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34)
- 2023(12100)
- 2022(10771)
- 2021(10219)
- 2020(8620)
- 2019(19795)
- 2018(19585)
- 2017(37403)
- 2016(20522)
- 2015(23161)
- 2014(23385)
- 2013(22900)
- 2012(20839)
- 2011(18650)
- 2010(18544)
- 2009(17119)
- 2008(16627)
- 2007(14390)
- 2006(12542)
- 2005(10968)
- 学科
- 济(79464)
- 经济(79351)
- 管理(59191)
- 业(52524)
- 企(45243)
- 企业(45243)
- 方法(37524)
- 数学(31466)
- 数学方法(31014)
- 农(21159)
- 中国(20163)
- 学(19553)
- 财(18706)
- 业经(18326)
- 地方(16667)
- 环境(15640)
- 理论(15258)
- 和(14941)
- 制(14547)
- 农业(13905)
- 贸(12835)
- 贸易(12830)
- 易(12430)
- 划(12429)
- 教育(12241)
- 技术(12071)
- 务(11683)
- 财务(11616)
- 财务管理(11591)
- 银(11171)
- 机构
- 大学(289543)
- 学院(288028)
- 管理(115278)
- 济(107516)
- 经济(104953)
- 理学(100259)
- 理学院(99099)
- 管理学(97247)
- 管理学院(96730)
- 研究(95689)
- 中国(68985)
- 京(62254)
- 科学(61957)
- 财(48931)
- 所(47959)
- 农(45471)
- 业大(44524)
- 研究所(44104)
- 中心(42933)
- 江(40870)
- 范(40412)
- 师范(40083)
- 北京(39469)
- 财经(39469)
- 经(35774)
- 农业(35556)
- 院(35297)
- 州(33749)
- 师范大学(32535)
- 经济学(30893)
- 基金
- 项目(203180)
- 科学(158523)
- 研究(148957)
- 基金(145161)
- 家(126460)
- 国家(125380)
- 科学基金(107112)
- 社会(91961)
- 社会科(86818)
- 社会科学(86795)
- 省(80051)
- 基金项目(77831)
- 自然(70212)
- 自然科(68432)
- 自然科学(68415)
- 教育(68186)
- 划(67618)
- 自然科学基金(67128)
- 编号(61621)
- 资助(59442)
- 成果(49979)
- 重点(45567)
- 部(44044)
- 发(42883)
- 课题(42469)
- 创(41696)
- 创新(38759)
- 科研(38673)
- 项目编号(37731)
- 大学(37567)
- 期刊
- 济(118116)
- 经济(118116)
- 研究(82624)
- 中国(52480)
- 学报(47050)
- 科学(43172)
- 农(41105)
- 管理(40566)
- 财(35601)
- 大学(35324)
- 教育(35302)
- 学学(33054)
- 农业(29164)
- 技术(24251)
- 融(20778)
- 金融(20778)
- 业经(19895)
- 财经(18426)
- 经济研究(17785)
- 图书(16502)
- 经(15549)
- 业(15090)
- 问题(15083)
- 科技(14918)
- 资源(14448)
- 理论(14040)
- 版(13674)
- 技术经济(13378)
- 实践(13028)
- 践(13028)
共检索到4095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胡鹤年 张力仁
通过对我国区域差异最明显的省区——陕西省现有117条政区地名的命名规律、命名缘由和命名时间等属性的分类统计分析,发现陕西全省现有半数以上政区地名在明代及其以前就已产生,且越早出现的政区名称,以自然地理实体特征得名愈突出;越晚出现的政区名称,因社会人文事象得名越明显。从时空分布看,陕西政区地名随时间变迁呈现出明显的与三大地域开发序列相对应的空间特征。研究表明:区域开发、地缘政治形势以及全国政区体制变化是陕西省政区地名文化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政区地名 景观特征 分布规律 陕西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仁杰 傅学庆 张军海
非物质文化地理学研究还未形成统一的思维体系,难以将地理信息科学的方法引入研究过程。提出了非物质文化景观载体思想,包括艺人、文化团体、作坊、作品、受众、店铺与市场等实载体和互联网等信息空间中的虚拟载体。通过载体空间化,将非物质文化景观研究融入传统文化地理研究框架中。将非物质文化景观研究的空间尺度划分为大、中、小和微观尺度,并对单文化、多文化和全文化载体景观的时间尺度界定进行详细剖析。在载体、空间化和时空尺度等基本问题解析的基础上,吸纳新文化地理学思想,建构了非物质文化景观研究的时空思维体系,并使研究视角趋向多元化。基于文化载体的时空思维体系是地理信息科学方法用于非物质文化地理研究的基础,对文化地...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艺惠 陈田 王云才
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既是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传承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研价值。随着对景观文化遗产保护由局部点状斑块向区域性文脉整体保护认识的转变,相关研究日益受到国内外更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从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概念与内涵阐释入手,对近20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认为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特征、景观的变化、景观的保护三大方面,其中,在现代经济的冲击下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变化及相应的保护调控措施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学者们运用历史学、地理学、建筑学、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形成了多学科参与研究的良好局面,但是在研究的内容和深度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
乡村 文化景观 景观变化 景观保护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汤茂林
文化景观作为文化地理学的一大研究主题 ,吸引了许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从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内涵出发 ,从文化景观起源和变迁、文化景观感知和解释、文化景观组成、文化景观类型、景观生态、景观保护和规划等六个方面 ,深入探讨了文化景观研究的近今进展。
关键词:
