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71)
- 2023(11072)
- 2022(9851)
- 2021(9302)
- 2020(7844)
- 2019(17993)
- 2018(17955)
- 2017(35007)
- 2016(19268)
- 2015(21261)
- 2014(21333)
- 2013(21129)
- 2012(19309)
- 2011(16997)
- 2010(16827)
- 2009(15190)
- 2008(15010)
- 2007(12962)
- 2006(10973)
- 2005(9480)
- 学科
- 济(70781)
- 经济(70699)
- 管理(57908)
- 业(56677)
- 企(47495)
- 企业(47495)
- 方法(35226)
- 数学(30487)
- 数学方法(30134)
- 财(23432)
- 农(19195)
- 中国(18811)
- 务(17264)
- 财务(17204)
- 财务管理(17166)
- 学(17020)
- 企业财务(16414)
- 业经(15712)
- 地方(13851)
- 农业(13363)
- 理论(12790)
- 制(12410)
- 贸(12216)
- 贸易(12212)
- 易(11869)
- 技术(11786)
- 和(11738)
- 环境(10701)
- 银(10486)
- 银行(10448)
- 机构
- 大学(265047)
- 学院(263496)
- 管理(106956)
- 济(100158)
- 经济(97890)
- 理学(93594)
- 理学院(92561)
- 管理学(90941)
- 管理学院(90462)
- 研究(85380)
- 中国(61803)
- 京(56216)
- 科学(55093)
- 财(47596)
- 所(42861)
- 农(42290)
- 业大(40756)
- 研究所(39303)
- 中心(38491)
- 财经(38395)
- 江(37212)
- 北京(35251)
- 经(34983)
- 范(34412)
- 师范(34076)
- 农业(33216)
- 院(31334)
- 州(30575)
- 经济学(29455)
- 财经大学(28813)
- 基金
- 项目(186176)
- 科学(145872)
- 基金(135295)
- 研究(134672)
- 家(118109)
- 国家(117135)
- 科学基金(100782)
- 社会(83441)
- 社会科(79052)
- 社会科学(79029)
- 基金项目(72745)
- 省(72659)
- 自然(67252)
- 自然科(65710)
- 自然科学(65695)
- 自然科学基金(64491)
- 教育(61566)
- 划(61321)
- 资助(55940)
- 编号(54982)
- 成果(44239)
- 重点(41074)
- 部(40778)
- 创(38564)
- 发(38434)
- 课题(37146)
- 科研(36056)
- 创新(35877)
- 教育部(34900)
- 大学(34658)
- 期刊
- 济(105206)
- 经济(105206)
- 研究(75099)
- 中国(47265)
- 学报(44031)
- 科学(39705)
- 财(38233)
- 农(37802)
- 管理(37684)
- 大学(32870)
- 学学(31033)
- 教育(28386)
- 农业(26636)
- 技术(21596)
- 融(19681)
- 金融(19681)
- 财经(18193)
- 业经(17056)
- 经济研究(16561)
- 经(15300)
- 图书(14143)
- 问题(13539)
- 业(13362)
- 理论(13339)
- 科技(13163)
- 版(12874)
- 实践(12409)
- 践(12409)
- 技术经济(12281)
- 财会(12257)
共检索到3723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姜俊禄 赵立行
实践中,劳务派遣用工被长期化、主流化,严重背离了"在临时性工作岗位上使用劳务派遣人员"的立法初衷,本文对我国地方政府以及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国家有关"劳务派遣期限"的法律法规进行了研究,提出"用工单位在同一岗位上连续使用劳务派遣人员的时间不得超过1年,否则,自用工单位在同一岗位上连续使用劳务派遣人员满1年之次日起,视为用工单位与劳务派遣人员之间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确有必要延长使用的,经用工单位所在地的劳动行政部门审批,可以延长一次,延长期限以6个月为限"的立法建议。
关键词:
劳务派遣 临时性 派遣期限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朱懂理
《劳动合同法修正案》对劳务派遣用工进行了严格限制,规定劳务派遣"只能"在"三性"岗位上实施,并对"三性"岗位的具体含义作了进一步界定,其中对"辅助性岗位"的判断要取决于"主营业务岗位"。但"辅助性"标准具有相对性、多样性、可变性特点,如何界定成为难点。建议通过设定一定程序,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来界定"辅助性"标准。就"辅助性"标准发生争议的,也要分情形区别处理。
关键词:
劳动合同法修正案 劳务派遣 辅助性岗位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钱叶芳
《劳动合同法》中劳务派遣规则需要雇主责任分配方面进一步完善,包括加强长期雇佣或直接雇佣的雇主责任,界定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责任的范围,设定同等岗位报酬知情权,明确派遣劳动者的职务侵权责任等。与立法缺陷相比,导致我国劳务派遣泛滥和失范现象的更深层原因是地方政府的维稳需要。
