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82)
2023(8299)
2022(7034)
2021(6673)
2020(5640)
2019(13080)
2018(12806)
2017(25210)
2016(12969)
2015(14367)
2014(14014)
2013(13531)
2012(12046)
2011(10316)
2010(9914)
2009(8928)
2008(8518)
2007(6899)
2006(5592)
2005(4595)
作者
(32538)
(27507)
(27379)
(26110)
(17498)
(13041)
(12395)
(10700)
(10415)
(9420)
(9257)
(9079)
(8586)
(8327)
(8269)
(8234)
(8214)
(7909)
(7852)
(7748)
(6518)
(6400)
(6377)
(6251)
(6140)
(6073)
(5825)
(5610)
(5331)
(5327)
学科
(56093)
经济(56037)
管理(41579)
(39972)
(35291)
企业(35291)
方法(31802)
数学(28139)
数学方法(27769)
(18128)
(12490)
财务(12458)
财务管理(12435)
企业财务(11978)
(11782)
中国(11519)
业经(11307)
理论(9595)
(9498)
贸易(9497)
(9240)
(9172)
(9008)
技术(8254)
农业(8044)
(7990)
(7724)
金融(7723)
(7720)
银行(7715)
机构
大学(178372)
学院(175743)
(78140)
经济(76872)
管理(76437)
理学(68039)
理学院(67475)
管理学(66373)
管理学院(66035)
研究(49181)
中国(37793)
(37238)
(34101)
财经(30612)
(28177)
科学(26968)
经济学(25258)
中心(24318)
财经大学(23433)
业大(23135)
经济学院(22966)
(22526)
商学(21424)
商学院(21256)
(21123)
(20692)
经济管理(20260)
(20207)
北京(20202)
师范(20022)
基金
项目(127668)
科学(103925)
基金(98013)
研究(93523)
(83749)
国家(83084)
科学基金(74669)
社会(63022)
社会科(60053)
社会科学(60038)
基金项目(52218)
自然(48740)
自然科(47718)
(47717)
自然科学(47710)
自然科学基金(46862)
教育(44048)
(40183)
资助(39698)
编号(36324)
(29958)
重点(28044)
(27559)
成果(27222)
教育部(27007)
国家社会(26995)
人文(26483)
(25755)
创新(25713)
科研(25264)
期刊
(74247)
经济(74247)
研究(47001)
(31203)
管理(28094)
中国(25007)
学报(22453)
科学(22073)
大学(18863)
学学(18102)
(16411)
技术(16144)
财经(15539)
(13961)
金融(13961)
教育(13451)
(13319)
经济研究(12537)
农业(11218)
业经(11048)
问题(10043)
财会(9202)
技术经济(9050)
统计(8529)
理论(8437)
(8360)
商业(7869)
(7806)
实践(7602)
(7602)
共检索到2344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崔兵  何彦霖  邱少春  
刚性兑付是非保本型金融产品出现风险后,作为发行方或渠道方的金融机构事后对投资者利益的兜底处理,其本质是投资者负盈不负亏、收益和风险不对等的投资软预算约束。在投资者的软预算约束动机明确的前提下,软预算约束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金融机构的动态承诺不一致,对投资者提出的刚性兑付要求予以支持。刚性兑付是由投资者(软预算约束体)和金融机构(软预算约束支持体)“合力”造成的,是在现有信息结构和激励相容约束条件下的博弈均衡。因此,改变软预算约束动机产生的环境,打破刚性兑付不会是一蹴而就的。预算约束强度并不是越硬越好,刚性兑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崔兵  何彦霖  邱少春  
刚性兑付是非保本型金融产品出现风险后,作为发行方或渠道方的金融机构事后对投资者利益的兜底处理,其本质是投资者负盈不负亏、收益和风险不对等的投资软预算约束。在投资者的软预算约束动机明确的前提下,软预算约束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金融机构的动态承诺不一致,对投资者提出的刚性兑付要求予以支持。刚性兑付是由投资者(软预算约束体)和金融机构(软预算约束支持体)"合力"造成的,是在现有信息结构和激励相容约束条件下的博弈均衡。因此,改变软预算约束动机产生的环境、打破刚性兑付不会是一蹴而就的。预算约束强度并不是越高越好,刚性兑付也不能简单地一破了之。打破刚性兑付的过程实际上是要寻求金融市场合意的预算约束强度,在兼顾金融市场各方参与者利益的前提下,有序破除诱发刚性兑付的信息结构和激励条件,在渐进改革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长效市场交易规则。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崔兵  何彦霖  邱少春  
