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011)
2023(4303)
2022(2861)
2021(2383)
2020(1887)
2019(4098)
2018(4242)
2017(8349)
2016(4621)
2015(5377)
2014(5583)
2013(5278)
2012(4454)
2011(3838)
2010(3726)
2009(3438)
2008(3339)
2007(3061)
2006(2905)
2005(2817)
作者
(13099)
(10946)
(10887)
(10547)
(6935)
(5172)
(4984)
(4339)
(4221)
(3892)
(3848)
(3610)
(3590)
(3577)
(3554)
(3410)
(3293)
(3163)
(3158)
(3030)
(2802)
(2710)
(2645)
(2552)
(2526)
(2520)
(2454)
(2401)
(2284)
(2225)
学科
(21427)
经济(21399)
(13258)
管理(11131)
(9694)
中国(8819)
(8295)
(8166)
企业(8166)
收入(7843)
农业(7089)
业经(6302)
方法(6285)
数学(5430)
数学方法(5397)
地方(5331)
(4981)
国民(4664)
国民收入(4452)
发展(4435)
(4430)
(4255)
财富(4255)
(4048)
产业(3979)
信息(3434)
(3397)
(3347)
总论(3267)
信息产业(3235)
机构
学院(66310)
大学(65893)
(29772)
经济(29213)
研究(23952)
管理(23355)
理学(19888)
理学院(19685)
管理学(19304)
管理学院(19190)
中国(17594)
(14181)
(13918)
科学(13886)
(12139)
(11923)
(10978)
研究所(10722)
财经(10701)
中心(10462)
经济学(10186)
(9782)
(9472)
业大(9411)
师范(9391)
经济学院(9187)
农业(9163)
北京(8833)
(8635)
(8208)
基金
项目(44013)
科学(35014)
研究(33147)
基金(32220)
(28156)
国家(27907)
科学基金(23809)
社会(22802)
社会科(21577)
社会科学(21572)
(16932)
基金项目(16407)
教育(14663)
(14002)
自然(13701)
编号(13439)
自然科(13403)
自然科学(13399)
自然科学基金(13161)
资助(12462)
成果(11139)
(10180)
国家社会(10171)
重点(9946)
课题(9518)
(9489)
(8764)
(8692)
(8538)
(8472)
期刊
(35605)
经济(35605)
研究(21629)
中国(14413)
(12975)
(10396)
学报(10103)
科学(9698)
管理(8912)
农业(8430)
大学(8102)
学学(7607)
教育(7331)
(6412)
金融(6412)
业经(6124)
经济研究(5945)
财经(5538)
技术(5450)
问题(5342)
(4830)
(4142)
现代(3539)
(3383)
经济问题(3350)
世界(3311)
农村(3201)
(3201)
(3087)
技术经济(3071)
共检索到1024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顾严  
一是资源配置由"单向流动"转变为"双向互动"。引导资源要素从乡→城、中西部→东部的单向流动为主向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双向互动转变。从缩小地区差距的角度,应有序推进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劳动力需求是产业发展的派生需求,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人口一定要随产业的转移而流动。资金、技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张包平  
国家提出的城镇化战略,是非常正确的决策。纵观他国发展经验,凡是重视工业化发展的国家,粮食安全都不存在问题。这其中的道理就在于城镇化。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赖扬恩  
"十二五"期间强调经济结构调整的国家宏观战略构成了中国城乡社会结构转型重大背景,而转型的核心纽带是城镇化发展。在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进程中,应正确处理好城镇化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城镇化发展与"三农"的关系、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城镇规模结构与空间分布的关系。注重把城镇化发展建立在有利于民生改善的基础之上,是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根本出发点。主要思路是:以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制度为目标,构筑有利于民生改善的城镇化制度框架;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城镇和谐发展,全面推进城镇化绿色转型;大力推进就地城镇化,促进城镇化走上内生型发展的道路。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段龙龙  王林梅  
借助中国省际动态面板和静态面板模型探讨财政支农与城镇化对农村减贫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的农村减贫得益于财政支农工具与城镇化战略的交互协同效应,但城镇化进程对农村减贫的促进效益更强;财政支农投入中的扶贫性投入和就业城镇化、空间城镇化更有利于东部地区农村脱贫,而综合性开发支出和人口城镇化水平则在中西部地区更具农村减贫的拉动效果;虽然我国的农村贫困存在明显的"棘轮效应",但随着财政分权、农业经营规模和农村医疗教育及技术水平的提高,农村贫困发生率会得到相应抑制。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王佳莹  张辉  
