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157)
2023(19133)
2022(16246)
2021(15316)
2020(12688)
2019(28842)
2018(28278)
2017(54200)
2016(29629)
2015(32926)
2014(32704)
2013(32401)
2012(30000)
2011(27194)
2010(26844)
2009(24609)
2008(24104)
2007(21119)
2006(18525)
2005(16503)
作者
(87658)
(73246)
(72679)
(69328)
(46652)
(35116)
(32874)
(28787)
(27787)
(25967)
(25064)
(24580)
(23417)
(23371)
(22992)
(22603)
(21864)
(21801)
(21074)
(21034)
(18469)
(17996)
(17778)
(16593)
(16472)
(16261)
(16168)
(16031)
(14794)
(14607)
学科
(118908)
经济(118779)
管理(84187)
(82132)
(65747)
企业(65747)
方法(53240)
数学(46839)
数学方法(46316)
中国(34537)
(33565)
(30096)
(26780)
业经(25172)
(24035)
贸易(24027)
地方(23599)
(23435)
农业(22897)
(21724)
技术(21483)
(18793)
银行(18716)
(18548)
财务(18470)
财务管理(18445)
环境(18431)
(18092)
金融(18090)
理论(18047)
机构
大学(424913)
学院(422598)
(173913)
经济(170461)
管理(162911)
研究(151127)
理学(141536)
理学院(139899)
管理学(137455)
管理学院(136693)
中国(111709)
科学(95339)
(90839)
(77709)
(77166)
(77071)
研究所(71505)
业大(67102)
中心(66812)
财经(62424)
农业(60999)
(60578)
北京(57575)
(57150)
(55589)
师范(54940)
(54505)
经济学(53239)
(48611)
经济学院(48117)
基金
项目(293692)
科学(230155)
基金(214207)
研究(208447)
(190627)
国家(189093)
科学基金(159920)
社会(132889)
社会科(126010)
社会科学(125980)
基金项目(112846)
(112606)
自然(105421)
自然科(102959)
自然科学(102928)
自然科学基金(101085)
(96679)
教育(95272)
资助(88993)
编号(82364)
重点(66608)
成果(66550)
(65242)
(62981)
(60984)
课题(57443)
创新(57090)
科研(56568)
国家社会(55585)
教育部(55174)
期刊
(184955)
经济(184955)
研究(123825)
中国(80964)
学报(75246)
(69437)
科学(67275)
管理(58317)
(56402)
大学(55730)
学学(52884)
农业(48118)
教育(44035)
(36771)
金融(36771)
技术(35443)
经济研究(31355)
财经(30671)
业经(28968)
(26364)
(25574)
问题(24051)
科技(21788)
技术经济(20988)
(20960)
(20546)
业大(19527)
图书(19520)
资源(18776)
理论(18635)
共检索到6155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田海燕  李秀敏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区域间有偏技术进步、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差异对区域政策效果的影响机理。将包含资本和劳动效率的CES生产函数引入中国八区域CGE模型,模拟区域间有偏技术进步、资本-劳动力替代弹性差异与区域政策效果之间的数量关系。结论为有偏技术进步、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对区域政策效果影响很大,西部、东北和中部地区投资需求增加对东南沿海、北部沿海、西南和京津经济增长有明显的带动作用;但是,对东北和中部经济增长没有明显带动作用。研究结论为"新东北现象"和"中部塌陷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思路。并提出使东北和中部地区的投资政策发挥更大作用,需要提高东北和中部地区资本-劳动替代弹性,从培育东北和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入手,鼓励东北和中部地区的创新活动,促进技术进步,进一步研究资本-劳动替代弹性的影响因素,促进东北和中部地区资本-劳动替代弹性提高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田海燕  李秀敏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区域间有偏技术进步、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差异对区域政策效果的影响机理。将包含资本和劳动效率的CES生产函数引入中国八区域CGE模型,模拟区域间有偏技术进步、资本-劳动力替代弹性差异与区域政策效果之间的数量关系。结论为有偏技术进步、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对区域政策效果影响很大,西部、东北和中部地区投资需求增加对东南沿海、北部沿海、西南和京津经济增长有明显的带动作用;但是,对东北和中部经济增长没有明显带动作用。研究结论为"新东北现象"和"中部塌陷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思路。并提出使东北和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陈晓玲  吴贾  连玉君  
