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40)
2023(10054)
2022(8454)
2021(7677)
2020(6468)
2019(14342)
2018(14178)
2017(26032)
2016(14734)
2015(16091)
2014(15619)
2013(15214)
2012(14180)
2011(12578)
2010(12484)
2009(11402)
2008(10892)
2007(9778)
2006(8616)
2005(7652)
作者
(47333)
(39364)
(39347)
(36976)
(25237)
(19247)
(17722)
(15466)
(15403)
(13888)
(13561)
(13307)
(13084)
(12731)
(12527)
(12228)
(12194)
(11799)
(11663)
(11446)
(10315)
(9890)
(9797)
(9123)
(9004)
(8829)
(8688)
(8571)
(8108)
(8080)
学科
(53218)
经济(53147)
管理(38611)
(36903)
(29250)
企业(29250)
方法(22542)
数学(19900)
数学方法(19675)
(16600)
(15980)
中国(15178)
(15175)
(13141)
业经(11717)
地方(11469)
(10783)
(10744)
贸易(10741)
农业(10516)
(10411)
(9507)
银行(9439)
(9402)
金融(9394)
(9040)
(8928)
财务(8906)
财务管理(8886)
企业财务(8494)
机构
大学(205790)
学院(205097)
研究(78776)
(78571)
经济(76929)
管理(71677)
理学(62417)
理学院(61541)
管理学(60149)
管理学院(59811)
中国(57062)
科学(54910)
(52707)
(44235)
(43224)
农业(42366)
业大(41000)
研究所(40195)
(35113)
中心(34728)
(32253)
(29050)
财经(27982)
(27727)
(27682)
农业大学(27523)
北京(27091)
(25619)
(25528)
技术(25377)
基金
项目(148703)
科学(114496)
基金(107522)
(100175)
国家(99393)
研究(96630)
科学基金(81924)
社会(60595)
(59668)
社会科(57340)
社会科学(57322)
自然(57219)
基金项目(57085)
自然科(55908)
自然科学(55877)
自然科学基金(54929)
(51304)
教育(44110)
资助(43897)
编号(35943)
重点(34906)
计划(32275)
(32040)
(31460)
(31105)
科研(29750)
科技(29576)
创新(29302)
成果(28156)
(27791)
期刊
(82955)
经济(82955)
研究(55566)
学报(50523)
(46714)
中国(42562)
科学(40315)
大学(35803)
学学(34556)
农业(31248)
(26689)
管理(25895)
教育(19998)
(17669)
金融(17669)
(16650)
技术(15461)
业大(15103)
经济研究(14697)
业经(14050)
财经(13985)
(13296)
农业大学(12876)
(12002)
科技(11473)
问题(11343)
林业(10245)
商业(8972)
技术经济(8670)
(8580)
共检索到3013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胡佳雯   聂志娟   郑兆伟   李士恒   孙毅   邵乃麟   徐钢春   徐跑  
为探究定期添加有效微生物菌群(EM)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池塘养殖水质和菌群结构的影响。本研究在Ⅰ期(4月10号)、Ⅱ期(5月10号)、Ⅲ期(6月10号)和Ⅳ期(7月10号)对实验组(EL)和对照组(L)进行监测,并通过水质理化指标、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每个时期的水质和菌群结构。结果显示:相比于对照组,实验组池塘中在Ⅲ期亚硝酸氮含量显著降低了0.18 mg/L;实验期水体主要优势菌门为拟杆菌、变形菌、放线菌、蓝细菌等,其中拟杆菌为实验组在Ⅲ期和Ⅳ期的丰度最高菌,丰度分别为42.07%、38.52%,而对照组在Ⅲ期和Ⅳ期丰度最高菌为放线菌,丰度分别为71.83%、31.37%;蓝细菌在实验组的养殖前期丰度较大,但在后期(Ⅲ期和Ⅳ期)丰度小于1%,而对照组在整个采样期,蓝细菌丰度都大于1%;在Ⅲ期和Ⅳ期,实验组水体中分支杆菌属相对丰度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d指数显示,实验组在Ⅰ期(4月份)多样性pd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在Ⅲ期(7月份)的多样性pd指数及其显著高于对照组。PCoA和聚类结果显示,在养殖实验后期(Ⅲ期和Ⅳ期)实验组相比较于对照组,距离更近,样品间重叠,并聚为一类。分析表明,添加EM菌可以改善养殖水体水质,改变养殖水体的菌群结构,增加水体菌群多样性,减少病原菌的丰度,对蓝藻有一定的控制和抑制效应,养殖水体的微生态系统稳定性有所提高。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士恒  聂志娟  沈雷  邵乃麟  孙毅  徐钢春  徐跑  