文化景观 景观生态 景观保护和规划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江畔 邵龙
线性遗产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铁路作为重要的线性工业遗产,认知其遗产特征,认清其生存现状,有利开展保护与开发活动。基于遗产线路视角,对中东铁路工业文化景观体系进行研究。通过田野调查和历史调查的方法,梳理其历史背景与现状情况,分析遗产构成;利用SWOT分析工具,对中东铁路工业文化景观资源进行战略性分析;对与中东铁路相关性较高的遗产线路保护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寻找到适合中东铁路的保护途径。最后,对中东铁路工业文化景观的保护规划提出建议,以期为中东铁路工业遗产寻求更好的生存机会与生存环境。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凯 何沁遥 高阳
伊斯兰园林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主要包括波斯伊斯兰园林、西班牙伊斯兰园林和印度伊斯兰园林等。波斯伊斯兰园林是伊斯兰园林的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但目前缺少相关研究。以波斯花园世界遗产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历史发展和概况。在此基础上,从构建体系、整体布局、水系、园林植物、建筑等方面研究了波斯花园独特的风景园林特征。进而基于文化景观的视角,研究了波斯花园的文化景观属性及其主要价值和影响,并分析了波斯花园对我国风景园林的启示与思考。通过系统研究波斯花园,对丰富和补充伊斯兰园林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高芙蓉 李和平
我国现代化城市中尚存很多传统集市。从文化景观视角考察这些集市,可以发现其成因与商业需求、地域环境、城市化进程和日常生活的延续性有关。城市中传统集市的构成可以从空间、时间和文化三个方面研究。空间上,在城市化进程中保留下来的传统集市的位置多延续最早集市形成时的选址,位于交通便利的节点位置;城市传统集市数量基本呈现出由中心城区向郊区递增的分布趋势;空间形态呈现出线状、网格状和面状的特征。时间上,集市的集期受到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节奏的双重影响。文化上,这些目前仍活跃在城市中的传统集市具有传统商业文化、地域民俗文化和传统日常生活公共空间文化价值。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对传统集市文化景观的承续发展应该采取活化保护的原则,体现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景观的有机更新上,可以通过作为现代城市商业体系的有益补充、作为地域民俗文化的展示平台和作为具有活力的传统日常公共生活空间三条路径实现。
关键词:
文化景观 城市 传统 集市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贾鸿雁
文化景观是风景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对旅游者而言具有风景欣赏和文化体验的双重意义。在文化景观遗产旅游中,欣赏风景的需要与文化尊重会发生冲突。澳大利在旅游发展中提出对土著文化的尊重问题,指出施行以土著为主导的合作管理、多途径进行文化宣传、有节制地发展旅游有助于增强游客对土著文化的尊重。
关键词:
文化景观 遗产 旅游 文化尊重 乌鲁鲁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梁明
校友文化景观是高校文化育人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校友景观文化育人建设是传承校友文化,发扬校友精神,促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校友景观文化育人建设创新必须从实际出发,注重拓展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校园服务功能,加强对于校友精神、爱校情感的传达,深入挖掘校友文化景观的地域特征与历史文化特征,充分利用校友文化资源营造多元化的文化育人环境。
关键词:
校友景观 文化育人 校园文化 创新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蒲培勇
从文化人类学探寻三线建设工业遗址背后蕴含着建设者族群意识以及族群表达的文化身份,分析三线建设城市文化具有地方性知识、族群记忆、文化认同等方面的内涵构成,以适应三线建设城市发展的文化诉求。三线建设工业遗址是城市文化形象提升不可缺的物证,从文化景观概念阐释三线工业遗址具有文化景观的属性,以攀枝花三线建设席草坪工业遗址广场景观规划设计为例,提出了三线建设工业遗址文化景观的空间性、功能性和时代性的具体表述,为我国三线建设城市工业遗址的景观重构和城市文化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三线建设 工业遗址 文化人类学 文化景观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卢松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是传承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景观财富。作为新兴的重要发展力量,旅游正在不可逆转地改变着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演变进程。本文从物质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景观、文化景观地方意义等方面综述了旅游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影响的研究成果,对现有研究进行了述评。最后从亟须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内容两个方面进行了未来研究展望。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蒲培勇
从文化人类学探寻三线建设工业遗址背后蕴含着建设者族群意识以及族群表达的文化身份,分析三线建设城市文化具有地方性知识、族群记忆、文化认同等方面的内涵构成,以适应三线建设城市发展的文化诉求。三线建设工业遗址是城市文化形象提升不可缺的物证,从文化景观概念阐释三线工业遗址具有文化景观的属性,以攀枝花三线建设席草坪工业遗址广场景观规划设计为例,提出了三线建设工业遗址文化景观的空间性、功能性和时代性的具体表述,为我国三线建设城市工业遗址的景观重构和城市文化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三线建设 工业遗址 文化人类学 文化景观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飞
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概念,近年来,乡村旅游在促进乡村文化景观保护的同时,也使两者矛盾空前地尖锐化。为解决两者矛盾,从地格理论出发,探索适合我国乡村旅游促进文化景观开发与保护的模式体系。基于乡村文化景观具有的二元属性———乡村性和遗产性,提出了3种以乡村旅游促进文化景观保护发展的模式。研究认为:生态博物馆、乡村大舞台和景观嘉年华模式不仅有利于乡村社区和本土文化的结合,而且能够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和文化景观保护。
关键词:
乡村旅游 文化景观 保护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