要素收入分配属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如何优化资本和劳动要素分配结构,是发挥初次分配基础性作用和缩小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课题,但现有研究较少关注旅游业等新型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与要素收入分配结构之间的关系。本文运用中国31个省份1998—2020年的面板数据,深入探究旅游业发展对要素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旅游业发展能显著提高劳动收入份额并降低资本收入份额,有利于优化要素收入分配结构。地区异质性分析表明,旅游业发展对优化要素收入分配结构的正向作用在西部地区表现更为显著;时间异质性分析表明,其正向影响在2008年后开始凸显;分位数异质性分析表明,其正向影响在劳动收入份额较高的分位处更为突出。本文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征和旅游收入效应视角,证明旅游业发展能优化要素收入分配结构,不仅有助于丰富和拓展要素禀赋等相关理论在旅游业等新型服务业中的应用范畴,也能为发挥旅游收入效应在优化要素收入分配结构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中的积极作用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丁建勋  沈羽  张鑫  
理论分析表明,由于不同技术进步路径所导致的相异技术进步类型会形成差异性要素收入分配效应,因而当一国的技术进步路径从以技术引进为主转为以自主研发为主时,所产生的异质型技术进步将导致劳动收入份额呈现出先降后升的“U”型变动轨迹。我国1998—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以技术引进为主、自主研发为辅的技术进步路径形成了以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为主、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为辅的技术结构,降低了劳动收入份额;随着技术引进速率减缓,我国技术进步路径逐渐转向以自主创新为主,技术进步类型从资本体现式为主逐渐转向以非体现式为主且呈非资本偏向性,因而引发劳动收入份额止降转升。基于我国技术进步路径转换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分析,提出我国应继续加大自主研发力度以及发挥政府在自主研发中作用的政策建议,以有利于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章喜  张广君  
城镇化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平台,影响着个人收入水平的变动及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化,从而对进口贸易规模及结构产生影响。本文通过VAR模型的构建、GRAnGeR因果检验和脉冲图,对城镇化发展影响个人收入分配差距、个人收入分配差距影响中国进口贸易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发展对个人收入分配差距具有长期、相互的影响作用,个人收入分配差距变化对进口贸易增长具有正态效应。应采取相应措施,通过个人收入分配媒介,发挥城镇化对进口贸易的刺激效能。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孙早  宗睿  
通过内需市场培育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迫在眉睫。文章认为收入不平等加剧导致的“创新产品需求不足”和消费结构中“进口高端产品挤出效应”会对本土创新产品市场需求产生明显抑制,最终将阻碍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文章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及中国各省统计年鉴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相关数据,结合泰尔指数与广义熵指数等,在经验研究层面考察了开放条件下不同收入群体对于中国创新产品市场需求和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收入阶层相对较低的边际消费倾向不仅会通过一般商品的需求对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带来负面影响,同样也会通过创新产品的需求显著抑制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2)收入不平等还会通过进口产品消费偏好对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产生负面影响;(3)扶贫和合理调节过高收入等政策都可以有效降低收入不平等对本土企业创新产品需求的负面影响,同时对过高收入的合理调节可以进一步控制进口产品带来的挤出效应,促进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本文的研究有深刻的政策含义,新时期需要一个相对公平且更加有效的收入分配方案来正确引导本土市场需求,以有效承接本土企业的创新产品并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从而从需求侧为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打造坚实基础。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周少甫  徐卫超  
基于宏观经济学的拉姆塞—卡斯—库普曼斯(RCK)模型理论,运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在考虑消费惯性和内生性的基础上,建立了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了收入分配、城镇化对消费率的影响及区域差异。结果显示:收入初次分配中的劳动者报酬占比、收入再分配中的财政支出比例均对消费率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反映二元经济体制下收入分配结构的城乡收入差距对消费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城镇化对消费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城镇化程度每提高1%,消费率将提高0.025%;分东、中、西部地区的估计结果说明,收入分配和城镇化对消费率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景华  曹润林  
1.易形成更多的权力"租金"收入。权力"租金"收入是指政府官员利用行政权力对服务对象进行"设租"进而展开"寻租"等行为活动产生的腐败收入。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为政府官员权力"寻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特别是在快速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姚玉祥  吴普云  