为探究定期添加EM对蟹鲈混养养殖水质和菌群结构的影响,实验对混养水体进行了Ⅰ期(4月10号)、Ⅱ期(4月20号)、Ⅲ期(4月30号)和Ⅳ期(5月10号)的监测,并通过水质理化指标、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每个时期的水质和菌群结构。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实验期间水体主要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蓝细菌门,其中对照组蓝细菌门的相对丰度在Ⅲ、Ⅳ期显著高于实验组;实验组Ⅰ期最优势菌属为Limnohabitans(20.34%),其余时期皆为微小杆菌属(56.33%、38.11%、17.88%);对照组Ⅰ期最优势菌属为红育菌属(10.37%),Ⅱ期为微小杆菌属(47.67%),Ⅲ期和Ⅳ期皆为分枝杆菌属,分别为36.01%和42.27%;Sobs和PD指数显示:实验样品在Ⅰ期、Ⅱ期差异不显著,但在Ⅲ期和Ⅳ期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相比于对照组,添加EM的实验组在整个监测期总氮(TN)显著降低,氨氮(NH_(4)~(+)-N)在Ⅰ期差异不显著,在Ⅱ期、Ⅲ期和Ⅳ期显著降低。关联分析显示,总氮是对菌群群落影响程度最大的环境因子,其中添加EM实验组的优势菌属微小杆菌属与总磷(TP)呈正相关,与TN、NH_(4)~(+)-N、NO_(3)~(-)-N、NO_(2)~(-)-N呈负相关,为池塘氨氮、总氮降解的益菌属;本研究表明蟹鲈混养模式下定期添加EM可以改善养殖水体水质,有效抑制蓝细菌,且显著优化菌群结构,具有显著的水体原位修复功能。实现了经济效应和生态效益的双赢,为形成典型池塘混养模式的水质原位生态调控技术奠定基础,促进我国水产养殖业的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唐永涛  赵良杰  杨洋  刘其根  凡迎春  吴杰洋  
为了研究混养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和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对池塘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分别在浙江海盐、江西九江、上海浦东开展了罗氏沼虾-三角帆蚌混养、草鱼—三角帆蚌混养、罗氏沼虾-三角帆蚌-鲢鳙鱼混养三组系列实验。利用DGGE技术对养殖水体的16S r DNA进行指纹图谱分析。三组实验共鉴定出57条不同条带,每组实验中混养三角帆蚌或鲢鳙实验组的平均条带数均高于单养水体水样平均条带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显示,各养殖水体混养三角帆蚌、鲢鳙后,多样性指数均有所增加。PC...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郑佳佳  彭丽莎  张小平  孙健栋  傅罗琴  王一冰  胡彩虹  李卫芬  
为研究草鱼养殖水体中添加复合益生菌水质调节剂对水体水质和菌群的调节作用,实验采用氮磷等指标监测水质,采用454焦磷酸盐测序方法分析菌群结构,结果显示,处理组的氨氮、亚硝酸盐氮和总氮浓度一直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处理组硝酸盐氮浓度低于对照组,且在18 d下降了56.59%;处理组的总无机氮含量低于对照组,且在15 d下降了28.75%。处理组正磷酸盐和总磷浓度略低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15 d水样的454焦磷酸盐测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菌群多样性更高,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分别减少了91.21%和21.75%,拟杆菌、放线菌和蓝细菌分别增加了288%、435%和848%。在变形菌门中,α-变...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张旭   周丽   蔡敏   崔娜欣   庞思   邹国燕   赵志勇   袁泉   黄伟伟   张亚雷  
养殖水体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组成对养殖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全面系统评估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养殖中后期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组成,于2022年6―10月逐月监测上海市崇明区中华绒螯蟹养殖池塘内水质指标,同时基于宏基因组学技术分析了养殖期内水体中微生物物种组成及功能结构特征,并探讨了二者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该养殖池塘在养殖中后期主要超标水质指标为pH、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和总氮。