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874)
2023(5434)
2022(4481)
2021(4003)
2020(3278)
2019(7164)
2018(6713)
2017(12554)
2016(6928)
2015(7252)
2014(6884)
2013(6641)
2012(5890)
2011(5147)
2010(4962)
2009(4520)
2008(4318)
2007(3625)
2006(2981)
2005(2428)
作者
(22227)
(18543)
(18528)
(17249)
(11708)
(9068)
(8102)
(7452)
(7025)
(6386)
(6312)
(6015)
(6012)
(5944)
(5716)
(5626)
(5590)
(5586)
(5344)
(5289)
(4958)
(4458)
(4330)
(4212)
(4171)
(4038)
(4021)
(4014)
(3959)
(3715)
学科
(24873)
经济(24841)
管理(22084)
(21433)
(16882)
企业(16882)
方法(12672)
数学(11610)
数学方法(11541)
(8041)
(7624)
(6996)
贸易(6996)
(6847)
中国(6288)
业经(5959)
(5806)
农业(5491)
技术(5114)
(4957)
财务(4943)
财务管理(4938)
企业财务(4694)
环境(4527)
(4500)
人事(4479)
人事管理(4479)
(4364)
产业(3856)
(3798)
机构
大学(97664)
学院(97575)
(40008)
经济(39431)
管理(38387)
理学(34776)
理学院(34400)
管理学(33813)
管理学院(33668)
研究(33054)
(26704)
中国(23763)
科学(23526)
农业(21752)
业大(21657)
(19457)
(17678)
研究所(16735)
(16034)
农业大学(15013)
中心(15006)
财经(13691)
(13153)
(12699)
经济学(12258)
(11818)
经济管理(11460)
经济学院(11394)
北京(11351)
(11244)
基金
项目(75710)
科学(59107)
基金(57024)
(53402)
国家(52972)
研究(46478)
科学基金(44569)
自然(31677)
社会(31618)
基金项目(31134)
自然科(31010)
自然科学(30997)
自然科学基金(30500)
社会科(30142)
社会科学(30134)
(29795)
(25628)
资助(22214)
教育(20578)
重点(17204)
计划(16919)
(16538)
(16157)
编号(15971)
(15702)
(15695)
科研(15573)
创新(15532)
科技(15124)
国家社会(13861)
期刊
(35483)
经济(35483)
学报(24335)
(22704)
研究(21616)
科学(19617)
大学(17083)
学学(16819)
农业(15326)
中国(15137)
管理(12082)
(11785)
(8619)
业大(7503)
(6949)
金融(6949)
经济研究(6768)
业经(6723)
农业大学(6595)
财经(6528)
(6261)
技术(6020)
科技(5819)
(5501)
商业(5159)
问题(5084)
中国农业(4638)
技术经济(4556)
林业(4364)
(4345)
共检索到1257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曹杰  王琪  梅俊  谢晶  
为探究大菱鲆分别在有水及无水条件下运输过程中生理生化指标及肌肉品质的变化,为大菱鲆的保活运输提供参考。将大菱鲆进行暂养、降温、充氧包装后进行模拟运输,并在运输不同时间段取样,检测大菱鲆生理生化指标及肌肉指标。结果显示,模拟运输18 h后,有水运输组和无水运输组中的大菱鲆存活率仍为100%。大菱鲆肌肉中水分含量、粗脂肪、pH、糖原、三磷酸腺苷(ATP)和腺苷酸(AMP)含量显著降低,乳酸和肌苷酸(IMP)含量升高。其中,有水运输组中的大菱鲆AMP含量降低了38.65%,IMP含量增加了29.1%,无水运输组中的大菱鲆AMP含量降低了12.83%,IMP含量增加了28.47%。大菱鲆血液生化指标中,葡萄糖、尿素氮和皮质醇含量显著升高。运输过程后,无水运输组中大菱鲆生理应激及能量代谢指标的变化幅度均小于有水运输处理组中的大菱鲆。此外,低温无水运输组大菱鲆肌肉中呈味核苷酸IMP和AMP含量显著高于有水运输组,表明低温无水运输增加了大菱鲆呈鲜味物质的含量,提高了鱼肉风味。研究表明,低温无水保活技术在活鱼运输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骁飞  呙于明  
