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16)
2023(8434)
2022(7009)
2021(6049)
2020(4919)
2019(11136)
2018(10710)
2017(20024)
2016(11110)
2015(11926)
2014(11407)
2013(11380)
2012(10586)
2011(9602)
2010(9230)
2009(7939)
2008(7510)
2007(6596)
2006(5741)
2005(5117)
作者
(35934)
(29860)
(29823)
(27858)
(18914)
(14776)
(13156)
(11814)
(11496)
(10437)
(10334)
(9964)
(9808)
(9541)
(9500)
(9308)
(9248)
(9069)
(8743)
(8672)
(7834)
(7307)
(6991)
(6890)
(6876)
(6540)
(6473)
(6452)
(6180)
(6083)
学科
(42644)
经济(42593)
管理(32259)
(28233)
(22000)
企业(22000)
方法(20362)
数学(18551)
数学方法(18393)
(15796)
贸易(15795)
(15573)
(13056)
(12539)
环境(12272)
(11933)
(11780)
中国(10856)
业经(8744)
(8386)
出口(8379)
出口贸易(8379)
农业(8007)
(7602)
(7186)
技术(6962)
地方(6688)
(6616)
财务(6608)
财务管理(6590)
机构
大学(158298)
学院(156157)
(65274)
经济(64214)
研究(59056)
管理(56958)
理学(50272)
理学院(49668)
管理学(48628)
管理学院(48405)
中国(43024)
科学(40727)
(40151)
(33747)
农业(32354)
业大(32240)
(31924)
研究所(29827)
(27625)
中心(26098)
(22623)
财经(22538)
(21790)
农业大学(21477)
经济学(21005)
(20745)
北京(20603)
(19708)
经济学院(19291)
科学院(19030)
基金
项目(117226)
科学(91322)
基金(87976)
(82534)
国家(81965)
研究(73579)
科学基金(67996)
社会(48373)
自然(48123)
自然科(47042)
自然科学(47023)
基金项目(46899)
自然科学基金(46243)
社会科(46065)
社会科学(46052)
(45075)
(39704)
资助(35369)
教育(32416)
重点(27384)
计划(26006)
(25352)
编号(25169)
(25143)
(24691)
科研(24142)
创新(23299)
科技(23230)
(22097)
国家社会(21338)
期刊
(62510)
经济(62510)
研究(40630)
学报(39010)
(34953)
科学(31688)
中国(28752)
大学(27842)
学学(26961)
农业(23683)
(20183)
管理(19486)
(13521)
(12576)
金融(12576)
经济研究(11862)
业大(11570)
财经(10927)
业经(10119)
技术(10081)
(9862)
(9687)
农业大学(9649)
教育(9358)
(9351)
科技(9029)
问题(8897)
国际(8745)
林业(8604)
资源(7567)
共检索到2218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梁东丽  同延安  Ove Emteryd  方日尧  马林英  
用乙炔抑制原状土柱法 ,就不同碳、氮质量分数对黄土性土壤水稻土和旱地农田土壤反硝化作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适宜的氮质量分数和水分条件下 ,两种土壤的反硝化强度随碳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增加 ,在有效碳源最高加入量 2 0 0 m g/kg时达到最大 ;而在一定的碳质量分数和水分条件下 ,供试土壤的反硝化强度并不随土壤 NO- 3- N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加 ,在水稻土和农田土壤上最大反硝化作用的氮源加入量分别为 30 0和 15 0 mg/kg;当氮源为亚硝态氮时 ,两种土壤反硝化强度均随加入土壤亚硝态氮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梁东丽  同延安  Ove Emteryd  马林英  
用田间原位密闭气室法和乙炔抑制原状土柱培养法 ,研究了蔬菜地不同施氮量下 N2 O的逸出量。结果表明 ,在一定施氮量范围内 ,N2 O通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上升 ;除最高施肥量 (N4 50 )外 ,N2 O占 (N2 +N2 O)的比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施肥水平低时 ,氮素的损失以 N2 为主 ,当施肥量高于 30 0 kg/ hm2后 ,则以 N2 O为主。 2 m土体中 NO3- N分析结果表明 ,试验结束时对照和 N4 50 处理土壤剖面中有 NO3- N累积 ,其余各个处理氮素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损失 ,其中损失量最大的是 N1 50 处理 ,与 N2 O逸出量的趋势相一致。 N2 ...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杏认  董云社  齐玉春  
