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05)
2023(13761)
2022(11644)
2021(10745)
2020(8860)
2019(19857)
2018(19470)
2017(36953)
2016(19902)
2015(21844)
2014(21054)
2013(20535)
2012(18444)
2011(16766)
2010(16792)
2009(16022)
2008(15186)
2007(13224)
2006(11774)
2005(9974)
作者
(54674)
(46221)
(46030)
(43718)
(29069)
(22383)
(20698)
(17763)
(17547)
(16238)
(15906)
(15700)
(15024)
(14444)
(14147)
(14031)
(13839)
(13459)
(13271)
(13260)
(11349)
(11340)
(11114)
(10602)
(10420)
(10275)
(10272)
(10205)
(9300)
(9155)
学科
(76390)
经济(76283)
管理(54815)
(52917)
(40374)
企业(40374)
(31710)
方法(31228)
数学(26522)
数学方法(26063)
农业(21224)
(20697)
业经(20457)
中国(20124)
(18593)
地方(17409)
(15459)
环境(12725)
(12625)
理论(12503)
(12041)
贸易(12032)
(11763)
银行(11738)
(11639)
(11479)
财务(11443)
财务管理(11415)
(11312)
金融(11307)
机构
学院(273287)
大学(267508)
(104392)
管理(102506)
经济(101960)
研究(90420)
理学(88527)
理学院(87458)
管理学(85550)
管理学院(85050)
中国(68134)
科学(57368)
(55611)
(50578)
(49732)
(44444)
中心(42416)
(42089)
业大(41874)
研究所(40336)
财经(39601)
(38437)
师范(38034)
农业(37712)
(35736)
北京(33795)
(33596)
(33580)
经济学(31899)
师范大学(30409)
基金
项目(190564)
科学(150589)
研究(139464)
基金(137919)
(120894)
国家(119874)
科学基金(102974)
社会(89935)
社会科(85053)
社会科学(85040)
(76982)
基金项目(73651)
自然(66193)
自然科(64631)
自然科学(64616)
(63847)
教育(63561)
自然科学基金(63394)
编号(56884)
资助(55120)
成果(45141)
重点(43271)
(42001)
(40666)
(40135)
课题(39581)
(38986)
创新(37441)
国家社会(37342)
科研(36410)
期刊
(121927)
经济(121927)
研究(75233)
中国(54561)
(49921)
学报(42908)
科学(41465)
(38827)
管理(35607)
农业(32846)
大学(32769)
学学(31060)
教育(27733)
业经(23951)
(23690)
金融(23690)
技术(21825)
财经(18490)
经济研究(17838)
问题(16176)
(15955)
(15380)
(14623)
资源(13777)
科技(12990)
统计(11912)
(11863)
(11847)
现代(11807)
(11594)
共检索到3995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其静  杨钊  蒋鹏飞  刘昌琪  何开玲  
文章基于空间数据分析验证一种廊道型乡村旅游地蔓藤有机生长模式,其业态生长可划分为3个阶段:(1)集镇和景区依托阶段,“藤”发育,“枝叶”出现,旅游业态生长主要受居民点距离、景区密度和资源密度影响,有一定接待基础的集镇和景区周边业态集聚明显,廊道主要起过境通勤作用,旅游业态以餐饮和购物为主;(2)景区和主廊辐射阶段,“藤”快速生长,“枝叶”互动频繁,其生长主要受景区密度、资源密度和主廊距离影响,廊道作用开始凸显,随着景区、廊道及节点不断发育,景区周边成为业态集聚核心,并沿主廊向外呈“轴线式”辐射,业态结构“食降住涨”,廊道由过境通勤向旅游目的地转型;(3)支线蔓延阶段,“藤”成熟,“枝干”蔓延,主廊距离成为仅次于景区密度的核心影响因子,业态向支线蔓延明显,支线的空间、生态等价值得到释放,主廊和支线结构分层的生态位显著。总体上,廊道旅游地业态数量呈“波浪型”上升曲线,业态结构由餐饮向住宿等复合多元功能转型提高了廊道旅游地生命韧性。资源、廊道、社会、区位以及自然是其业态生长的决定性因素,资源是业态生长的核心,廊道影响力逐步加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聂慧娟   张泉  
[目的]徽州古道属于典型的乡村遗产廊道,探究徽州古道地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和影响因素,能够为乡村遗产廊道的旅游资源多样化发展和旅游空间规划提供参考。[方法]筛选4882项徽州古道地区旅游资源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运用平均最近邻指数、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等空间统计方法,对其空间分布类型及均衡程度、方向性特征、分布密度与集聚形态进行测度,并运用最小二乘法(OLS)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探究徽州古道地区旅游资源分布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结果]结果表明:(1)徽州古道地区的区县之间存在旅游资源错位现象,歙县和婺源县资源数量较多;各子类别旅游资源数量不均衡,以地文景观类和历史遗迹类为主。(2)从分布类型和均衡程度而言,整体旅游资源及六子类旅游资源分布特征均为集聚。(3)从方向分异而言,各类旅游资源标准差椭圆均呈东北—西南向分布特征,椭圆中心处于研究区域中部。(4)从空间密度而言,旅游资源整体空间密度呈“双核多中心”的分布格局。(5)旅游资源的分布状态受气候因素、经济发展、交通通达、旅游基础四个层面因素的影响,人文类影响因素比自然类影响因素的作用范围更广。[结论] 徽州古道地区应牢牢把握旅游资源在空间、类别及影响因素之间的分异特点,在此基础上制定差异化发展方案,寻求具有乡村遗产廊道发展特色的文旅传承之路,最后根据不同地区旅游资源的影响机制因地制宜地确定扶持计划。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盛雨  冯娟  