为考察生理应激对肉仔鸡胴体品质及肌肉品质的影响,选用108只1周龄肉仔鸡均分为对照组和皮质酮组,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和在基础日粮中添加30mg/kg日粮的皮质酮。21日龄时,测定肉仔鸡血液皮质酮含量;42日龄时,测定胴体和肌肉品质。结果表明:皮质酮组肉仔鸡血液皮质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皮质酮组肉仔鸡胸肌率、腿肌率、胸肌纤维面积、胸肌滴水损失率及胸肌脂肪含量分别比对照组低25.74%、10.47%、14.75、24.08%和42.86%,均差异显著(P<0.05)。皮质酮组肉仔鸡腹脂率、腿肌pH及胸肌中蛋白脂肪比分别比对照组高34.75%、6.65%和58.57%,均差异显著(P<0...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刘思炜   钟家美   范秀萍   秦小明   沈建   徐文其  
探究电晕休眠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的生理应激指标的影响以及在保活运输过程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变化,研发绿色、安全、高效的水产品保活运输诱导休眠新技术。采用脉冲直流电对卵形鲳鲹进行电击,以休眠率、休眠时间和72 h存活率作为评价指标,优化脉冲直流电晕休眠的最佳处理条件,并测定其血清、脑组织、肌肉和肝脏生化、氧化应激及代谢指标。结果显示,在20 ℃水温,140 V电压、4 s处理时间的条件下,鱼体休眠率与保活72 h存活率达可达100%,保活时间为(165.6± 42.7) h。经电晕休眠处理后,鱼血清中葡萄糖(GLU)、谷草转氨酶(GOT)、皮质醇(COR)含量显著升高,在保活4~12 h内恢复正常水平;肝脏、脑组织中的热休克蛋白70(Hsp70)含量与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S)活力,肝脏中过氧化氢酶(CAT)活力以及肝、肌乳酸(LD)含量显著提高,脑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在保活4~72 h内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肝糖原(GLY)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鱼肉中粗灰分、粗蛋白和粗脂肪在保活过程中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粗脂肪含量下降幅度最大,且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下降占比减少。研究表明,适宜条件的脉冲直流电能诱导卵形鲳鲹休眠,提高Hsp70的释放和抗氧化酶的活力以减缓保活胁迫下鱼体应激响应,减少组织的损伤,且保活后鱼体能维持较低的代谢水平,可提升保活运输过程中的效率与品质。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岩  黄继超  孙皓  徐幸莲  王晓明  周光宏  
将180只AA肉鸡随机分配到9个处理组中,设定运输时间(0.5、3和5 h)、静养时间(0、1和2 h)2因素3水平,每处理4个重复,每重复5只鸡,研究不同运输时间和静养时间对肉鸡应激程度及肌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血液应激指标中血糖(GLU)含量随运输时间延长而降低;5 h运输后不静养组鸡血液中乳酸(LD)含量最高;3 h运输后2 h静养组肉鸡血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最高;3 h运输后静养各组肉鸡血液中肌酸激酶(CK)活性显著高于其余处理组(P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刘伟东  薛长湖  殷邦忠  刘淇  
研究了3±0.1℃保活条件下大菱鲆有水和无水状态下的成活率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1)大菱鲆有水保活72h成活率达到100%,无水保活60h成活率为95%。(2)保活过程中大菱鲆肌肉中的ATP含量明显下降,而且无水保活的大菱鲆肌肉中ATP含量低于有水保活的。(3)保活过程中,大菱鲆血液指标MCV、BUN、CR和UA有随保活时间增加而升高的趋势,血液指标GLU、CHE有随时间增加而下降的趋势。有水保活的大菱鲆血液中BUN、CR、UA和GLU显著低于无水保活。通过对大菱鲆血液的生理生化指标分析,保活过程中大菱鲆死亡的原因之一是代谢产物不能有效排出,体内氨氮类有害物质含量过高。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吴燕燕  王悦齐  张涛  王迪  郑镇雄  