刚性兑付是非保本型金融产品出现风险后,作为发行方或渠道方的金融机构事后对投资者利益的兜底处理,其本质是投资者负盈不负亏、收益和风险不对等的投资软预算约束。在投资者的软预算约束动机明确的前提下,软预算约束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金融机构的动态承诺不一致,对投资者提出的刚性兑付要求予以支持。刚性兑付是由投资者(软预算约束体)和金融机构(软预算约束支持体)“合力”造成的,是在现有信息结构和激励相容约束条件下的博弈均衡。因此,改变软预算约束动机产生的环境,打破刚性兑付不会是一蹴而就的。预算约束强度并不是越硬越好,刚性兑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王占浩  郭菊娥  薛勇  刘子晗  
"11超日债"违约事件作为我国债券市场第一起实质性违约事件,动摇了投资者"刚性兑付"的信念,然而其是否系统证伪了"刚性兑付"的命题仍需检验。本文采用短时窗事件研究法,以交易所公司债为样本,检验其信用价差在事件前后的变化,对超日债事件对信用债定价机制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1)超日债事件引起交易所公司债信用价差显著增大,但是在经济意义上并不显著;(2)民营企业公司债信用价差增加值大于国营企业公司债信用价差增加值,(3)高收益公司债信用价差增加值大于低收益公司债信用价差增加值。研究结果说明"11超日债"事件仅形成了信用债定价在高低收益、不同发行人背景和市场间的分化,在信用债定价中"刚性兑...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杨峻  
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位一体"的金融工作主题,为我国未来金融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的资管行业因存在"刚性兑付、监管套利、层层嵌套"等行业顽症被多方诟病。尤其在宏观经济增长放缓、金融风险加大的背景下,许多所谓的"金融创新"在与监管层的捉迷藏游戏中,扮演着抵消货币政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杨峻  
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位一体"的金融工作主题,为我国未来金融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的资管行业因存在"刚性兑付、监管套利、层层嵌套"等行业顽症被多方诟病。尤其在宏观经济增长放缓、金融风险加大的背景下,许多所谓的"金融创新"在与监管层的捉迷藏游戏中,扮演着抵消货币政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和泽慧  路晓蒙  罗荣华  兰伟  
随着打破刚性兑付的推进,如何理解其对广大居民资产配置的影响是业界和监管层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将刚兑资产纳入资产配置模型,发现在打破刚兑后,家庭会降低刚兑资产的持有,增加对传统无风险资产的持有,但对传统风险资产配置的影响取决于风险资产与刚兑资产的收益相关性,且上述效应随着家庭金融知识的提升而减弱。同时,本文运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证实了理论结论,且发现高财富或高学历背景也缓解了打破刚兑的冲击。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邓海清  
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快速发展,部分业务发展不规范,甚至存在监管套利。2017年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部门起草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指导意见》建立了大资管的监管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邹晓梅  
2014年3月4日,上海超日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发布公告称,该公司发行的"11超日债"第二期利息无法按期全额支付,正式宣告违约。这是国内首例债券违约事件,结束了我国以往债券全部刚性兑付的历史。超日债券宣布违约将成为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的重要拐点,它打破了市场刚性兑付预期,虽将对债券市场形成较大冲击,但是有利于市场风险释放和风险重估。债券市场的刚性兑付已经打破,但是银行理财产品和信托计划等非标资产的刚性兑付尚未打破,发起人和投资者之间的隐性担保依然存在。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彭叠峰  程晓园  
