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30)
- 2023(10029)
- 2022(8444)
- 2021(7851)
- 2020(6508)
- 2019(15107)
- 2018(14738)
- 2017(28889)
- 2016(15936)
- 2015(18024)
- 2014(18143)
- 2013(18345)
- 2012(17276)
- 2011(15714)
- 2010(16010)
- 2009(15134)
- 2008(14994)
- 2007(14218)
- 2006(12523)
- 2005(11197)
- 学科
- 济(73205)
- 经济(73138)
- 农(51100)
- 业(48082)
- 管理(35321)
- 农业(34042)
- 方法(29590)
- 数学(25713)
- 企(25561)
- 企业(25561)
- 数学方法(25505)
- 业经(20686)
- 中国(20612)
- 地方(16768)
- 财(16271)
- 制(13938)
- 贸(13471)
- 贸易(13470)
- 易(13125)
- 学(13021)
- 农业经济(12724)
- 发(12256)
- 收入(10465)
- 发展(10206)
- 展(10186)
- 劳(10060)
- 劳动(10043)
- 策(9885)
- 银(9859)
- 银行(9831)
- 机构
- 学院(238228)
- 大学(231652)
- 济(99231)
- 经济(97117)
- 管理(88754)
- 研究(80701)
- 理学(76450)
- 理学院(75577)
- 管理学(74310)
- 管理学院(73866)
- 中国(62265)
- 农(62040)
- 科学(50405)
- 京(48173)
- 农业(47466)
- 财(43349)
- 业大(41775)
- 所(41730)
- 中心(38814)
- 江(37822)
- 研究所(37757)
- 财经(34117)
- 范(33619)
- 师范(33337)
- 经(30922)
- 经济学(30076)
- 北京(29946)
- 州(29592)
- 农业大学(29278)
- 省(28169)
- 基金
- 项目(154820)
- 科学(120956)
- 研究(115652)
- 基金(110790)
- 家(95924)
- 国家(94980)
- 科学基金(80262)
- 社会(74095)
- 社会科(69689)
- 社会科学(69667)
- 省(63008)
- 基金项目(59570)
- 教育(51468)
- 划(51092)
- 自然(49297)
- 编号(49163)
- 自然科(48027)
- 自然科学(48011)
- 自然科学基金(47148)
- 资助(44580)
- 成果(39497)
- 发(35953)
- 农(35203)
- 重点(34348)
- 部(34193)
- 课题(32910)
- 创(31379)
- 国家社会(30523)
- 性(29428)
- 科研(29417)
- 期刊
- 济(118796)
- 经济(118796)
- 农(66820)
- 研究(64975)
- 中国(50194)
- 农业(45120)
- 学报(38333)
- 科学(36383)
- 财(31542)
- 大学(29631)
- 学学(28396)
- 业经(26710)
- 管理(25259)
- 融(23330)
- 金融(23330)
- 教育(22199)
- 业(20985)
- 技术(18911)
- 问题(17633)
- 经济研究(16244)
- 财经(16192)
- 农业经济(15412)
- 农村(15350)
- 村(15350)
- 版(14856)
- 经(13950)
- 世界(12915)
- 经济问题(12847)
- 资源(12478)
- 技术经济(11898)
共检索到3547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柳百萍 胡文海 尹长丰 韦传慧
乡村旅游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有效与困境并存。困境原因,一是产业初级性导致转移就业有效性难以发挥,二是转移主体在重新选择就业机会时发生分化,农民转移动机发生由"经济性转移"向"价值性转移"的变化。根据乡村旅游转移劳动力就业阶段性特征,应加快乡村旅游集聚区形成、构建有效转移平台,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形成劳动力转移就业内生动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叶迎
站在理论的角度看,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但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状况来看,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矛盾。化解这些矛盾,是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机制构建的出路所在。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机制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2006年11月,安徽省马鞍山市被列入国家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城市。以此为契机,马鞍山市将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列入重点民生工程。试点以来,累计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1万人,部分镇村基本消除了"零转移农户"。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中,财政部门制定了完善的就业培训补贴政策,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仅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鸣
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总量增长有所放缓,就业半径逐渐缩短,在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就业形式趋于灵活。进入新发展阶段,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意味着就业机会公平和就业歧视减少,工作更加稳定和关系更加和谐,增收动力增强和收入差距缩小,保障更加完善和社会融入增强。针对促进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中面临的问题和难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思路应是在需求侧扩大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在供给侧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在制度保障上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扶持,重点任务包括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外出务工、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制度保障、稳定农村脱贫人口等低收入群体充分就业。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鸣
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总量增长有所放缓,就业半径逐渐缩短,在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就业形式趋于灵活。进入新发展阶段,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意味着就业机会公平和就业歧视减少,工作更加稳定和关系更加和谐,增收动力增强和收入差距缩小,保障更加完善和社会融入增强。针对促进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中面临的问题和难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思路应是在需求侧扩大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在供给侧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在制度保障上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扶持,重点任务包括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外出务工、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制度保障、稳定农村脱贫人口等低收入群体充分就业。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宁俊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尹长丰 柳百萍
本文通过对合肥地区乡村旅游开发对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研统计,合肥地区《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定量测度以及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贡献率测算分析基础上,分析旅游业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结论如下:1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乡村旅游"能就地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这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发挥重要作用;2、旅游业是关联性很强的产业,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间接地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3、旅游业就业门槛低,包容性强,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晖 田亮
本文将围绕乡村旅游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为农民收入实现增收展开进一步的讨论,从而让人们更好的了解乡村旅游发展的重大意义与现实价值,它有利于更好的解决一直困扰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三农问题,也会推动城乡二元化结构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林茂 杨振之 蔡克信
探索乡村旅游景区农村转移劳动力体面劳动的主观感知,是解决农村转移劳动力在乡村旅游业中体面就业的重要前提。研究认为,乡村旅游景区农村转移劳动力体面劳动内涵主要包括经济收入体面感、劳动强度体面感、工作环境体面感、亲缘关系体面感、尊重及自我实现五个重要维度。乡村旅游景区农村转移劳动力体面劳动主观感知的分析表明,乡村旅游产业不仅能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能够实现农村转移劳动力体面劳动感知,增强农民的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是具有多重效应的幸福产业。为此,提出了增加体面劳动就业机会、激发体面劳动就业主观能动性、优化体面劳动就业环境、健全体面劳动就业制度等启示建议。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罗斌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其中农村人口占比很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广泛接受的传统定义是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或接近于零,从农业部门转移出去而不会减少农业总产量的那部分农村劳动力。据官方数据"十三五"期间每年会有近300万的农业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农民的文化状况与科技水平都很低。未受过较高程度教育和培训的劳动力,其创新能力、适应能力较差,市场意识、风险意识淡薄,通常只能滞留于依靠传
关键词:
劳动力 新生代农民工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姜雅丽
本文从“阳光工程”这一培训转移劳动力的有效措施出发,通过对我国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人力资源现状以及农民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进行简单分析,得出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实施“阳光工程”,开展农民培训,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重要举措。在总结发达国家发展农村教育培训相关经验的基础上,笔者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开展农民培训、科学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出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康熙
本文根据新疆特殊文化背景和农村劳动力状况,分析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殊性及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在具备一定的条件下,新疆没有像中东部地区出现大规模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是:新疆在建设中依靠东部地区的发展理念,脱离了本地区的文化背景,淡化了民族文化差异。新疆要合理有效的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首先要使民族文化在经济建设中得到认同,并重视文化在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
关键词:
剩余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 民族文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