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30)
2023(9584)
2022(8015)
2021(7576)
2020(6234)
2019(13930)
2018(13473)
2017(26691)
2016(14504)
2015(16118)
2014(16182)
2013(15855)
2012(15173)
2011(13589)
2010(14141)
2009(13469)
2008(13075)
2007(11949)
2006(10779)
2005(10035)
作者
(41523)
(34393)
(34144)
(32873)
(22347)
(16703)
(15824)
(13230)
(13150)
(12772)
(11685)
(11633)
(11177)
(11145)
(11082)
(10723)
(10215)
(10172)
(10141)
(9956)
(8840)
(8386)
(8368)
(7935)
(7858)
(7816)
(7770)
(7700)
(7088)
(6993)
学科
(54753)
经济(54682)
(42075)
管理(41484)
(34877)
企业(34877)
(27580)
金融(27580)
(25380)
银行(25364)
(24591)
方法(23366)
中国(21977)
数学(20430)
数学方法(20059)
(18906)
(15972)
(15860)
(13314)
贸易(13302)
(13058)
业经(12552)
(12396)
地方(12396)
财务(12363)
财务管理(12339)
(11990)
企业财务(11829)
中国金融(11393)
(10685)
机构
学院(204236)
大学(203617)
(86447)
经济(84417)
管理(73963)
研究(71516)
中国(62914)
理学(62289)
理学院(61602)
管理学(60418)
管理学院(60029)
(45116)
(42404)
科学(41361)
(36777)
中心(35547)
财经(34763)
(33793)
研究所(32868)
(31813)
(31459)
经济学(27762)
业大(27631)
北京(27201)
(26495)
农业(26487)
(25895)
财经大学(25873)
(25866)
(25858)
基金
项目(127138)
科学(99596)
研究(93646)
基金(92244)
(79968)
国家(79251)
科学基金(67405)
社会(59228)
社会科(56287)
社会科学(56276)
(49057)
基金项目(46824)
教育(43203)
自然(42840)
自然科(41923)
自然科学(41911)
(41571)
自然科学基金(41177)
资助(40352)
编号(37647)
成果(32771)
重点(28846)
(28668)
(27502)
课题(26881)
(26818)
(26503)
创新(24828)
教育部(24705)
国家社会(24388)
期刊
(96092)
经济(96092)
研究(66294)
中国(42453)
(42414)
金融(42414)
(35069)
(31479)
学报(31279)
管理(28328)
科学(27783)
大学(24065)
学学(22764)
教育(22437)
农业(20284)
财经(17799)
技术(16182)
经济研究(16020)
(15235)
业经(14195)
(12105)
问题(12030)
国际(11743)
理论(11023)
(10153)
统计(9969)
实践(9875)
(9875)
世界(9417)
(9363)
共检索到3268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何运信  曾令华  
近年来,认为货币量不适合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观点颇为流行;有的研究通过比较货币量与贷款量在货币政策传导中作用的显著性,得到贷款量比货币量更适合作中介目标的结论。我们认为这个结论很可疑,至少在我国目前是不成立的。实证分析表明,货币量的作用最为显著;其次为利率;贷款量作用的显著性最低。这说明当前还应该坚持以货币量为中介目标。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利率将是一个比较好的中介目标。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迈克尔·帕特拉  张林  
中央银行和金融市场必须齐心协力,通过健全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市场预期,确保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稳定发展金融市场对于每个现代经济体的运行都至关重要。从宏观经济政策的角度来看,金融市场不仅通过价格发现功能对大量金融资产发挥至关重要的定价作用,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孟亮  李明贤  
金融体系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起“中介”作用,货币渠道过程是通过金融市场从货币政策冲击到市场零售利率的价格传导过程,信贷渠道是通过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的数量传导过程。完善我国金融体系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同时也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我国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时应该考虑区域金融差异的客观事实。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何凌云  刘传哲  
货币政策的经济变量传导涉及到有效经济变量的选择问题。由于金融发展的状况和体制要求的差异,1993—1998和19982003两阶段,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变量和操作工具变量的选择呈现出各自的特点,这对今后我国货币政策的运作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辉  王征  
本文基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在缩短时间跨度和提高数据频率基础上,从利率、信贷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角度综合分析了2005-2010年我国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研究发现,对于东北和南部沿海地区,利率对投资的影响比较明显;对于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大西南和大西北四个内陆地区,信贷规模对投资的影响比较明显;对于东北、北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利率对物价的影响比较明显;对于北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信贷规模对物价的影响比较明显。本文研究认为企业结构差异、政府行为差异和金融结构差异是影响货币政策区域不对称性的三个重要因素。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杨炘  张哲  
衍生产品是20世纪后期最重大的金融创新,衍生产品惊人的增长速度和OTC市场上有限的透明度引起了其在现代金融市场上作用的热烈讨论。其对金融市场和货币传导机制必将产生深远影响,本文重点探讨分析了这一问题。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龙岩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何国钦  
本课题运用非对称信息理论对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与货币政策传导效应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出特别要重视改进货币供应量指标的建议。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惠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吴燕生  戴朝忠  张景智  
互联网金融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而高速发展,但与其发展速度相背离的是,互联网金融不仅存在监管不全面等问题,还对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模式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本文对互联网金融的现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其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通过影响货币供求和社会信用,削弱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的相关性,使得货币政策效应的随机性和内生性增加,进而削弱政策实施的可控性和准确性。为此,本文就消除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不良影响,提高货币政策前瞻性和有效性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卢垚   李帅   战明华  
通过构建CGE模型,本文提出了数字金融影响货币政策利率渠道的“两大环节”“三个机理”的观点。其中,“两大环节”指传导要经历短期利率影响长期利率,长期利率影响企业投资决策两大环节;“三个机理”指数字金融通过影响利率预期期限结构、企业投资对利率的敏感度及企业的信贷配给状况,进而作用于货币政策利率渠道的三个机制。研究发现:一是数字金融通过“两大环节”强化了货币政策的利率渠道传导效果;二是数字金融显著促进了利率期限结构预期假说的成立,显著减弱了金融市场摩擦程度。进一步分析发现:相对于传统金融而言,数字金融对利率渠道传导具有独立的效应,说明数字金融对降低金融市场摩擦具有独立功能,但数字金融的不同特征对其作用的发挥显现出明显的异质性。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数字技术和市场化制度改革需协调推进等政策建议,为实现“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健全货币政策利率渠道传导机制提供了经验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荆松  李映妮  罗振  苑小娟  
文章运用贝叶斯方法去估计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即用BVAR模型去探究金融脱媒对不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得到结论:金融脱媒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利率渠道,并弱化了信贷渠道,却强化了资产价格渠道的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荆松  李映妮  罗振  苑小娟  
文章运用贝叶斯方法去估计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即用BVAR模型去探究金融脱媒对不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得到结论:金融脱媒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利率渠道,并弱化了信贷渠道,却强化了资产价格渠道的作用。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袁锦  
本文在对商业银行应对流动性冲击的资产负债表一般理论分析基础上,通过对1998 ̄2004年间我国金融机构资产配置结构的分析,阐明了该段时期央行货币政策信用调控失效的内在发生机制,进而考察了这一机制形成的利率体系缺陷、银行信贷偏向以及资本市场发展等多方面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东南亚及港澳金融问题”研究小组  林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