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6)
2023(84)
2022(79)
2021(70)
2020(73)
2019(159)
2018(160)
2017(263)
2016(146)
2015(154)
2014(114)
2013(130)
2012(130)
2011(137)
2010(119)
2009(103)
2008(93)
2007(77)
2006(92)
2005(69)
作者
(484)
(382)
(358)
(336)
(221)
(199)
(165)
(148)
(147)
(147)
(143)
(140)
(135)
(124)
(115)
(114)
(109)
(107)
(104)
(103)
(102)
(100)
(89)
(89)
(87)
(84)
(82)
(82)
(81)
(80)
学科
(507)
动物(334)
动物学(217)
(204)
生动(174)
情报(139)
研究(137)
水生(135)
水生动物(134)
情报资料(124)
文献(124)
(124)
资料(124)
教学(116)
分析(115)
(115)
(112)
编目(98)
(97)
标引(95)
文献标引(94)
生态(92)
管理(92)
生态学(80)
水产(77)
理学(71)
土壤(68)
(68)
生物(62)
(61)
机构
大学(1851)
学院(1714)
研究(779)
科学(726)
中国(640)
(590)
(528)
研究所(506)
管理(503)
农业(496)
(488)
信息(416)
(400)
师范(391)
实验(382)
业大(379)
(376)
理学(358)
实验室(356)
(351)
理学院(339)
师范大学(331)
管理学(329)
重点(324)
中心(321)
管理学院(321)
技术(320)
(290)
(287)
农业大学(283)
基金
项目(1320)
科学(930)
基金(880)
研究(871)
(860)
国家(853)
科学基金(639)
基金项目(452)
自然(446)
(442)
(437)
自然科(428)
自然科学(428)
自然科学基金(426)
社会(424)
成果(423)
编号(405)
社会科(398)
社会科学(397)
资助(365)
重点(338)
科技(323)
教育(321)
项目编号(315)
(314)
计划(299)
专项(285)
科研(284)
研究成果(263)
(258)
期刊
学报(883)
大学(508)
情报(474)
中国(457)
学学(456)
图书(447)
(446)
科学(446)
农业(327)
研究(312)
教育(299)
(291)
书馆(265)
图书馆(265)
(226)
经济(226)
(198)
实践(187)
理论(187)
(187)
业大(178)
水产(175)
工作(159)
农业大学(155)
情报工作(155)
(138)
社会(137)
(137)
社会科(131)
社会科学(131)
共检索到29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李庆陆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李亮  邱崇光  胡丽萍  
研究脑科学与学习的关系将使教育科学获益无穷,沉浸理论又是学习科学最近研究的又一个亮点。在《中国远程教育》杂志2009年第1期上,陶侃为了解释沉浸现象,以《沉浸理论视角下的虚拟交互与学习探究——兼论成人学习者"学习内存"的拓展》为题,借用计算机内存的概念,提出了"学习内存"的概念。本文针对人的学习过程、从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的学习模型和现代脑科学中对学习和记忆的研究成果出发,指出了这样比喻的种种不妥之处。希望对沉浸理论的研究不要因为不恰当的比喻而误入歧途。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冯晓玉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运用比喻手法进行理论阐说和作品分析,创造了文辞与思理并赡的比喻式批评话语。他以自然、人体、事理等为喻,使原本抽象的文学理论通过具体的意象得以阐明;语言表达尚引经稽古,奇崛秀拔而又不失自然切至;行文结构主要有总分、分总、并列和对比四种形式,以增强批评话语的表现力。《文心雕龙》的比喻式批评话语呈现出独特的美学风貌,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的多样化发展。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如密  刘云珍  
在课堂上运用比喻可以在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之间架起一道桥梁,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有效地降低知识难度,提高教学效率,并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构性原则是运用比喻的基本原则,教师要想巧妙地运用比喻,首先要对知识点有着深刻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在生活中找到与之特点相对的事物。此外教师选择的喻体还要注意新颖性、生活性、审美性。当然,比喻也不是万能的,教师要在恰当的时机运用比喻这种方式,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陈军周  
西方对于隐喻的研究历史可追溯至古希腊时代,隐喻一直是修辞学家和哲学家关注的热点,并且在20世纪70年代,在国际学术界掀起了一场隐喻的热潮。到20世纪90年代时,隐喻已是认知学中的一个重要话题。由知名学者Honesto Herrera-Soler和Michael White主编的《隐喻与工厂:商学与经济学中的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陈军周  