在养殖期水体中,6―8月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以及7―8月的微物群落丰富度处于较高水平,优势门为细菌中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和病毒中的尾噬菌体门(Uroviricota),而在属水平上,丰度占比前10的优势属在多组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如7月蓝藻门微囊藻属(Microcystis)细菌和8―10月的有尾噬菌体目(unclassified_o_Caudovirales)病毒丰度明显高于其他月份。微生物的主要功能为代谢功能包括能量代谢、全局和概览图、氨基酸代谢等,不同月份的功能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6―7月代谢途径丰度明显高于8―10月,而优势细菌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是上述功能的主要贡献者。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组成的影响趋势一致,叶绿素a和pH是影响最显著的环境因子,溶解氧、总磷的影响作用稍弱。在养殖水体中,丰度占比较大的致病菌为肠道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ca)、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研究结果可为中华绒螯蟹养殖池塘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组成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并可为养殖水质调控及生态系统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宋景华  李谷  张世羊  陶玲  张春雪  
应用Biolog Eco微板技术和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循环水养殖池塘水质理化因子与微生物群落碳代谢特性的关系。结果显示:水质理化因子主成分分析表明循环塘与对照塘具有不同的水质理化特征;池塘水体总氮TN、总磷TP、细菌总数BN与微生物代谢活性正相关,TN、BN与微生物代谢多样性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McIntosh指数正相关;冗余分析表明,循环塘的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与对照塘具有明显的差异,且TN、化学需氧量COD Mn、总溶解固体TDS、TP等环境因子对养殖池塘微生物群落代谢的差异性贡献最大。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宫晗  陈萍  秦桢  刘洋  高焕  李吉涛  李健  朱建新  
为探究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养殖水体水质情况以及微生物菌群的组成结构,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测定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过程一级移动床生物净化、二级固定床生物净化、养殖水体的水质指标、水体和生物净化载体以及对虾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组成。结果显示,水体的氨氮(NH_(4)~(+)-N)和亚硝酸盐氮(NO_(2)~(–)-N)质量浓度显著降低,分别为0.85和0.21 mg/L。养殖系统水体、生物净化载体和虾肠道样品中共有的优势菌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此外,一级、二级生物净化系统水体中的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为优势菌,生物净化载体中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和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为优势菌;对虾肠道中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优势菌。另外,对虾养殖循环水系统中生物净化载体上的细菌物种含量比水样中的细菌物种少,但微生物多样性高于养殖水体,生物净化载体中微生物具有低丰度和高多样性的特点。综上所述,生物净化系统可有效地增加水体中促进氮、磷代谢的微生物菌群,调控养殖水体的水质指标,研究结果为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构建及水质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李志斐  王广军  余德光  卢炳国  谢骏  郁二蒙  夏耘  种香玉  
