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572)
2023(3486)
2022(2906)
2021(2589)
2020(2230)
2019(4764)
2018(4699)
2017(8723)
2016(4669)
2015(5198)
2014(5156)
2013(5082)
2012(4571)
2011(4077)
2010(4060)
2009(3516)
2008(3392)
2007(3083)
2006(2709)
2005(2357)
作者
(14947)
(12596)
(12545)
(11695)
(7883)
(5945)
(5580)
(4895)
(4596)
(4387)
(4261)
(4229)
(4006)
(3941)
(3859)
(3857)
(3842)
(3841)
(3726)
(3624)
(3140)
(3110)
(3085)
(2791)
(2786)
(2762)
(2735)
(2660)
(2556)
(2537)
学科
(20772)
经济(20762)
(18945)
管理(17110)
(15485)
企业(15485)
技术(11630)
方法(11410)
数学(10455)
数学方法(10366)
技术管理(6634)
(5937)
农业(4422)
中国(4338)
业经(4297)
(4214)
(4053)
(3729)
贸易(3728)
(3650)
环境(3638)
理论(3086)
(3018)
(2949)
财务(2938)
财务管理(2936)
企业财务(2842)
产业(2809)
新技术(2647)
地方(2646)
机构
大学(71590)
学院(71510)
(30960)
经济(30448)
管理(29480)
理学(26193)
理学院(25922)
管理学(25463)
管理学院(25328)
研究(23733)
中国(16011)
科学(15512)
(15294)
(14721)
业大(13773)
农业(12251)
(12107)
研究所(11296)
中心(10873)
(10844)
(10670)
技术(9631)
经济学(9407)
财经(9312)
经济管理(8931)
(8893)
师范(8762)
北京(8743)
经济学院(8676)
(8579)
基金
项目(53116)
科学(42533)
基金(39337)
研究(36708)
(35326)
国家(35051)
科学基金(30170)
社会(24292)
社会科(23289)
社会科学(23281)
(21552)
基金项目(21346)
自然(20020)
自然科(19620)
自然科学(19617)
自然科学基金(19304)
(17913)
教育(17356)
资助(15607)
编号(13695)
(12402)
重点(12098)
(11977)
创新(11671)
(11480)
国家社会(10593)
计划(10391)
教育部(10131)
科研(10131)
(10122)
期刊
(29217)
经济(29217)
研究(17896)
中国(14703)
学报(13189)
(12888)
科学(12500)
管理(10413)
大学(9906)
技术(9720)
学学(9499)
农业(9215)
(7791)
教育(7787)
技术经济(6203)
科技(5931)
(5305)
经济研究(4798)
财经(4570)
业经(4252)
(4146)
论坛(4146)
业大(4038)
(4023)
(4000)
统计(3763)
问题(3727)
(3582)
(3452)
金融(3452)
共检索到984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宋炜  张彩红  周勇  董明放  
文章利用2010—2020年中国工业面板数据估计了有偏技术进步与要素约束对R&D空间溢出的效应。结果表明,资本有偏技术进步弱化了工业要素结构变迁的自生能力,对中国工业的R&D空间溢出存在着显著的负向效应;劳动有偏技术进步提升了劳动要素的创新引导作用,对R&D空间溢出存在着显著的正向效应;能源有偏技术进步割裂了工业的创新导向与要素的有效配置,对R&D空间溢出存在着显著的负向效应;数据有偏技术进步则有助于中国工业利用符合自身偏好的前沿技术提升工业的创新水平,能够显著改善R&D空间溢出。进一步将约束阈值变量纳入模型后发现,当资本、劳动、能源和数据要素约束阈值分别高于2.2428、5.8735、6.6820和4.4713时,有偏技术进步能够显著改善R&D空间溢出。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郑猛  
本文将有偏技术进步引入标准化CES生产函数测算了全球71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并选择效果显著的国家或地区样本对要素替代增长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各国资本-劳动要素替代弹性引致技术进步偏向呈现差异化;要素替代弹性的提高对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发展中国家较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增长效应更为显著。因此,未来中国应不断探寻要素替代增长效应的内在传导机制,进一步推进要素、产业以及增长动力等结构性改革。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莫靖新  吴玉鸣  
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是激发全社会创造力的关键。文章基于CES生产函数构建具有异质性特征的两地区三部门内生增长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要素禀赋差异和有偏技术进步对区域创新空间收敛的影响机理,并从城市层面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要素集聚促进了区域创新,要素禀赋的空间非均衡性导致了区域创新空间差异。我国城市资本和劳动呈互补关系,技术进步方向总体上偏向资本。在有偏技术进步作用下,价格效应引致稀缺要素向发达地区集聚,技术进步方向的非同向性造成创新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加剧了我国区域创新空间差距。研究结论为提高区域要素配置效率、促进创新空间收敛提供了重要启示。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余东华  张鑫宇  孙婷  