城市郊区是城市和乡村过渡的重要地带,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热点区域. 城郊乡村旅游地受到旅游化和城市化双重作用,社会空间演化相对复杂. 研究以旅游地生命周期和空间生产理论等为基础,运用非参与式观察、参与式观察、深入访谈以及扎根理论分析法等对典型城郊乡村旅游地柏泉古镇的社会空间演变过程及机制展开了实证分析与研究. 研究发现:1)柏泉古镇尚处于旅游地生命周期中的参与阶段,社会总体满意度较高,不同权利主体之间矛盾较弱,呈现出良性互动的主客交往关系. 2)从空间生产的视角来看,柏泉古镇社会空间演化过程可以分为物质环境日趋完善、政策资本逐步累积、主客共享协调发展三个层面. 3)“东道主-游客”权利交互作用成为柏泉古镇社会空间演化的主导力量,具体表现为主客生产推动空间实践变迁、主客需求影响空间表征方向、主客共享体验表征空间和谐三个方面. 主客共享驱动,也是其他城郊型乡村旅游地实践和相关研究借鉴的思路依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文辉  钱俊希  
旅游地演化历来是旅游研究和实践的热点,然而近年来学界对其机制的理解较为缺乏理论创新。强调演化历史过程的演化经济地理学和关注行为主体以及他们的行动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经济地理学,可为理解旅游地演化过程和机制提供重要启发。综合两者的理论主张,本文以我国香港长洲岛为例,构建并验证了一个基于路径依赖、多元主体行为、跨尺度情境变迁三维度的旅游地演化机制研究框架,并对各维度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长洲岛旅游地的演化经历了路径创建和分支与旅游业浮现、路径转型与旅游业早期成长、路径升级与旅游业壮大、路径扩展与产品创新4个阶段。长洲旅游地演化是一个宏观情境变迁、中观产业转型、微观主体行为的辩证互动的非线性、动态、复杂的过程,该过程根植于跨尺度、多因素的社会-空间情境,被多元能动主体的行为和实践塑造,并受过往演化路径的制约,是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所构建的研究框架可为未来旅游地演化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其研究结论亦可为旅游地管控提供一定实践参考。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鄢方卫  杨效忠  舒伯阳  李龙  郭强  韩卢敏  
在乡村旅游日益兴盛的背景下,运用相关压力理论探讨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变迁过程与机制,能够总结出乡村旅游地社会变迁的规律性特征。文章以皖浙交界的徽杭古道乡村旅游地为例,构建了基于组织压力视角的人居环境演变的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DPSIR),通过对人居环境系统演变的压力评价、压力反应与应对、压力结果等过程的深入剖析,总结了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演变的过程与机制。研究发现: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演变驱动力有旅游流刺激、政府政策与社区精英等,驱动力同时构成了人居环境潜在压力源,进而引发社区压力应对与压力反应。自身能力、应对资源等差异影响了个体压力应对方式的选择,人居环境演变的早、中、后期,压力反应表现为警觉反应、抵抗反应与衰退反应;人居环境压力演变的结果主要体现在社区衰退,居民生活幸福感下降。人居环境压力响应需要政府他组织力量的介入,以及相关利益协调机制的设立;人居环境演变机制是系统自组织与他组织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自组织主导逐渐到他组织与自组织力量共同作用,进而到二者协调是人居环境系统实现结构优化,乡村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高苹  席建超  
旅游产业集聚是影响乡村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采取参与性农村评估PRA、GIS空间分析以及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从土地利用视角,研究了苟各庄村旅游产业集聚的时空演化特征与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乡村聚落旅游产业集聚本质上是各种旅游业态类型不断丰富和集聚的过程,以住宿接待为主的核心业态的规模扩展和档次提升为主导,伴随着与之相配套的延伸业态和外围业态等相关旅游产业链条的不断植入和集聚;(2)各类旅游业态集中分布在靠近景区与村庄入口的前半部分,并对交通区位和景观区位具有明显的选择偏好,其中核心业态和延伸业态主要偏向于交通区位和景观区位选择,外围业态则重点对于交通区位选择比较敏感;(3)旅游产业集聚是自然地理条件、利益相关者、规模经济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旅游消费是一种空间消费,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业态集聚演化为旅游乡村聚落产业集聚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地理学视角。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高苹  席建超  