西方对于隐喻的研究历史可追溯至古希腊时代,隐喻一直是修辞学家和哲学家关注的热点,并且在20世纪70年代,在国际学术界掀起了一场隐喻的热潮。到20世纪90年代时,隐喻已是认知学中的一个重要话题。由知名学者Honesto Herrera-Soler和Michael White主编的《隐喻与工厂:商学与经济学中的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郑璇  
中国手语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来表达抽象概念:通过约定俗成的自源性的手势表达;借用汉语成分来表达,如仿译、指拼等;通过其他方式来间接表达,如近义代替、直接解释等。第一种方式的主要实现手段是比喻(metaphor)和借代(metonymy)。它们不仅是修辞手段,更是主要的词义孳乳手段和思维认知方式。认知语言学中对比喻和借代的研究成果同样适用于手语。手语表达非视觉概念的原则是:力图在事物间建立起相互联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入地认识客观世界,必要时也借用汉语。由于手语是视觉性语言,因此一切非视觉概念的表达最终都必然以视觉意象作为归宿。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晏建怀  
《水浒传》一百单八将,人人有外号。豹子头林冲,一看就知道长相;霹雳火秦明,一看就懂得性格;小李广花荣,一看就了解才能。在宋代,不但江湖好汉爱取外号,就是朝堂之上正襟危坐的士大夫们,也好互取外号打趣,而且惟妙惟肖。宋神宗年间,孙觉、孙洙同为馆阁大臣。孙觉胖乎乎,孙洙瘦精精,二人皆蓄络腮胡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爱华  
隐喻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思维方式,更是词义流变性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词义的演变过程本质上就是人类认知的一个隐喻化过程。传统词典在多义词义项排列方面存在着缺陷,不利于词典学习者的认知学习。现代学习型词典应该树立隐喻机制下的多义词义项排列理念与释义理念,揭示出多义词的义项间联系,并准确地进行认知性词典表征。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黄毅  万开如  
情态隐喻是政治人士配置情态意义、对情态责任进行编码的常用手段,用以体现话语中复杂的语义内涵,与听众建立人际关系并对其进行引导劝说,最终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王银平  
空间隐喻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抽象概念都是通过空间隐喻来构建的。对空间维度词"长、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投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英汉空间维度词"长、短"的隐喻投射主要集中在时间域、声音域、评价域以及程度域。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华平  
古汉语中有一类同义词本义不同而引申义相同或相近,如"愚-昧""浅-陋""回-复"等。这类同义词是在隐喻思维基础上构成的,可称为隐喻同义词。其有单向和双向两种类型,产生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两词表现的概念必须具有相同的意象图式,体现在词义上就是具有相同的元义素;第二,必须有触发隐喻投射的动因,可以是语言内部的,如意义的相通相近、语音相同相近,也可以是语言外部的,如因语义空白而引起的词义引申、特殊的语用目的等。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刘鸿宇  曹阳  付继林  
通过实地调查和诱导法录制手语视频,收集真实的手语语料,对语料中手语动词进行词汇和句子层面的分析,发现隐喻机制广泛存在于手语动词中。从词汇层面看,手语抽象动词在构词时所采用的隐喻概念与听人存在一定共性。从句子层面看,聋人在不同语境下经常通过隐喻进行词义拓展,用具体的人体动作表达抽象概念。另外,由于象似性手势与抽象概念在语言使用上的不对应,以及聋人和听人在认知规律上因感官特点造成的认知差别,手语和有声语言在具体的隐喻形式与用法上,也存在语言个性差异。手语动词隐喻研究理论上可加深现有隐喻研究;教育实践上借助手语动词隐喻规律学习者可提高手语学习成效。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孙娟  
政治演说不同于其他演讲语篇,其主要特征在于它包含了演说者的意识形态倾向。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指出,隐喻建构着人类的思维活动和语言,具有普遍性和无意识性。文章运用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选取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作为语料,主要探讨其中所蕴含的三则概念隐喻,即"旅程隐喻""汽车隐喻"和"潜水艇隐喻",试图分析演说者如何通过概念隐喻来建构话语,通俗地传达其政策理念。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尹向阳  
隐喻核心不在于语言本身,而在于从始发域到目标域的跨域映现。分析颜色词语义理据可以得知:情感隐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思维的扩展成为可能,隐喻的使用者通过知识可以理解颜色词的隐喻义。同时,文化内涵也对颜色词隐喻义的理解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