本文探讨资本深化和有偏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交互影响机制,并利用1999-2016年中国制造业大中型企业分行业数据,采用增长核算和计量回归两种方法对理论机制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资本深化程度、技术进步偏向性及二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交互影响效应在制造业行业间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特征;与基期相比,中国制造业资本深化程度呈现上升趋势且技术进步偏向资本,资本深化程度和技术进步偏向性相匹配,从而推动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有助于削弱资本深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不利影响,但是未能完全抵消资本深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直接抑制作用。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班班  齐绍洲  
本文在一个要素替代的框架下研究了不同来源技术进步对能源强度的影响。文章构建了一个包含中性技术进步和有偏技术进步的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模型,利用中国36个工业行业1999-2010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在回归结果的基础上得出了不同来源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并计算出不同来源技术进步及其中性技术进步和有偏技术进步(要素替代)对中国工业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发现:第一,R&D、进口、FDI水平溢出和后向溢出效应是能源节约型的,出口和FDI前向溢出效应是能源使用型的。第二,R&D、FDI水平溢出效应可以显著降低能源强度,R&D、FDI水平溢出效应每增加1%,能源强度将下降0.1935%和0.1661%;FDI前向溢...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封永刚  蒋雨彤  彭珏  
研究目标:从有偏技术进步和要素投入增长视角分解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研究方法:基于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方法对中国1978~2015年的要素增强型CES生产函数进行估计,并扩展Solow增长核算方程重构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分解框架。研究发现:国内研究在技术进步偏向识别、生产函数参数设定及估计方法应用方面存在部分偏误;修正偏误后本文发现考察期内有偏技术进步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支持总体强于要素投入增长,且有偏技术进步和要素投入增长内部发生了明显的动力转换;中国经济增速近期下滑主要由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减缓、资本累积速度下降和人口红利消失引致。研究创新:基于多种要素替代关系、市场假设和技术进步率框架,对中国要素替代弹性、有偏技术进步进行全面再评估,通过打开技术进步率的"黑箱"进一步分解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研究价值:为有偏技术进步识别和经济增长动力分解提供可靠框架。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韩彪  王云霞  段杰鑫  
文章采用1978-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测算了中国各地区物流产业的替代弹性,并在此基础上对物流产业要素替代弹性与产业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物流产业的要素替代弹性大于0且小于1,各地区要素替代弹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并呈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要素替代弹性与物流产业增长呈正的相关性,要素替代弹性的提高有助于物流产业的发展。因此,应重视要素替代弹性对物流产业发展的作用,这为缩小物流产业的区域差异提供了可能。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林辉  袁礼  
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现有文献多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转型经济体产业结构变化视角考察要素收入分配格局。然而,若将其用于解释同一时期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趋稳环境中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问题,解释力和普适性则明显不足。基于此,本文从技术进步方向入手,构建两部门模型演绎有偏型技术进步对要素收入分配的双重效应:一是产业内技术进步偏向性会非对称地影响要素边际产出,改变要素收入分配格局;二是产业间技术进步方向变化,会诱致要素跨部门流动和重新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变迁,进而形成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再结合供给面标准化系统法和我国三次产业数据,测算有偏型技术进步及其对要素收入份额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劳动收入份额变化分解的产业效应和结构效应中,有偏型技术进步均发挥重要作用,多数时期约1/3—1/2的劳动收入份额变化可以归结于有偏型技术进步作用的结果;并且,有偏型技术进步的作用表现出阶段性特征,在1996—2002年期间,有偏型技术进步通过结构效应改变劳动收入份额,而其他时期则主要通过产业效应发挥作用。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陈汝影  余东华  