N2O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而且还可以破坏臭氧层。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其在大气中的浓度不断上升,对环境的影响也更加严重,因此,N2O的排放日益成为环境研究的热点问题。土壤是N2O的重要排放源。本文综合分析了土壤N2O排放研究的进展情况,主要包括:土壤N2O产生及排放的机理;影响N2O排放的主要因素;土壤N2O排放的时空特征以及全球N2O排放的模型估计;最后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许可  王春梅  张艺  杨欣桐  韩金锋  桂蓉蓉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小林  林丽  刘佳妮  陈泽斌  余磊  刘桂华  徐胜光  
旨在探讨光照和施氮量对水稻根、叶际N_2O排放的作用机制。采用水培方法,在小型光控培养箱内进行,将水稻(品种为培杂泰丰)地上部和地下部严格分隔在试验装置内室和外室条件下,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水稻根、叶际排放的N_2O量。首先进行了室内弱光(8:00-18:00, 4 000 lx)、NH_4NO_3为氮源条件下,不同生育期(如分蘖期、开花结实期、成熟衰老期)的水稻在不同施氮量(低氮,30 mg/L;中氮,60 mg/L;高氮,90 mg/L))情况下的试验。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弱光(4 000 lx)、强光(8 000 lx)和自然光的不同光照条件下的脱氮(0 mg/L)、低氮(30 mg/L)、高氮(90 mg/L)试验。弱光试验条件下,低氮(30 mg/L)、中氮(60 mg/L)、高氮(90 mg/L)处理的水稻分蘖期叶际及根际N_2O排放通量分别为34.9,42.4,98.3μg/(m~2·h)和29.6,79.6,246.1μg/(m~2·h),随着施氮量增加,水稻根、叶际N_2O排放显著增强(P0.05)。弱、强光及自然光条件下,脱氮、低氮、高氮处理的水稻根际N_2O排放通量分别为3.3,77.1,308.4μg/(m~2·h),14.1,45.6,182.4μg/(m~2·h)和19.3,44.9,224.6μg/(m~2·h),强光、自然光照下脱氮与低氮处理间水稻根际N_2O排放差异亦不显著(P>0.05)。弱光条件下,供氮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根、叶界面N_2O排放通量随之增强;但对比弱光试验,相同供氮(1N、3N)水平条件下强光、自然光有抑制水稻根际N_2O排放作用,且强光、低氮(1N)的协同作用限制水稻根、叶际N_2O排放的效果显著。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帅杰  杨培岭  苏艳平  商放泽  魏琛琛  任树梅  
为探究咸淡轮灌模式下春玉米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特性,采用4种水质,即淡水和矿化度分别为2、3.5和5g/L的微咸水;2种轮灌方式,即淡水—微咸水(1∶1)和淡水—微咸水—微咸水(1∶2)循环轮灌进行滴灌试验,分析了不同处理对农田土壤CO_2、N_2O排放和春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1:2轮灌处理CO_2和N_2O日平均排放通量比1∶1轮灌分别低10.26%、8.74%。2)矿化度为3.5和5g/L微咸水处理CO_2气体日均排放通量比2g/L分别低27.82%、31.16%,N_2O气体日平均排放通量比2g/L分别低4.46%、8.23%。3)相比2g/L处理,3.5和5g/L处理产量平均减少5.92%、11.05%;1∶2轮灌比1∶1轮灌产量平均减少2.00%。4)显著性分析表明:水质对CO_2气体日平均排放通量和玉米产量的影响显著(P0.05);轮灌方式对CO_2、N_2O气体排放通量和玉米产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姚凡云  刘志铭  曹玉军  吕艳杰  魏雯雯  吴兴宏  王永军  谢瑞芝  
【目的】探明不同类型氮肥对高纬度春玉米土壤N_2O和CO_2昼夜排放的影响,以期为高纬度地区农田氮肥高效利用管理和温室气体减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田间微区施用缓释肥(SLN)、尿素添加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NIUI)和普通尿素(OU)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分别在苗前(S1)、苗期(S2)、拔节期(S3)、灌浆期(S4)、蜡熟期(S5)和休闲期(S6)6个时期取样测定,比较分析农田N_2O和CO_2的昼夜排放特性。【结果】施用不同类型氮肥,田间N_2O和CO_2昼夜排放均呈单峰变化趋势,S1—S6时期,土壤N_2O排放高峰出现在12:00—19:00,排放低谷出现在下半夜(0:00—6:00),而S2—S5同一时期白天或夜晚各观测时段之间CO_2排放通量差异不显著。S1和S2时期,N_2O和CO_2白天排放量分别占全天总排放量的56.2%—82.3%和53.6%—66.5%,而S3—S6时期,白天排放比例分别为40.6%—59.6%和43.7%—55.4%。