为探讨生物絮团对养殖水体水质和微生物代谢功能的影响,采用水质分析和Biolog-ECO技术,分析了葡萄糖强化养殖水体培育生物絮团的过程中水质指标和微生物碳代谢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成熟的生物絮团有效降低了养殖水体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水平,并显著提高了养殖水体的总固体悬浮物(TSS)含量。(2)对照组和生物絮团组水体微生物样品平均颜色变化率(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在培养108 h后趋于稳定,生物絮团组AWCD高出对照组18%;同时生物絮团系统水体微生物提高了对聚合物类和碳水化合物类的代谢强度;对比2组水体微生物代谢多样性指数发现,生物絮...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梅  练青平  倪蒙  郭爱环  原居林  
为探究养殖过程中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inner-pond raceway aquaculture, IPRA)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抗氧化酶、消化酶、消化道组织结构及菌落结构的影响。实验将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的4条水槽设置为流水组2条和对照组2条,进行为期153 d的养殖实验,分别在养殖中期和末期测量大口黑鲈相关生长、生化指标及观察组织形态结构,并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消化道中的微生物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养殖中期,流水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低于对照静水组;至养殖末期,流水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持续下降,但成活率一直高于静水组。(2)养殖中期,流水组肝脏SOD和CAT显著高于静水组,流水组MDA显著低于静水组,流水组消化酶活性显著高于静水组;至养殖末期,抗氧化酶和消化酶均不同程度下降,但流水组SOD仍显著高于静水组,MDA显著低于静水组。(3)流水组大口黑鲈肠绒毛高度及密度均明显高于静水组,且养殖中期分泌消化酶较多,运动加强了肠道消化吸收功能。(4)养殖中期,流水养殖使大口黑鲈肠胃菌群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明显增高,至养殖末期,流水组的肠胃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不断下降;养殖中期流水组和静水组胃分别为柔膜菌门和蓝细菌,静水组肠主要优势菌依次为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流水组肠主要优势菌依次为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至养殖后期时,流水组和静水组胃肠优势菌群均为柔膜菌门;而养殖水体的优势菌为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研究表明,IPRA模式下的持续运动会降低其生长指标,但能够提高其成活率,增强其免疫和消化能力,改善肠胃菌群结构,尤其是处于生长期效果更明显,而至养殖末期运动状态可能会打破肠道菌群平衡,引发疾病,应加强养殖管理。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姚延丹  李谷  陶玲  李晓莉  张世羊  赵巧玲  林玉良  
于2008年6至10月逐月调查研究了新型复合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各塘水体理化和微生物分子特征。通过提取水样中细菌总DNA,扩增其16SrDNA基因V3区,再经DGGE分析获得图谱,选择其中主要的13条特征条带进行克隆测序。研究结果表现为,随水流方向(P1→P5),各循环塘溶氧(DO)和透明度(SD)依次呈明显下降趋势,而NH4+-N、TP和CODMn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与对照塘相比,循环塘DO和SD升高,CODMn和营养盐水平降低。DGGE图谱分析显示,各养殖塘微生物种类丰富,循环塘与对照塘的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主要表现在较弱的条带上;13条特征条带的测序结果表明,池塘优势菌群分属4个门...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钟立强  李冰  王明华  张世勇  姜虎成  陈校辉  朱健  边文冀  
微生物群落在水产养殖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深入了解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构建机制对了解池塘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养殖池塘底泥中细菌群落机构特征,并分析了细菌群落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斑点叉尾鮰养殖池塘底泥细菌群落结构呈现出季节性变化,冬春季样品相似性较高。斑点叉尾鮰养殖池塘底泥优势菌群主要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与池塘水体细菌群落间有明显的差别。