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6个特征。文章还根据劳动价值论的一般原理,从价值属性上明确耕地资源具有劳动产品和劳动客体的两重属性,提出了耕地产品价值个量、耕地资源总价值量及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体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