旅游产业集聚是影响乡村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采取参与性农村评估PRA、GIS空间分析以及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从土地利用视角,研究了苟各庄村旅游产业集聚的时空演化特征与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乡村聚落旅游产业集聚本质上是各种旅游业态类型不断丰富和集聚的过程,以住宿接待为主的核心业态的规模扩展和档次提升为主导,伴随着与之相配套的延伸业态和外围业态等相关旅游产业链条的不断植入和集聚;(2)各类旅游业态集中分布在靠近景区与村庄入口的前半部分,并对交通区位和景观区位具有明显的选择偏好,其中核心业态和延伸业态主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志明  陈海鹰  戴健驰  盘毅  
行动者网络理论和路径依赖理论在解释行动者的关联性以及行动者对发展路径生成与演化作用方面,具有较强契合性。文章基于上述两个理论视角,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分析海口龙鳞村这一较早开发的乡村旅游地生计路径的演化过程与机理。研究发现:龙鳞村生计路径经历了乡村旅游依托型向乡村旅游脱离型的演化过程。在区政府、村委会、合作社与村民等行动者征召下,乡村旅游依托型生计发展阶段的行动者网络逐步形成;然而,受规划不足、产品低端、观念落后、管理不当等因素影响,行动者异议增多并陆续退出行动者网络。在农业种植政策扶持的转换动力影响下,行动者重组形成新的行动者网络,该村迈入乡村旅游脱离型生计发展道路。从路径依赖理论角度审视,该村生计路径的演化机理可从政策性契机诱发乡村旅游依托型生计路径生成、行动者关系嵌入助推乡村旅游依托型生计路径创造、多维结构脱嵌使乡村旅游依托型生计路径陷入负向锁定、理性收益决策解锁推动乡村旅游脱离型生计路径发展4个层面解读。该研究突破了以往多着眼于旅游系统自身的乡村旅游地生计路径研究视域,能为乡村旅游发展路径优化提供新的观察视角,并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生计路径探寻提供实践启示。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伯华  易磊  窦银娣  
针对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特征,以大南岳旅游圈为例,从主体动力和客体动力两个方面,分析了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农户居住空间演变的过程和动力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农户居住空间演变与核心景区旅游发展密切相连,先后经历相对静止、自然蔓延、迅速拓展和调控发展等4个阶段;(2)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农户居住空间演变特征明显,主要体现在居住空间形态由"分散布局"到"区域聚集",居住空间中心由"血缘中心"到"地缘中心",居住空间功能由"单一功能"到"复合功能"和居住空间拓展与核心景区发展同步;(3)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农户居住空间演变是内部压力和外部引力相互作用下的结果。最后,从多视角提出了应对性策略。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徐冬  贾文通  范擎宇  章锦河  黄震方  王培家  
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地的精神内核,探究乡村旅游地文化胁迫现象并据此提出文化资源开发模式,是有效推动乡村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础工作。选择典型乡村旅游地江苏省东山镇进行田野调查、深度访谈和问卷调研,结合多种空间计量和数理统计方法揭示其文化胁迫演化特征及动力机制,进而提出乡村文化资源的创新开发模式。结果表明:乡村旅游地自然景观、聚落景观、生产生活、人际交往和精神仪式文化胁迫演化特征存在明显差异,整体表现出路径依赖和空间锁定效应,且当前随着旅游开发程度的提升这一特征趋于明显;当地居民个体层面的差异及乡村整体层面的旅游产业弊端、社区发展和人口变化均对乡村文化产生影响,两个层面的胁迫因素通过阻滞力和调整力,持续驱动乡村文化系统发生嬗变并实现阶段式发展;提出修复与保育、活化与参与、公平与导引、自主与创新、身体与仪式五大乡村旅游地文化资源开发模式。研究可为乡村文化资源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实践参考,为实现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以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许贤棠  刘大均  胡静  侯建楠  
以483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为研究样本,对其空间分布形态、均衡程度、分布密度进行定量表征,并运用空间插值和缓冲区分析等方法探究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示范点在地理空间上趋于聚集分布状态,属于凝聚型分布格局。2示范点空间分布是分形的,且分形结构较复杂,在自组织演化过程中是围绕城市、交通等地理要素展开。3示范点空间分布密度呈现明显的差异性,京津冀、长三角的密度最大,珠三角、闽东南和川渝等地次之。4示范点空间分布受资源禀赋、客源市场和交通区位的影响较大,呈现"傍景"、"环城"、"沿路"的分布格局。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罗文斌   楚雪莲   刘阳杰  