为明确致死条件对石斑鱼品质的影响,提高石斑鱼冷藏期间的品质,采用5种不同致死方式处理石斑鱼,Ⅰ:冰埋致死;Ⅱ:敲击头部致死;Ⅲ:活石斑鱼经温度梯度18 ℃、14 ℃、10 ℃、6 ℃(每个温度处理20 min)后致死;Ⅳ:活石斑鱼经温度梯度18 ℃、12 ℃、6 ℃(每个温度处理20 min)后致死 ;Ⅴ:活石斑鱼经温度梯度18 ℃、6 ℃(每个温度处理20 min)后致死,然后将石斑鱼经微冻机迅速将鱼体中心温度降到0 ℃,于0~4℃冷藏,测定并分析冷藏期间鱼肉的感官评价、质构特性、pH、乳酸含量、巯基含量、挥发性盐基氮(TVB-N)、菌落总数等品质评价指标的变化影响。结果表明,5组致死处理方式对冷藏期间鱼肉的品质影响显著(P<0.05),影响由大到小依次是感官评价和TVB-N:Ⅴ组>Ⅰ组>Ⅱ组>Ⅳ组>Ⅲ组,质构:Ⅳ组>Ⅴ组>Ⅱ组>Ⅰ组>Ⅲ组,乳酸含量和pH:Ⅴ组>Ⅰ组>Ⅱ组>Ⅳ组>Ⅲ组,巯基含量和菌落总数:Ⅰ组>Ⅱ组>Ⅴ组>Ⅳ组>Ⅲ组。说明采用梯度降温的致死处理方式明显优于敲击头部致死和冰埋致死方式,而梯度降温时的温差间隔不宜太大。综合各指标品质评价结果,Ⅲ组的致死方式最好,较小的温差降温方式使石斑鱼死亡的过程应激反应小,乳酸含量、pH和总巯基相对稳定,从而有利于贮藏过程的品质保持,比其他4组更有效延缓质构特性和巯基含量的降低,抑制微生物活性,延长鱼样保鲜期。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菊花  刘琦  董静  王佳明  刘丹丹  周杰  薛秀恒  
为探究稀土壳糖胺螯合盐(Rare earth-chitosan chelate,RECC)对热应激黄羽肉鸡的生长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选用1日龄的黄羽肉鸡(90只),按照饲养标准饲养至29日龄时开始热应激,试验持续2周。试验分为3组:即对照组(饲养温度约25℃+基础日粮)、热应激组(饲养温度约37℃+基础日粮)以及稀土组(饲养温度约37℃+基础日粮+0.03%RECC)。在热应激1和2周后,分别计算肉鸡平均日增重、料重比,并分析肉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热应激1周后,肉鸡平均日采食量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平均日增重的变化是对照组显著高于热应激组(P<0.05)和稀土组(P0.05);对照组腿肌pH显著高于稀土组(P<0.05);对照组腿肌剪切力与热应激组和稀土组差异均极显著(P<0.01)。热应激2周后,对照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热应激组(P<0.05)和稀土组(P0.05);热应激组平均日增重显著低于对照组和稀土组(P0.05);各组间腿肌pH和剪切力均无显著差异(P>0.05);热应激组腿肌持水力显著低于与对照组和稀土组(P<0.01)。热应激1和2周后,对照组胸肌pH、持水力均显著高于热应激组和稀土组(P<0.05);而剪切力均显著低于热应激组和稀土组(P<0.05)。研究发现,随着热应激时间的延长,RECC可改善热应激对肉鸡日增重的影响,提高饲料利用率,缓解热应激对肌肉持水力损害,改善肉品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秦鑫  卢营杰  苗志强  袁建敏  武玉钦  张雪  张可可  杨玉  田文霞  施寿荣  李建慧  
为探讨饲养方式和饲养密度对爱拔益加肉鸡生产性能、肉品质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本研究设置2种饲养方式(网上平养和笼养)和2个饲养密度(14和10只/m2),采用2×2因子设计,共分4个处理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饲养密度和饲养方式对肉鸡耗料增重比有极显著的互作效应,网上平养低密度组耗料增重比极显著高于笼养高、低密度组,网上平养日采食量极显著高于笼养,日增重和平均体重显著高于笼养;2)网上平养肉鸡胸肌率、腿肌率显著高于笼养,胸肌和腿肌剪切力极显著高于笼养,胸肌滴水损失显著高于笼养。低密度组肉鸡腿肌pH24极显著高于高密度组;3)笼养肉鸡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显著高于网上平养,高密度组T-AOC显著低于低密度。网上平养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显著高于笼养。饲养方式和饲养密度对肉鸡血浆肌酸激酶(CK)的互作效应显著。笼养高、低密度组CK显著低于网上平养高密度组。综上,14只/m2饲养密度虽然对肉鸡生产性能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增加了肉鸡氧化应激反应;网上平养肉鸡在生长性能和产肉性能方面优于笼养,但在肉品质、耗料增重比、免疫应激和抗氧化方面较差。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杨涵   张童昊   YONGSAWADIGUL Jirawat   尹涛   尤娟   刘茹  