"11超日债"违约是我国债券市场第一起实质性违约事件,打破了公司债券刚性兑付的现状。以2013年至2015年沪深两市公开发行的公司债券为样本,检验刚性兑付被打破是否系统性地影响到公司债的初始定价。实证结果表明:"11超日债"违约后,产权性质与债券信用评级对信用利差的影响加强,其中对产权性质的增强作用处于主导地位。这说明刚性兑付的打破总体上增强了我国债券市场投资者对债券违约风险的感知,尤其是国有产权形成的隐性担保在公司债定价中的作用。这一研究结论有利于我们合理评估"11超日债"违约事件对债券发行定价的影响,正确看待政府的隐性担保行为对公司债券定价的影响,为如何促进我国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依据。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乔君   白俊   袁勋  
以2008—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债券市场“刚性兑付”打破对企业自愿性业绩预告披露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债券市场“刚性兑付”打破提高了发债企业自愿披露业绩预告的意愿,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测试后仍然成立。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债券市场“刚性兑付”打破通过提升企业违约风险、引发债权人治理、市场监督等途径提高了企业自愿披露业绩预告的意愿。进一步分析显示,对于所处地区营商环境较好、机构持股较少及股票流动性较差的企业,债券市场“刚性兑付”打破对企业自愿性业绩预告披露的影响更明显。研究结论为继续推进金融产品市场的“刚性兑付”打破进程提供了政策依据,对完善“刚性兑付”打破后期市场机制,建立竞争中性、健康持续市场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王茹婷  彭方平  李维  王春丽  
本文结合债券市场和上市公司数据,应用双重机器学习方法,检验了打破刚性兑付这一事件对中国债券市场利率的影响。本文发现,打破刚性兑付不仅没有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反而引起市场整体融资成本上升,且对于不同企业的影响表现出显著的异质性。具体来讲,打破刚性兑付使得低信用企业,特别是高风险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显著提高;而对高信用民营企业融资成本没有显著影响。上述研究结论说明在无法有效降低风险溢价的情况下,寄希望于打破刚性兑付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是不现实的。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白俊   乔君   吴爽  
打破债券市场“刚性兑付”是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措施。基于2008—2021年上市公司数据和双重差分模型的研究表明,债券市场“刚性兑付”打破后,企业风险信息披露水平显著降低,这一负面影响在政府隐性担保能力较弱、地区金融资源较匮乏、信用评级较低以及无第三方担保的企业中更为明显。债券市场“刚性兑付”打破影响发债企业减少风险信息披露的内在机制是通过提高投资者负面情绪和加剧企业融资约束,从而提高企业信息操纵动机实现的。经济后果分析表明,“刚性兑付”打破后,企业减少风险信息披露虽然降低了企业债务融资成本,但是会加剧资本市场异常波动,不利于资本市场稳定。因此,应着力完善债券风险对冲机制,构建市场化信用机制,并加强对企业文本信息的监管,缓解“刚性兑付”打破对市场造成的信用冲击。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黄宏斌  刘志远  靳光辉  
本文以投资者情绪衡量公司外部股权融资环境的变化,研究不同预算软约束预期下,投资者情绪对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影响的差异。研究发现,高涨的投资者情绪带来择时发行股票的好时机,总体上缓解了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投资现金流敏感性降低。当按照预算软约束预期对样本进行分组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降低的程度因组别不同而有所差异。预算软约束预期较弱的组别,最为敏感地捕捉了择时发行股票的好时机,其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明显降低。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刘夏斌  
近年来,由于多起信托产品到期无法兑付事件被曝光,信托产品的投资者权利保护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受到业界的关注和重视。如何在赋予信托公司充分的受托人权利的同时,通过建设配套的投资者权利保护机制对信托公司的权利予以制约和平衡,是保证信托业继续繁荣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我国信托产品投资者权利保护机制的现状,对完善我国信托产品投资者权利保护机制的必要性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制度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