SLN处理减少了S1时期土壤N_2O的全天总排放量,而NIUI处理减少了S1、S2和S5时期土壤N_2O的全天总排放量,其主要减排时段为S1时期的4:00—16:00和S2时期的12:00—22:00,其中S2时期18:00—19:00减排量占所有减排时段总量的57.3%,S5时期昼夜各时段均表现为减排作用,且昼夜减排比例相当;SLN对土壤CO_2的主要减排时段为S1时期的全天和S3时期的15:00—4:00,其中S1时期12:00—23:00减排比例高达76.8%,S3时期夜晚减排比例占所有减排时段总量的68.1%;NIUI处理在玉米生长季5个测定日都表现出对CO_2的减排作用,但昼夜减排比例存在差异,白天平均减排46.9%,最高减排达73.2%。同时发现,N_2O和CO_2排放通量日均值与9:00—10:00观测值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_(N_2O)=0.938**,r_(CO_2)=0.977**),9:00—10:00可作为东北春玉米农田N_2O和CO_2昼夜排放研究的代表性取样时段。【结论】不同类型氮肥对土壤N_2O和CO_2昼夜排放通量的影响在不同时期表现各异。与常规施氮相比,缓释氮肥抑制了玉米苗前期土壤N_2O昼夜排放,减排时段主要在9:00—22:00,而在其他测定日均促进了土壤N_2O昼夜排放;尿素添加硝化抑制剂和脲酶抑制剂抑制了玉米苗前白天、苗期夜晚以及收获期白天和夜晚的土壤N_2O排放,对拔节期至灌浆期土壤N_2O的昼夜排放均表现为促进作用。在苗前测定日全天和拔节期测定日的夜晚,缓释肥对土壤CO_2表现出减排作用;尿素添加硝化抑制剂和脲酶抑制剂降低了6个测定日土壤CO_2的排放。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王瑞  王平  高永恒  马钢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建华  邸洪杰  
通过利用原状土柱研究牧草生态系统中施用硝化抑制剂对氮素的转化,研究结果表明,在施用相同氮肥的基础上增施硝化抑制剂DCD可以提高牧场的产草量,增产可以达到30%~50%。土壤淋溶液中的NO3--N浓度,受施肥量的影响,包括有机肥在内,氮肥施用量越大,土壤淋溶液中的浓度就越高。施用硝化抑制剂后降低土壤淋溶液中NO3--N的浓度,NO3-N的浓度由220 mg/L下降到50~70 mg/L,氮素的损失由总氮量40.6%降到10%,N2O的排放高峰从560 g/hm2.降到48 g/hm2,高峰期的排放量可以减少11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白红英  李春越  张一平  
以年降雨量 6 32 m m的黄土高原南部旱地小麦田及休耕地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耕作措施及氮肥施用对小麦生长期土壤 N2 O排放及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种植小麦对农田 N2 O排放及 10~ 2 0 cm和 0~2 0 cm土层中的脲酶有激发效应 ;地膜覆盖能使土壤 N2 O排放量和耕层不同层次中的脲酶活性升高 ;N2 O排放与耕层土壤脲酶活性之间具有极显著线性相关关系 (y=4 .5 6 0 x+6 .6 86 ,r=0 .6 94 * *) ,因此耕作层土壤脲酶活性可以作为旱作农田土壤 N2 O排放量的生物指标之一。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平  郎漫  
【目的】明确好气条件下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对林地和草地土壤N2O排放的贡献,比较温度变化对两个过程排放贡献的影响。【方法】通过室内好气培养试验(60%WHC),采用15N同位素标记技术测定林地和草地土壤在10℃和15℃下铵态氮、硝态氮和N2O的15N丰度,计算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对N2O排放的贡献。【结果】好气培养条件下,林地和草地土壤中的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同时发生,硝化作用对N2O排放的贡献为53.1%―72.0%,是N2O排放的主要过程。培养期间林地土壤中反硝化过程对N2O排放的平均贡献为44.9%,显著大于草地土壤(28.9%),而硝化过程对N2O排放的平均贡献为55.1%,显著小于草地土壤(...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飞  樊小林  
【目的】研究脲醛肥料对土壤N_2O排放及氮素去向与平衡的影响,为脲醛肥料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3年9-12月,采用微型渗漏计-静态气箱法,在栽培3季不同叶菜(第1季小白菜、第2季菜心、第3季芥菜)的条件下,以不施氮肥为对照,设置3种脲醛肥料(UF1、UF2、UF3,其活性指数(AI)分别为50.8%,67.4%,83.3%)一次性施用、尿素一次性施用、尿素分次施用、脲醛肥料UF2与尿素混合一次性施用共6个处理,研究了脲醛肥料对N_2O排放、淋溶损失、土壤残留、植株吸收以及其他表观损失量的影响。【结果】与尿素一次性施用处理相比,无论脲醛肥料AI高低,脲醛肥料一次性施用、脲醛与尿素混合...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鹏  吴佩聪  单颖  邹刚华  丁哲利  钱永德  赵凤亮  
为研究秸秆还田对热带地区稻田N_2O排放的影响,以不同管理措施下耕作4 a的稻田土壤为基础,通过盆栽试验观察种植水稻后N_2O排放动态变化。试验设置了不施氮对照(CK)、常规施氮(CT)、单施秸秆(ST)和常规施氮+秸秆(CTST)处理。结果表明,各处理N_2O排放通量在-0.23~6.64 mg/(m~2·h),主要集中在水稻生育前中期,CTST处理相比于CT处理显著降低了分蘖肥期田面水无机氮浓度(P0.05),CTST处理相比于CT处理可减排49.11%(P<0.05)。因此,施用氮肥是N_2O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秸秆还田可显著减少热带土壤-水稻种植系统N_2O排放。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学林  何堂庆  张晨曦  田明慧  李晓立  吴梅  周亚男  郝晓峰  