为促进活鱼电商物流的发展,本实验采用鱼袋保活运输团头鲂,研究了保活条件对存活率的影响,以及保活过程中血液应激指标、肌肉品质的变化。结果显示,当运输环境温度为10°C,鱼和水质量比为1∶3,运输中使用水为曝气自来水时,鱼体存活率最高。在保活过程中,团头鲂血液的应激指标均呈现波动性变化趋势。但是整体上,皮质醇、尿素和丙二醛含量先增加后降低;乳酸脱氢酶含量先降低后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逐渐降低;过氧化氢酶、天冬氨酸转移酶和肌酐含量逐渐增加。在肌肉品质方面,白度值、剪切力、滴水损失整体上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与0 h相比,保活72 h后粗蛋白、乳酸和糖原含量分别下降了19.0%、27.2%和50.0%;鲜味和苦味核苷酸类物质以及鲜度值K整体上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肌纤维间隙随保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研究表明,在保活过程中,鱼体受到持续的应激,肌肉品质劣变。本研究可为鱼类的电商活运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刘阳   马睿   田海宁   管玲玲   刘小红   姜晓明   孟玉琼  
为研究不同规格三倍体虹鳟鱼肉品质差异,选择同一商业网箱养殖的小规格[(2.10±0.04) kg]、中规格[(2.93±0.02) kg]和大规格[(4.01±0.01) kg]三倍体虹鳟进行取样,分析表观品质、质地、营养成分和滋味物质的差异。结果显示:表观品质方面,随着规格的增加,体长、体高、鱼片长和鱼片厚度逐渐增加,肉色无显著差异;鱼肉质地方面,中、大规格的鱼肉具有较高的硬度、弹性和咀嚼性,较低的汁液流失率;鱼肉营养成分方面,大规格鱼肉具有较高的蛋白含量(20.41%)和较低的脂肪含量(13.50%),小规格鱼肉具有较高的总必需氨基酸含量(7.18 g/100 g)。中规格鱼肉具有较高的二十碳五烯酸(1.14 mg/g)、二十二碳六烯酸(4.55 mg/g)和多不饱和脂肪酸(26.8 mg/g);滋味方面,肌苷酸(IMP)是虹鳟鱼鲜味的主要来源(TAV为21.23~27.39),中规格鱼肉具有较高的总鲜味活度值(28.64);小规格鱼肉具有较高的总甜味活度值(1.37),大规格鱼肉游离组氨酸含量较低,因此具有较低的总苦味活度值(5.57)。本研究结果表明,三种规格虹鳟鱼肉肉色相近,小规格三倍体虹鳟鱼肉富含必需氨基酸和甜味物质;中规格三倍体虹鳟富含优质脂肪酸和鲜味物质;大规格虹鳟肌肉更加坚实,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和较低的苦味物质。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温蓉  田明礼  安玥琦  温利  陈浩  肖淑婷  阮秋凤  刘茹  熊善柏  
为探究不同养殖模式培育的体系新品种“华海1号”团头鲂的品质差异,本研究以不同养殖模式(池塘组及大湖组)的“华海1号”团头鲂为对象,采用色差仪、质构仪对其表观及质地进行测定,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对营养特性和风味物质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大湖养殖团头鲂空壳率以及其肉质的亮度、白度、弹性、咀嚼性、回复性均显著高于池塘养组,且大湖组肌肉水分含量更高,粗脂肪含量更低。池塘组和大湖组鱼肉EAA/TAA及EAA/NEAA比值分别为0.41、0.82以及0.38、0.72均符合FAO/WHO推荐的理想必需氨基酸构成。池塘组必需氨基酸指数虽高于大湖组,但其必需氨基酸中仅赖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大湖组,而大湖组鱼肉中非必需氨基酸及半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为池塘组的1.05倍及1.01倍,且大湖组总脂肪酸含量下降21.09%,多不饱和脂肪酸占比提升4.00%,EPA和DHA含量为池塘组的14.20倍和7.51倍,故大湖组鱼肉营养更为均衡。