本文在一个理论模型框架下研究了资本和劳动相对价格变化对要素相对收入份额的影响。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使得企业在现有技术水平上改变要素的投入比(直接方式);同时诱使企业采用偏向于某种生产要素的技术创新(间接方式)。利用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对模型的估计发现,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主要通过直接方式影响要素的相对收入份额,间接方式影响较小。本文结论说明减少资本市场扭曲既能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也有助于提高劳动者收入份额。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尹恒   张道远   李辉  
资本—劳动替代弹性是理解劳动收入份额演变的关键。本文在一个整合生产端和需求端的结构估计框架内同时纳入中性和有偏技术进步,使用全国税收调查数据估计微观替代弹性,然后加总得到宏观替代弹性,并在此基础上考察金融危机以来劳动收入份额上升的驱动力。研究结果如下,(1) 2007—2016年微观替代弹性平均为2.877,且制造业要高于服务业。考虑需求价格弹性和资本密集度等其他企业异质性后,中国全行业加总替代弹性为2.540,表明中国资本和劳动要素总体呈现替代关系。(2)给定替代弹性估计,2007年后劳动收入份额上升并非由要素相对价格变化驱动,劳动市场垄断及劳动调整成本等剩余未解释因素的影响也较小。真正动因在于有偏技术进步,它可以解释这一时期劳动收入份额变化的187%,且有偏技术进步对制造业劳动收入份额上升的促进作用明显高于服务业。本文描述了金融危机以来中国资本—劳动替代弹性演变的整体图景,并据此识别出近年来劳动收入份额上升的核心动力,可以为新时期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公共政策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刘岳平  钟世川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和技术进步方向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估算了28个省份1978-2013年要素替代弹性和技术进步偏向指数。研究结果显示,要素替代弹性大于1,技术进步主要偏向于资本;要素替代弹性和技术进步偏向指数与农业经济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即要素替代弹性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在要素替代弹性大于1的情况下,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美艳   张宝生   李忻颖   王敏  
文章基于2000—2020年的数据,构建包含资本、能源和劳动三要素的一般要素增强型的嵌套CES生产函数,采用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方法进行参数估计,从国家和区域两个层面对要素间的替代弹性、有偏技术进步和技术进步偏向程度进行精确测度。结果表明,国家和区域层面资本和能源的替代弹性均小于1,表明能源与非能源要素可替代程度偏低。从要素效率增长率来看,能源效率增长率呈快速增长的趋势,能效提升潜力巨大;劳动效率增长率最快,但逐年下降,与劳动力价格日益攀升有关;资本效率下降,下降速度趋于平缓。从技术进步偏向来看,国家和区域均表现为资本偏向、能源和劳动节约型,对资本的偏向程度均不断降低。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晓玲  徐舒  连玉君  
从要素替代弹性和有偏技术进步视角分析我国工业能源强度,通过采用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方法,对1994~2008年工业行业数据进行实证估计,确定不同类型行业资本、能源与劳动的嵌套CES生产函数结构。结果表明,多数行业的技术进步是资本、能源偏向型技术进步,这是因为在多数行业内,资本和能源表现为互补关系。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有效资本、有效能源和有效劳动在特定要素替代弹性条件下,通过影响能源份额进而影响能源强度的作用机制,并利用工业行业数据刻画这3种有效要素对能源强度的动态影响。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博文  孙树强  
本文运用替代弹性不变的生产函数,分析了我国1995-2005年劳动收入份额降低的原因:资本和劳动替代弹性小于1,劳动增进型技术是资本偏向的,对劳动收入份额有负向影响;资本增进型技术是劳动偏向的,对劳动收入份额有正向影响,但1995年以来资本增进型技术是逐渐下降的。人均资本的增加有利于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劳动和资本增进型技术以及人均资本共同作用产生了我们观察到的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趋势。在劳动和资本增进型技术对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所产生的影响中,劳动增进型技术解释了其中的64%,占主导作用,资本增进型技术的下降对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作用次之。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英基  