线性判别分析显示,冬、春和秋季的特异性优势菌群较为丰富,冬季和春季分布较为集中,分别集中于浮霉菌、拟杆菌门、绿弯菌门和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秋季特异性优势菌群分布特别分散,而夏季优势细菌类群最少,只有绿弯菌门厌氧绳菌属1个属具有显著优势。环境因子中,透明度和总溶解性悬浮物与斑点叉尾鮰养殖池塘底泥细菌群落结构有显著相关(P<0.05),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也最大。本研究旨为斑点叉尾鮰池塘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和调控提供借鉴。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姜燕  李存玉  徐永江  柳学周  于超勇  王滨  郑伟  史宝  
为研究益生菌制剂对池塘养殖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肠道及环境菌群结构的调控效果,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构建牙鲆肠道、养殖水体、饵料和池塘底泥的16S rDNA基因测序文库,分析不同样品中菌群组成和多样性在益生菌制剂调控过程中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添加益生菌制剂后,池塘底泥和牙鲆肠道的菌群多样性升高,且池塘底泥的依然是最高的;而养殖水体的菌群多样性明显下降,并低于牙鲆肠道的。牙鲆肠道中的肠杆菌属(Enterobacter)、芽孢杆菌属(Bacillus)相对丰度呈上升趋势,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相对丰度先上升后下降;池塘养殖水体中NS3a_marine_group代表的菌属相对丰度先下降后上升;底泥中芽孢杆菌属相对丰度变化最为明显,由最初的3.78%增加到33.64%。养殖牙鲆肠道、养殖水体和底泥中的弧菌属(Vibrio)相对丰度在益生菌制剂添加后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而在水产养殖中,不动杆菌属和弧菌属中的部分菌株通常被认为是重要病原菌。说明益生菌制剂的添加能够一定程度优化鱼体肠道和环境(养殖水体和池塘底泥)菌群结构。相似性分析发现,在饵料不变的条件下,牙鲆肠道与底泥的菌群结构与底泥的更相近;且益生菌产品对池塘底泥和牙鲆肠道菌群的影响较为明显。本研究结果可为池塘养殖过程中微生态制剂筛选和使用提供参考。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白小丽  梁旭方  李卫芬  何珊  安皓  
采用一种芽孢杆菌制剂(Bacillus)对鳜(Siniperca chuatsi)及饵料鱼池塘进行水质调控。通过测定池塘水体的氨氮、亚硝酸盐、透明度及pH值等水质指标和池塘中浮游生物量,评价芽孢杆菌制剂对鳜及饵料鱼池塘水质和浮游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芽孢杆菌制剂能够提高水质透明度,降解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含量,其中,亚硝酸盐的最大降解率为77.5%。投喂芽孢杆菌后,实验池塘和对照池塘浮游生物组成均变化不大,表明该制剂对池塘的浮游生物组成没有影响。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胡方正   孙大川   郭衍硕   姚妙兰   刘文畅   谭洪新  
为了解硝化型和光合自养型生物絮团对于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的养殖效果,设置清水组(CW组)、硝化组(BFT组)和光合自养组(ABFT组)生物絮团养殖泥鳅45 d,比较泥鳅的生长和消化酶活性、两类絮团的营养组成情况,以及养殖水体和泥鳅肠道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结果显示,BFT组和ABFT组的饲料转化率、特定生长率和末均重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CW组相比,两实验组的饲料转化率显著降低;BFT组的终末密度与CW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CW组相比,BFT组和ABFT组生物絮团可以提供(36.69±1.17)%和(40.20±1.05)%的粗蛋白;与BFT组相比,ABFT组的生物絮团粗脂肪含量显著提高(P<0.05),并且促进脂肪酸由饱和向不饱和转化。ABFT的泥鳅胰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性显著高于另外两组(P<0.05)。微生物群落分析表明,添加藻类对成熟生物絮团Alpha多样性指数、群落门水平和属水平没有显著影响。泥鳅摄食生物絮团会导致肠道菌群sobs指数显著降低。BFT组肠道的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ABFT组为变形菌门和蓝藻门(Cyanobacteria)。属水平上,ABFT组检测到高水平的气单胞菌属(Aeromonas)。本研究表明,硝化型和光合自养型生物絮团养殖均适合作为泥鳅绿色健康养殖的新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