学术界关于城镇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基本上已经取得共识,然而关于城镇化如何影响社会收入分配却仍然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基于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测算方法出发,构建了城镇化与社会收入分配两者关系的理论模型。理论分析表明,城镇化与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即城镇化在初期阶段会扩大收入分配不平等,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在后期将有助于改善社会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对上述结果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在2015年以前显著恶化了收入分配状况,但从2015年开始则有助于缓和收入分配失衡。因此,中国现阶段应当持续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不断改善社会收入分配状况,努力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兼容。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林川  
数字化转型可以拓展企业国际化经营渠道,降低企业国际化经营成本和风险,并通过技术创新效应增强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企业国际化经营。由于底层技术运用层面数字化转型具有基础性作用,在数字化转型初期其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促进作用比技术实践应用层面数字化转型更大;由于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直接助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其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促进作用比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更大。采用2014—2021年沪深A股主板上市公司数据的分析发现: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企业比未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较高的企业比数字化转型程度较低的企业有更高的国际化经营概率和水平,数字化转型可以通过增加技术创新投入来促进企业国际化经营,底层技术运用层面数字化转型和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促进作用更大,非国有企业、非高科技企业、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对国际化经营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因此,应积极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并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数字化转型方式和恰当的数字技术。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杨飞  范从来  
随着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推进,人工智能的大规模应用引发了机器替代劳动的担忧和争论,基于这一背景,本文研究了产业智能化对中国低技能劳动收入的影响,考察产业智能化是否有利于益贫式发展。本文首先通过构建内生人工智能创新模型研究发现,当高-中技能劳动替代弹性大于高-低技能劳动替代弹性时,产业智能化通过新工作创造效应和生产率效应促进益贫式发展。而且,人力资本积累有利于产业智能化的技术创新,能够更有效地促进益贫式发展。然后,本文利用2000—2014年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的中国行业面板数据和投入产出表数据实证研究表明,人力资本积累、产业智能化的新工作创造效应和生产率效应对益贫式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产业间的前向关联效应和后向关联效应对益贫式发展影响不显著。基于上述结论,本文建议通过政策引导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和就业扩张型人工智能创新,实施技能培训鼓励技能劳动转岗就业,产业智能化的益贫性能够很好地缓解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冯连波  
新农村建设需要资金支持。农村信用社资金来源渠道狭窄,各大商业银行向大、中城市集中,造成农村地区资金匮乏。怎样解决发展农村经济的资金来源?必须重视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实现民间金融合法化,并加强对民间金融利率引导。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丘小维  
人的片面发展、群体的畸形发展、代际的差异发展是当下人发展的境遇。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坚持人本取向,即坚持以人为本、制度公正、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指向,重点关注失地农民、农民工、城市贫民三类人群的发展,通过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发展来突破人发展的内在限度。文章认为,建设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必须完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市镇体系和教育制度、生态文明建设机制,为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促进新型城镇化与人的同步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