资本深化结合有偏技术进步是影响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因素。在拓展CES生产函数的基础上,通过引入综合要素禀赋结构概念,以有偏技术进步视角分析资本深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并采用1998—2016年中国制造业二位数代码行业面板数据进行增长核算和回归估计双重实证检验。研究表明,中国制造业综合资本要素和综合劳动要素的替代弹性大于1,两者之间呈替代关系,资本深化结合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有提升作用;2008年之前,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与资本深化态势相适宜,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2008年之后,虽然资本深化速度加快,但是技术进步偏向劳动,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产生了显著的阻碍作用。因此,在制造业不断的资本深化态势下,注重资本要素生产效率提升,选择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路径,有助于提高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封永刚  蒋雨彤  彭珏  
研究目标:从有偏技术进步和要素投入增长视角分解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研究方法:基于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方法对中国19782015年的要素增强型CES生产函数进行估计,并扩展Solow增长核算方程重构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分解框架。研究发现:国内研究在技术进步偏向识别、生产函数参数设定及估计方法应用方面存在部分偏误;修正偏误后本文发现考察期内有偏技术进步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支持总体强于要素投入增长,且有偏技术进步和要素投入增长内部发生了明显的动力转换;中国经济增速近期下滑主要由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减缓、资本累积速度下降和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韩彪  王云霞  段杰鑫  
文章采用1978-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测算了中国各地区物流产业的替代弹性,并在此基础上对物流产业要素替代弹性与产业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物流产业的要素替代弹性大于0且小于1,各地区要素替代弹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并呈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要素替代弹性与物流产业增长呈正的相关性,要素替代弹性的提高有助于物流产业的发展。因此,应重视要素替代弹性对物流产业发展的作用,这为缩小物流产业的区域差异提供了可能。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英基  
基于有偏技术进步、要素替代的研究框架理论,探究了粮食生产要素组合及技术变动趋势。构建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利用全国30个省份20012013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计算了各要素价值份额和替代弹性。实证结果显示,粮食生产中化肥、农药的边际贡献递减,而农用柴油、农业机械设备的边际贡献递增;劳动用工量的边际贡献递增,且与其他物质要素的替代关系明显。为此,通过提高要素利用效率和要素替代弹性等推动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实现生产要素组合的动态优化。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英基  
基于有偏技术进步、要素替代的研究框架理论,探究了粮食生产要素组合及技术变动趋势。构建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利用全国30个省份2001~2013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计算了各要素价值份额和替代弹性。实证结果显示,粮食生产中化肥、农药的边际贡献递减,而农用柴油、农业机械设备的边际贡献递增;劳动用工量的边际贡献递增,且与其他物质要素的替代关系明显。为此,通过提高要素利用效率和要素替代弹性等推动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实现生产要素组合的动态优化。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晓玲  徐舒  连玉君  
从要素替代弹性和有偏技术进步视角分析我国工业能源强度,通过采用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方法,对1994~2008年工业行业数据进行实证估计,确定不同类型行业资本、能源与劳动的嵌套CES生产函数结构。结果表明,多数行业的技术进步是资本、能源偏向型技术进步,这是因为在多数行业内,资本和能源表现为互补关系。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有效资本、有效能源和有效劳动在特定要素替代弹性条件下,通过影响能源份额进而影响能源强度的作用机制,并利用工业行业数据刻画这3种有效要素对能源强度的动态影响。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胡亚男  余东华  
基于有偏技术进步角度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剖析,探究技术进步偏向与要素配置结构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驱动机理,并提出适宜的技术进步方向与合理的要素禀赋结构的判断依据。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装备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有偏技术进步及要素配置对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技术进步效应及要素配置效应。结果表明,由于装备制造业资本效率相对偏低且增长滞缓,要素效率与要素禀赋结构方向不一致,造成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与资本深化的要素配置结构均存在部分效率损失,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潜力。对于中国装备制造业,增强研发投入、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要素效率增长率,尤其是提高资本效率水平是实现效率驱动增长的根本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