【目的】明确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影响玉米生育期土壤氧化亚氮(N_2O)排放的机制,为增加玉米产量、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室(生长室和菌丝室)箱体装置,盆栽设置氮肥用量(N1:180 kg N·hm~(-2);N2:360 kg N·hm~(-2))和丛枝菌根真菌(M0:作物根和AMF均不能从生长室进入菌丝室;M1:只有丛枝菌根真菌能从生长室进入菌丝室;M2:作物根和丛枝菌根真菌均能从生长室进入菌丝室)双因素试验,测定玉米生长期间植株生物量、植株氮素积累量、N_2O排放量;采用Illumina平台Hiseq 2500 PE250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对丛枝菌根真菌的响应。【结果】氮肥用量和丛枝菌根真菌均显著影响玉米产量、植株生物量、植株氮素积累量和N_2O排放量。不同氮肥用量条件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均显著增加玉米籽粒产量、植株生物量和氮素积累量。与M0相比,N1条件下M1和M2处理产量均值分别增加38%和82%,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增加30%和52%,无机氮含量减少26%和65%;N2条件下M1和M2处理籽粒产量分别增加16%和48%;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增加9%和33%,无机氮含量减少34%和55%。与M0相比,N1条件下M1和M2处理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降低17%和40%,N_2O排放强度分别降低41%和67%;而N2条件下N_2O累积排放量降低26%和45%,排放强度分别降低28%和57%。NMDS分析表明,施肥和丛枝菌根真菌均对细菌群落结构有较大影响。与N1均值相比,N2处理门水平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相对丰度分别降低6%和15%,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增加32%;属水平链霉菌(Streptomyces)增加27%,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降低8%。与M0相比,N1条件下M1和M2处理的Streptomyces分别增加64%和205%,Gemmatimonas细菌丰度分别增加31%和53%;N2条件下M1和M2处理的Streptomyces分别增加10%和93%,M1处理的Gemmatimonas细菌丰度降低2%,M2处理Gemmatimonas细菌丰度增加56%。土壤中Streptomyces和Gemmatimonas与N_2O排放量呈显著负相关,而与玉米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不同氮肥水平玉米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均能显著降低土壤N_2O排放量,这种影响主要通过提高玉米氮素的吸收利用和改善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实现的,其中主要增加了土壤链霉菌属和芽单胞菌属的相对丰度。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菅亚男  张秋良  杨競夫  关蕾  黄明儒  张泽  张永亮  孙长磊  
【目的】探究兴安落叶松天然林土壤N_2O通量、土壤温度、土壤湿度昼夜和不同月份的变化特征,进一步阐明土壤温度和湿度对土壤N_2O通量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便携式N_2O/CO CM-919气体分析仪,于2021年生长季(6-9月)对兴安落叶松天然林土壤N_2O通量和不同土层(2,10,20 cm)的土壤温度和湿度进行定点连续观测,分析土壤N_2O通量对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的响应。【结果】(1)兴安落叶松天然林土壤N_2O通量呈“夜大昼小”的日变化特征,8月中旬是土壤N_2O的“强排放”时期,月平均排放通量为7.67μg/(m~2·h)。(2)当土壤日均温高于15℃或昼夜温差较大(2.96~17.22℃)时,土壤温度对土壤N_2O日排放通量发挥重要影响。当土壤日均湿度低于20%时,土壤N_2O通量随湿度增加而增强;当土壤湿度处于20%~30%或增至30%以上时,对土壤N_2O通量的抑制作用较明显,湿润环境减弱了N_2O的排放。(3)土壤温度和湿度都是影响土壤N_2O通量月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并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结论】在生长季内,兴安落叶松天然林土壤基本是N_2O的排放源,10 cm土层土壤温度和湿度对土壤N_2O月通量变化影响显著,2 cm土层土壤温度和20 cm土层土壤湿度对土壤N_2O日通量变化线性拟合解释率较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