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69)
- 2023(13129)
- 2022(11345)
- 2021(10630)
- 2020(9069)
- 2019(20801)
- 2018(20657)
- 2017(40369)
- 2016(21685)
- 2015(24135)
- 2014(23650)
- 2013(23106)
- 2012(20952)
- 2011(18788)
- 2010(18414)
- 2009(17181)
- 2008(16523)
- 2007(14472)
- 2006(11850)
- 2005(10382)
- 学科
- 济(87002)
- 经济(86923)
- 管理(60680)
- 业(58033)
- 企(48449)
- 企业(48449)
- 方法(45124)
- 数学(40492)
- 数学方法(39990)
- 财(23775)
- 农(23084)
- 中国(20622)
- 业经(17982)
- 贸(17760)
- 贸易(17753)
- 易(17286)
- 学(16438)
- 务(15822)
- 财务(15771)
- 财务管理(15735)
- 制(15699)
- 地方(15408)
- 企业财务(14904)
- 农业(14902)
- 理论(13856)
- 银(12858)
- 银行(12829)
- 和(12574)
- 融(12505)
- 金融(12502)
- 机构
- 学院(298855)
- 大学(296516)
- 济(122969)
- 经济(120567)
- 管理(117430)
- 理学(102321)
- 理学院(101284)
- 管理学(99373)
- 管理学院(98838)
- 研究(93253)
- 中国(71493)
- 京(59842)
- 科学(56952)
- 财(55710)
- 农(46908)
- 财经(45609)
- 所(45584)
- 中心(45212)
- 业大(44137)
- 江(42537)
- 研究所(41619)
- 经(41504)
- 经济学(38623)
- 范(37716)
- 师范(37269)
- 农业(37222)
- 北京(36549)
- 经济学院(35188)
- 州(34251)
- 财经大学(34163)
- 基金
- 项目(205717)
- 科学(162640)
- 基金(150568)
- 研究(149286)
- 家(130546)
- 国家(129538)
- 科学基金(112403)
- 社会(95073)
- 社会科(90255)
- 社会科学(90230)
- 省(81093)
- 基金项目(79854)
- 自然(73702)
- 自然科(72066)
- 自然科学(72047)
- 自然科学基金(70738)
- 教育(70410)
- 划(67918)
- 资助(62399)
- 编号(61131)
- 成果(47872)
- 重点(46536)
- 部(45898)
- 发(43718)
- 创(43237)
- 课题(41093)
- 科研(40614)
- 创新(40429)
- 教育部(39898)
- 国家社会(39334)
共检索到4161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吴军 董志伟 涂竞
长期积累的高额流动性存量、如此之高的货币信贷投放,却未引发与之相匹配的高通货膨胀。货币主义的经典公式受到"中国之谜"的挑战。本文从经济的需求层面,通过有支付能力需求、有效需求与总供给的关系分析,研究了潜在通货膨胀的流动性压力及其形成渊源,并由货币结构分析视角,在定义M2和M1分别体现有支付能力需求和有效需求的基础上,运用统计方法,采用了2000年12月~2010年11月的月度数据,证明了在广义货币M2存量偏高、潜在通货膨胀压力增强的前提下,M1增长率低于M2增长率、M1占M2比率下降,则表现出沉淀或累积的有支付能力返归,向有效需求转化,预示着通货膨胀可能会由潜在转化为现实的论断。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肖威 吴军
长期的超额货币供给积累了高额货币存量,导致了对中国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的普遍担忧。在有效需求不足的宏观背景下,过快增长的货币供给所增加的有支付能力需求的一部分沉淀于储蓄状态,并未全数形成有效需求,因而不会在当期引致与之相对应的严重通货膨胀,但会形成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的累积。实证研究发现,沉积货币对通货膨胀有显著正向的滞后影响,且影响程度随着沉积货币数量的增加而减弱。针对我国目前潜在通货膨胀压力较高的实际,为实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目标,本文提出了在维持经济7%以上增长的同时将物价上涨率控制在4%左右的宏观调控指标及保证这一目标实现的政策建议。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贾非 庞晓波
将要素货币化进程引入易纲的货币化模型,对1997-2006年高货币供给量和低通货膨胀并存的现象给出了解释。边限协整检验结果显示,要素货币化进程吸收了货币,证实了金融市场的货币累积效应。基于扩展的资本市场均衡模型给出的1 3种资本市场状态,对货币在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之间的累积和流转给出了解释,发现金融市场累积的货币与危机后宽松的货币政策共同形成了2007年通货膨胀的货币压力。治理通货膨胀,短期内必须最大限度地控制货币量,长期内则应引导资产市场体系恢复均衡。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尚学
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的存在和增长,一直困扰着我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当加快改革和加速增长的鼓声作起时,“通胀反弹”的警钟也随之敲响,货币政策再度面临新的抉择。笔者认为,目前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对潜在通胀压力的警惕,更重要的是认识这种压力的形成及其特点,寻求消除压力的货币政策途径。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王兆星 韩铭珊
一、问题的提出经过三年多的治理整顿,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已得到明显改善,基于这样一个现实,目前大家对我国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有三种不同的判断:一是认为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正在不断增长,如不采取趋紧的货币信贷政策,就有可能使通货膨胀在近期内再次出现;二是认为通货膨胀的压力是存在的,但在近期内还不可能转化为现实的通货膨胀;三是认为随着社会总供求平衡的恢复以及大量产品库存的存在,通货膨胀的压力已经不存在了,当前的主要矛盾仍是有效需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夏业良