关键词:
劳务派遣 修改建议 深层体制原因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董保华
对于劳务派遣三方主体之间的关系,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本文以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劳动力通过市场进行配置,为了使人尽其才,一个劳动者只能形成一种劳动关系的观念正在被全方位地突破,而一个人存在多重劳动关系恰恰是一种常态。这为我们以双重劳动关系来认识劳务派遣提供了基础。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方妙英
劳务派遣如今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同和使用。由于市场的不成熟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一些用工单位在使用劳务派遣过程中产生了不少纠纷。本文从用工单位的角度探讨如何使用劳务派遣,以降低法律风险,实现用工单位、派遣机构和派遣人员的三方共赢。
关键词:
劳务派遣 用工单位 法律防范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严维石
该文在评述相关文献基础上,阐述雇佣劳动的产权与定价机制特征,团体劳动在横向竞争缺乏的内部劳动市场上则面临劳动专业化不足与竞争性缺乏双重限制,导致个体劳动对团体劳动成果的贡献信息缺乏,引起劳动效率低下问题。服务外包与劳务派遣,则通过团体劳动市场化克服或缓解内部劳动市场因横向竞争缺乏与专业化不足造成的信息失灵。在劳动成本在总成本中比重不断上升背景下,服务外包与劳务派遣是提高劳动效率的劳务产权交易机制。继而,进一步分析了服务外包与劳务派遣的劳动产权安排特征及其优势。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杨伟 李乐
作为现代社会中一种普遍而重要的组织形式,临时性组织受到众多领域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分析了临时性组织的内涵,介绍了临时性组织的类型,并从封闭和开放两个视角对现有的临时性组织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与评析,最后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临时性组织 情境嵌入 基于项目的组织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问清泓 宋晓波
逆向劳务派遣是一种逃避法律责任的假派遣,它极大的损害了派遣员工的合法劳动权益。笔者通过分析逆向劳务派遣法律性质,判定逆向派遣的违法性,从限制劳务派遣行业范围、提高劳务派遣机构资质、保障劳务派遣员工平等权三方面探讨如何有效规制逆向派遣行为。
关键词:
逆向劳务派遣 法律性质 法律规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茜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由"自发无序"向"依法有序"转移,保障城乡统筹,提高就业稳定性,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是劳务派遣的重要功能。本文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探讨构建合理、有效的农民工劳务派遣模式,以解决农民工就业、维权和社会保障问题,并为进一步推行农民工劳务派遣模式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民工 劳务派遣 劳务派遣模式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蒋建武
转型经济下的中国,为了在劳动力成本和工作效率之间达成动态平衡,劳务派遣在各类组织中广泛运用。劳务派遣涉及到派遣单位、用工单位以及派遣员工三方,这对传统的基于员工与组织的双边雇佣关系管理带来挑战,继而影响员工绩效。该文分析了中国情境下劳务派遣的内涵与外延,回顾了现有关于劳务派遣员工绩效的研究理论框架及相关实证研究结论,并基于社会交换理论,提出双元组织支持及双元组织承诺对劳务派遣员工绩效的影响机理模型。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徐丽雯 王书玉
随着改革开放和国企改革的启动,越来越多农民工和下岗职工加入到被派遣劳动者行列,被派遣劳动者人数剧增。为规范迅猛发展的劳务派遣行业,切实保障被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我国陆续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劳务派遣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然而现实中,我国劳务派遣中同工不同酬的问题仍不容乐观。本文深入研究了我国劳务派遣中同工不同酬现状及成因,比较分析了境外劳务派遣的成熟实践,进而提出了明确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的义务主体地位及其具体义务、明确"同工""同酬"的判断标准、明确和细化违反"同工同酬"规定的法律责任、完善行政主管机关的监管法律制度以及完善同工同酬的权利救济途径等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劳务派遣 同工同酬 劳动合同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