池塘组鱼肉谷氨酸及丙氨酸TAV值均大于1,大湖组赖氨酸TAV值大于1,但大湖组鱼肉中鲜味及甜味氨基酸总占比更高,苦味氨基酸总占比更低,且大湖组呈鲜味的AMP及IMP含量为池塘组的1.24倍及1.54倍,而呈苦味的Hx及HxR仅为池塘组的62.74%及44.53%,结合感官评价可知,呈味物质的相互作用使熟制后大湖组鱼肉呈现鲜甜味。大湖组鱼肉中对气味呈负面影响的(Z)-4-庚烯醛、1-己醇等挥发性化合物含量及ROAV值更低,气味品质更佳。大湖组感官评价中质地、色泽、滋味、气味各项得分均显著高于池塘养殖,与上述结果一致。研究表明,大湖养殖模式团头鲂的质地品质及营养品质均优于池塘养殖模式,且熟制后鱼肉风味更适口,可作为一种更优的养殖模式进行推广,本研究为选取合适的养殖模式以提升“华海1号”团头鲂肌肉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骁飞  魏凤仙  呙于明  
为确证免疫刺激对肉仔鸡生产性能及肌肉品质的影响,取108只1周龄肉仔鸡,均分为2个组,对照组(CK)和脂多糖(LPS)组。LPS组每周1、3、5按500μg/kg BW腹腔注射LPS,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8~21日龄连续2周。21日龄时,测定生产性能及血液皮质酮及IL-1β水平。42日龄时,测生产性能,胸肌率、腿肌(带骨)率、腹脂率;胸肌及腿肌pH,滴水损失率和肌肉剪切力;胸肌中的蛋白质、脂肪含量、蛋白脂肪比及胸肌纤维面积。结果表明,LPS刺激对肉仔鸡血液皮质酮及IL-1β含量,前期及全期生产性能没有显著影响(P>0.05)。LPS组肉仔鸡腹脂率及胸肌蛋白脂肪比分别比对照组高17.81%和...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志坚  林藩平  
选用杜长大杂交生长猪 90头 ,随机分为 3组 ,每组 2个重复 ,每个重复 1 5头 .在各组的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 0、2 0 0、5 0 0 μg·kg- 1酵母铬 (以 Cr元素计 ) ,进行为期 1 0 5 d的饲养试验 .结果表明 :(1 )添加酵母铬可显著提高猪平均日增重和料肉比 (P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朱洪龙  杨杰  徐小波  潘孝青  秦枫  李健  徐业飞  周晓云  顾洪如  
【目的】在两种饲养方式下,对猪运输前后唾液皮质醇水平、待宰栏行为和宰时血液福利指标作对比分析,以期说明发酵床饲养可降低猪对宰前应激的生理反应,最后对胴体性质和肉品质进行评估。【方法】按照密度一致原则(0.85 m~2/头),将144头日龄相近(70.47±1.60 d)体重为(27.08±1.06)kg的杜长大三元仔猪(公母各半)随机分为两组,即水泥地面饲养组(concrete floor house,cfh)和发酵床饲养组(deep-litter house,dlh),每组6次重复,cfh和dlh中每个重复分别为10和14头,自由采食和饮水。饲养期间记录猪日采食量,分别于试验第64和106天...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陈依萍  崔文萱  高瑞昌  李渐鹏  曾名湧  唐淑玮  冯秋凤  赵元晖  
为了比较鲟鱼(Acipenser sinensis)肉在4℃冷藏与?3℃微冻过程中的品质变化,提供一种提高鲟鱼新鲜品质的贮藏方式,通过感官评分、菌落总数(TVC)、pH值、挥发性盐基氮值(TVB-N)、硫代巴比妥酸值(TBA)、质构、挥发性风味物质、水分分布状态与肌纤维微观结构等指标的测定,评价了2种温度贮藏对鲟鱼肉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2种低温保鲜方式下鲟鱼肉的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例、TVB-N、TBA和菌落总数均呈现上升趋势;质构指标硬度和弹性及感官评分均呈降低趋势;观察其微观结构发现,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肌纤维之间出现黏连,肌节逐渐由清晰变为模糊,?3℃贮藏后期表现尤为明显。综合各指标的变化规律,确定了4℃冷藏和?3℃微冻条件下,鲟鱼肉的货架期分别为6 d和18 d。与冷藏相比,微冻可较好地保持鲟鱼肉品质,微生物对鲟鱼肉的腐败进程影响较小,而质构指标则是影响贮藏末期感官评分的最主要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