基于有偏技术进步、要素替代的研究框架理论,探究了粮食生产要素组合及技术变动趋势。构建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利用全国30个省份2001~2013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计算了各要素价值份额和替代弹性。实证结果显示,粮食生产中化肥、农药的边际贡献递减,而农用柴油、农业机械设备的边际贡献递增;劳动用工量的边际贡献递增,且与其他物质要素的替代关系明显。为此,通过提高要素利用效率和要素替代弹性等推动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实现生产要素组合的动态优化。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英基  
基于有偏技术进步、要素替代的研究框架理论,探究了粮食生产要素组合及技术变动趋势。构建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利用全国30个省份20012013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计算了各要素价值份额和替代弹性。实证结果显示,粮食生产中化肥、农药的边际贡献递减,而农用柴油、农业机械设备的边际贡献递增;劳动用工量的边际贡献递增,且与其他物质要素的替代关系明显。为此,通过提高要素利用效率和要素替代弹性等推动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实现生产要素组合的动态优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荣坦  
本文对中国1978-2012年间的资本-劳动替代弹性进行了估计。为了得到更精确的估计值,本文考虑到了这段时间内劳动者报酬统计口径的两次改变,计算出了统计口径统一、可比的劳动者报酬数据;还考虑到不完全竞争环境下,价格加成的存在对资本-劳动替代弹性估计的影响,测算了这段时间内中国的价格加成的变化。然后,本文运用更适合小样本估计的ARDL(自回归滞后分布模型)方法估计了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发现在考虑到价格加成的情况下,替代弹性明显大于1。而不考虑价格加成的时候,替代弹性非常接近1。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赵领娣  张磊  
本文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回归方法 (PLS)对区域层面1986-2010年劳动-能源的替代弹性进行估计。结果显示:样本前半期(1986-1996)替代弹性表现为稳定态势但后半期(1997-2010)表现出波动下降趋势;总体而言替代弹性保持了一定水平(均值为1.007);区间替代弹性存在差异且差距变动不大。产业结构、劳动力素质、技术进步、市场化水平等差异可能导致了地区间替代弹性的不同。基于能源耗竭与就业增长的双重约束,需要不断提升劳动对能源的替代能力和替代质量。切实改变经济高增长偏好与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有助于实现就业增长与能耗降低的有机结合。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月玲  叶阿忠  
本文从要素替代弹性视角实证分析1996~2010年间我国技术进步方向的变迁与要素价格扭曲引起的技术选择偏差。结果发现:(1)中国的技术进步表现出资本技能双重偏向性特征,资本偏向性程度的加深不仅加大了对技能劳动的替代,更加剧了在分配上对劳动的掠夺性;(2)技能和非技能劳动投入存在适度匹配。资本深化并不排斥非技能劳动,但随着非技能劳动投入持续负增长,技能和非技能劳动匹配失当,技术无效率持续陷生产于不经济区域内;(3)资本对技能和非技能劳动都富有替代弹性,尤其是资本对技能劳动替代严重,这是要素价格扭曲下的技术选择偏差和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导致的就业结构失衡的根本原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范晓静  
文章利用贝叶斯方法和广义最大熵方法,对中国16个产业部门的资本劳动替代弹性进行了估计,并通过比较,确定了各产业部门资本劳动的替代弹性值,为在CGE模型中使用CES函数提供参考。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陈登科  陈诗一  
资本劳动相对价格变动是影响劳动收入份额最为直接的因素。然而,由于估计资本劳动替代弹性所面临的挑战,鲜有文献定量地探讨这一重要问题。本文在测算出资本劳动替代弹性的基础上,通过拓展最新劳动收入份额分解框架,定量考察了中国资本劳动相对价格与劳动收入份额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国资本劳动替代弹性显著大于1;在研究样本期内,资本劳动相对价格下降导致劳动收入份额累计下降0.16;进一步的计量回归分析表明,控制劳动收入份额主要影响因素后,资本劳动相对价格下降显著拉低了中国劳动收入份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