乡村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是一个多元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系统,其组态影响研究对于转变当前研究的简单线性思维、深化推动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构建组态影响理论模型,以成都市典型乡村旅游地幸福村的农户为案例,应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探究复杂视角下乡村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组态影响,以揭示农户可持续生计发展背后更为深刻的效应机理。研究发现:1)乡村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受经济、社会、生态外因与内因的组态影响,单一因素难以构成影响乡村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必要条件,内生动力、旅游产业、土地利用、政策制度、社区治理和自然环境是组态路径中的6大核心影响因素。2)乡村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组态路径包括4类正向驱动路径和3类负向抑制路径。同向组态路径彼此等价且条件间具有互补和替代关系,异向组态路径间具有因果关系的非对称性。3)乡村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多重并发路径的形成受旅游区位和主客观条件的影响。最后基于研究发现提出管理启示,旨在为乡村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影响机制研究提供复杂组态思路和借鉴。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圆刚   田文娟   王亚楠   郭佳昕  
返乡从业居民是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其个体发展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议题。该研究从人本位出发,分析了乡村旅游地返乡从业者“人的再生产”概念。首先,研究探索了“人的再生产”维度,包括人地关系再嵌入、文化价值观再生产、人际关系再生产、劳动形式再生产和自我再实现。第二,研究建构了“人的再生产”模型,其中,人地关系和劳动形式再生产构成“人的再生产”物质与时空基础,文化价值观和人际关系再生产构成文化与社会条件。在此基础上,返乡者实现了阶段性主-客身份转换和自我存在方式重构。第三,研究分析了乡村旅游地返乡从业者“人的再生产”阶段历程及策略,包括准备阶段,其策略包含心态建设、人际筹备、职业搜寻与确认;初返阶段,策略包含逃避、对抗、纠偏;适应阶段,策略包含记忆回归、情感联结、社会合作;稳定到发展阶段,策略包含资源复盘、发展对比、未来规划。研究为乡村旅游地的返乡政策制定和治理提供理论参照。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洪学婷   黄震方   贾文通   沈伟丽  
乡村旅游地精准把握乡村性特征,能有效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文章以南京市世凹桃源村、大山村和漆桥村为案例地,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刻画了乡村旅游地乡村性表征及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发现,乡村性表征的核心范畴包括乡村物质环境、社会行为和精神文化。旅游发展前的表征与农业密切相关,旅游发展后,旅游特征强化。时间演化方面,不同案例地的乡村性表征水平和变化方向具有差异,世凹村和漆桥村的乡村性表征水平呈下降态势,而大山村的乡村性表征水平呈增长趋势。物质环境和社会行为维度呈现降低趋势,而精神文化方面的感知明显增强。空间演化方面,物质环境维度的乡村性表征空间分布格局以“小集聚、大分散”为特征,社会行为维度的乡村性表征表现出“大集聚、小分散”的空间特征,精神文化维度的乡村性表征具有“小集聚”的分布特征,在旅游发展后,乡村性表征空间格局均呈现更为集聚的演化趋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兆峰   张青松  
乡村振兴与转型发展背景下,以有机更新视角探索旅游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演变过程与发展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旅游驱动下中国传统村落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参与式观察、文本分析、GIS空间分析等研究方法,借鉴有机更新理论,并以湖南省十八洞村为例,深入探讨旅游型传统村落有机更新过程与机制。研究发现:①基于旅游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困境识别和乡村振兴内在发展需求辨识,提出旅游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由物质空间更新、社会网络和谐、文化基因延续局部更新到整体更新的实践路径;②2013—2022年,十八洞村人居环境物质空间由产业单一、设施欠缺、环境污损向宜业、宜居、宜游转变;社会网络由关系网络断裂、社会秩序失衡向有机秩序传承、权力场域协调转变;文化基因由文化景观破碎、传承主体流失向聚落“双修”和文化“双创”转变;③十八洞村人居环境有机更新过程中,主体培育、动力激活、党建引领、政策保障、创新驱动机制协同,推动人居环境由单向局部更新转向多维整体更新,扎实筑牢了乡村振兴的空间、社会、文化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