试析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夏业良最近一段时期,全国各大中城市日用商品零售价格普遍上涨,通货膨胀的压力正进一步积蓄。城镇居民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已造成部分消费者的心理恐慌。在物价持续上涨,通货膨胀潜在压力增大的情况下,这种心理预期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孙佳
在中国通货膨胀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的同时,人民币也受到以美国为首等国家的升值压力。人民币升值能否抑制中国目前的高通胀问题引发了热烈争论。从经济理论与现实结合研究表明:流动性过剩对通货膨胀的推动作用远远大于人民币升值对通货膨胀的抑制作用,人民币升值在短期内无法缓解通货膨胀。
关键词:
人民币升值 通货膨胀 流动性过剩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杨丽
近日中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问题再次引起各界的高度关注。虽然国际收支保持较大顺差,可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但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导致外汇储备的增长使中国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同时也使央行的宏观调控更加复杂和困难。本文通过对外汇储备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以及潜在通货膨胀压力测度等的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志刚
通货膨胀目标法是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一些中小规模工业化国家率先采用的一种新货币政策框架。它对货币理论的发展和各国货币政策的实践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货币政策 通胀目标法 货币理论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罗新广
1990年是国家进行价格调整幅度最大的一年,调价措施涉及吃、穿、用等众多领域,1991年又相继出台一批价格调整方案。但是,1990年以来国民经济却呈现出近几年少有的市场物价平稳态势。1990年全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总指数仅比上年上升了2.1%,1991年零售物价总水平仍然比较平稳,1—10月全国零售物价指数比上年同期仅上涨2.7%。这表明治理整顿取得了明显成效。那么,今后是否会出现通货膨胀反弹,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是否会变成公开的通货膨胀,这是人们关心的热点。在现实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如何计算潜在通货膨胀(隐弊的通货膨胀),是近几年来理论界试图突破的一个课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货币流通速度,利...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龙硕
本文考察了我国各省通货膨胀之间存在差异的潜在原因。通过ADF检验和面板单位根检验,发现各省通胀与全国通胀之间的差异是收敛的。基于动态面板模型分析,研究发现在决定各省通胀差异问题上,结构性因素大于周期性因素和政策性因素。同时研究还发现各省通胀差异的决定因素在改革开放前期和市场经济时代有很大不同:改革开放前期,经济增长、对外开放有利于缓解通胀,非国有化则刺激通胀;而在市场经济时期,上述影响的方向反转或者变得含混。研究也发现发展第三产业、推进城市化有利于舒缓通胀,而地方分权则会增加各省通胀压力。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严佳佳 王逸敏
基于CPI、PPI价格指数走势背离的现实,以美国货币政策转向为背景,从中美两国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对CPI、PPI二者“剪刀差”的影响入手,通过构建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比较分析两国不同类型货币政策对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影响机制。实证结果表明,两国货币政策对结构性通胀的影响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差异;美国货币政策转向对两国货币政策的调控产生了异质性影响;两国数量型货币政策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对结构性通胀的调控效果均呈现出非对称性的特征。据此,提出提升中国货币政策治理结构性通货膨胀有效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课题组 张鉴君
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了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的因素,并对未来通胀形势进行了总体分析和判断,最后提出了应对通货膨胀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货币信贷 通货膨胀 应对措施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冯涛 高东胜
本文研究发现,在二元经济条件下,货币供给对非农就业增加具有持续的正向影响效应,而非农就业的增长通过供求效应对通胀产生双向影响,这导致货币、通胀的简单对应关系在转型经济条件下难以有效成立,货币扩张并不必然导致通胀,而收紧货币抑制通胀的传导效率较低,并会抑制结构转型和经济增长的速度。换言之,货币政策尽管属于短期政策工具,然而转型期的货币供给却具有长期结构效应,针对短期的失衡有利于长期结构调整,而短期内有效的政策加剧了长期结构失衡这一困局,货币政策需要和长期结构转型政策建立内在的联系。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国亮 陈达飞
本文采用1995年以来的季度数据,运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分析内生货币视角下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进一步分析货币内生性理论的"存款创造货币"论和"贷款创造存款"论,得到货币供应视角下通货膨胀的原因。实证结果显示,广义货币供给M2对通货膨胀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影响力度在逐渐减弱。推动货币供给余额快速上升的最主要动力来自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推动存款余额上升的主要原因是金融机构的各项贷款,故贷款余额的快速上升是货币内生视角下通胀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货币供应量 通货膨胀 3SLS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